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拥有先进的热武器为何还不能彻底击溃蒙古?甚至还被蒙古多次劫掠京城?

朝夕闻道


因为不是火枪发明后游牧民族能歌善舞了,而是住上楼房游牧民族能歌善舞了。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人会和钱过不去。也不会和舒服的生活过不去。以前游牧民族为啥老抢农耕国家,不是为了炫耀武力,而是住在塞北实在不舒服,不抢点生活必须品日子都过不下去。后来科技改善了,不适合种地的地方适合种地了,以前发现不了的矿现在大规模发掘了,以前出了长城除了茶马没生意做了,现在可以去俄罗斯倒饬洋玩意了。汉人走西口过的比以前还滋润,自然也带动蒙古族朋友一起奔小康。征服有多种方式,武力征服是最拙劣的手段。


超哥侃古今


其实这个问题是困扰中原历代王朝的一个问题。不管怎么驱逐,北方的游牧民族就好像野火烧不尽一样春风吹又生,一波接一波,一直没有中断过对中原的侵掠。

明朝也类似。朱元璋、朱棣两代人十几次北伐,像练兵一样对北元以及后来的鞑靼、瓦剌进行打击,但一直没能彻底击溃蒙古人,这是为什么?我以为,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蒙古人战略纵深大,明军难以深入高原腹地

中国北方的蒙古高原面积广阔,再往北是更加广袤的西伯利亚,西北是新疆荒漠,荒漠以西是中亚,这一块区域自唐以后的中原王朝都很少涉及。明军与蒙古人作战,虽然胜多负少,但大部分都是击溃战,而不是歼灭战。如果想要追歼蒙古部队,就必须深入荒无人烟的荒漠和高原,这对部队的后勤补给能力要求太高,在五六百年前的古代基本属于不可能实现的任务。像卫青、霍去病那种都不是歼灭战,基本上跑到大漠把匈奴打跑就完事了,霍去病还好一些,一直追到漠北,唐朝李靖时灭东突厥倒是深入西北荒漠两千多里把伏允可汗给追杀了,但也是刺马饮血、杀牲畜为食,极为艰难。

而且明朝时的长途追击能力比汉唐要差很多,主要原因是由于火器的大量装备,尤其是沉重大炮,拖慢了部队的追击速度。所以基本上每次北伐就是尽可能把蒙古人往北、往西赶,赶走就完事了,不可能深入追击。

所以这样看的话,朱棣能打到乌兰巴托已经很不容易了。

二、历史上几次大规模的民族融合以后,蒙古人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落后的游牧民族

一直以来北方的游牧民族都给人一种落后野蛮的印象,实事求是的讲,秦汉时期的匈奴确实如此,但是自从魏晋南北朝和五代十国两次大规模的民族融合之后,这种情况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苟利所在,不知礼义。自君王以下,咸食畜肉,衣其皮革,被旃裘。壮者食肥美,老者食其馀。贵壮健,贱老弱。父死,妻其後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史记•匈奴列传》

单就冶铁技术来讲,秦汉时匈奴还需要劫掠汉人工匠才能制造质量低下的武器,但是到了宋朝时,北方几大强国都已经熟练掌握了冶铁技术,比如金国有人、马全身包裹铁甲的铁浮屠,西夏有铁鹞子、大辽有铁林军,而且都模仿中原王朝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国家管理体系和文明。而到了明朝时,蒙古人作为曾经主宰欧亚近百年的民族,其强大的生命力更非一朝一夕可以摧毁。明初的洪武、永乐都是一代雄主,尚且谨小慎微,勉强能压制住蒙古,但到了朱祁镇一代,大明仅仅犯了一次错误就被蒙古人抓住打到了北京城下。

