終於有一部國產劇,拍出了我們最焦慮的事

催婚、催生、催買房,是當代人的三大焦慮。

相比前兩者,房子的需求更為迫切。

因為它在很多人心中,是結婚的籌碼,也是一張某種意義上的準生證。

還是衣食住行中,最牽動人的的話題。

但除了十一年前那部《蝸居》,就極少有國產劇涉及這個題材。

而這一次,切中肯綮,完完全全聚焦賣房子的人和事——

《安家》

終於有一部國產劇,拍出了我們最焦慮的事

終於有一部國產劇,拍出了我們最焦慮的事

該劇購買了日劇《賣房子的女人》的版權。

並邀請編劇六六,重新原創故事,進行本土化創作。

開播僅四天,東方衛視、北京衛視收視率雙臺破2,綜合收視率達4.44,創近三年中國電視劇開播收視新記錄

六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當年火遍大江南北的《蝸居》

終於有一部國產劇,拍出了我們最焦慮的事

《蝸居》劇照

其創作特色在於生活化、真實感。

富於現實觀察力,能夠緊貼當下都市人群的生活狀態。

《安家》裡的主角們,絕不是那種剛畢業就能拿著2000月薪住精裝三居室,一天到晚談情說愛的「偶像劇隱形富豪」。

說窮,那就是真窮。

主角房似錦,由好久不見的孫儷出演。

她在劇中的角色是一個業務骨幹,性格雷厲風行的女強人。

一頭利落短髮,分外幹練。

終於有一部國產劇,拍出了我們最焦慮的事

雖身為房產中介的店長,可一日三餐沒個準,早飯也就在工位上隨便解決。

終於有一部國產劇,拍出了我們最焦慮的事

打工的員工們就更不用說了。

工資微薄,只能擠在合租屋,甚至是上下鋪。

這才是在大城市打拼的社畜們該有的生活寫照。

終於有一部國產劇,拍出了我們最焦慮的事

故事圍繞上海一家房屋中介展開。

通過店內中介賣房子的經歷,串聯起一個個小故事,從中折射出百姓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終於有一部國產劇,拍出了我們最焦慮的事

房子,從來都是中國家庭的重點問題。

能牽扯出各式各樣的矛盾與人性。

比如有的長輩觀念保守老舊。

總拿兒媳當「外人」,直到她懷了孕,才算勉強承認是「自家人」。

是「沾了肚子的光」。

而且明明孩子的性別都還不知道,就開始一口一個孫子叫喚,重男輕女溢於言表。

終於有一部國產劇,拍出了我們最焦慮的事

終於有一部國產劇,拍出了我們最焦慮的事

比如年輕小夫妻要結婚,面臨買房壓力。

但誰家出資,房產證上該寫誰的名字,又是個可以吵上半天的話題。

終於有一部國產劇,拍出了我們最焦慮的事

而作為一部職場劇,其中所揭露的種種房產中介「騷操作」,更是令人驚歎。

比如為了推銷,連續十幾個電話轟炸。

客戶要是不接電話就想方設法搞到人家的地址,直接堵人堵到工作單位。

終於有一部國產劇,拍出了我們最焦慮的事

銷售崗位的工資往往績效佔比高,為了能拿更多單子,也是無所不用其極。

甚至連下屬的單也一樣撬走。

甭管什麼「同事感情」,人人都是對手。

終於有一部國產劇,拍出了我們最焦慮的事

還有每天開業前的雞血式動員大會,洗腦式企業文化。

堪稱「魔幻現實主義職場奇觀」。

終於有一部國產劇,拍出了我們最焦慮的事

這些辛辣而尖銳的話題,都隨著劇的熱播,成為了社交網絡上的重點討論對象。

每次更新,幾乎都會登上微博熱搜。

終於有一部國產劇,拍出了我們最焦慮的事

更有意思的是。

這些在外行人看來「過分誇張」的橋段,擺在現實裡,卻都是真實上演的日常。

網絡討論聲中,有行業相關的觀眾由衷感慨:

