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場上,燃燒瓶真的能夠對“鋼筋鐵骨”的坦克造成威脅嗎?

paocai


別看坦克外表“堅不可摧”,但也只是相對的,只要外部的破壞力超過他的承受範圍就算是鋼筋鐵骨照樣也得變形。

那如果缺乏威力強大的武器,遇到坦克就真的沒有辦法了嗎?既然打不破這龜殼從內部攻破不就完事了嗎?於是燃燒瓶就這麼產生了。

當初氣勢洶洶的德軍在攻克斯大林格勒時,就被蘇軍用簡易的燃燒瓶阻擋住了前進的步伐,因為缺少反坦克的制式武器,所以蘇軍只能自己手動製作燃燒瓶,正是靠著這批簡易的燃燒瓶,德軍戰無不勝的坦克閃擊戰就這麼被蘇軍擋在巷子之中。

那麼這些燃燒瓶到底該如何製作呢?

燃燒瓶主要是用易碎的玻璃瓶配上一些易燃物製成。瓶口棉布塞嚴,瓶內裝一些汽油、酒精或者白磷。有的時候為了增加液體的粘附性還會添加一些澱粉或者橡膠。瓶內液體都在百來毫升左右。需要使用時會先點燃瓶口的棉布,再用力扔向坦克,在接觸坦克表皮的一瞬間,玻璃破碎,燃燒的棉布會瞬間點燃四散開來的液體。

雖然這種東西製造方便、造價低廉。可是對於裝甲的殺傷力是巨大的,輕則坦克趴窩重則機毀人亡。但是這個東西也是要講技巧的,不是說隨便往坦克上一扔就可以讓坦克趴窩,這都是抗日神劇裡的劇情。

那現實中是怎樣的呢?

扔燃燒瓶一定要看準坦克的發動機位置扔,只要扔到這個位置基本上可以讓坦克趴窩。因為是發動機位置所在處,所以一般會在周圍設置佷多通氣口。而坦克又都為內燃機——柴油機,如果想要保持正常工作,就得與外界空氣保持交流(也就是需要足夠的氧氣支撐,同時也得排出多餘的熱量避免發動機過熱),這種百葉窗式的散熱設計雖然方便了散熱,但是也給燃燒瓶提供了良好的投擲點,燃燒瓶都是液體,極容易順著散氣口滲透到發動機裡面,只要內部著火,就會迅速消耗大量氧氣併產生高溫,而發動機就會因為受熱過多或者氧氣交換不足而停止工作。

你以為這就完了嗎?並沒有,這個時候燃燒的液體還在繼續流動,它們會將坦克內部的易燃物一併點燃,不管是高溫還是濃煙都會將駕駛員從坦克內部逼出。這個時候你只需要扛上一個火箭筒,就可以輕鬆報廢這輛坦克。

除了投擲引擎蓋,還可以將燃燒瓶投擲到坦克觀察孔或者瞄準鏡上,不僅可以阻擋視線還可以將火焰直接引入坦克內部,像德國的虎式坦克就有一個三百六十度的觀察口,只要扔到了這個位置,保準裡面一片慘叫,如果火焰再不小心沾染了彈藥。那恭喜你,可以免費看一次煙火表演。

就算再不濟扔偏了那也可以阻礙坦克觀察手的視線,讓他們致盲。 要是這兩個地方都不好扔,那也可以退而求其次,坦克的行走裝置也比較薄弱,這個地方如果中了燃燒瓶,經過充分燃燒後,扭杆彈簧就會因為高溫變形,坦克自然也就會失去機動性,變成一座固定炮臺。

這個時候的坦克也就失去了威脅性,一發榴彈就可以和他說拜拜。

這種燃燒彈雖然在二戰中給坦克造成了不少傷害,可是前提也得是能繞過步兵的攻擊啊,像德國都是講究步坦協同作戰,哪有那麼容易就被燃燒瓶給擊中,恐怕你提著燃燒瓶還沒跑到坦克周圍就被拿著衝鋒槍的德軍打成馬蜂窩了。