三、蒙古人机动性强,又进行运动战,难以追歼

农耕打游牧永远要面对一个问题——来了能打跑,跑了追不上。

蒙古人逃到草原以后,经常南下侵掠大明北部边疆,所以明初的几任君主一直在对其用兵,但是始终无法将其消灭,就是因为蒙军充分发挥了其机动性强的优势,坚持在蒙古高原进行运动战,敌进我退、敌疲我打,因此很难将其追而歼之。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所以大明始终无法消灭蒙古人。而到了清朝时期,满族的执政者们没有再对蒙古没有采取敌对的态度,反而通过满蒙一家亲将对手变为朋友,很好的解决了这个安全问题。这一点其实类似于刘邦的和亲政策,至于为什么蒙古没有再次崛起而威胁清朝的统治,这仍然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在此不再赘述。

欢迎关注【江湖小生】,本文属一家之言,如有不妥欢迎批评指正。


江湖小生


明朝没有什么“先进的热武器”,明朝的火器水平非常差。此外,蒙古、女真等周边部族,其实也用火器对外作战。

例如,最被明粉吹捧的万历三大征之一的壬辰战争,祖承训、史儒打的平壤一战,就很有代表性。

祖承训、史儒等人夸下海口,自吹明朝的“开山大炮、大将军炮、神火标枪、猛将精兵”水平了得,结果带着3000骑兵杀到平壤后,误中敌人埋伏,火器无效,全军覆没。

换言之,明朝的火器根本体现不出先进性,并没有什么明显的优势。

此外,对于游牧部族,我们最大的误解就是以为人家不用火器。

恰相反,蒙古人也在学习不同的战争技术,获取新的战争武器,火器就是其中一种。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准噶尔汗国,从中亚进口了很多咱巴拉克炮,形成非常强大的火力,对敌人造成威慑。

还有清朝,也就是女真人,也是一直都在使用火器,并不是纯冷兵器。

这些知识,都是你在分析这个问题时应该具备的。

总而言之,不要觉得明朝如何了得了,其实是个水平很烂的王朝。


HuiNanHistory


我是【大嘴说贵阳】


在明初,蒙古被大明打的溃不成军。当然,这其中有明朝先进火器对阵蒙古铁骑建立的功勋。但是要从根本上打败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国家,应该来说,军事只是前提,建立起有效的统治制度才是关键。比如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入侵伊拉克,都在军事上击溃了对方,可是由于统治无法有效建立,苏联也好,美国也罢,不得不灰溜溜的撤军。


一、明廷在建立之初,曾重创蒙古草原政权。

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七月,明将徐达等率军攻占大都(北京),惠宗北奔上都(锡林郭勒盟)。至正二十九年(1369年)常遇春、李文忠攻占上都,惠宗北走应昌(今赤峰附近)。左副将军李文忠等率东路出居庸关,直克应昌,惠宗之孙及后妃、诸王、官吏等多人被俘,解往京师。时元惠宗已卒,太子仅以数十骑败走和林(近蒙古杭爱山),在和林即皇帝位,年号宣光,以明年为宣光元年。宣光元年(1371年),明军十五万兵分三路,出击漠北。中路与东路为北元所败,此后战局陷入胶着。宣光八年(1378年),北元汗死去,庙号昭宗。其子继任为元朝皇帝,称乌萨哈尔汗,年号天元(1379-1388)。天元十年(1388年)三月,蓝玉率师十五万北进。四月,到捕鱼儿海(今贝尔湖),奔袭北元汗帐。北元惨败,乌萨哈尔汗带着太子天保奴、知院捏怯来、丞相失烈门等数十人逃往和林方向,行至土剌河一带,为其部将也速迭儿所缢杀。捏怯来、失烈门南下,投降明朝。 经此一役,乌萨哈尔汗的次子地保奴、嫔妃公主一百二十三人、官员三千余、人口七万七千多,为明军俘获。

至此,黄金家族(成吉思汗家族)对蒙古高原的统治已经暂时告一段落,明朝成功实现了对草原的去中心化。但同时,明朝也陷入了前代中原王朝的相同困境,如何在已经破碎化的草原建立有效统治?

