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適:比起身邊人,我是最幸運的,也是最不幸的

前言:公元756年是多事的一年,這一年,中華大地上正在遭遇著史上最大的一場叛亂——安史之亂。因為這幾年的叛亂,很多人的命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高適:比起身邊人,我是最幸運的,也是最不幸的

安史之亂


詩仙李白本來躲在廬山避難,而在永王李璘的說服之下,居然做了永王軍隊的書記官。

詩聖杜甫本來想去投奔唐肅宗,可是在半路被安祿山叛軍抓獲,被俘北上洛陽。

詩佛王維更慘,做了安祿山大燕國的偽官。和他一起“棄國”的還有儲光羲。

這一年,似乎只有高適還算穩定,他跟隨玄宗,逃往蜀地,而且後來還升了官。其實,這一年,是高適最值得驕傲的一年,也是他人生最痛心的一年。

高適:比起身邊人,我是最幸運的,也是最不幸的

高適


我曾經也是青春洋溢,意氣風發的少年。

高適年輕時期,正是唐玄宗和宋璟張說等一大批賢相良將共治天下的時候,那時候的玄宗,虛心納諫,克己復禮。那時候的大唐,繁華富庶,歌舞昇平。整個社會是欣欣向榮,向前發展的。

李白雲遊四方,從蜀地到廬山,從天門山到江陵。他寫下了太多瀟灑多情的詩句。

杜甫也沒有太多愁緒,偶爾去黃四孃家遊玩,還看到了“留連戲蝶,自在嬌鶯”的歡樂場面。

而高適,正值壯年,紮根西北,與士卒共同保衛邊塞。他高唱《塞上曲》:萬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畫圖麒麟閣,入朝明光宮。此時的高適,儼然被錘鍊成了一個上馬擒賊,下馬安民的文武全才。在祖國的西北,吟唱著大唐最強的聲音。而且,在和著名琴師董庭蘭短暫重逢又很快分別時,寫下了這首流傳千古的《別董大》,全詩不見一絲傷感惋惜之意,而是顯示出了高適的豪邁豁達,樂觀開拓。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何人不識君。”

高適:比起身邊人,我是最幸運的,也是最不幸的

別董大


與此同時,他還結識了王昌齡和王之渙,三人還曾一起飲酒論詩,還用歌姬打賭,評論三人寫詩的高低。不管歌姬們唱出的是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還是王之渙的《涼州詞》,縱觀那個時代,文人也罷,藝人也罷,精神是多麼開朗向上,社會的風氣是多麼的風雅和諧。留下了“旗亭畫壁”這樣一個文壇佳話供我們後世傳頌。

這個時候的高適,心情是舒適的,唱詩是自豪的,寫詩是朗潤的,人生是順遂的。

他和身邊人想比,豁達而且安定,這是他一生最快樂的時光。

我崇拜的玄宗,我要好的摯友,他們都變了

公元756年,唐朝發生了安史之亂。安祿山的鐵蹄已經攻破潼關,離京師長安只有一步之遙了。

而造成這一切禍端的源頭,正是高適曾經最崇敬的君王——唐玄宗李隆基。

他不信忠告,張九齡曾經多次叮囑,安祿山有反心,他不予採納;諸多言官陳列安祿山僭越禮制的行為,他卻不以為然,還將這些臣子交付安祿山處置;高仙芝,封常清,都對大唐忠心耿耿,可皇帝還是被宦官蠱惑,誣陷二人貪汙,將其斬首。而高適親眼目睹了這一幕幕的慘劇,想來,對於皇帝的昏聵,他是有切骨之痛的。

高適:比起身邊人,我是最幸運的,也是最不幸的

明皇幸蜀圖


而更讓高適覺得痛心的是,此時敵人大軍壓境,皇帝沒有一絲抵抗的決心,而是和宰相楊國忠商量:去蜀地避難。他沒有了年輕時候的恢弘銳氣,變得膽小緊張,一味的只想逃避。幾個月後,高適跟著唐玄宗逃到了四川。唐玄宗打算讓自己的幾個皇子分鎮各地,各自為戰。高適反覆勸諫,唐玄宗皆不採納。