歷來現實


坦克裝甲燃燒瓶是燒不穿的,然而燃燒瓶對坦克的發動機,行走裝置以及觀瞄和光電測量裝置都有一定威脅。

以諾門罕戰役為例,日軍64步兵聯隊就曾經利用燃燒瓶發動夜襲,摧毀了上百輛蘇軍坦克和裝甲車,史稱燃燒瓶之夜。這是一個極端的例子,因為一般來說步兵是難以接近坦克集群的,不過至少說明了燃燒瓶本身還是有很大威力。燃燒瓶內擁有數百毫升的汽油,有時候還會放入橡膠,打到坦克上碎裂後,汽油會粘在坦克上持續燃燒一段時間,這個才是最要命的。如果是燃燒位置是發動機蓋,發動機會因為過熱而趴窩。而且不要以為汽油機怕燃燒瓶,柴油機一樣也怕。如果是行走裝置中了燃燒瓶,扭杆彈簧會因為長期的高溫變形,相當於回爐做了一次熱處理,失去原有的機械性能,這個也是很要命的。

被燃燒瓶命中的T-60輕坦

在冷戰時期東歐發生的一些列反抗蘇聯統治的運動中,也可以看到燃燒瓶的身影。當時蘇聯真的就有不少坦克和裝甲車輛被這種不起眼的燃燒瓶給癱瘓了:

XX之春中被民眾用燃燒瓶攻擊的蘇聯T-55坦克

XX之春蘇軍放棄一輛被燃燒瓶癱瘓的坦克,燃燒瓶的威力還是不要小看


宣仔


坦克怕火,尤其是這把火燒到了坦克的內部,但是外表的設備一般沒事。
現在在顏色革命裡邊,使用燃燒瓶的時候比較多,正規軍是會教如何製作簡易反坦克武器的時候告訴你


,找個瓶子灌上汽油,但是一般用不著,正規軍的反坦克武器比它有效的多了。
這種就是制式燃燒瓶,就是自己帶火柴,剩的不抽菸的人到時候找不到火。

燃燒瓶也叫做莫洛托夫雞尾酒,是一種簡單的燃燒武器,一般就是用一個空的玻璃瓶裡邊裝上汽油,然後用破布塞住瓶口,使用的時候點燃破布然後扔出去,玻璃瓶在遭遇硬物的時候破裂,破布上的火點燃了灑出來的汽油,從而點燃一片地方,有的時候汽油裡邊還會加一塊膠皮什麼的,來增加汽油的黏度,也有說加糖的。這種玻璃瓶由於獲得容易,而且現在汽油比較好搞,所以作為暴亂用品使用的很多。


這個好像是拯救大兵裡邊的劇照,這種情況燃燒瓶對於坦克還是很有威脅的。
坦克內部起了火可是很可怕的。

燃燒瓶作為反坦克武器的時間很早,在西班牙內戰時期就已經開始使用,而蘇聯人到了蘇德戰爭時期是把燃燒瓶作為制式反坦克武器使用,這種制式燃燒瓶就是在酒瓶外表加上三根火柴,別的沒有變化。
日軍的坦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柴油發動機的坦克,燃燒瓶除非扔到坦克乘員艙裡邊,否則就是掉幾塊油漆的事。

二戰以前的坦克大部分都是汽油發動機,汽油由於易燃,而且閃點低,遇到明火很容易起火爆炸,燃燒瓶在坦克的發動機艙附近的時候,可能會引燃坦克內的燃料,從而使坦克起火燃燒。但是,這種辦法遇到了使用柴油發動機的坦克就沒有用處了,柴油的閃點高,不是那麼容易引燃的,就玻璃瓶裡邊的那點汽油還沒有等到引燃柴油自己就先燒沒了。


這種樣子扔瓶子,還沒有扔出去,自己就先掛了,早就被坦克的機槍給突突了。

在二戰後,各個國家的坦克動力都換成了柴油機,燃燒瓶的作用也就沒有太大了,但是如果在巷戰中,如果是從樓上往下邊的坦克裝甲車輛裡邊投擲燃燒瓶,燃燒瓶在車輛內部破裂燃燒,那對於車輛來說也還是非常致命的。如果是在坦克外邊的裝甲上邊破裂,那也就是掉幾塊油漆的事。至於說汽油流到什麼發動機艙內部這種東西,那隻能說是電影看多了,汽油的燃燒起來以後燒的是特別快,還沒流出去就已經燒完了,這一點汽油遠遠不如煤油。