首先,绝对不能放任不管。因为牧区的权力真空不会持续太久,总会自发生成新的权力中心,这在前代已经有所体现。如汉灭匈奴,而鲜卑兴;唐亡突厥,则回鹘起。即使能铲除一个游牧政权,很可能不到十年又会出现新对手。

其次,明又无力针对牧区进行直接统治。直接统治的核心在于控制人口和土地,而在牧区,这已经超出了明政府的能力圈(或者说知识储备)。在农耕区,只要在交通要道建立城池,编户齐民,统计耕地,就可建立起基层税收、团练体系。但在牧区,各部落逐水草而迁徙,即使能被禁锢一时,但人可以逃亡,反正牧场到处都是。

最后,明代试图采取了一种间接统治的策略。

①修长城,戍九边。

长城的目的,一是军事防御,二是贸易控制。

允许对明称臣的部族定期互市,并对敌对部族贸易封锁。这点相当成功,不少部族为了取得贸易权,形式上向明朝称臣,实现了和平共处。

②广封王,众建以分其势。

极力避免草原出现统一的权力中心,力争在牧区形成多中心的均势体系。

明代的这一策略其实成败参半。明代确实能通过贸易控制,在大多数时间实现了与蒙古(鞑靼、瓦剌)的边境安宁。另一方面,至达延汗(其实就是大元汗的意思)在1506年统一漠南蒙古(鞑靼)后,蒙古高原还是重新形成了统一的权力中心。

至明末,达延汗重建的蒙古汗国传承至林丹汗。林丹汗直辖察哈尔部,又是整个东蒙古(鞑靼)的总汗。


二、清朝征服蒙古后,清朝皇帝兼任蒙古可汗,并建立了有效的盟旗制度统治蒙古地区

后金(清)兴起后,其征服蒙古(卫拉特部除外,明又称瓦剌),类似于唐帝对草原地区自称天可汗,清朝皇帝在汉地称帝的同时,也同时声称继承了蒙古的汗位,并得到了蒙古诸部的背书承认。但李唐对于草原地区就是简单册封部落首领官职,并对部落冠以州名,最后再加以外交制衡,避免出现独大。其效果甚至不如明代的经济制衡,突厥、薛延陀、回鹘、黠戛斯、契丹诸部竞相崛起,唐在漠北获得了一次次的战术胜利,却总是换来新的草原之主。清代另辟蹊径,构建出了一套针对牧区的地方行政体系(盟旗制),将游牧部落齐民编户,禁锢在各自的小片土地上。实质上,是将前代的众建分其势的治理原则,予以制度化。

清廷采取了直接统治的策略,具体如下:

①称蒙古大汗,宣称直接继承了蒙古帝国法统;

②奉黄教,笼络蒙古各部的宗教势力(据现有史料记载,雍正、乾隆两帝似乎不信教,对萨满、佛教、基督均视作迷信,但政治上采取实用主义);

③对战略要点建城并驻军,由各路将军统辖。

④对蒙古基层采取盟旗制,离散部落、齐民编户。

(下图为萨满教仪式)

至此,蒙古旧地被分割成内属、外藩共计262旗。其中外藩蒙古各旗主的权柄已形同西南土司,而内属蒙古甚至已经实现“改土归流”,由清帝直接派遣旗主。有清一代,牧区再也无法自发形成新的权力中心,或者说,清廷成功把自己打造成了蒙古高原的新核心。随便说一句,盟旗制度的升级版现在还在内蒙古地区运行着。


三、军事上的战胜只是暂时的,建立有效的中央到地方各级政权统治才能彻底征服

从明代与清代对蒙古的战争与统治,我们可以看出,军事上的战胜只是暂时的,建立有效的中央到地方各级政权统治,从文化上、经济上、制度上建立起共同拥护的权力法统,才能从彻底征服一个国家,民族。

比如,英国王室对苏格兰、威尔士、北爱尔兰的征服(虽然苏格兰现在有谋求独立的声音),但是从大体上来说,还是比较成功的征服。

在比如,日本对于琉球王国的征服与统治,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非只是军事上的征服。

