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古塔在什麼地方,為什麼古代犯人都怕被分到寧古塔?

搶鏡之王


寧古塔在清初可謂赫赫有名。凡是因反抗清廷統治的政治犯,或觸犯刑律等原因遭受懲處的其它犯人,往往都會因皇上的一句“發往寧古塔與披甲人為奴,永世不得入關”,而成為寧古塔的流人。

(寧古塔遺址)

所以,清朝犯人聞寧古塔色變。只要是被髮配寧古塔的人,雖未直接判處死刑,但離死也差不離了。他們往往不是死在去寧古塔的路上,就是永遠也別想再回來。

就連清初大才子吳兆騫,也曾因順治十四年的科場案而無辜遭累,被遣往寧古塔。臨行前,他的好友,也是著名詩人的吳偉業,做訣別詩相送:“人生千里與萬里,黯然銷魂別而已。君獨何為至於此,山非山兮水非水。”

一句“山非山兮水非水”,就將寧古塔的可怕和偏僻描寫得入木三分。

那麼,寧古塔究竟在什麼地方呢?

寧古塔,其實並非是像字面意思那樣,是一座塔名,而是一個地名。具體位置在黑龍江省牡丹江中游,圖們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

關於寧古塔,歷史文獻中有新舊兩地之說,新城在今天的寧古市所在地寧安鎮,而舊城則指的是黑龍江省海林市海浪河邊的長汀鎮古城村。

寧古塔最早見諸史料,是《清太祖實錄》上的記載:“上命巴圖魯額亦都率兵千人,往東海渥集部之那木都魯、綏芬、寧古塔、尼馬察四路”。

明末清初人張縉彥在《寧古塔山水記》中對它也做了詳盡的描述:“寧古塔者,奇勢怪狀,如鼻、如口、如耳、如丫、如人、如鳥之狀。”

寧古塔地名是怎麼來的呢?

在滿語中,“寧古”表示數字“六”,“塔”就是漢字“個”的意思,所以“寧古塔”翻譯為漢文就是“六個”。

關於寧古塔地名的由來,被髮配到此地的吳兆騫之子吳桭臣在《寧古塔紀略》中明確說明:“相傳昔有兄弟六個,各佔一方,其言‘寧古塔’,猶華言‘六個’也。”

還有一位寧古塔流人楊越之子楊賓,曾兩次跋涉千里去往寧古塔探親,在他的《柳邊紀略》中,也對寧古塔做了類似的描述:“寧古塔之名不知始於何時。寧古者漢言六,塔者漢言個”。

寧古塔究竟有多可怕呢?為何犯人都寧死不去呢?

(清朝帶枷的囚犯)

一、寧古塔遠離中原,是邊塞苦寒之地。

王家禎在《研堂見聞雜錄》寫到:“寧古塔,在遼東極北,去京七、八千里。其地重冰積雪,非復世界,中國人亦無至其地者。”

這麼遠的路程,如果輕裝出行,腳力好的人徒步前行,也得4個月的時間,更何況重枷在身的流人,至少得花上半年。如果是舉家遭徙,攜妻帶子,其困難程度更是無比艱辛。

吳兆騫在前往寧古塔的路上,就曾這樣描述路途的艱辛:“山野相錯,或繼或續,無日不行山水間,亦無日不行風雨間。”他於當年閏三月從京城出發,至七月才抵達寧古塔,足可見路途之遠。

正是由於路程遙遠,很多人在半道上就病死餓死了,有的人被野獸吃掉,還有的人被餓極了的其他人分而食之,無數人在這漫漫長路上成為了孤魂野鬼。

即便是僥倖活著到達了寧古塔,等待他們的仍然是“魔鬼地獄”。

二、寧古塔氣候寒冷,環境惡劣。

當時寧古塔的氣候,類似於西伯利亞。《吉林通志》中記載:“是時寧古塔,號荒徼,人跡罕到,出塞渡湍江,越穹嶺,萬木排立,仰不見天。亂石斷冰,與老樹根相蟠互,不受馬蹄。朔風狂吹,雪花如掌,異鳥怪獸,叢哭林嗥,行者起踣期間,或僵馬上。”

