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眼看《梁祝》,梁山伯為什麼不娶祝英臺

梁山伯與祝英臺,主流觀點是表達男女純真的、悽美的愛情故事。這個故事來自民間,正史中沒有記載,只能從其他典籍中考證,各種記載有頗多出入。梁祝始見於唐代的《十道志》和《宣室志》等,唐朝張讀的《宣室志》中寫的簡略記載:

另眼看《梁祝》,梁山伯為什麼不娶祝英臺

更為詳盡地敘述的,是清代的《祝英臺小傳》,裡面是這樣描寫的:

另眼看《梁祝》,梁山伯為什麼不娶祝英臺

《祝英臺小傳》

然而,無論哪個版本,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感情悲劇是不可避免的,祝英臺愛上梁山伯,是女人對男人傳統的愛慕之情,但梁山伯對祝英臺的感情,我認為另有蹊蹺,梁山伯對祝英臺到底是什麼感情呢?


另眼看《梁祝》,梁山伯為什麼不娶祝英臺

一.梁山伯為什麼沒看出祝英臺是女子

梁祝"同窗三年,朝夕相處,甚至兩人曾同床而睡,結腳而眠",兩人蓋一個被子一頭一尾睡覺, 都沒發現對方是男是女

  • 其一,祝英臺尚未發育,或未完全發育,所以形體、聲音都會發生巨大變化,否則在同異性交往過程中很難不被發現。
  • 其二、梁山伯也沒有開始發育,未進入青春期,或者說是很傻很天真,因此,梁山伯才沒有表現出在這個年齡段對於異性的敏感和好奇。那個年代,女孩兒都不出門,能讀書的更少,即使有疑慮,也不會做超出時代的認知。
  • 其三,當時的社會風氣,男人比較女性化,喜歡穿女人衣服,所以差別不大

梁山伯和祝英臺,同窗時年齡

古代書院一般是四年制或六年制,我們可以推測出梁山伯與祝英臺讀書的年齡大約在十一二歲上下,就是現在的小學五六年級左右,肄業時應該是十五六歲了,相當於現在初中畢業的年紀。

魏晉南北朝時的婚姻習俗,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庶民百姓都普遍早婚早育,梁簡文帝的皇后王氏8歲出嫁,陳世祖的皇后沈氏、陳後主的貴妃張麗華都是10 歲多出嫁的,據對南北朝時期一些后妃的結婚年齡統計顯示,最大的16歲,最小的8歲,平均年齡為13歲,三國時期,夏侯霸的妹妹十三四歲嫁給了張飛。

《晉書·武帝紀》史料:"晉武帝泰始九年(273年)冬十月,詔令:女年十七父母不嫁者,使長吏配之。"

就是女孩到了17歲還沒有出嫁的,由政府給你派發老公,強制嫁人,這福利對於現代的單身狗來說,簡直是天大的福利。

所以,從學校畢業時,祝英臺邀約梁山伯去家裡向妹妹"九娘"提親,其實就是她自己,梁山伯放了祝英臺鴿子,眼看女兒年齡大了,父母於是早已將她許配給富豪馬家的兒子馬文才。


另眼看《梁祝》,梁山伯為什麼不娶祝英臺

梁山伯為何沒去赴約,又因何而死?

《宣室志》中寫道,方知其為女子,悵然如有所失,梁山伯和祝英臺讀書時,以為祝英臺是男的,當得知祝英臺是女子時,悵然如有所失,非常失望,比如,你去找一個和你玩的好的朋友,你一直把他當同性朋友,卻突然得知他是異性,你是什麼感覺?所以梁山伯覺得自己的感情被欺騙了,自己愛的是男版的祝英臺,而不是一個女子,最終為情所困,害了相思病,抑鬱而死。

《茶香室四鈔》援引的《祝英臺小傳》中

祝英臺讓梁山伯在約定的時間,去迎娶自己的妹妹"九娘",梁山伯以家裡窮無錢支付聘禮拖延敷衍,沒有赴約。當了縣令後,路過祝家,以同學情誼去探訪九官,被告知沒有九官,只有九娘,梁山伯很吃驚,也說明梁一直以為祝英臺是男同學,也說明梁山伯衍期,既有客觀因素沒錢,也有主觀的因素不想娶她妹妹九娘。

梁悔念而卒,他後悔愛上的祝英臺是女子,抑鬱而終。祝英臺最終知道了梁山伯對她的實質情感時,她下令船伕繞道,並以風浪太大為由停船靠岸,然後隻身前去梁墓,殉情自殺,兩人幻化成一對蝴蝶。


為什麼幻化成一對蝴蝶相戀,而不是蝶戀花之類的呢

我們常以蝶戀花,來象徵男女之間的愛情,在梁祝的結尾,兩人幻化成蝶,演繹的是兩個男子間的愛情。

據馮夢龍《情史》記載,祝英臺死後,她的家人在墓前焚燬她遺留的衣物,那些衣服竟在火焰裡化成了蝴蝶。當地人稱黃蝶為梁山伯,黑蝶為祝英臺。這再度向我們顯示了"梁祝"故事的同性戀語義。

祝英臺的蝶化(男化),在經過性取向的轉變之後,最終實現了她對梁山伯的感情承諾,這是男同性戀者所期待的偉大時刻。


另眼看《梁祝》,梁山伯為什麼不娶祝英臺

為什麼要用蝴化的隱喻?