(下图为琉球王宫内部图)


我是【大嘴说贵阳】,专注历史,认同请关注、点赞、转发。谢谢。


大嘴说贵阳


个人愚见,明朝热武器在当时世界上确实算是比较先进的,但是和现代的武器比起来还是差的太远了,像三眼火铳,火绳枪,火箭等等装弹速度慢,器械沉重不便携,更别提红夷大炮这样的重装备了,需要多少辎重运输后勤部队了,就算是运到战场上也无法有效打击飘忽不定的游牧骑兵,那真是大炮打蚊子,还要防止敌人从侧翼偷袭。

所以热武器对当时的明军来说是守城利器而不是野战武器,在城墙的依托和后勤保证下才能最大的发挥热武器的作用。

蒙古骑兵的战法一直比较灵活,骑射本领是从娃娃抓起,弓马娴熟。两方野战,蒙古骑兵从正面和侧翼冲锋到射程之内开始放箭射杀,敌人出击后蒙古骑兵就左右迂回,反复射箭。让敌人追也追不到,打也打不着,你追他就跑。着急上火还不能撤退,撤退他又追,就像个膏药一样的粘着打,而且这些骑兵常年沿水草而居,补给灵活。这就是几万蒙古骑兵就能有很强战斗力的原因吧。

明朝前期骑兵精锐多加之名将云集,徐达,蓝玉,傅友德等名将指挥有方,驱逐北元,收复燕云。成祖朱棣靖难之后五次亲征漠北,宣宗朱瞻基也是帅兵横扫塞外,此三位皇帝马上出身,亲历大小战阵。但后来太平环境下长大的明英宗朱祁镇听从太监王振怂恿,效法先帝亲征瓦剌,出击线路来回变换,朝令夕改。后来粮草断绝,军心大乱,被也先的瓦剌军全歼于土木堡,英宗被俘,大明留下来的精锐全部近二十万人全部损失殆尽,从此失去了战略进攻的地位。要不是于谦组织军民全力在京师死守战退瓦剌,可能崇祯的悲剧就要提前上演了。

再者当时明朝北疆的边境实在是离蒙古各部的势力范围太近了,河北怀来土木堡距京城不过二百多里,过延庆没多远就到了,当时出了宣化大同基本就是出国了。明中后期随着瓦剌和鞑靼的逐渐衰弱和分化,双方更多的是开放贸易,边关互市,蒙古部落进贡一些马匹,明朝赏赐一些丝绸,也没有太大的战事了。




來去是夢成敗皆空


大家好,我是诗涵果果。

中国的火器起源于秦汉,没落于清朝,作为全世界火器的发明者,在此后没有牢牢把控火器的改进和历史走向,导致中国经历了那段黑暗岁月,是当代中国人为饱受欺凌的先辈们痛惜不已的,更对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们的短视和自负充满愤怒!


火器在唐朝时期已经装备于军事,经历过宋朝,元朝的发展,到明朝时期,火器已经拥有了完整的制作流程以及在威力和样式上的巨大突破,手枪,大炮,步枪都开始成规模的装备部队,也可以说,火器在明朝达到了封建王朝所能达到的巅峰,此后在清朝后期,闭关锁国的愚蠢政策,导致了领先世界的中国火器逐渐被西方国家赶超。

那么明朝在拥有威力强大的先进火器的帮助下,为何不能彻底击溃蒙古,还被蒙古多次劫掠呢?这个问题小果是这样理解的:

一、明朝的火器种类

明朝时期的火器种类非常多,不管是类似于步枪的火铳、鸟铳,还是火炮火箭,甚至地雷都有生产,火铳、鸟铳以及火箭为单兵装备,火炮一般被固定在城头,船头和配以基座,靠骡马牵引的野战火炮。明朝的火器口径偏大,以铁砂铁蛋和铅弹为主要火器弹药,射程在60-180米之间!


