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為何不傳位給朱棣? ?

cizck22979


朱元璋共有二十六個兒子,其中皇長子朱標早在朱元璋稱帝之時便已經被冊立為太子,但他不幸在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去世;次子朱樉在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被封為秦王,於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去世;第三子朱棡被封為晉王,於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去世。按照我們現在的邏輯來說,第四子朱棣是有繼承皇位的正當理由的,畢竟朱元璋駕崩之時朱棣就是在世的皇長子啊。但是朱棣為何選擇傳位給皇孫而不是皇子呢?

第一、朱棣並非嫡子

儘管《燕王令旨》、《明太宗實錄》以及《明史·成祖本紀》中都記載朱棣乃是明太祖朱元璋與孝慈高皇后馬氏所生,但是傅斯年、吳晗等眾多歷史學者考證,朱棣很有可能是在即位之後下令篡改了《實錄》,他的親生母親應該是碽妃。因為如果朱棣確實是馬皇后所生的話,那麼他就真的具有了繼承皇位的正當理由。畢竟秦王朱樉與晉王朱棡在朱元璋眼中都很不爭氣,而朱棣則能文能武,頗有朱元璋的風範。

《明史》中記載,朱元璋曾經詢問群臣:“燕王英武似朕,立之如何?”如果這段記載是真的,那麼朱元璋計劃冊立朱棣的唯一理由就是朱元璋太賞識朱棣的才能了。

但是,中國古代就是一個注重禮法的社會,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是幾千年來不可動搖的根本禮法。也就是說,不論是大宗還是小宗,能夠繼承皇位或者爵位的只能是嫡子。在沒有嫡子的情況下,就應該立嫡孫。所以,翰林學士劉三吾曾經對朱元璋表示:“皇孫年富,世嫡之子,子歿孫承,適統禮也。”

第二、朱元璋的個人情感及長遠考慮

大家都知道,太子朱標從出生之後便一直跟著朱元璋南征北戰,他們父子共同經歷了太多的磨難,感情非常深厚。而朱元璋也在身上傾注了大量的心血,稱帝之後甚至為了皇位的平穩過渡,朱元璋對自己早年的戰友們痛下殺手。而朱標也曾經是一個不負眾望的理想接班人,他為人仁厚,在朝野都擁有很高的威望。他的去世對朱元璋是一個很沉重的打擊,此後朱元璋又將自己的愛子之情轉移到嫡孫身上。

從另一方面來講,雄才大略的明太祖朱元璋自然很清楚,以武力征服天下,卻必須以文治坐穩江山,所以,他的接班人不應該是一個過於強勢、過於看重武功的人。大明江山建立之後,最重要的就是與民休息,以圖長治久安。

第三、大臣們的意見

在之前文章中,國史君(國史通論)曾經講到漢朝初年陳平、周勃等人蕩平諸呂之後,沒有擁立能力出眾,並且在剷除諸呂的過程中立功最多的齊王劉襄,而是擁立了低調甚至看似軟弱的代王劉恆,其根本原因就是大臣們不希望自己將來的頂頭上司過於強硬。明朝的大臣們同樣有這種小算盤——如果軍旅出身的燕王朱棣成為下一任皇帝的話,大臣們仍然天天擔驚受怕,唯恐自己就是下一個被清算的人。

所以,朱元璋最終選擇的還是仁義平和的皇孫朱允炆,並在他身邊安排了大量的可以守成之臣。


國史通論


對於朱元璋不肯把皇位傳給朱棣的說法,很多人一直弄不明白,但其實原因很簡單::一是朱元璋愛屋及烏的私心;二是朱棣從宗法制度來講,根本沒有資格繼承皇位。

先說朱元璋的私心

大家都知道朱元璋有多疼愛朱標,當朱標被立為太子後,朱元璋就對他全心教導,為的就是培養他為接班人。在這裡提一下,朱元璋自己曾經有過一個規定:“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父死子繼,兄終弟及”。所謂的嫡子就是正牌妻子,也就是皇后所生的兒子都叫嫡子,皇后生的兒子最大的一個叫嫡長子,而那些才人、貴妃、美人生的為庶子,所以朱標是嫡長子,被立為太子是無可厚非的。

(朱標畫像)

但不巧的是,朱標太子走的比老爹還早,這時候朱標還不是皇帝,也就無法實現“父死子繼”規定,但恰恰也是朱元璋自己破壞了自己的規矩。所以當時的情況接下來應該是裡二兒子秦王朱樉為太子,如何朱樉死了還有晉王朱棡,但注意下燕王朱棣是沒有資格立太子的。