太真實了,這就是生活的樣子。

終於有一部國產劇,拍出了我們最焦慮的事

終於有一部國產劇,拍出了我們最焦慮的事

事實上,劇中很多落地、親民的單元故事,確實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而來。

很多「潛規則」,其實都是行業內公開的秘密,只是圈外人不知道罷了。

從這個角度來說,《安家》很接地氣。

終於有一部國產劇,拍出了我們最焦慮的事

當然,本劇重點塑造的,還是主角房似錦

她是一個從總部突然調過來的新店長。

新官上任三把火,全程冷麵。

賣房花樣更是層出不窮。

不出幾天,就賣掉兩套房子,叫人刮目相看。

終於有一部國產劇,拍出了我們最焦慮的事

這其中有絕妙的手段。

比如把十年賣不掉的跑道房,重新設計裝修。

變廢為寶,正中客戶內心。

終於有一部國產劇,拍出了我們最焦慮的事

但也有刁鑽的技巧。

比如玩營銷策略,找房託形成飢餓營銷的假象。

終於有一部國產劇,拍出了我們最焦慮的事

這樣的情形想必大家或多或少也見識過。

反正香玉每次租房,但凡看上的但又猶豫不決的,中介必然會說:

「上午有個客戶也喜歡這套,小姐您不趕緊下手怕是會被搶啊。」

這些還是應對客戶的花招。

作為店長卻直接撬下屬單子的情節,則更是給房似錦打上了冷漠無情的印記。

這是一個不完美,但業務絕對精湛的人物。

終於有一部國產劇,拍出了我們最焦慮的事

不但掌握了客戶的需求,更是捏準了對方的弱點和痛點

就說個目前為止最有意思的單子。

門店有個很難纏的客戶宮醫生(海清 飾)。

看了大半年房子卻始終不滿意,一直沒法簽單。

沒想到,房似錦一出手,成了!

面對宮醫生,房似錦採用的是雞湯式營銷法。

措辭便是「詩與遠方」。

終於有一部國產劇,拍出了我們最焦慮的事

但宮醫生偏偏就好這口。

作為兩個博士畢業的高級知識分子,宮夫婦兩人內心都有著些許清高,非常注重精神空間的塑造。

但在上海這樣的高壓環境下,他們的精神訴求是被有限的物質現實所打壓的。

沒錢買大房子,就是殘酷而無法否認的事實。

這也是為什麼宮醫生堅持要一個儲物間。

就是為了能留有一絲精神慰藉的空間。

終於有一部國產劇,拍出了我們最焦慮的事

房似錦顯然看透了這一點。

步步掐著對方七寸。

再用自己的故事和夢想,來引起對方的共鳴。

終於有一部國產劇,拍出了我們最焦慮的事

事實證明這樣的方法確實有效。

一個看了大半年房子,要求又多又苛刻的老大難客戶,迅速就被房似錦的精神攻擊法拿下了。

終於有一部國產劇,拍出了我們最焦慮的事

房似錦精明幹練,給自己的定位也很務實。

中介就是幫人找到房子,任務就是把房子賣出去

單子開了,才是實事求是的業績。

至於對方全款有沒有風險,貸款累不累,房產證加誰的名字,這些都跟自己沒有關係。

信奉效率第一。

終於有一部國產劇,拍出了我們最焦慮的事

與之截然相反,形成鮮明對照的,是門店的原店長徐文昌(羅晉 飾)。

他屬於比較有人情味的那種。

願意投入很多時間和精力來跟四周的街坊鄰居搞好關係。

賣包子的大爺大媽跟他親近,街坊阿婆還會託他照看狗子。

終於有一部國產劇,拍出了我們最焦慮的事

他管轄方式寬鬆,允許員工按照自己的步調工作;

重視培養團隊情感,會在早會的時候給大家表演尤克里裡。

終於有一部國產劇,拍出了我們最焦慮的事

徐文昌賣房子的時候,也特別用感情。

不但誠實相待,還特別愛操心。

一會擔心客戶投資有沒有風險,一會擔心客戶住著夠不夠方便。

甚至在賣房子的時候就已經先替客戶想好,未來要是人家轉手,會不會有麻煩。

終於有一部國產劇,拍出了我們最焦慮的事

從角色性格來說,房似錦和徐文昌是互補的。

各有所長,也又有所短。

徐文昌領導下的店面。

雖然員工都其樂融融,客戶也賓至如歸。

但好吃懶做的新員工和偷奸耍滑的老油條,其實是在浪費資源

造成整個店面經營不佳、盈利不善。

長此以往,很有可能陷入虧損甚至倒閉。

終於有一部國產劇,拍出了我們最焦慮的事

而房似錦呢。

作為一個空降的店長,她雷厲風行的整頓馬上就把十幾年都賣不出去的房子成功簽單。

但相對的。

她一刀切、非人性化的高壓管理破壞了同事之間的生態。

急功近利的銷售方式,也從長遠上影響著店面多年做出來的口碑

終於有一部國產劇,拍出了我們最焦慮的事

這不只是兩個店長不同經營方式之間的碰撞;