二、明朝士兵对火器的运用

在明朝时期,西方国家已经拉开了大航海时代,数量众多的西方国家或者私人武装派遣大量的航海员不断的在大海上开辟大陆以及占领殖民地,流亡在距离明朝海岸不远的岛屿上占山为王的倭寇海盗以及元朝残余势力蒙古骑兵,这些都是明朝的心腹大患。

所以火器对于士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明朝政府对于火器并不十分看重,虽然火器的威力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同,士兵却缺少必备的训练科目和明朝将领缺少成套的战术指导,精准度大打折扣,战术运用失当,这也导致了很多目光短浅的大臣建议削减火器的生产量,就拿明朝对蒙古骑兵的例子来说:火器的喷射距离在60到180米,这么短的时间,士兵在面对蒙古骑兵的时候首先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其次没有精度的射击在战马习惯了枪炮声后,对蒙古骑兵造成的伤害比较小,最后缺少战术指挥的火枪手往往只能在枪击范围内开一次甚至两次,不能产生对蒙古骑兵的战略压制!


三、明朝的政治腐败

明朝是汉人建立的最后一个王朝,是提出“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强硬王朝,但是在王朝的发展过程中,皇帝的昏庸和朝政的腐败以及政党林立,勾心斗角都在古代王朝出名的多!

很多军队所配备的火器质量得不到保障,枪身对材料的要求极其的高,但是很多人为了自己的腰包,在枪身材料上克扣用料,造成枪管炸膛,误伤自己的士兵,甚至在弹药的用料上以次充好,往往在战场上因弹药质量问题无法开炮或者开枪,白白浪费时间,也损失了战机!


这就是为什么明朝火器种类繁多,火器威力巨大,但是在面对来去如风,机动性强大的蒙古骑兵时,依然力有不怠。多次被劫掠的明朝吃亏在执政者和施政者,是整个封建王朝所特有的毒瘤造成的!

总结:明朝的火器种类虽然达到了历代王朝的巅峰,但是在战术运用,精度射击的训练科目以及朝廷的腐败和对兵器的粗制滥造上,造成了明朝士兵明知火器威力强大,但是又担心关键时刻哑火的又爱又恨的心态!


诗涵果果解史


说实话,这个问题真不是三句话两句话就能说完的,如果真要深入的进行专业性的探讨,恐怕一天一夜都写不完,在这里只概括性的说两点原因,但是这两点原因也是最主要的。

第一,明朝初期,历经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数次的征伐蒙古,蒙古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力量几乎遭遇了毁灭性的打击,但是因为当时外蒙古和西伯利亚地区仍然属于蒙古统治,其疆域太过辽阔,且又地广人稀,非常不利于行军作战,更不利于军队的后勤补给。明朝不是不想和蒙古军队来一次大决战,然后毕其功于一役,彻底消灭蒙元最后的残余势力,但是当时的蒙古人也学聪明了,他们选择避开明军锋芒,和明军玩起了捉迷藏,打起了游击战。所以纵然明朝拥有当时最先进的热兵器,而且兵强马壮,国力强盛,但是却始终不能彻底的消灭蒙元残余势力。而且后来蒙古又分裂成鞑靼和瓦剌两部,这更增加了剿灭蒙古势力的难度。

第二,经过了明朝初年几代君王的励精图治,明朝的国力一直是蒸蒸日上的。而且他们对于瓦剌和鞑靼部一直是处于战略攻势,固然不能彻底消灭他们,但是蒙古各部也不能轻易突破长城劫掠京城。但是这一切随着土木堡之变过后,形式急转直下。由于明英宗朱祁镇错误的御驾亲征,导致明军主力在土木堡被瓦剌首领也先突袭,明军三大营精锐全军覆没,能征善战的功勋战将损失殆尽,自此之后明朝只能转入战略守势,再也无力出兵北征了。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明朝的继任皇帝也是一代不如一代,朝堂里大臣们勾心斗角,乌烟瘴气,明朝国力每况愈下,再加上像嘉靖这样的皇帝重用只会写青词的严嵩之流,坐看蒙古各部劫掠京城而无能为力,所以即使明朝军队的战斗力一直都很强,但是却始终不能彻底的击溃蒙古,甚至险些在土木堡之变中亡国,不得不说明朝真是个奇特的朝代。

