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我的叔叔于勒》,淺析小說創作中的三大要素

《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國作家莫泊桑一篇著名的短篇小說。小說通過描寫菲利普夫婦對弟弟于勒的前後態度變化,形象地展示了小資產階級人群愛慕虛榮、以金錢為上的卑俗心理,也揭露了資本主義制度下,哪怕是親人之間,也存在著赤裸裸的利害關係的現實,從此見證了人性的黑暗和醜陋。

貧苦的生活導致了美好的缺失。菲利普一家對於勒最後的行為雖然冷漠殘忍,但也是他們貧苦人群的無奈之舉,我們一方面埋怨菲利普一家過於唯利是圖,一方面又會對他們的貧苦潦倒產生悲憫之情。

小說篇幅不長,讀起來卻給以讀者強烈的震撼,莫泊桑用第一人稱展開對故事的敘述,一步步把故事情節引入高潮,在那艘船上,一家人的命運有了了重大轉機,他們一直抱有的希望最終化為泡影,整個故事也有了結尾。

如此短的一篇小說,為什麼能流傳至今仍讓人回味無窮呢?今天,我用小說寫作的三大要素來剖析這個短篇小說的文學魅力。

透過《我的叔叔于勒》,淺析小說創作中的三大要素

小說就是以塑造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故事情節的敘述和環境的描寫反映社會生活。小說創作的三大要素是:人物、情節和環境。

1. 人物塑造,是小說的核心

人物的定義:通過適當的描寫方法和角度來刻畫人物形象,反映人物的思想和性格。在小說創作裡,人物是整個小說的核心。通過故事情節的進展來展現人物的性格變化,繼而能反映出人物的性格。

《我的叔叔于勒》中有三個重要人物,一個是菲利普太太,一個是菲利普先生,還有一個人物就是于勒,于勒雖然只有在船上出場,但他卻是貫穿全文的一個重要人物。

  • 1. 菲利普太太:虛榮刻薄,唯利是圖

菲利普太太的虛榮刻薄可謂是貫穿全文,從文章的一開頭,就從作者的角度側面說明她的刻薄:她不滿現在的貧苦,總會一味苛責自己的丈夫;處處都要精打細算 ,連別人的宴請也不敢答應,因為害怕回請;對自己的孩子,不論是衣服破了還是紐扣掉了,都會被她痛罵一頓。

但同時她又是虛榮的。每到星期天,他們一家人都會衣冠楚楚到堤上去散步,每個人都穿上自己最好的衣服,邁著最優雅的步伐,好像向外人證明自己過得多麼好一樣。

菲利普太太的唯利是圖主要是針對於勒的,當得到于勒在美洲發了財,做了大生意之後,他就對這個昔日的“敗家子”產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每日憧憬著于勒能回來,帶回來一大筆錢,甚至她都想好了去買一所大房子了。可最後在船上遇見於勒,看到他只是一個潦倒頹廢的水手之後,她的態度又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趕緊離的遠遠的,生怕被認出來,回程的時候有特意選了別的船。

從語言上,也能看到菲利普太太對於勒的前後變化。

“等我們的好於勒回來了,家裡就會富裕的,總算這一家子出了一個能人!”

“可一定要小心,別讓那無賴再來拖累我們。”

“我早就知道這個騙子幹不成任何正經事,早晚會來拖累我們。”

從這三句話上,可以看出,在得知于勒的水手身份前後,菲利普太太的巨大變化。

在菲利普太太這個人物塑造上,作者是用了很大的筆墨的,有細節,有語言,有肢體動作,通過這一系列的塑造,可以完整地看到她前後所有的變化,也透露出這個小資產階級的婦女陰暗的內心和虛榮的本質。

透過《我的叔叔于勒》,淺析小說創作中的三大要素

  • 2. 菲利普先生:懦弱無能,毫無主見

對菲利普先生的塑造,主要是通過他的一個動作和他的外觀。在文中,他有一個經典動作:“張開手掌去摸摸額頭,似乎要抹去一滴其實並不存在的汗水,嘴裡說不出一句話來。”這個動作每次出現的時候,都是他遭到太太奚落的時候,通過這個動作能看到他的懦弱無能,他雖然是這個家裡的賺錢頂樑柱,但卻沒有那麼高的家庭地位。

在於勒在船上出現之後,菲利普先生再次出現過了這個動作,是在太太罵于勒的時候,很顯然,聽到這樣的話,菲利普先生卻不敢反駁,只能用自己的習慣動作來掩飾心裡的不安。

關於他的動作刻畫,還有一個動作就是用“臉色蒼白、眼神驚惶不安,嗓子哽塞”來刻畫他的侷促緊張,這個動作在船上出現了好幾次,由此隱隱說明菲利普先生在生活中是一個膽小怕事、沒有承擔的人。

