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者,流散無窮。文中這個“其要”是指什麼?

掌紋診病遠程診治研究


黃帝內經開篇說:“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清末有人質疑,這是在講一個叫黃帝的人...我讀過內經也有十年之久了,中間並無再深入的研究。可生活忙碌這些年,書中的內容也讓我明白了許多當時不懂的道理。其實,我們讀任何書,他給我們的只是前人的經驗。可以說,書就是經驗。然而,像《黃帝內經》這樣的書,是隱藏著古人智慧的。意思很明白,有智慧的人寫的東西,對別人講依然是經驗。怎麼才能讀出智慧呢,這關鍵是改掉自己的觀想。只有提升了自己,才能把握其要領!所以,過去有人誤解內經是把他當經驗之書看了。一個人的經歷也一樣,走過的路稱做經驗。可有的人卻能在過後不斷壯大,是因為他們無所謂經驗,他們有的只是成長!...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說的就是一個人內觀上邊的成長,哪裡是在說一個人多麼牛X啊?!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者,流散無窮。“要”在哪裡?要在心中!!!其實,在此我更想勸誡一下讀內經的人:挖掘內經的寶藏是需要自身智慧的,非一時慈悲憐憫、非一時志心所能達,不然只會“流散無窮”,甚至如入魔道一般,終一事無成!...潦草之言,僅供參想



《黃帝內經 · 靈樞 · 九針十二原》第一篇:

岐伯曰:五臟五俞,五五二十五俞,六腑六俞,六六三十六俞,經脈十二,絡脈十五,凡二十七氣,以上下。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注為俞,所行為經,所入為合,二十七氣所行,皆在五俞也。

節之交,三百六十五會,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所言節者,神氣之所遊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

觀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復。一其形,聽其動靜,知其邪正,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氣至而去之。

什麼叫“九針”?其名稱是:鑱(音蟬)針;圓針;鍉(音低)針;鋒針,鈹針;圓利針;毫針;長針;大針。

但其實並非真的都是“針”,而是指九種醫療用具,包括長、短、大、小的針具和按摩用的圓棒以及割治用的小刀,九種不同形狀的“針”各有不同的用途。

其,很好理解。重點在“要”字。

這個“要”,並非“關鍵”的意思,而是“可能”的意思。比如說話,“要是怎樣怎樣”“要麼怎樣怎樣”,作為連詞,表示選擇。

“知其要”說的是,在節用針,你得知道用針以後可能出現什麼情況。

“終”的意思是指“終極”,即一下把握到病根。

——熟知用針以後患者會出現什麼反應,才能知道你這針用得對不對,是不是對病灶起到了針灸應起到的作用。所以,“知其要者,一言而終”。這個“言”,是指來自患者的反饋。

“不知其要,流散無窮”,你都不知道下針以後患者應該出現的反應,誰知道你這針扎哪去了,扎到什麼狀態算準確,這些都不知道,只會使辨證更加困難。

所以後文才強調“所言節者,神氣之所遊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觀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復。一其形,聽其動靜,知其邪正,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氣至而去之。”

這就是針灸的學術基礎了。

不是想搶這個題來答。只是看一幫外行出血來的傢伙在那胡說八道,怕某些人路走歪了掉到溝裡去,更怕某些人把黃帝氣活了。沒辦法,只能拉你們一把了。


純鈞LHGR


這個“其要”可多了。《內經。九卷》獨有的行文方式之一。知其要者一言即終,這是對“懂行”者的認可。不知其要者流散無窮,這句話是對“外行”濫註解者的評判。這種事情延伸到《傷寒論》千年註解歷史。更是如此。只要是看“讀者”基礎。揚言“方正對應,辨證施治”“大醫精誠”的那幫“濫注”者。明知與《傷寒論》原文,原句,願意,風馬牛不相及,卻集體“掩耳盜鈴”,偷換概念,非要把《傷寒論》搞成“六經八綱辯證”。連《傷寒論》最基本的主體“推論”過程的基石條文都無法解釋。這也是《傷寒論》學術界“不知其要”的地方。真正解讀《傷寒論》首先要做到醫聖如何去做到“念求經旨,演其所知”。光常年喊口號“大醫精誠,勤求古訓”是遠遠不夠的。《傷寒論》是一部醫道學術“考古項目”,要克服層層“認知常識的膚淺和短缺”難關。思維方式,思想法則,要有“時代穿越感”。