简单的说这两点,不作深入的分析,多有不足,欢迎斧正。


易祥好好说


我是起居郎,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我觉得这个问题只从武器的的方面讲太过片面了,不能解释为啥明朝不能压制蒙古,甚至会让蒙古反扑。

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第一,唯武器论要不得

武器与战争发展的规律是这样的。先出现先进的武器,再出现与之相适应的战术,最后战术理论和武器均发展成熟。新的武器出现 再次打破常规,进行第一轮军事革命。

明朝的火器还相当原始,他仅仅只是具备了现代火器的一些特征,而且应用火器的方法还在摸索当中,西方世界从笨重的火绳枪,过度到排队枪毙的燧发枪,就经历了很长时间。


明朝确实意识到了,火器必然会改变战争的方式,可是他在火器应用上的水平并不高明,所以既没有将火器向前大发展,也没有把火器战术理论更加完善,这种半吊子的情况,无法对游牧民族传统的战术产生压倒性的优势,所以失败也在情理之中。

第二,制度落后无法有效的管理草原游牧民族。

明朝的主要边患在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始终没有消除,明朝初期,通过武力成功实现了对草原的去中心化。

但同时,明朝也陷入了前代中原王朝的相同困境,如何在已经破碎化的草原建立有效统治?

首先,绝对不能放任不管。在内亚语境下,牧区的权力真空不会持续太久,总会自发生成新的权力中心,这在前代已经有所体现。如汉灭匈奴,而鲜卑兴;唐亡突厥,则回鹘起。即使能铲除一个游牧政权,很可能不到十年又会出现新对手。

其次,明又无力针对牧区进行直接统治。

直接统治的核心在于控制人口和土地,而在牧区,这已经超出了明政府的能力圈(或者说知识储备)。在农耕区,只要在交通要道建立城池,编户齐民,统计耕地,就可建立起基层税收、团练体系。但在牧区,各部落逐水草而迁徙,即使能被禁锢一时,但人可以逃亡,反正牧场到处都是。

最后,明代试图采取了一种间接统治的策略。

①修长城,戍九边。


长城的目的有二,一是军事防御,二是贸易控制。允许对明称臣的部族定期互市,并对敌对部族贸易封锁。这点相当成功,不少部族为了取得贸易权,形式上向明朝称臣,实现了和平共处。

②广封王,众建以分其势。

极力避免草原出现统一的权力中心,力争在牧区形成多中心的均势体系。

明代的这一策略其实成败参半。明代确实能通过贸易控制,在大多数时间实现了与蒙古(鞑靼、瓦剌)的边境安宁。另一方面,至达延汗(其实就是大元汗的意思)在1506年统一漠南蒙古(鞑靼)后,蒙古高原还是重新形成了统一的权力中心。

至明末,达延汗重建的蒙古汗国传承至林丹汗。林丹汗直辖察哈尔部,又是整个东蒙古(鞑靼)的总汗。

这种情况就造成了大明与游牧民族的此消彼长,大明建国起就将自己定位成防御者,而不是草原的管理者,有千日做贼没有千日防贼的,终有守不住的时候。

当然这种政策也有成功的地方,蒙古人当当强盗是没问题,可再想马踏中原,他确实已经不具备这个实力了。


起居郎杂记


冷兵器用运及战力,蒙古骑兵达到了人类巅峰,能压制他的是机关枪,要等到十九世纪后期才发明出来。在此之前蒙古实力碾压欧亚大陆,所以哪些谋略呀,小把戏,没用。

其实这个问题是困扰中原历代王朝的一个问题。不管怎么驱逐,北方的游牧民族就好像野火烧不尽一样春风吹又生,一波接一波,一直没有中断过对中原的侵掠。

明朝也类似。朱元璋、朱棣两代人十几次北伐,像练兵一样对北元以及后来的鞑靼、瓦剌进行打击,但一直没能彻底击溃蒙古人,这是为什么?我以为,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蒙古人战略纵深大,明军难以深入高原腹地