詔令下達,果然帶來了惡果。永王李璘招募軍隊後並沒有迎敵對戰,反而在江南徘徊不前。這引起了新登基的唐肅宗李亨的懷疑。李亨派淮南節度使前去鎮壓,而當時的淮南節度使,正是高適。

高適擊敗了李璘,還俘虜了李白,這個在十年前就已經名滿天下,還曾和自己一同在梁園同遊的李白,現在成為了自己的階下囚。如果論交情和人性,高適肯定會放了李白,但是他做了叛軍的軍師,高適為他不恥。

身為文人,不能沒有骨氣。

人生的頂點,也是人生的谷底

而就在高適建功立業的同一時刻,河南睢陽,正在經歷著一場慘烈的戰爭。這就是著名的張巡守睢陽之戰。當時戰爭已經進入了相持階段,情況已經相當嚴峻了。

而不巧的是,高適的家鄉就是睢陽。

雖然此時的高適距離自己的家鄉並不是很遠,但是他還要處理李璘的事務,實在沒法抽身。於是寫信給附近的臨淮節度使賀蘭進明,請他火速支援睢陽。但是賀蘭大人猶豫不前,致使睢陽的情況愈加危急。在高適討伐完永王李璘後,皇帝又命張鎬支援睢陽,張鎬派出了閭丘曉去增援,可是閭大人也同樣徘徊不前,耽誤了三天時間。

張鎬聞睢陽圍急,倍道亟進,檄浙東、浙西、淮南、北海諸節度及譙郡太守閭丘曉,使共救之。曉素傲很,不受鎬命。比鎬至,睢陽城已陷三日。

長時間的相持讓這座小城不堪重負,造成城中斷糧多日,甚至出現了人吃人的場面。城破之日,城中的數萬百姓更是隻剩下了400人。

尹子奇久圍睢陽,城中食盡,議棄城東走……”茶紙既盡,遂食馬;馬盡,羅雀掘鼠;雀鼠又盡,巡出愛妾,殺以食士,遠亦殺其奴;然後括城中婦人食之;既盡,繼以男子老弱。人知必死,莫有叛者,所餘才四百人。

想來,高適的故鄉與家人,早已蕩然無存。

而高適,就是在離自己家鄉最近的地方,親眼看著自己朋友的遇難,自己的家鄉被夷為平地,自己的父母,妻兒可能被餓死,可能被屠殺。

這一年,他剛剛51歲,年逾半百的他目睹了太多太多,君王的昏庸,臣子的固執,好友的投敵,這是他一生最痛苦的一年。

同樣在這一年,他從一個八品的監察御史升到了執掌一方大權的節度使。升官速度之快,讓人瞠目。高適,他也是唐朝詩人中唯一封侯的人,這是他一生最驕傲的一年。

10年後,61歲的高適在任上病逝,追贈禮部尚書。

高適:比起身邊人,我是最幸運的,也是最不幸的

高適塑像

761年,王維去世,一年後,李白去世,再三年後,高適去世,再五年後,岑參杜甫也相繼離世,再加上之前早已過世的孟浩然,王之渙,王昌齡等人。大唐詩歌的黃金時代在770年終結。此後,再也沒有這樣一個輝煌盛大的盛世出現,再也沒有這樣一批群星璀璨的詩人出現。

結語:他從來沒有放棄自己對國家的責任。既是心意使然,也是命運造就。

他把一腔熱血灑向邊塞,將一片赤誠贈與大唐,他是大唐玄宗最後的智囊,是天寶時代民族的脊樑。

明朝中葉,河南開封的城民建了一座“三賢祠”,將李白,杜甫,高適一起供奉。這也是對這位曠世才子最好的安慰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