紅色手電筒


兔哥回答。我們在一些描述二戰的外國電影中總是能看到燃燒瓶打坦克的鏡頭,燃燒瓶真的會對坦克造成破壞嗎?答案是肯定的,二戰時期,蘇聯和芬蘭的作戰中,芬蘭人發明了燃燒瓶,許多蘇聯坦克就是被燃燒瓶打垮的。二戰時期的坦克防火性能並不好,特別是發動機的動力艙,這也是燃燒瓶的投擲目標點。

坦克的動力艙裡面有發動機,各種電機的線路,這些都是怕火的,並且,由於坦克行駛中動力艙的溫度很高,動力艙裡面也是油氣聚積的地方。二戰時的坦克有很多的都是汽油動力,如,德國的坦克就是汽油機。燃燒瓶通常通常是用易碎的瓶子如玻璃瓶製成,裡面灌滿汽油,瓶口用碎布塞緊,點燃碎布,然後投向坦克動力艙部位。燃燒的汽油會流入動力艙,點燃裡面的線路管路,在發動機艙高溫,油氣的作用下會使整個動力艙燃燒。



發動機最怕的就是高溫,因此,燃燒瓶會損壞坦克的動力,使其無法工作,坦克,一旦不能動就失去了價值,而且還能引起油箱爆炸,危及乘員,因此,乘員都從坦克裡鑽出來,而外面也是危險重重,戰場上是不會讓這些乘員順利跑掉的。燃燒瓶雖然可以打坦克,但對投擲者也是個考驗,首先需要接近坦克,這個並不容易,坦克都有步兵伴隨掩護。

別看坦克這麼強大,它也有缺點,就是觀察不便,特別是巷戰,這是坦克最不願意去的地方,坦克在這樣的戰場環境下非常被動。除了機動性受限制,對於隱蔽的襲擊者也很難應對,坦克的武器仰角有限,如果從高處投擲燃燒瓶坦克就歇菜了,一旦乘員失去了鋼鐵的保護就是被攻擊的目標,乘員的武器只有輕武器。正是因為這樣,坦克都需要步兵的保護。

即便燃燒瓶投到坦克的車體上,也會對坦克造成威脅,量少了還行,反正燃燒的時候不長,坦克是鋼鐵的不怕你燒,但燃燒瓶裡的酒精,汽油會順著坦克上的孔,縫隙進入坦克炮塔內部,坦克內部狹小,一旦進入火源就很危險了,即便你用滅火器滅火,你也不能在呆裡面了,只能開艙門透氣,這樣就會更危險。


二戰中的坦克裝甲也比較薄,會使炮塔內的溫度升高,也會燒到裡面的乘員,二戰時的坦克並沒有三防功能,架不住這個。現代坦克抗火燒的能力強多了,密封性也好,動力艙都有三防裝置,能撲滅火險,而且具有空氣過慮裝置。應付個燃燒瓶沒問題。但火大了可不行,越是先進的東西越是怕燒,而且,坦克的輪子都是掛膠的,發動機艙也是薄弱的地方,來個大燃燒瓶也夠嗆。
以上為個人觀點,歡迎指正,探討,(歡迎關注,圖片來源網絡)


兔哥42928


完全可以,但是請注意,一切以接近戰消滅坦克的戰術,必然具備相當高的傷亡率。



西班牙內戰時期燃燒瓶就已經在使用了,並且發揮出了相當不錯的反坦克能力,這種東西只要砸到坦克上面,帶火的汽油液體便會順著坦克縫隙往裡灌,如果汽油裡面再加點橡膠塊、白糖等雜質,還能形成強烈的濃煙和附著性。

如果被燃燒瓶擲中,陷入滾滾濃煙的坦克會相當悽慘,內部人員即便有厚厚的裝甲阻隔,也會給燻得六神無主,就算燻不著,也會因為濃煙遮蔽觀察口,導致態勢感知能力劇降。如果發動機被點燃,那麼這輛坦克直接就可宣告棄車了。



後來蘇聯與芬蘭的冬季戰爭中,芬蘭人學來了西班牙內戰的反坦克經驗,製造了大量的簡易燃燒瓶,並冠以“莫洛托夫雞尾酒”之名來噁心蘇聯人。因為蘇聯莫洛托夫書記曾經公開謊稱丟在芬蘭人頭上的炸彈是“提籃麵包”。