清人徐釚在他的《南州草堂集》中,也對寧古塔有生動的描述:“寧古塔垂二十餘年,白草黃沙,冰天雪窖,腳之李凌、蘇武,猶覺顛連困厄也。”

(寧古塔的披甲人)

三、寧古塔犯人從事繁重的苦力勞動。

流人達到寧古塔後,等待他們的,除了惡劣的環境外,還有繁重的苦差和奴役生活。這些人都會被安插在各旗之中,要麼在官府裡做苦役,要麼給披甲人為奴。

當差的流人,常年食不果腹衣不蔽體,面黃肌瘦,一年到頭都在勞作。要麼種田,要麼打闈、燒碳,沒有半刻空閒日子。每到種田之日,五更而起,黃昏而散。每個犯人名下要糧十二石、草三百束、豬一百斤、炭一百斤、蘆一百束等。

而為奴的流人,則更為悽慘。既沒有人生自由,也沒有半點尊嚴,主人可以任意剝奪他們的生命而不受懲罰。即便是犯人的後代,也沒法擺脫為奴的厄運,世代都將是披甲人的奴隸。

因此,那些不堪忍受折磨的流人,往往冒著殺頭的風險也要逃跑。據《清史稿》記載,“黑龍江、寧古塔等處發遣人犯,逃者甚眾”。在清初,逃離寧古塔的犯人達一半左右,很多人寧願逃入深山餓死凍死,也不願在此為奴。

當然,也有極少部分流人的處境稍微好過些,特別是那些才高八斗的文人,或者是一些官宦和紳士犯人,或者是有名氣、有才華、學識出眾或社會地位特殊的流人,往往會受到當地官吏和百姓的敬重。吳兆騫就被寧古塔將軍巴海聘為家庭教師,專門教授他的兩個兒子讀書。

當然,這些人畢竟是極少數幸運兒,大多數流人的處境還是極為悲慘的。

(參考資料:《清實錄》《清史稿》《寧古塔紀略》等)


張生全精彩歷史


寧古塔位於今天黑龍江省內,有新舊兩城,分別相距25千米。舊城位於松花江左岸支流海浪河南岸,位於今黑龍江省海林市長汀鎮舊古城村;新城為康熙五年所建,位於今黑龍江省寧安市地區。

在清宮劇中經常見到這樣的場景,每當皇帝發怒,懲罰罪臣時,就將犯人家屬發往寧古塔給披甲人為奴。

這裡的披甲人駐紮在寧古塔的軍人。寧古塔是清廷的北方軍事重鎮,曾為寧古塔將軍的駐地,後將寧古塔將軍遷往寧安市地區,又移駐吉林烏拉,寧古塔將軍也因此變成吉林將軍。但寧古塔的軍事位置依然非常重要,是控制黑龍江流域的重要戰略基地,不僅保衛和管轄著整個黑龍江流域,還負責向流域內居民收貢賦,清朝在當地一直有大量駐軍,也就是披甲人。

由於此地地廣人稀,為加強寧古塔的開發,清廷經常將犯人及其家屬流放到寧古塔,發放給披甲人為奴,到當地服苦役。一旦被髮配到寧古塔,基本就等於被判了死刑,流放者往往用不了就適應不了就掛了。

犯人之所畏懼前往寧古塔,因為到了哪兒,除了惡劣的自然環境外,還有人為折磨。犯人的地位本來就非常低,到了寧古塔就完全淪為牲畜般的存在,被折磨致死也是正常不過的事情。


安定郡小書生


在播放清史的電視劇中,經常會聽到皇帝動怒時的一句經典臺詞:將某某發往寧古塔,永世不得入關!那麼,何為寧古塔?寧古塔又在何處?哪些皇室成員的後裔被流放寧古塔呢?