也是消費者跟房產商需求與觀念之間的碰撞。

作為普通買房的消費者,大家當然都願意遇到徐文昌這樣真心實意從自己角度出發、替自己考慮的中介。

但作為公司的經營者,徐文昌的店面一直半死不活,無法給公司帶來可觀的效益也是事實。

終於有一部國產劇,拍出了我們最焦慮的事

再放大了看。

如果從一家店面的管理去折射整個房產市場,長期的被動與疲軟,對整個行業的發展也是不利的。

而行業的背後,不是單純的數據與報表,而是千萬名員工實實在在的薪資高低、生活水平、物質條件。

經濟鏈條之間是環環相扣的。

雙方各有各的立場,各有各的道理。

在全面瞭解之後,很難去說誰對誰錯。

有意思的是。

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兩人的處事哲學都發生了微妙的改變。

尤其是房似錦。

先前還咄咄逼人地要炒掉犯錯的職員。

終於有一部國產劇,拍出了我們最焦慮的事

但瞭解到其困難的家境,以及改正的決心,還是選擇了原諒。

並想到這個職員為了省錢沒正經點過一次外賣,會在賣早點的時候幫他帶一份。

終於有一部國產劇,拍出了我們最焦慮的事

原先有些不近人情的房似錦,漸漸有了溫度。

使得這個角色更加立體、飽滿。

終於有一部國產劇,拍出了我們最焦慮的事

終於有一部國產劇,拍出了我們最焦慮的事

在行業與市場的話題之外,本劇其實還涉及到一個「觀念問題」。

自古以來,「房」除了身份、地位的價值之外,更隱含一種情感需求。

對絕大多數安土重遷的中國人來說,買「房」是安「家」的根本。

從諸多報道中可見,中國年輕人的住房擁有率是遠遠高於全球其他國家的。

甚至不惜為此揹負鉅額貸款。

可對於「安家」這種基礎性的需求,本不該需要消耗一生才能實現。

終於有一部國產劇,拍出了我們最焦慮的事

由於編劇的關係,香玉總是不自覺在心裡拿《安家》跟當年的《蝸居》作對比。

同樣是發生在上海。

同樣是因為房子引發的一系列的故事。

當年,關於買房需求、房產市場、炒房泡沫等一系列的社會問題,《蝸居》曾引發一場浩大的社會探討。

如今十多年過去了,情況似乎並沒有太多改善。

甚至更為嚴峻。

當年被刺痛的人,現在很有可能還會繼續被刺痛。

真要去統計的話,恐怕老百姓生活中的一地雞毛,過半都與房子有關。

十年前。

《蝸居》中的海萍,一睜眼就被生活壓得喘不過氣來。

十年後。

同樣是海清飾演的角色,宮醫生懷著二胎、挺著肚子,好不容易下班回家,還得躲在廁所裡改論文。

同為博士的兩口子,拼命的工作,竟然還無法在這個城市有安身立足之地

終於有一部國產劇,拍出了我們最焦慮的事

對於宮醫生,以及大量靠獨立打拼、在異鄉漂泊的人來說,房子不僅是生活中實打實的硬性需求;

關乎到生活的體面與尊嚴。

對於這一問題的討論,在整個東亞文化圈都是共通的。

日本,除了本劇的原版之外,還有二宮和也主演的《打工仔買房記》,聚焦普通勞動者的買房夢想。

終於有一部國產劇,拍出了我們最焦慮的事

韓國,剛剛創造奧斯卡歷史的《寄生蟲》,也是把這一點放大,成功引起了廣泛共鳴。

終於有一部國產劇,拍出了我們最焦慮的事

「安家立命」是一個被永恆討論的話題。

包括這次疫情之下也有很多人討論說,被小區門衛攔在門外之時,才意識到如果能擁有自己房子該有多好。

人們追求房子,說到底,是在追求「家」帶來的安全感。

房子不一定多大,多好,多貴。

但一定是某個足以承載起家的溫度的地方。

可以有尊嚴地生活,可以有安全感地躲藏。

終於有一部國產劇,拍出了我們最焦慮的事

杜甫當年所說「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追求,到今天也依然適用。

虛榮、攀比、投機,這些說到底只是附加之物。

如果沒有情感與依戀,房子也只是冷冰冰的磚瓦而已。

畢竟在最初的時候。

買房子,只是為了一個家。

終於有一部國產劇,拍出了我們最焦慮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