冬季戰爭中莫洛托夫雞尾酒表現的也極為良好,它是芬蘭人除反坦克槍外最重要的反坦克手段。芬蘭人焚燬了許多蘇聯坦克,但不得不說他們的勝利源於蘇軍低劣的戰鬥表現。因為大清洗的緣故,蘇軍正處於歷史上最黑暗的時期,芬蘭軍隊輕易就能通過狙擊手和連續的射擊分割開蘇軍的坦克與步兵,然後由埋伏的人員將燃燒瓶砸在蘇軍坦克上。



令蘇軍抓狂的是,不久以後的日蘇諾門坎戰役中,被逼到牆角的日軍也使用了燃燒瓶,他們臨時將各種玻璃瓶集中起來,灌裝汽油後交給敢死隊員使用。這些人員在蘇軍坦克必經之路挖散兵坑埋伏,當蘇軍坦克夜間通過時發動了突然襲擊。

這晚被稱為“燃燒瓶之夜”,蘇軍坦克和摩步旅慘遭大破,損失上百坦克裝甲車輛,連指揮官第11坦克旅旅長雅克夫列夫上校、摩托化步兵第149團團長蘇米偌夫兩人都葬身火海。



這些戰鬥給蘇軍帶來了極大的感觸,當蘇德戰爭爆發後,他們很快生產出了裝備版的莫洛托夫雞尾酒。這種燃燒瓶按照比例混合了橡膠溶液、汽油、黃磷和糖,令液體極為粘稠,可以輕易糊在坦克上並爆發出滾滾濃煙,更重要的是,它不需要點火,直接扔出去砸碎就行。

為了應付寒冬的戰爭,蘇聯人還對燃燒瓶進行了改進,他們為瓶身加裝了一個帶硫酸的細管,當瓶子砸碎時細管破裂,裡面的硫酸液體馬上產生放熱現象,繼而令黃磷達到自燃溫度,否則動輒零下的氣溫,真沒法使用燃燒彈了。



只是這種機構並不好用,很多時候戰士們寧可敲下瓶口,塞個布條點燃了事。



蘇德戰爭時,戰場形態已經發生了極大的變化,極為強調裝甲協同的德軍坦克部隊很難被步兵靠近,更別說衝過去用燃燒瓶攻擊了。我曾經見過一種蘇軍丟燃燒彈的統計數據,據說他們平均出動30人次左右,才能成功對一輛坦克進行一次有效燃燒瓶攻擊,而30人次按人頭算生還率的話,不足10人能回來,相當殘酷。

所以這也是為什麼蘇軍瘋狂的製造反坦克槍的原因,在衝鋒而來的機械化集群面前,根本輪不到人上去投彈。在大多數情況下,燃燒瓶只能是一種應急措施罷了。



到了現代戰場,燃燒瓶的作用就更差了,幾乎完全被戰場淘汰,人們更多的是在爆亂中見到它們。對於現代坦克來說,只要不直接命中發動機後蓋,那麼就無法對坦克造成威脅,具備三防能力的坦克可以做到密封,且M1A2 SEP等坦克還假裝了聚碳酸酯的防火網,專門防禦巷戰中可能遭遇的燃燒彈襲擊,避免油液順著縫隙給坦克造成傷害。

實際上,對付現代坦克,就算扛門RPG上去都極度危險,遠不像電視中展現的那麼簡單,在應對一切反坦克武器上面坦克都做好了準備,而燃燒瓶,在現代甚至不能算反坦克武器,很多時候燃燒瓶提供的只有牽制能力,畢竟人面對火焰時,心裡多少都會有點怵。


王司徒軍武百科


額,理論上可以,只要你能靠近坦克,並且能把燃燒瓶扔對地方,那即使是坦克這樣的“鐵王八”也得趴窩,至於什麼才是“對的地方”?其中一個就是坦克的發動機艙,只要你有機會能把燃燒瓶扔到坦克的這個部位,那麼還是有很大概率可以使坦克“熄火”的,為什麼?先看下圖,下圖為坦克動力艙外部的的“百葉窗”:


▲散熱/進氣的“百葉窗”結構

而在坦克發動機艙的外部弄成這種百葉窗結構的引擎蓋,目的就是給發動機散熱和進氣,因為坦克的發動機就是柴油機,而柴油機又屬於內燃機的一種,這些內燃機如果想要保持正常工作的話,那麼與外界之間就必須保持足夠的氣、熱交換,即發動機在工作過程中需要有充足的氧氣(燃料燃燒),以及在工作過程中產生的熱量和廢氣同時也需要及時排出去,但是這種百葉窗結構的引擎蓋雖然有利於坦克發動機的散熱和進氣,可同時也相當於為燃燒瓶創造了一定的打擊條件,因為燃燒瓶裡面的燃料是流質的。


▲簡易燃燒瓶

所謂的簡易燃燒瓶,無非就是使用玻璃瓶再加上一些易燃物質來製造的,這些易燃物質可以是汽油、酒精或者是白磷,如果想要增大燃料的附著性,還可以往裡面再加入一些澱粉、橡膠等物質,但無論怎樣,燃燒瓶裡面的物質是仍然是流質的,可以很容易的順著百葉窗引擎蓋上的格柵、縫隙流進動力艙內部,而這些燃料的燃燒會消耗掉大量的氧氣以及產生極高的熱量,所以,不管是缺少氧氣還是由於散熱問題而導致的熱負荷過載,都會使坦克的發動機直接“罷工”,而因為發動機撂挑子而失去動力來源的坦克,也就跟一條鹹魚沒多大區別了,此時讓拆遷隊的過來扛著筒子直接懟就行了。


▲虎式坦克炮塔上的觀察窗

▲觀察窗的視角

用燃燒瓶對付坦克,除了可以對著發動機艙扔之外,還可以對著坦克的觀察孔或者觀瞄設備扔,這種用燃燒瓶打擊坦克觀察孔的方法在二戰期間還是挺常見的,因為在當時很多坦克都有在炮塔或者車身上開個觀察窗的習慣,比如大家熟知的虎式坦克,在炮塔的頂部就有一個觀察窗,這個觀察窗還是360度全方位的,如上圖所示,如果燃燒瓶能扔到觀察窗這個部位,不說能直接燒傷裡面的乘員,就是燃燒的大火也可以嚴重影響觀察手的視野。當然,上面說的兩種方法都是理論上的,畢竟不管是步坦協同還是坦克上面的機槍,都能教那些想要扔燃燒瓶的步兵做人。


哨兵ZH


那得要看你是對付什麼時代的坦克了,要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那種坦克說不定有點兒用,您要是對付現代的這些坦克那用處之小,可能超乎你想象。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那個時候各國的坦克其實還屬於一種大雜燴的階段,世界各國對於坦克的發展仍然還是處於一種摸索的階段,當然對於世界各國的坦克來說,此時期一個重要的問題,那就是發動機的問題,發動機如何不知如何使用,使用什麼樣的發動機都是一個重大課題。

比如說當時的德國使用的就是汽油發動機,汽油發動機有的時候遇到炎熱的天氣,即便你不用燃燒瓶這東西都能自燃,所以當時的盟軍在對付虎是報社的一系列德國坦克的時候,很多人都會選擇使用燃燒瓶這種東西廉價而且效果顯著,再加上德國坦克一向都喜歡把發動機暴露在空氣之中,所以燃燒瓶只要對準車的後部艙蓋扔下去,基本上德國坦克就面臨著報廢的命運。

當然如果說運氣好一點遇上德國人特有的敞篷跑車,那恭喜你中大獎了,燃燒瓶扔下去裡面的人根本就沒有任何防備。

只不過人說憑這個東西對當時的坦克有點兒作用,可對現在的坦克來說作用甚小。

現如今的坦克講究防三化,其中對於火焰,也有很強的抵禦能力,普通的燃燒瓶根本對坦克沒有任何作用。


漩渦鳴人yy


燃燒瓶能否燒燬坦克,主要看坦克使用的燃料是柴油還是汽油。柴油坦克的燃點比較高,不容易被燃燒瓶引燃,因此燃燒瓶對付柴油坦克的成功率比較低。汽油坦克的燃點比較高,容易被燃燒瓶引燃產生爆炸,因此用燃燒瓶攻擊汽油坦克成功的概率比較高。雖然燃燒瓶能夠攻擊一些汽油坦克,不過現代坦克的防護能力都比較強,普通士兵根本不可能接近坦克,燃燒瓶在現代戰爭中已經不再實用。