其實,寧古塔不是“塔”,而是一個城名,是一個清朝時期的關外流放罪犯場所。舊城在今黑龍江省寧安市西海林河南岸舊街鎮。寧古塔屬邊遠地區,歷史很悠久。商周時期是肅慎人故地,唐代靺鞨人的渤海國建都於今寧安渤海鎮,稱上京龍泉府,為當時亞洲的第二大都市。清朝時設“寧古塔將軍衙門”,是著名的屯軍地及流放地,很多滿洲皇族及文人騷客犯了法之後都被流放到這裡,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和雍正爭位的胤禩、胤禟失敗後,他們的家眷被流放寧古塔。當時,這裡環境惡劣,氣候異常,寸草不生,五穀不長,很適合罪犯改造。既不是塔,而為何又稱為“塔”呢?相傳,清皇族的遠祖兄弟六個,曾居住於此。滿語謂六為“寧古”,個為塔,古稱“寧古塔”。把罪犯流放到寧古塔,有兩層含義:一是懲惡與揚善,讓犯了罪的人背井離鄉受盡磨難,到關外去自首、自思,自悔,接受風沙洗滌;二是為清皇族的老家“增磚添瓦”。清時,全國偏遠落後的地區有的是,可清王朝為什麼不把罪犯流放到其他地方改造,而首選寧古塔呢?意圖很明顯,那就是寧古塔是滿族的發源地,是清皇族的老家。罪犯來到這裡不僅要開荒種地,修橋築路,改變清皇族老家的面貌,而且還要忍飢挨餓,為當地官員、滿人當牛做馬,淪為家奴,以顯示祖上的榮耀。

根據《清史稿》等史書記載,發遣到寧古塔的罪犯,既有平民百姓和旗人,也有朝廷大臣。如順治十二年(1655),史科副給事官彭長庚、一等子爵許爾安因上疏稱頌睿親王多爾袞,並要求為多爾滾平反昭雪,恢復爵號。順治帝將此事交給大臣密議,密議結果,判處二人死刑。但皇上念其二人曾有功於朝廷,便下詔免死,流放到寧古塔。

光緒29年時設綏芬廳,宣統元年為寧安府,民國二年改為寧安縣。這些王公大臣的流放也給寧古塔帶來文化底蘊,1958年3月,寧安縣一馬當先,基本上完成了掃除文盲任務,榮獲全國第一個文化縣的光榮稱號。


蘋果梨的生活感想


寧古塔,既今日黑龍江省牡丹江市下轄之寧安市。


清朝官員人犯,一聽皇帝聖旨“發配寧古塔,與披甲人為奴,永不敘用”。莫不魂魄出竅,伏地不起,雖蒙皇恩浩蕩,赦免不殺活命之恩,但發配他處尚可,發配寧古塔,生不如死,真的不若引頸一刀痛快!

清朝於順治十年始設寧古塔昂邦章京,康熙元年改設鎮守寧古塔等處將軍,於康熙十五年遷治吉林烏拉(今吉林省吉林市),改稱吉林將軍,寧古塔則改置副都統。

寧古塔,與塔沒有任何關係,是滿語“六個”的意思,據說,早期有清朝始祖兄弟六人居住生活於此而得名,你看,偌大的地方,僅有六個人呀!


有清一朝,東北被滿清帝室視為祖基龍興之地,滿清入主中原王朝,滿人大量進入北京及全國各地,但卻嚴禁漢人及關內其他人移民進入東北,因而致原本就人口不多的東北人口驟降,地廣人稀,尤其偏遠的寧古塔一帶,雖然不再是六個人,但也是人煙稀少,更是荒涼不堪,狼蟲虎豹出沒其間,嚴重威脅人們生命安全,不宜居住生活。

寧古塔,地處邊遠荒僻之地,生活條件十分艱苦惡劣,加之長達半年冬季,且零下30度極端寒冷的暴風雪肆虐的惡劣氣候,夏季出奇大的蚊蟲叮咬,基礎生活設施極端簡陋,衣食住行皆與關內相對優越生活無法比擬,令人很難適應生存,大有生不如死的感覺吧。

