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瘞琴銘》,不辨真假,只看好壞


一篇《瘞琴銘》,不辨真假,只看好壞


一篇《瘞琴銘》,不辨真假,只看好壞

一篇《瘞琴銘》,不辨真假,只看好壞

顏升《瘞琴銘》,顏升撰並正書,唐顯慶2年(657)8月立。江蘇吳縣出土。國家圖書館藏。

《瘞琴銘》出土於清代嘉慶初年,當時文人學者和書法家“發現”的一塊“新見唐人文學作品和書法作品”,它被刻在一方一尺來長的端硯石材之上。從此時開始,即被許多學者所關注,並著錄於他們的金石學著作之中。並且規模宏大的有唐一代的文章總彙《全唐文》,也將其收錄。同時,人們對它的書法價值也予以了很高的評價。

從《瘞琴銘》的碑文中顯示, 此碑立於唐顯慶2年(657),此時唐楷還未達到成熟時期。從藝術上來看,此碑豐豔流暢,變化多姿,已能窺見唐楷法度森嚴,規範正大之氣象,《瘞琴銘》明顯受到唐初書家褚遂良、薛稷的影響。點畫及格局仍帶有魏晉時期的書法特點。

《瘞琴銘》,這塊一直為人們讚賞的唐代書法石刻,在晚清時期被學者以有力的證據指為贗本,至此消滅了它的光華,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不管怎樣,《瘞琴銘》不失為一件不可多得的書法藝術精品,對當代書法,仍有很強的學習和借鑑意義。


一篇《瘞琴銘》,不辨真假,只看好壞

一篇《瘞琴銘》,不辨真假,只看好壞

一篇《瘞琴銘》,不辨真假,只看好壞

一篇《瘞琴銘》,不辨真假,只看好壞

瘞琴銘(有序)

嗚乎琴兮,鼓者人亡,則留為虛器;友之樂盡,將顧而生悲。妻莊氏,字清卿,明姿耀玉,慧性旋珠,垂髫而貞度山安,待笄而麗辭泉湧。蠶桑之暇,癖嗜絲桐。家有美材,命工精斫,音律既協,性命相依,年廿四歸餘,琴即為媵。春花芬而奏薰風,秋月皎而操流水。寢食與並,好合彌徵。才及十年,遽罹娩難,春秋卅有四。惜哉!一息靡憑,豈謂九原可作?七絃無恙,誰禁五內並傷?乃以服御之具,閉置高閣,瘞琴於山巔,殉所自也。唯埋軫弛弦,希聲於太古;濡翰勒石,飲恨以千秋。銘曰:

生不逢辰兮,人物棄捐。音徽不遠兮,南山之巔。銘幽表淑兮,有待他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