現代戰爭中反坦克的手段非常多,在擁有其他攻擊手段的前提下,使用燃燒瓶來攻擊坦克,並不是一種安全的做法。燃燒瓶攻擊坦克的戰術,主要出現於二戰時期,二戰時期坦克的防火能力弱,比較容易被燃燒瓶引燃。諾門罕之戰時期,蘇聯投入了上千輛坦克裝甲車作戰,日軍缺乏摧毀坦克的重武器,為了摧毀蘇聯的坦克,上千名日軍拿著燃燒瓶趁夜衝到蘇軍陣地,燒燬了上百輛蘇軍坦克。

由於當時日軍都是裝備的柴油坦克,蘇軍無法採用相同的方法來對付日軍。到了蘇德戰爭時期,蘇聯也開始大量裝備柴油坦克,而德軍的坦克主要是汽油坦克。雖然柴油坦克起步的時候比較慢,不如汽油坦克能夠隨時隨地啟動,但是柴油坦克的安全性更高,不容易成為燃燒瓶的目標。

二戰結束之後,柴油坦克開始成為主流坦克,後來人們又將燃氣渦輪發動機使用到坦克上。這種發動機能夠適應多種燃油,屬於比較先進的新型坦克發動機。實際上在信息化作戰時期,坦克的作戰能力都已經大大下降,攻擊範圍較近的燃燒瓶更是很難能夠在實戰中發揮作用。當然在沒有反坦克武器的情況下,使用燃燒瓶來攻擊坦克,也不失為一種方法。


軍武小咖


確實可以!燃燒瓶至少會對坦克造成兩種可能性創傷。一個是吸入式創傷!我們都知道坦克大多使用柴油發動機,這種發動機是需要空氣作為助燃劑的,投擲燃料瓶以後,燃料瓶被點燃,短時間會造成坦克周圍的空氣被耗盡,那麼坦克無法獲得空氣助燃,會造成短暫性熄火。坦克重新打火是需要時間的,這可以給其他武器繼續進攻坦克創造機會。

其次,創傷坦克成員。有很多坦克在戰場上經常會有開蓋使用的情況,這是為了使用車載機槍對坦克周圍的人員進行掃射壓制,如果能夠從坦克機槍手的艙室裡扔進燃燒瓶,那麼汽油在坦克艙室內燃燒的話確實是可以創傷裡面的成員,並有一定概率可以引燃坦克的彈藥艙,造成坦克損毀。

不過呢,坦克被稱為陸戰之王本身也不是蓋的,像以上兩種方法雖然都有機會創傷坦克,但是基本上都是小概率事件。如果能夠那麼輕鬆的消滅坦克,那麼也不需要什麼反坦克導彈了。正常情況下,坦克在臨戰狀態下是不可能讓汽油瓶摧毀的,一個是因為坦克速度快,現在主戰坦克的速度都在50~70公里/時,汽油瓶扔不準,人也追不上坦克;其次,坦克機槍手打開蓋子開槍碾壓都是在絕對安全的情況下,像那種被扔進汽油瓶的低概率事件幾乎不會發生。


優己


燃燒瓶,就是一個玻璃瓶裡面裝上汽油,瓶口用易燃類物品封住,點燃易燃物而進行攻擊的一種武器,無非就是點燃坦克裝甲,首次應用於西班牙人,後來芬蘭人也用過這種方式對付過蘇聯坦克,而蘇聯人也用這種方式攻擊過德軍坦克,我們在影視上看到的大多數畫面就是蘇聯人對付德國坦克的畫面,在二戰時,這種方式往往會帶來較大的戰果,因為當年的坦克大多采用鉚接方式連接裝甲,往往會有連接不嚴密的情況,所以用燃燒瓶攻擊時,常常會有燃燒的汽油滲透進坦克車內的情況,以達到攻擊坦克的目的,但是以現在的技術來說,這種方法對付坦克一點用都沒有,慢慢的成為了部分暴民用來搞破壞的工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