當時晉朝的宮廷和士大夫社群中流行"男同志"之風,這種情感是難以啟齒的。要完成對它的敘事,仍然需要藉助隱喻、借代等修辭手法。它的語義被含蓄地書寫在比翼雙飛的蝴蝶裡,變成一個秘不可宣的啞謎,留待世人去解開。

為什麼說梁山伯愛的是男版的祝英臺

  • 1、男人女性化的社會趨勢,讓梁山伯以為祝英臺是長的比較漂亮的男子,只有斷袖之情,沒有男女之意,當得知真相時,非常失望。

晉朝時男裝女性化,塗指抹粉,出現很多小鮮肉,如潘安等,比女人還女人,梁山伯一直以為祝英臺是男子,對祝英臺是斷袖之情,而非男女之愛。

當時社會的人們尤其喜歡"以貌取人",將外貌視為走向仕途的捷徑。 當時的男人們為了變漂亮、絞盡腦汁,諸如傅粉、剃面、薰香和服婦人衣,男子都佩戴香囊,穿著錦衣華服,非常奢靡。走路姿態也比較女性化,常以婀娜多姿來形容男子。

現在的灑香水,刮鬍子,男人擦粉底那都是人家早就玩剩下的,就連現在的女人愛美程度,跟那時的男人比起來,都是關公門前耍大刀。

據《三國志·魏略》記載,曹植不僅注重文辭華美,更重修容飾貌。 儘管來了客人,"時天暑熱, 植因呼常從取水,自


燥訖,傅粉,遂科頭拍袒胡舞"。 可見曹植也是酷愛傅粉之人。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男子喜愛傅粉的現象,讓這一時期


的男子缺少了很多陽剛之氣,多了一些女性特有的陰柔之美,就像現在的小鮮肉,偽娘,不男不女之類的。

另眼看《梁祝》,梁山伯為什麼不娶祝英臺

北齊校書卷(局部),宋摹本,藏美國波士頓美術館

鬍鬚是男子的一大特徵,也是男子氣概的代表和象徵,所以秦漢時期男性的是留長鬍須的。 但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反倒是以剃掉鬍鬚,以臉部看起來光潔為美。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男裝服飾,最有代表性的服飾特點是穿婦人衣、薰衣和奢靡華麗,一種是坦胸露乳、寬衣大袖的灑脫穿著;另一種則是注重打扮,女性化的穿著。魏明帝就是如此,對女子服飾非常喜愛。

魏文帝曹丕非常喜歡把衣服上薰香,有一次衣服燻得實在是太香了,連他騎的馬都受不了,就在他膝蓋上咬了一口,他最後把馬殺了,還是要繼續保持自己薰香的習慣,可見當時人們是多麼喜歡薰香,估計我在當時也會被燻死。

  • 另一種社會現象就是男子同性戀的流行

據《宋書.五行志》記載,當時"男寵大興,甚於女色,士大夫莫不尚之,天下鹹相效仿。"前人所謂"鄉覓溫柔,不問是男是女"正是巍晉南北朝埋藏這種情況的寫照。

前秦的苻堅,劉宋的僧達、梁朝的庾信據記載都有"分桃斷袖'的癖好。

唐代李於翊的《陳子高傳》和明清時期的《斷袖篇》一書,都記載了陳文帝與容貌美麗的愛將陳子高的同性戀故事,據說他們作不可描述動作時,陳文帝不堪痛楚,咬破床被。陳文帝還一度想立陳子高為"男後",因遭到眾大臣的極力反對而作罷。

梁代的簡文帝有一首專詠同性戀的詩,詩中讚美錄孌童的嬌豔遠遠超過異性美女,並以含蓄的語言描寫了同性戀的動作。

當時,人們稱男色事人者為"嬖人",男子之間互相愛慕者為"衣袖歡"。王公貴族及士族子弟以擁有一位容貌和才情俱佳的"衣袖歡'而自豪,人們紛紛仿效,男子同性戀一時成為時尚。

像梁山伯這種男性之間的感情愛而不得,抑鬱而終的,也有因朝思暮想不成因愛生恨的,南朝宋代王氏家族是有名的大家族,王導的五世孫王僧達對族侄王確十分喜愛,屢次邀約均遭拒絕。後來王確要到永嘉任職,需經過王僧達管轄的昊郡。王確為躲避糾纏,只好繞路而行。王僧達知道後非常惱怒,便在房子後面挖了一個大坑,想誘殺王確,以洩其忿。後來,在王僧達的弟弟力勸之下,才阻止了悲劇的發生。

另眼看《梁祝》,梁山伯為什麼不娶祝英臺

由於文人政治上的失意,王朝更替,朝臣爭權,社會動亂不堪,為了麻痺自己,就開始飲酒服石,許多人依藥酒和性來麻醉自己。兩晉時期,貴族子弟,相互散發裸體飲酒,談玄論道,追求一種放達不羈的生活方式,以體現自己身份的與眾不同,慢慢的就成了一種風尚。

在數晉南北朝時期,"玉人"、"玉樹"常常用來形容男子的容貌。清秀、美豔的男子不僅深得女性青睞,而且也受到男性的愛慕。

《五雜俎》中記載道:今天下言男色者,動以閩廣為口實,然從吳越至燕雲,未有不知此好者也"

在陳森的《品花寶鑑》中,不時有士人們對好男色之風的辯護:天地這靈秀,何所不鍾,若謂僅鍾於女而不鍾於男,也非通論......我最不解今人好女色則以為常,好男色則以為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