加之,人犯赴寧古塔路途艱險,有的差役為逃避遙遠艱苦旅途,甚至做掉人犯,以病死復差。既使差役良心尚存,沿途野獸襲擾吞食,強盜打刧不敢傷害官家差役,人犯首當其衝;甚有傳言,饑民爭相殺戮人犯食之果腹,發配人犯甚至多有未達寧古塔,而死於蒼茫遙遠的危險旅途。

因而,清朝發配官員人犯一聽“發配寧古塔”,與宋代官員人犯聞聽“發配沙門島”,如出一轍,九死一生,生還機會緲茫,令人不寒而慄,大有生不如死之感,真的不若引頸一刀痛快!




z山海


說起寧古塔,想必很多人都會下意識的認為這是一座塔吧?其實不然,寧古塔是一個地名,此地乃是滿清政府時期的邊關重鎮,相傳清太祖的祖父在此地育有六子,而在滿語中“寧古”就是“六”,“塔”就是“個”的意思,此地因此得名寧古塔。

寧古塔在現如今的黑龍江省寧安市附近,毗鄰牡丹江。由於在滿清沒入關以前寧古塔與努爾哈赤有極大的淵源,所以那時候的寧古塔曾今一度輝煌過,而在滿清入關以後統治者們視東北三省為他們的龍興之地,為了防止“龍脈”被破壞,所以就下令封禁關東地區,再加上關外基本上為苦寒之地,這就導致了寧古塔不復之前的輝煌。

如今在關於清朝的影視劇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這個橋段:臣子惹怒皇帝之後,皇上龍顏大怒,對罪臣及其家人說:“發送寧古塔,給披甲人為奴,永世不得入關。”這時罪臣就趴伏在地,體如篩糠似的向皇上求饒,放他一條生路。

在我們看來,這發送寧古塔的懲罰只是被髮配邊疆,這在封建五刑:笞、杖、徒、流、死;這五種刑法中並不是最令人難以接受的死刑,為何這些罪臣們往往寧願選擇自殺也不選擇發配寧古塔呢?這得從寧古塔的地理環境講起!

寧古塔大部分地區氣候嚴寒,常年冰封,五穀不生,再加上滿清政府封鎖關東的政策使得關外地區樹木蔥蘢,豺狼虎豹遍地走,就算比起唐朝大詩人李白筆下的蜀道也不逞多讓。這就導致大部分被流放的官員往往連活著走到寧古塔的機會都沒有,相當於是變相的死刑,而且還要在路上遭受到極為殘酷的考驗,這就讓很多滿清大臣對被流放寧古塔產生了濃濃的恐懼心理。滿清詩人吳兆騫被髮配到寧古塔後,曾作詩描述寧古塔的惡劣環境:“寧古寒苦天下所無,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風如雷鳴電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陰雨接連,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盡凍。雪才到地即成堅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

可以說寧古塔這樣惡劣的環境非常適合用來當做收納囚徒的天然監獄,一來這些囚犯可以參與到寧古塔的建設,以便讓寧古塔早日恢復昔日的雄風,可謂是物盡其用;二來是寧古塔周圍的惡劣環境起到了很好的天然“監獄圍牆”的作用,離開城區,逃跑的犯人不但要面臨極寒的環境與食物極端匱乏的遭遇,還要面對茫茫林海中無處不在的豺狼虎豹,這就讓心存僥倖試圖逃跑的犯人打消了念頭,這極大地減少了使用在監管者身上的資源。

並且被流放到寧古塔的犯人是給“披甲者”為奴的,也就是給當地戍邊的將士當奴隸,這對往日作威作福的滿清大臣們來說可謂極大的侮辱,因為他們還是信奉“士可殺不可辱”的觀念的,讓他們去給往日不屑一顧的“大頭兵”們做奴隸只會讓他們生不如死。

這就是滿清大臣們對流放寧古塔談之色變的原因了。當然,如果沒有這些人對寧古塔的建造貢獻就沒有如今寧安市的繁華,這對那些犯了大罪被流放寧古塔的罪臣們來說可謂是極大的諷刺了。



日慕鄉關


寧古塔就在今天的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長汀鎮古城村,是清政府設在東北以管轄黑龍江以及吉林的軍事,經濟重鎮及經濟中心。為吉林三邊之首,還有兩個是琿春,三姓。