為什麼朱棣不能立太子,這裡有兩天原因:

  • 其一、朱棣並非馬皇后所生


這種說法是經過學界考證的,其原因是朱棣當了皇帝后,為求名正言順,拋棄了親媽,對大眾解釋自己是馬皇后所出。

  • 其二、皇室血統要求一脈相承

從朱元璋-朱標-朱允炆,這是所謂皇室大宗血脈,也就是從皇帝-太子-皇太孫。而其它的血脈如秦王、周王、燕王等在皇室裡算小宗。

因此,無論從朱元璋的私心,還是血脈的嚴格傳承性及宗法制度來講,朱元璋都會選擇朱允炆而不會給朱棣。

再講宗法制度

前面說朱元璋心裡就認朱標這個兒子為皇帝了,所以朱允炆就確定為皇太孫,但在朱元璋死之前,馬皇后生的三個兒子都死了(朱標、朱樉、朱棡),而燕王是庶子,並不在考慮之內。朱允炆是朱標的嫡子,剩下幾位親王的兒子是小宗的庶子,所以朱元璋沒把皇位傳給朱棣,而是給了朱允炆。


皇室宗法的制度很簡單,只要是大宗還有子孫在就還能繼承血食祭祀的主祭人地位,而這個繼承人只能從大宗裡面出的,所以絕對輪不到燕王這個小宗一脈。朱元璋在編族譜的時候早就明確了太子、親王、燕王等各王子以後子嗣的名字,這樣做為的就是告訴他們大宗和小宗的區別,以及讓他們明白作為小宗的血脈絕不可能進入大宗,不可能有繼承皇位的資格。

因此,綜合上面分析,先不說朱元璋的私心,就按宗法制度來講,在太子家還有子嗣的情況下,不管從情理還是制度,都是由太子的兒子繼承皇位。所以,朱元璋才會把朱允炆扶上皇位,而朱棣從頭到腳都沒有繼承皇位的資格,不然他造反是也不會用“清君側”的名義。


另外再說朱允炆這邊,關於“父死子繼”、“兄終弟及”。

(朱允炆畫像)

  • 很多人都知道朱標有個兒子叫朱雄英,因此朱允炆也不是長子,但耐不住朱允炆運氣好,他的哥哥朱雄英也死了,所以他就成了長子。

  • 而嚴格來說朱允炆也不算不上嫡長子,因為他的母親是朱標的繼室所生,繼室雖然也算正室,但畢竟火候差了點。但朱元璋是人精,規矩是他立的,並且他早已把宗法制度摸透了,所以他耍了花樣,把朱允炆的生母呂氏扶正,朱允炆就成了名正言順的嫡子了。

把朱允炆扶為朱標的嫡長子、把朱標的繼室扶正,這才是朱元璋的私心,也是他愛屋及烏的喜歡朱允炆。朱元璋並非沒有考慮過別的兒子繼承皇位,但當時的大臣意思是皇位關係到國家的長治久安,容不得換來換去,所以就定下來。

但朱元璋怎麼也想不到,朱棣的膽子這麼大,竟然敢造反,當然朱棣造反原因,也是當時朱允炆心急出的昏招,把叔叔逼上造反的路。


大國布衣


我們不能以現在的觀點去看待當時的情況。朱元璋為何不傳位給朱棣,是有很多原因的。

從內因來看,朱元璋複雜的心態是導致他沒有傳位朱棣的主因。

朱元璋培養的接班人皇長子朱標之死給朱元璋帶來了巨大的傷痛,這是出乎預料的事,等於朱元璋的心血付諸東流了。中國歷史上上向來在皇位繼承上只有兩種成例:一是有嫡立嫡,無嫡立長。二是兄終弟及。朱元璋建國後,為了集中皇權,以猛治國,大肆殺害屠戮文武功臣,胡藍案,空印案、郭恆案几大案殺得昏天血地,共計有十多萬人在案件中被朱元璋殺害。

要知道,朱元璋殺害的都是什麼人?要麼就是武將,要麼就是文人,基本上都屬於知識分子,即古人所說的“士人”,士人向來都是“可殺不可辱”之人,但是如此殺戮,也是寒了天下士子的心,所以,當廟堂之上,朝野機關,幾乎沒什麼人上班了的時候,朱元璋幾乎是採取抓捕的形式,抓捕凡是有點文化的人到朝廷上班。在這個血腥的時代,縱有一身知識,很可能都會小命不保,不如一個種田的農民,這是怎樣的一種情形啊?

