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做"加法",競爭思維還是變革思維?

產品做

▲ 軒轅獎techday 軒轅大學公開課 | 賈可、張曉亮

今天經歷了我的第一次在線直播。沒辦法,受疫情影響,軒轅獎的首個Tech day只能以這種形式跟大家見面。在去年年底這個公眾號暫停更新40多天後,我就承諾過要和大家分享在襄陽參與實車評價的思考和發現。其實這就是Tech day上我要做的事情。在完成了今天下午的直播後,我還是在這裡多和大家分享幾句,同時也奉上我的PPT全文,供大家參考。

我們都知道今天的中國汽車市場正在經歷從增量到存量市場轉型的市場變革,同時也在經歷以四化為中心的行業變革。在這種雙重變革的壓力之下,以產品為中心,依靠產品戰略作為穿越變革週期的突破口,這一點是無可爭議的。事實上此前在國內曾經叱吒風雲的很多以營銷能力見長,但產品風格距離中國市場較遠的車企(比如SGM)已經紛紛走上下坡路。既然是要以產品為中心,軒轅獎每年又可以同時評價30-40款新車,這一評測過程就成為我們觀察汽車工業動向的最佳窗口。透過過去幾年的觀察,我們看到絕大多數車企都在以"加法"試圖強化自身產品的競爭力,應對競爭壓力,迎戰變革挑戰。但這種"加法"的本身還是非常值得探討的,事實上我今天在Tech day的整個演講都在圍繞如何做好"加法"這件事展開探討。

在"加法"這件事上存在兩種思路,第一種是大幅增加配置和功能,這樣至少在賣車的時候可能讓用戶覺得自己誠意滿滿。另一種是在特定的性能和體驗方面做加法,讓產品在某些維度上形成突破,賦予產品某種特定標籤。

前者是我們看到的大多數廠家的策略,應該說這是典型的競爭思維,也就是人無我有,人有我強這種思想的近乎全面應用。顯然這種做法在銷售端是備受歡迎的,產品帶給用戶的直觀感受是更具性價比。但長期看來每個增加的功能、配置未必都是用戶真正需要的,這種"加法"帶來的成本增加卻是實打實的。這意味著完全競爭導向的"加法"思維不可持續。

當然與競爭思維相對的,則是基於用戶體驗的創新思維,他需要深刻洞察用戶的真正需要,讓創新真正為用戶利益服務。在如今這個變革週期當中,這種做法大概率意味著要變換賽道,需求新的價值維度。從tesla的案例當中我們可以得到很多啟發,其實他就是典型的"偏科生",他在自動駕駛和智能化方面做加法的同時,其實也在感知品質、舒適性等方面做減法,甚至很多指標在成熟車企眼中是不及格的。但如今Tesla已經成為新能源領域真正的標杆,該公司的市值也已經直追豐田,把其他幾大集團全都甩在了後面。

為了讓車企龐大的研發團隊達成在變換賽道,或者尋求創新方面的共識,引入場景,以用戶體驗為核心就成為必然。只有把使用場景勾勒清楚,把每個功能創新帶來的用戶利益定義明白,這個創新才真的有意義,團隊內部才能達成共識。

當然,僅僅"加法"是不夠的,還要擁有實現"加法"的架構。這一方面是研發組織管理方面的架構,另一方面是產品底層的架構。架構梳理清晰了,才能真正支撐下一步的加法,也才能保證各種新增功能之間體驗的一致。透過產品,其實我們可以看到每家車企在產品定義、研發組織模式方面的幾乎所有問題。就像上一篇文章中講到的,用戶體驗管理的第一個目標就是消滅研發組織過程中的"三不管地帶"。

以上算是對今天演講的一些補充,下面是演講全文PPT,供大家參考。

產品做

產品做

產品做

產品做

產品做

產品做

產品做

產品做

產品做

產品做

產品做

產品做

產品做

產品做

產品做

產品做

產品做

產品做

產品做

產品做

產品做

產品做

產品做

產品做

產品做

產品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