中国北方的蒙古高原面积广阔,再往北是更加广袤的西伯利亚,西北是新疆荒漠,荒漠以西是中亚,这一块区域自唐以后的中原王朝都很少涉及。

明军与蒙古人作战,虽然胜多负少,但大部分都是击溃战,而不是歼灭战。如果想要追歼蒙古部队,就必须深入荒无人烟的荒漠和高原,这对部队的后勤补给能力要求太高,在五六百年前的古代基本属于不可能实现的任务。像卫青、霍去病那种都不是歼灭战,基本上跑到大漠把匈奴打跑就完事了,霍去病还好一些,一直追到漠北,唐朝李靖时灭东突厥倒是深入西北荒漠两千多里把伏允可汗给追杀了,但也是刺马饮血、杀牲畜为食,极为艰难。

而且明朝时的长途追击能力比汉唐要差很多,主要原因是由于火器的大量装备,尤其是沉重大炮,拖慢了部队的追击速度。所以基本上每次北伐就是尽可能把蒙古人往北、往西赶,赶走就完事了,不可能深入追击。

所以这样看的话,朱棣能打到乌兰巴托已经很不容易了。

二、历史上几次大规模的民族融合以后,蒙古人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落后的游牧民族

一直以来北方的游牧民族都给人一种落后野蛮的印象,实事求是的讲,秦汉时期的匈奴确实如此,但是自从魏晋南北朝和五代十国两次大规模的民族融合之后,这种情况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单就冶铁技术来讲,秦汉时匈奴还需要劫掠汉人工匠才能制造质量低下的武器,但是到了宋朝时,北方几大强国都已经熟练掌握了冶铁技术,比如金国有人、马全身包裹铁甲的铁浮屠,西夏有铁鹞子、大辽有铁林军,而且都模仿中原王朝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国家管理体系和文明。

而到了明朝时,蒙古人作为曾经主宰欧亚近百年的民族,其强大的生命力更非一朝一夕可以摧毁。明初的洪武、永乐都是一代雄主,尚且谨小慎微,勉强能压制住蒙古,但到了朱祁镇一代,大明仅仅犯了一次错误就被蒙古人抓住打到了北京城下。

三、蒙古人机动性强,又进行运动战,难以追歼

农耕打游牧永远要面对一个问题——来了能打跑,跑了追不上。

蒙古人逃到草原以后,经常南下侵掠大明北部边疆,所以明初的几任君主一直在对其用兵,但是始终无法将其消灭,就是因为蒙军充分发挥了其机动性强的优势,坚持在蒙古高原进行运动战,敌进我退、敌疲我打,因此很难将其追而歼之。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所以大明始终无法消灭蒙古人。而到了清朝时期,满族的执政者们没有再对蒙古没有采取敌对的态度,反而通过满蒙一家亲将对手变为朋友,很好的解决了这个安全问题。这一点其实类似于刘邦的和亲政策。

另外,明朝有先进的热武器,根本就是一个伪命题,明朝所谓先进的热武器,战场效能根本比不上蒙古部落的弓箭和大刀。

很多人有一个误区,一听说热武器,就觉得比冷兵器先进,其实这种说法是大错特错的,早期热武器,并不比冷兵器先进,这个道理,就像最早的火车跑不过马车,最早的安卓手机比不上诺基亚。