朱元璋是堂堂一個皇帝,靠實力打下的江山,能不知道這樣的情況嗎?所以,洪武二十五年後,他將錦衣衛裁撤,這說明朱元璋的內心已經起了比較明顯的變化,什麼變化呢?光殺人震懾是不行的,還得依靠知識分子來治理國家,不然朝廷都難以運轉了。

而與此同時,朱元璋隨著年齡的增長,性情也在開始變化,敏感,多疑,猜忌裹挾著這位老皇帝。依著之前朱元璋的脾性,殺了這麼多人,難道我想立個什麼樣的儲君還有誰敢說不敢嗎?可是老來的朱元璋不再願意殺戮,他希望平緩猛烈治國的思路,朱標雖然死了,但是受到良好儒家教育的皇太孫朱允炆卻入了朱元璋的法眼,帶著對朱標的複雜心態,朱元璋精心教育朱允炆,希望他能做個守成之君。

這裡面,朱元璋在殺人如麻的後面,卻又裝載了若干歷史古制的思考。前面說過,幾大案後,有名望的文臣武將都已經屠戮殆盡,朱元璋其實想立誰就立誰,誰還敢說半個不字嗎?但是他卻又擔心千秋史冊在後,對他朱元璋所評非益,既然老大死了,就應該立老二,“兄終弟及”嘛,但是老二明顯所託非人,朱棣雖然與自己很像,但是他是老四啊,如果立了他,後世會怎麼評說朱元璋?所以,朱元璋一時忘記自己已經天下無人敢反對,卻又拘泥於歷來的傳統古制難以自拔,在內因綜合因素的影響下,他傾向了朱允炆。

外因驅動是朱元璋沒立朱棣的次因。

自宋朝以來,文官勢力在朝廷逐漸崛起,到了明朝朱元璋時代,這個草根出身的皇帝卻大開殺戒,將文武官員殺得大氣不敢出,這樣殺戮的後果幾乎是滅種式的。但是朱元璋也沒閒著光殺人,他也在建立另外一支文官隊伍,那就是國子監,這是一個很容易被人忽視的機構,相當於大明朝官員的“搖籃”,和以前所謂太學等學校不同的是,朱元璋的國子監是以“八股文”為基礎的教學,朱元璋甚至撕毀了孔孟有關很多篇章,形成了朱元璋式的教學體案,如果大家有興趣,可以瞭解一下當時國子監的教學內容。

這學說明什麼呢?說明了朱元璋為了實現自己的統治,從學術思想禁錮官員思維,以更好的為自己服務。正如前所述,“士可殺不可辱”,文人集團在朱元璋的大肆殺戮下,如何實現自保成為他們的一致利益,並且在此基礎上,如果能夠推翻朱元璋嚴酷的治國理念,那是再好不過了。

所以,文官士大夫們也在開動腦筋,緩和朱元璋帶來的猛烈,一方面,作為朱允炆老師的方孝孺,黃子橙等,努力教化他以仁治國。另一方面,從側面影響朱元璋。

這裡有一個歷史例子可以證明朱元璋曾想立朱棣為儲君。據說,朱元璋問翰林學士劉三吾:我想立朱棣為儲君,你們認為怎麼樣?(注意,這口氣難道不是說我想立誰就立誰,誰敢有什麼反對嗎?)

劉三吾是儒學大家,說:立燕王怎麼行?如果立燕王,那麼秦王、晉王怎麼辦?皇長孫朱允炆四海歸心,我們大家都擁護他。

劉三吾以側面告知朱元璋,大家擁護朱允炆。這當然也是劉三吾的心裡話,因為再召一個好殺戮的君主來,文官的日子就更難過了。當時的文官集團,不管是朱元璋國子監裡的學生還是在朝的文官們(有名望的武官已經死完了)都希望一個相對緩和的工作和生活環境,那種每天上朝就如同和家人訣別的滋味誰受得了啊?

朱棣是武人出身,與朱元璋性格稟賦相像,要是沒有歷來皇位繼承人古制在明朝的矛盾(老二老三皆不行),要是沒有文官們努力爭取,只怕朱棣早就上位了。


青燈問史


肯定不是!朱元璋最喜歡的一個孩子就是朱棣!他在太子朱標死後本來就把朱棣提名作為皇位繼承人的。但是有個人影響到他了!這個人就是他的發小,那個一同來求官卻沒有被砍頭還被封高官的那位!