關於他的外觀禮服,總是有油漬,每次出門再用汽油擦掉,所以渾身充滿一股汽油味道;在他躍躍欲試地想示範吃牡蠣的姿勢時候,又不小心把湯汁滴在禮服上了,從這些細節可以看出,菲利普先生本就不是一個優雅高貴之人,在生活中也許很邋遢的,這也符合他們家庭的經濟狀況。

在塑造人物的時候,往往是通過一些細節來展示人物的真實面貌,這也是文學的厲害之處,幾個動作,幾個言行,就足以看出人物的背景和性格了。

  • 3. 于勒:經歷豐富,潦倒度日

全文中,于勒雖然是一個靈魂人物,主導了一個故事的誕生,但對他的塑造,只存在別人的語言裡面。起初,他是一個敗家子形象,吃喝玩樂,花光家產;外出去美洲的時候又做了生意,發了財,在別人口中就變成了“一個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有出息的人”,而最後的他又不知經歷了什麼變故,變成了船上的一個老水手,這時終於有了他的外貌形象:“我瞧他的手,是一個水手滿布皺褶的手,我又瞧他的臉,那是一張衰老悽苦的臉,愁雲密佈,疲憊不堪。”

于勒最後的外貌形象,也足以說明了他的落魄,也許他生意失敗,賠了一筆錢,不得已走上乞討的道路,後來被船長收留,做起了水手。他知道自己有親人,也不願去見他們,說明他早已明白了人情冷暖的含義,如果他以這樣滄桑的樣子回家投奔哥哥,必然會遭到嫌棄的。

作者在塑造于勒這個人物形象的時候,是通過他人的視角來塑造的,他的經歷和落魄,都是通過他人來描述的。唯一的外貌細節,也是人物塑造最關鍵的,只通過一隻手、一張臉的細節刻畫,就表現出了一個人物的滄桑和困苦。

總結而言,人物的塑造是小說的核心,而一般情況下,作者可以通過動作、語言、外貌、細節來對人物進行刻畫,進而表露出這個人物的性格特徵,來推動和人物符合的情節進展。

透過《我的叔叔于勒》,淺析小說創作中的三大要素

2. 情節設置,是小說的骨架。

情節作為小說的骨架,故事始終貫穿小說,細節描寫也要為故事服務,如果沒有故事,那麼人物和環境就無從展現。

情節可以分為四部分:開端、發展、高潮、結局。

  • 1. 情節的開端:交代背景,鋪墊下文。

《我的叔叔于勒》的開端是通過作者的第一人稱描述了自己的家庭狀況,已經家裡人對於勒的美好期望。

可以說,開端是一個“造夢”的過程,全家人都因為于勒一封書信,而集體陷入一種對未來的憧憬。他們幻想著這個有錢的于勒回來之後,能救他們於水火,能改變家裡的狀況,甚至改變他們的命運。

這個開端,成功地吸引了讀者的注意,同時也對於勒這個人物產生了興趣,對接下來出現的故事有了強烈的好奇心。

好的開端,就是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抓住讀者,吸引他一直往下讀,為故事定好基調,引出下文。能讓讀者直接產生閱讀慾望的開端,就是好開端。

  • 2. 情節的發展:刻畫人物,反映性格。

文中,“我”的兩個姐姐都已到了婚嫁的年紀,卻遲遲嫁不出去,是因為家裡太窮,攢不起一筆好嫁妝。而二姐之所以能順利出嫁,還是因為讓那個男人看了于勒的信,這個時候,于勒的神聖地位再一次提高,他的存在關乎著姐姐的婚姻幸福。

婚禮後,全家人決定去澤西島旅行,在船上,菲利普先生看到兩位太太吃牡蠣的優雅動作,頓時被吸引,想邀請家人去嚐鮮。

這部分是情節的發展,是為了推動故事走向高潮部分,在這一部分裡,有菲利普先生的細節描寫,有對澤西島的詳細講解,也有一部分環境描寫,所有的這些都是為了推動情節的進展。

透過《我的叔叔于勒》,淺析小說創作中的三大要素

  • 3. 情節的高潮:表現衝突,揭示主題。

人物的塑造,情節的推動,都是為了故事的高潮到來,在故事的高潮部分,會有很多人物的衝突、矛盾的解決、懸念的解釋,可以說,高潮部分是一個小說最關鍵的部分。

菲利普先生去購買牡蠣了,當他看到那個賣牡蠣的水手之後,就陷入了慌亂之中。因為眼前這個老人實在太像于勒了,隨後,她的太太也變得緊張不安起來,於是親自去看一眼。保險起見,他們又去船長那裡打探消息,到最後真的證實眼前的人就是于勒的時候,故事進入了高潮。