很多人脑海中的热武器,是机枪和炮弹,机枪一打一大片,炮弹一炸一大片,明朝的热武器,根本就不是这样的。

机枪就不说了,大家都知道明朝没有机枪,我们重点说说明朝的火铳和火炮,这些热武器的杀伤力,与大家印象中的热武器,相差极其悬殊。

根本原因,是明朝炸药和后世炸药不一样,明朝的炸药是黑火药,后世普遍使用梯恩梯和黑索金。

不了解炸药的人,可能觉得都是炸药,没什么区别,实际上,炸药和炸药的区别,比炸药和猪都大。黑火药的爆炸威力,远远低于梯恩梯。

衡量炸药爆炸威力的参数有爆速,爆热,爆轰气体体积等等。

黑火药:爆速500米/秒,爆热3015千焦/千克,爆轰气体体积280升/千克。

梯恩梯:爆速6920米/秒,爆热5066千焦/千克,爆轰气体体积620升/千克。

其中爆速是衡量爆炸威力的最主要因素,梯恩梯的爆炸威力,是黑火药的14倍之多。

这就意味着,使用黑火药的武器,杀伤力远远不如使用梯恩梯的武器。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以上黑火药的数据,是在现代最佳成分配比的情况下测定的,明朝的黑火药,远远低于这个数值。

黑火药的爆炸威力之低,抗日战争中曾有鲜活的例子,我抗日军民土制的黑火药,很多时候炸不死炸不伤鬼子,只能把鬼子炸得哇哇大叫,满脸黑灰。

具体到明军,他们使用的火铳和火炮,都是用黑火药把铁片和石子之类的硬物射出去,用这些东西杀伤敌人,由于炸药性能不佳,射出去的硬物速度慢,射程近,杀伤力远远不足。

打完一轮火铳火炮,重装填的时间很长,这段时间,足够蒙古骑兵冲到弓弩射程之内,对你放一通箭了,甚至能冲到你脸上对你一顿砍。拿破仑的炮兵据说都是装备斧子的,一轮炮打完了,抄起斧子就上去砍人。

更麻烦的是,黑火药一旦受潮,就无法使用,平时保养也需要很高的技术,以当时明军的水平,恐怕临战之时,能够使用的黑火药十不存一。

还有棘手的一点,火铳和火炮,沉重不易携带,给明军的机动性带来了致命打击,不容易携带又没什么用,还必须要带着,对军心士气也是一个打击。

而且敌人也不是傻子,看到你有火铳火炮,也不会往你枪口上撞,那就发挥机动性,带着你遛弯转圈,你带着沉重装备,根本追不上,时间长了自己就被拖垮了。

最后夸张地说:明军对蒙古,女真多次打败仗,吃亏就吃在热武器上了,如果把热武器统统扔掉,换上大刀弓弩,胜算或许还能高一点。




当代曹植


这个问题小编来回答一下吧。首先我们要知道明朝的火器到底有什么?当然看过明朝电视剧的朋友们不会没有印象。明朝军队中有一个叫神机营的。这支部队是专门配备火器的。不是说有了火器就特别厉害。

还要有专门的使用方法。而且当时的火器相对现在来讲特别落后。只能一枪一枪的放。填子弹的时间太长。虽说威力很大,但后坐力也很强。一不小心就会伤到自己,伤到队友。所以当时明朝并不怎么推广。

只是设立了一个神机营。而明朝跟蒙古族有一次战役是特别说明问题的就是土木堡事件。土木堡事件中神机营全军覆没。而明英宗朱祁镇也被抓了。这让大家对神经炎的表现特别失望。认为 神机营只是摆设,没有能力。而我们要从当时的情况来看,瓦刺土兵在也先的带领下,采取了偷袭的战术。

而神机营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被蒙古瓦刺士兵一锅端。而在后面的北京保卫战中,神机营也占了较关键的作用。其实有没有火器在当时并不占主导地位,因为当时的武器受限制,实力也并不强。

像当时明军中袁崇焕多次用火器打退了女真族军队的一个次次攻击。所以不是火器不起作用,而是要看你怎么运用。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啦,希望大家多多点赞关注评论,谢谢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