這個發小給朱元璋帶來了一個信息,由於元朝在中原統治了將近一百年,使得大明國子民教化不行,完全沒有禮義廉恥。比如,亂倫這種事在蒙古族部落十分常見,蒙古人的女人也十分的開放。蒙元統治期間把這種文化帶入中原,使得中原人也沒有了禮義廉恥。因此,發小告訴朱元璋,從皇家做起,教化國民,而教化內容就是周禮!既,中原人是講禮儀講制度的!這個人同時推薦了一個人給朱元璋,那就是方孝孺,方孝孺是大明帝國最有古風的學士!

根據周禮,立嫡傳子,傳長不傳幼,這是古制!朱元璋硬是在這種情況下不得不選擇立朱允炆為皇太孫!這也是為了符合立嫡立長的古制!也可以這麼理解,朱棣犧牲在朱元璋一廂情願要教化國民學周禮的思想禁錮上!


優己


治理天下和打江山不能混為一談,能打江山不一定能把天下治理的有條不紊,政通人和!我們知道,中國古代皇帝治理天下,只要是明主聖君,都會選擇一套思想理論體系來治國理政,毫無疑問,儒家思想是當仁不讓的首選!朱允文是儒家思想的信奉者和實踐者,朱元璋雖然用鐵腕手段反腐和治國理政,但是,他深深知道,這個只能治標不治本,還是需要一套思想體系來維護和管理;允文是最好的人選!朱棣是軍人,打打仗還行;可是,和平年代,更需要的是會管理天下的皇帝!


古河洋橋


按現在的說法,朱老四朱棣並不是順位繼承人,事實上,在朱重八創業期時,朱老大(朱標)守護著他的幾個弟弟,有過救他弟弟朱老四(朱棣)的命(這應該是真的,見於朱棣為朱標寫的祭文)。而且在後期,朱老大在他爹朱重八出去跟陳友諒搶地盤的時候,鎮守住整個公司,並源源不斷為他爹輸送資金、糧草、人員。得到了整個集團一致讚揚,尤其是得到文人集團的支持。


第二點,在給朱老大的祭文中,他的幾個弟弟都對他表現出很大的愛戴之情。而根據記載來看,當時的燕王朱老四,還在燕地與蒙古人作戰,為了紀念他死去的哥哥,是按父兄形式戴孝的。


第三,朱老六去找爹哭訴,說他的王宮破敗得跟乞丐一樣,羨慕老四哥的燕王宮殿(當年的大元皇宮),結果被朱重八一頓教訓,罵他不知道創業辛苦,不知守業,差點就被朱重八拉出去胖揍的時候,是朱老大出頭,扛下他們父親的怒火,還安撫好各兄弟的感情,當時的朱老四還聽大哥的話,送了一批物質給他六弟。可見朱老大朱標在所有兄弟間的威望。

第四,根據一些殘存的記載來推測,當時朱標死後,文人集團基本倒向他兒子朱允炆,估計可能是1.朱重八身體還健康,2.朱重八晚年時,有想休兵養民的想法,3.朱允炆應該得到朱重八的支持。

朱元璋為什麼不選兄死弟及,而是選父死子承,其實也是為了集團(帝國)的安穩,從朱元璋晚年把錦衣衛除去就可以看出來,這應該是他與文人集團善意的表現,而後來朱允炆的確得到文人集團的全力支持,可惜這些秀才們只會玩陰謀,玩崩了……

還有一點就是朱老四的母妃並非是馬皇后,而是蒙古降妃,朱元璋對家庭比較看重,尤其是對創業期生的幾個孩子,可是從一些文書來看,朱老四早期只是得到大哥的愛護而已,其他的兄弟喜歡佔他的便宜,尤其是晉王,經常搶朱老四的戰利品。

從一些文書來看,早期的燕王朱棣並沒有想反,當朱允炆想拿他的權他的兵時,他都給,最後就只剩下燕王宮和守衛燕王宮裡的一衛而已,其他的都給他侄子了。就跟現在的公司一樣,總公司的新老總派人到分公司奪權,奪完權後,還要人命的時候,嘿嘿嘿···沒能力的上繳黑材料,有能力的大都會單幹……


斐駺


沒有原因使得朱元璋去傳位於朱棣,不管是從立嫡立長的觀念來看,還是從朱元璋的孩子本身來看,朱元璋都沒必要去立朱棣為儲君。

朱標的存在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在朱棣之前還有朱標的存在,朱標是朱元璋與馬皇后所生,有著“嫡長子”的身份,而且朱標也是朱元璋心中的儲君。




