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年前四川人用動物血和泥建碉樓,炸藥都無法炸燬,成中國碉王


華夏民族用自己的智慧與勤勞影響著整個人類文明的發展,從那一堵堵高大的古城牆,到橫亙于山脊之上連綿不斷的萬里長城,無不成為歷史上偉大的軍事防禦工程。我們時常在抗戰劇中看到各種碉堡,它在近代戰爭中是非常重要的防禦工事。最讓人銘記的要數董存瑞捨身炸碉堡的英雄事蹟,曾激勵了無數中華兒女奮勇向前。或許你不知道,這個碉堡也是中國人發明的,它的鼻祖就在四川群山峻嶺之中。我今天來說一說世界建築史上的明珠“石碉”。

石碉,顧名思義用石頭築成的碉堡。在四川省阿壩州金川縣,石頭在這裡展現出了讓人驚歎的力量,一塊塊的大小石頭被壘疊起來,變成牆、變成堤、變成房子、變成一座座高聳於險峻山嶺中的石碉,這是金川嘉絨藏族人的智慧,這是中國人對豐富戰爭藝術的傑出貢獻。

金川嘉絨藏族的石碉文化十分突出,據史料記載,早在漢朝時川西北地區已經有建造石碉,在中國建築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如今阿壩州留存數量龐大的石碉,有著“千碉之國”的美譽。

石碉的功能有很多,主要分為五大類:官寨碉、軍事防禦碉、通訊預警碉、界碉和風水碉。軍事防禦碉是最為常見的一種,主要建於村寨旁、交通要隘、關卡等地。石碉也成為四川阿壩州崇山峻嶺最為顯眼的建築和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這些石碉用當地山上所產的石片累砌而成,石碉形狀一般為四角、五角、六角,八角等,高度大多在20米到30米之間,這其中少數碉高過40多米。碉內底層一般用於儲藏備戰糧食物資等,二層以上佈滿了瞭望孔和射擊孔,居高臨下,易守難攻,是極好的防禦工事。

當年乾隆皇帝“二徵金川”,面對川西這彈丸之地,數萬人口的大小金川,共用時29年,用兵10餘萬,耗銀一億多兩,就是被這滿山的石碉所限。也正是因為這兩次戰爭,毀掉了眾多的石碉,使得如今完整的石碉所剩寥寥。所幸有著“中國碉王”之稱的馬爾邦關碉完整的保存了下來。


“馬爾邦”在嘉絨語中的意為“不結冰的地方”。據記載,馬爾邦關碉所在區域為東女國遺址所在地,所以這馬爾邦關碉為東女國遺址之一,距今已有300多年曆史。東女國消失後,成為了大金川土司莎羅奔的小官寨碉。

由於川西獨特的地理環境,生活在這萬千大山裡的人們,不僅要面對自然的災害,還得要面對外族的紛爭與殺戮,為了擁有至高點,掌握最好的自我保護手段,人們只能將當時最好的防禦工事越造越高,馬爾邦關碉就成了其中之最。它高49.8米,基座寬5x6.5米,頂寬3x3米,是目前已知保存最為完整、最高高度的石碉。

然而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要在險要的山體上建造如此高大建築是談何容易,石碉融合了幾何、力學、數學等多方面的知識。在沒水泥的情況下,他們利用動物血和泥土混合物澆灌石縫無疑是一大發現,幾百年過去了依然十分堅固,這讓如今的許多專家為之震撼。


上個世幻六十年代,在那場大規模的土地改造中,有人試圖用幾十公斤炸藥將其炸燬,用石碉上的石材來作田埂的基石。然而炸了兩次,僅在馬爾邦關碉的北角炸出一個窟窿。300多年的風風雨雨,面對地殼運動等自然災害和戰爭等人為破壞,它經受住了嚴峻的考驗,依然氣勢宏偉,高聳挺拔,這體現著金川先民堅強不屈的精神,也是中華民族智慧的象徵。作者簡介:寒殘一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