迫使日本投降,造成巨大灾难的核弹轰炸,源于翻译的失误?

1945年6月,冲绳岛战役打了两个多月后,最终以美军的胜利落下帷幕。这一场战役,是太平洋战争中伤亡人数最多的一场,美国几乎全歼岛内驻守的10万日军,让日本的海军和空军受到毁灭性打击。不过,这场战役中美军伤亡超过8万人,美国人向来“惜命如金”,他们冷清醒的意识到,即便是踏上了日本本土,如果也将付出百万美军士兵伤亡的代价,这是相当不划算的。

迫使日本投降,造成巨大灾难的核弹轰炸,源于翻译的失误?

当时美国原子弹已经研制成功,于是美国在考虑第二方案,就是不通过武力让日本投降,但是杜鲁门不想把原子弹这一杀伤力巨大的武器公布于世,杜鲁门同时有个小算盘,就是想独占日本及远东地区的利益,不希望苏联在中间分一杯羹。

在这种情况下,1945年7月26日,美国联合英国和中国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立即停止抵抗,这一公告并没有邀请苏联参加。

迫使日本投降,造成巨大灾难的核弹轰炸,源于翻译的失误?

当时日本国内也濒临崩溃的边缘,听到劝降书,日本国内十分恐慌。27日,日本首相铃木贯太郎召开内阁会议商讨对策。政界大体上分为两派,一些主战派认为,此时的日军还能继续战斗,即便是美军攻入本土,日本国民“为天皇尽忠”也要让美军付出巨大代价。但另外一些理智一些的主降派认为,在欧洲德国和意大利都惨败,完全指望不上,而日军失去了领海领空,全线崩溃,国内物资也山穷水尽,顽抗毫无意义。

会议从上午一直进行到下午,但依然没有实质性的结果。但是狡猾的日本人感觉到,由于苏联并没有参与《波茨坦公告》的发布,他们希望通过苏联与盟军展开和谈。

国内舆论争吵不定,日本政府并没有表示明确的态度。三天后的29日,铃木贯太郎召开记者招待会公开表示了日方的态度。问题就出在这个招待会后发布的新闻上,日本的通讯社犯下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们没有将铃木贯太郎的讲话内容准确翻译,通过另一种口吻表达了不一样的态度。

迫使日本投降,造成巨大灾难的核弹轰炸,源于翻译的失误?

铃木贯太郎采取的是不表态的态度,没有表达拒绝或者接受《波茨坦公告》的意思。但是日本的官方媒体买翻译时,错误的传达了拒绝这一公告的意思。

通讯稿中措辞是“对于日本政府来说,此次三国联合公告无异于是在重复开罗会议声明,意义不大,既然已经别无他选,那么我们将为了战争的胜利而继续奖次战斗。”

盟军看到这种表态,十分生气和失望。杜鲁门也放弃了之前不使用原子弹的想法,转变态度,决定采用非常手段将日本打服。1945年8月6日、9日,美军最新研制成功B-29轰炸机携带着原子弹,对日本广岛、长崎进行轰炸。与此同时,苏联也宣布对日作战,日本眼看最后的救命稻草也无指望,只得被迫投降。

这次原子弹轰炸源于一场误会,一场翻译的失误。这是怎么被发现的呢?

迫使日本投降,造成巨大灾难的核弹轰炸,源于翻译的失误?

二战结束后,杜鲁门回忆轰炸的动机时,表示如果当初日本没有直接拒绝《波茨坦公告》,也许美军不会投降原子弹。

而听到杜鲁门的回忆后,日本的国内舆论瞬间炸了锅,因为看过首相新闻发布会,懂得日语意思表示的他们,并不认为自己拒绝了《波茨坦公告》。于是,他们翻看当时的日文发言稿,对比了日本媒体发布的英文翻译版本。发现英文翻译中出现了严重错误。

铃木并未直接拒绝《波茨坦公告》,含糊的采用了“黙殺”一词,而这个词在英文中也没有实际与之相对应的单词,在日文中可以理解为“拒绝”,但对日本人而言更多的是“不回应”。可翻译成英文时,表述是“完全忽略”,路透社等一些美国主流通讯社按照日本媒体的表达,更是将铃木的话理解成了“拒绝”。当时杜鲁门以及一些美军高层也是在读阅了路透社发出的版本,做出了轰炸的决定。

就这样,由于语言的习惯,和政客、翻译的相互误解中,日本悲剧的成为了人类战争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尝试过原子弹滋味的国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