在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前,朱標便已出生,朱元璋對這個長子寄予厚望,在明朝建立之後,便立朱標為皇太子。朱標本人也很爭氣,不是爛泥扶不上牆的人物,溫文儒雅,待人和氣,處事得當,頗有仁君之風。

皇太子除了儲君身份之外,還有一點就是監國,協助皇帝處理政務,朱標在這點上,表現也十分突出,雖然有時候觀念不同,與朱元璋有些衝突,但總體來說,朱標是一個合格的皇太子,如果他不英年早逝,那麼應當也會是一位好皇帝。




朱棣之所以成為皇帝

在朱元璋駕崩之後,明朝的統治階層進行了一場內部變更,最初繼承朱元璋皇位的是朱元璋的孫子、朱標的兒子朱允炆,即建文帝,但是在建文帝在位期間,朱棣發動了靖難之役,而這場風波也使得明朝的統治者發生變動,朱允炆下臺,朱棣登基為帝,是為明成祖。

所以說,朱棣之所以成為皇帝,不是正兒八經的被朱元璋所傳承,而且自己去爭取的,與朱元璋沒有直接關係。




總結

在朱元璋在位的時候,立的太子是朱標,這時候,沒朱棣什麼事;在朱標去世之後,朱元璋立了自己的皇孫朱允炆,這時候,也沒朱棣什麼事。

對於朱元璋來說,他壓根沒有想到在他駕崩之後,朱棣會發動靖難之役,從而成為明朝的皇帝,按照朱元璋的安排,就是朱允炆繼位為帝,朱棣等人安安心心的輔佐新君,當好親王就行了,所以說,在這種情況下,朱元璋沒有必要傳位於朱棣。


說與山鬼聽


中國古代的確有“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的說法,但是,朱允炆只是朱元璋的孫子,既不是嫡孫,也不是長孫。

朱元璋的嫡長子也就是朱標大兒子,八歲的時候就死了,因此他不是長孫,而朱允炆的母親並不是朱標的正室,因此,也談不上嫡孫,所以,朱元璋立朱允炆在嫡長子繼承製的宗法制上根本是說不通的。之所以,說他是嫡出,是因為朱標的正室死後,朱允炆的生母才被立為正室,如果這樣也能算嫡出的話,那麼嫡長子繼承製就沒有什麼意義了。

至於朱元璋為什麼不立朱棣而立朱允炆,原因應該很複雜,以朱元璋做事的風格,肯定事出有因,而由於那一段歷史被朱棣改的也很多,所以,我們也只能根據大概的史料,做出一些推測。

首先,朱允炆是一個十分注重孝道的孩子,朱標生病期間,一直都是朱允炆照料,再加上朱元璋對朱標的思念,加上,朝堂上的文官希望更尊重儒學文化的朱允炆繼位,而不希望在炮火洗禮中成長的朱棣,基於種種原因,視其為嫡長孫才被名正言順的立為太子。

其次,除了朱標這一支血脈外,另外幾支都是經受過戰火洗禮的,而戰功和能力都差不多,而他們之間的資格又都差不多,在這樣的情況下,立朱棣的話,則其他幾個兒子可能不服,也就是難分伯仲。

最後,就是朱元璋和趙匡胤都有一種武將打天下,而文官坐天下的理念,就是戰火年代需要能打仗的人,但是,四海清平的時候,就需要文官來治理天下,典型的就是,跟隨朱元璋打天下的武將們都被兔死狗烹了,而文人劉伯溫則有一個好的下場,這就是收買天下的文人。所以,他的兒子們都是能征善戰的主,並不符合朱元璋心裡的皇位繼承人的形象。

再加上更多我們不可知的因素,朱元璋選擇了朱允炆,但是,到底是錯是對,誰又能說得清呢!


史論縱橫


朱棣又不是嫡子嫡孫


陽光沐浴大道


以下幾點:

第一,朱允炆是長孫,朱棣不過是皇四子還不是嫡子,朱棣的繼承權絕對是低於皇長孫和皇二子的。

第二,朱元璋很喜歡太子朱標,朱標可是馬皇后所生,還和朱元璋一起出生去哪裡入死多年,而且他喜歡朱允炆也並非單純愛屋及烏,而是朱允炆從小到大規規矩矩,認真好學,有皇家風範,還是十分聽話。

第三,按老朱的想法,皇帝坐鎮中央,諸王拱衛皇帝才是正道,而燕王朱棣也算有經驗的老將,正好留在北方當看門的藩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