菲利普先生嚇呆了,變得手足無措,而菲利普太太倒是很有主見,安排把孩子們叫回來,決不能讓女婿知道了這件事,而且要趕緊離於勒遠遠的,省得被認出。

他們一家長達十幾年幻想的“美夢”,在這一瞬間被打破,再也沒有誰會拯救他們,他們日能日復一日地貧苦下去,這對菲利普一家,也是一個殘忍的真相。

而菲利普夫婦對於勒態度的大轉變,也讓我們看出了人性的陰暗和自私。在這部分我們看到了故事的主題:人性的自私冷酷與資本主義下虛榮與拜金的殘酷真相。

一般高潮出現的時候,我們就會看到整個故事的核心主題,因為所有的人物和細節都在為主題的出現而服務。

  • 4. 情節的結局:深化主題,留下思考。

“我”去付賬的時候,給了叔叔于勒十個桐子的小費,卻遭到母親的斥責。這裡的作者用意大概是讓“我”彌補一下內心的歉意,卻不被家人所理解。

在返程的時候,他們特意為了避開于勒而選了其他的船,之後,“我”再也沒有遇到過於勒叔叔了。

故事到這裡畫上了終點。在全家人裡,只有“我”這個故事描述者對叔叔于勒有了些許同情和憐憫,而菲利普先生作為于勒的親哥哥,卻能完全冷漠決絕,不得不讓讀者陷入思考。

在金錢和親情之間,到底該如何選擇?

一個情節的結局部分,也是一個故事的終點,會給讀者留下深思,引發讀者對故事的再度思索。

透過《我的叔叔于勒》,淺析小說創作中的三大要素

3. 環境,是小說的背景。

小說中的環境描寫,可以分為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

  • 1. 自然環境:

自然環境描寫自然景觀,渲染氣氛、襯托情感、預示人物命運、揭示社會本質、推動情節發展。

在《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自然環境的部分不是很多,僅僅兩處就能烘托出當時的氣氛。

他們一家人剛登上船的時候,出現一處環境描寫:

輪船離開堤壩,想海洋遠處駛去,風平浪靜,海面像綠色大理石一般平整。我們看著海岸迅速朝後退離,莫不揚揚得意,神采飛揚,就像很少出門旅行的人那樣。

在這處自然環境描寫裡,大海是平靜的,家人是神采飛揚的,心情是很愉悅的,這也透露出他們對未來的美好憧憬。

而他們在船上遇到于勒之後,連環境都跟著變了味道。

這時,在前方,一個紫色的陰影,從天邊的海面上露了出來,那是澤西島。

簡短的一句話,就交代了人物的心境變化,海面從“綠色大理石”變成了“紫色的陰影”,家人的歡愉之情完全散去,換來的是揮之不去的陰霾。

這就是自然環境的作用,它的出現絕不是多餘的,肯定是為了烘托氛圍,渲染情緒而服務的。就像我們一般用到“秋季、冬季”是表達蕭條落寞的意味,而“春天”的出現往往是代表著新生和希望

  • 2.社會環境

社會環境描寫社會狀況,交代故事背景,揭示社會本質,鋪墊下文內容。

《我的叔叔于勒》創作於1883年。19世紀80年代,正是法國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階段發展的時期。法國出現了延續二十年的農業危機,工業技術發展緩慢,工業危機也時起時伏。使小資產階級大量貧困破產。

這個故事也是由此誕生,在文中於勒曾在美洲過上了發達的日子,這也和當時人們的幻想一致,紛紛踏上了漂洋過海的險途,企望在美洲、亞洲甚至非洲闖出一條大發橫財的生路,夢想著有朝一日腰纏萬貫榮歸故里。

而菲利普一家就代表著貧困的小資本主意家庭,一方面勤儉節約度日,一方面又陷入對虛榮金錢的美夢中不可自拔,他們的拜金主義和唯利是圖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真實面目。

作者選擇的創作背景,也是為了故事服務的,也可以說,作者創作了故事,是為了反映當時的社會狀況的。

總而言之,在特殊的社會背景下,總會發生特殊的故事。

透過《我的叔叔于勒》,淺析小說創作中的三大要素

一篇優秀的小說總離不開人物、情節和環境這三大要素,三要素的存在是互相配合,彼此成就的,只有這三個要素都能得到完美的處理,才會呈現出一篇優秀的小說。

在《我的叔叔于勒》中,莫泊桑通過描寫菲利普一家人對“美夢”的幻想,到見證“美夢”的破滅過程,我們看到了人性的冷漠和殘酷,也見識到了小資本主義家庭對金錢的膜拜和唯利是圖的殘酷現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