易演傷寒論作者


天地良心,天地神明。

一心不昧,萬法皆明。

心體無病,身體健康。

天人合一,性命雙修。



明心真人


人是腰生出來的,五臟六腑都是從腰裡擴散出來的。修煉就是讓五臟六腑回到腰裡,才能長生不死。腰就是么,打麻將那個么,就是一,杆,腰桿,豎丨,是最要緊的東西。緊就是讓五臟六腑都進入到腰裡。緊進諧音。所以,腰要么一干杆丨都是一個意思,同出而異名。所以《黃帝內經》不是治病的,是修煉的。治病是西醫。


白天甲骨文晚上鬥地主


其要者在於所勝,所不勝,五藏其要者,必先五勝,曰:歲主藏害,以所不勝命之,則其要也,以所臨藏位命其病者也,即邪病在藏傳的規律。六經其要者,六氣之用,各歸不勝而為化,各命其所在(司天在泉之主,左右四間之客)以徵之,即邪病在六經之經傳的規律。夫百病之生也,皆生於風寒暑溼燥火,以之氣化於六經者,曰病於外者,病於氣體氣質,名氣分疾病,真邪相薄,內外分離,六經波盪(經傳),以之形變於五藏者,曰病於中者,病於形體形質,名血分疾病,五氣傾移,太過不極,專勝兼併,


養生男人699


《黃帝內經》知其要,就是個"玄"同時也叫″周”中國文化稱《周易》通熟的講就是“轉"。這個轉又分為左轉和右轉。簡單點就是人曬太陽熱往上走。晚上陰往下走。這個轉分"順吋針"和"逆時針。所以人的神要配合天氣來旋轉。保證自己的氣血順昌。地球上的萬物都是一樣。春夏長,秋冬藏。如果不遵循自然規律,人就會生病。


手機用戶20807360636


近來有關祖先文化遺產包羅萬象的《黃帝內經》陰陽學術的話題越來越豐富,可以說一個題主比一個題主的提問更加尖銳深刻,可以說直指核心命門!故,有關此問,一介不學無術的農夫認為,欲知其要,首先必須清楚地知道內經是將天地人混合在一起,統一始一加以論理論證的。一、從天文、地理整體觀,“天地謂萬物之父母”,即其要。二、從“中傍人士”整體觀,“心主神明,主明則下安,……。主不明則十二官危,……。”君主則其要。三、從數學整體觀,“至道在微,變化無窮,……。”則“·”為其要。四、從春秋四時觀,則“毫釐之數,起於度量”,“0”為其要。五、……。……。此可從內經每一段論述結語:此之謂也得以佐證。故欲知其要,必須清楚地知道內經舉一反三,一語雙關之論。


心願103337456


是的,與《道德經》為學日益,為道日損,一樣的意思。為學日益,盡精微,碎片化,流散無窮。為道日損,致廣大,一言蔽之,五行陰陽(二),甚至是一(天人合一)!


全乙枝


知道你錯在那裡嗎?

其要!指要領!!!!!!!

弄明白其要領!

六腑,知道為什麼稱六腑嗎?

六腑的統領,稱司命天君,主責,五音,五德,五覺,五味的任務,包括財政,糧食,宣傳,情報,特務,的責位,稱生命精運化機制!一方失控,將會赤字,不知方向,飢餓!混亂!

五臟,主收入,納津,納精,納血。

分配各市場,商場,人民生活!這稱要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