清代有四種刑罰。一是死刑,二是充軍,三是發遣刑,四是枷號。流放就是屬於發遣刑。水滸傳裡林沖也曾發配滄州,說的也是發遣刑。

在清代的文學以及小說裡,經常出現,發配寧古塔,與披甲人為奴,永世不得入關。流放,也叫“流刑”,雖始於秦漢,但在清軍入關之後,流刑才真正流行。在《大清律》中,流刑被細節化、規範化,雖輕於死刑,卻生不如死。流放的犯人大多衣衫單薄,不習慣北地嚴寒,寧古塔冬季的氣溫能達到零下三四十度,因此每年冬季都有犯人大批死亡。傳說是滿族的發源地,在滿語中''六''為寧古,''個''為塔,寧古塔之所以可怕,在於它氣候條件十分惡劣,土地貧瘠,氣候嚴寒,根本看不到鳥語花香,人到了那裡生存都困難了,很少犯人能活下來。一般流放到寧古塔的犯人都是犯了重罪的人。

從北京到寧古塔長達四千多公里,就是如今高鐵動車也要八個小時,坐汽車也要一天的時間。如果在古代交通不發達的時候,長途走路去也要一年時間了,一天走個十多公里,恐怕要走個三百多天。而且在朝廷當官的大臣們,讓他們給那些當兵的做奴才,女的恐怕要給那些當兵的做老婆。呵呵,真的是奇恥大辱了。不過如今的寧古塔己經變成了繁華的城市也就是如今的吉林的寧安市。這些流人們為建設東北也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桂林人11


歡迎打開歷史寶藏。


寧古塔就在今天的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清代這裡是邊疆之地,用今天的觀念來說,從北京到寧古塔,四千多里路,在清代沒有汽車的時候,走路過去得小半年了。一旦到了寧古塔,不管你曾經多麼顯赫,在這裡,身份就只不過是流人而已。

為什麼犯人怕被流放在這裡呢?

主要還是這惡劣的環境,而且犯人跑不掉。

江蘇大才子吳兆騫曾因順治科場案被流放寧古塔二十多年,他對那裡的環境有過親身體驗,在給母親的信中寫道:

寧古寒苦天下所無,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風如雷鳴電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陰雨接連,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盡凍。雪才到地即成堅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

荒涼的寧古塔卻深得清王朝重視。寧古塔地處東北,是清廷東北邊疆重鎮,國防要地,清廷專門有寧古塔將軍鎮守這裡。


更多歷史類原創內容,歡迎關注@歷史寶藏。

歷史寶藏


歷史上皇帝對於罪犯的處罰方式多種多樣,經常觀看影視劇的朋友們可能就會知道,對於一些罪犯,皇帝往往會選擇將他們流放到一些偏遠地區。今天我們要為大家介紹的就是一個歷史上著名的流放地,就是寧古塔。清朝時很多犯人在聽說自己要被流放到寧古塔時,為何寧願選擇自殺也不願意被流放至此。寧古塔真的很可怕嗎,才能讓這麼多人感到聞風喪膽?

如果將寧古塔進行定位,應該在現如今的北方地區,距離日本海較近,大概的方位在黑龍江省牡丹江市附近。之所以將這個地方取名為寧古塔,追溯根源是因為這裡曾經居住過一個大將軍,叫寧古塔,後世為了紀念他就用他的名字來作為這一地方的名字。

罪犯們不願去寧古塔的主要原因,還是在於寧古塔距離朝廷所在地極為遙遠。犯人從朝廷所在地一路跋涉到寧古塔,全程都是靠自己的雙腿行走。在當時那個交通還不算太完善的時代裡,全憑著自己的雙腿跨越多個省市。另外朝廷也不會對罪犯供給太多的糧食,在路途中基本上都很難果腹,走路都沒有力氣,何談之後還能為自己爭取太大的存活生機呢?

在半路上甚至還要經歷季節上的變化,惡劣的天氣為趕路增大了很大的難度,另外還可能在半路遇到一些搶匪或者是戰爭。在一些收成不好的年份之中,甚至在半路上還會偶遇到災民將其殺害,夜晚也不敢輕易睡覺,一直處於擔驚受怕的狀態之中,防止被狼狗所啃吃。在實際的趕路過程中,大部分人其實都死在了中途,真正能夠到達寧古塔的人少之又少。

成功到達寧古塔的小部分人,在經歷過了長途跋涉之後,並不意味著就此結束了苦痛的經歷,真正的考驗才剛剛開始。到達寧古塔之後,罪犯還要為士兵們服務。對於那些文化的罪犯來說,還算有可以緩衝的空間,可以通過教當地滿民一些先進的耕作方法來獲得一些尊重。但是大部分流放罪犯的地位都是十分低下的。其次還有一個需要正視的問題就是,到了流放地之後,想要再次回到自己的家鄉基本上就是不可能的了,對於這些罪犯而言,思鄉成為一個難以忽視的問題。

當時皇帝下令流放在外的罪犯,大多是一些犯了過錯的皇室子弟或者朝中臣子。一般他們在聽到皇帝下的詔令之後,大都選擇通過自殺的方式來結束自己的生命,與其長痛倒不如短痛,總好過沒日沒夜的折磨,在黑暗中都等不到白晝的到來。


歷史雲頂


古代的寧古塔位於黑龍江省牡丹江海林市古城村。是中國清政府統治東北邊疆地區的重鎮。
寧古塔是清朝時期的關外流放罪犯的場所。在當時寧古塔屬於偏遠地區,那裡環境惡劣、氣候異常、很適合流放罪犯到此地改造。

寧古塔離當時清政府駐地有1600公里,當時把犯人流放到這個地區,可以說是長路漫漫。當時沒有什麼交通工具全靠步行,犯人身上還有沉重的枷鎖,再加上營養的缺乏,有很多罪犯都沒能到達就死在路上。



清朝時候寧古塔屬於蠻荒之地,發配到寧古塔的犯人在此地做苦役,當奴隸、服勞役、開荒種田、修橋修路等等。

流放到寧古塔的人,大多數被凍死、餓死、被折磨死。犯人能從這裡重新反回的幾乎沒有。
清朝時候的寧古塔所在的牡丹江市氣候惡劣人煙稀少,


它不向現在那麼繁榮。因為當時清朝沒有那麼多人來治理東北,加上生活條件的限制,所以在寧古塔生存是非常困難的。

當時的寧古塔常年冰封。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盡凍。一望千里,白雪皚皚。夏天陰雨連綿,有時候一連幾天下雨見不到太陽。蚊蟲成災、野生動物出沒。被流放到寧古塔的犯人,能生存下來的很少幾乎沒有,大部分客死在此地。所以犯人被流放到寧古塔,就等於被判了死刑。所以古代犯人一聽到被流放到寧古塔,也就等於被判死亡而且身心還得經歷諸多磨難。


爽朗不如小心


寧古塔在黑龍江寧安市,泛指滿洲苦寒之地。文藝作品中描述的發配寧古塔給披甲人為奴的,都是官員知識分子。對於他們來說,到了那裡不僅生活條件艱苦,更重要的是失去了往日的榮華富貴,失去了重返中土作威作福的機會,因此把那裡視為地獄般的危途。其實,對於那些只想活下去的貧苦農民來說,東北一直是他們嚮往投奔的樂土,因為那裡豐富的物產足夠維持生存繁衍的需要。滿族入關後,為了給自己留條後路,便編造了“龍興之地”的故事,栽種了“柳條邊”明確了界限,設計了奉天、吉林、黑龍江三個將軍加以防守,但根本阻止不了中原漢人闖關東。同治年間開禁後,闖關東更是公開化、合法化了。特別是東北軍閥張作霖,為了抵消日本韓國“拓殖團”的擴張,出資免費運送1000萬河北山東的農民進東北,更是加速了滿洲漢化水平。結論;寧古塔(東北)的苦寒是相對的,對於富人是死路一條,對於窮人也是樂土一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