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讀《史記》,走近太史公

《史記》是一部規模宏大、體制完備的中國通史,同時也是一部非常優秀、非常出色的文學作品,所以時間只能銷燬《史記》的紙張,卻永遠風化不了那宏偉的氣魄、機敏的談吐、磊落的人格。而在文學上,《史記》最成功的地方是人物形象的刻畫上,司馬遷用語簡練,在篇幅不大的文章中,司馬遷栩栩如生地刻畫了不同類型的歷史人物,司馬遷在書中的敘述語言非常生動。人物語言富有個性化,從而使人物形象鮮活、富有生活氣息。司馬遷廣泛採用口頭流傳的諺語、成語、歌謠,而且不迴避方言土話,在描述歷史事件的過程中,他往往採用敘述和人物對話並用的形式,明而含蓄、細膩而簡潔,揮灑自如,自成一格,為了突出人物形象,他還常常適當地強調、誇張。


暢讀《史記》,走近太史公

“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翻閱沉甸甸的歷史,驀然看見,那一抹鮮豔,帶著成熟穩重,披荊斬棘,正向我走來。那是歷經磨難才重生的鳳凰;那是千錘百煉的堅強;那是靈魂衝擊才有的不朽篇章;那是魯迅稱為“史家之絕唱”的史書,一部永垂不朽的史記。初讀《史記》,讀出一個頂天立地堅強的男子漢,或許一開始他就不該站出來,頂撞君王,是大罪。司馬遷是被深深地激怒了,但司馬遷沒有停止在憤怒上,而是還在此基礎上對司馬遷所要加以敘述和研究的到司馬遷所生活的那個時代為止的一部中國通史進行了認真的整理和思考,並得出了自己的一些結論,這是司馬遷之所以不僅成功為一位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成為一位偉大的歷史家的原因所在。魯迅有一句名言:“長歌當哭是必須在痛定之後的。”


暢讀《史記》,走近太史公

於是,絕代文章橫空而出。我似乎看到了太史令堅強的身軀,化作天邊耀眼的彩虹,霎得,紅遍了整個天空。再次捧起那泛黃的《史記》,讀出一個報國無門賢能者的憂傷。司馬遷是憂傷的,司馬遷的心痛漢武帝不聽諫的小肚雞腸,所以,司馬遷是懂得屈原的,要不然,司馬遷不會將屈子愁悶的心情寫得如此淋漓盡致,司馬遷又怎麼會有抒一肚子的憤懣牢騷之氣,滿紙俱是怨辭。當屈原“舉世渾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時候,我彷彿看到一個憂傷的靈魂與另一個無助的靈魂悄無聲息的碰撞,不禁發問,那僅僅是一部述史的史書嗎?無法控制不安的思緒,帶著靈魂的觸動與顫抖,再次品味司馬遷的《史記》,這一次,我讀出了一箇中華民族的魂魄,千百年來不變的精神。無論是太史令,還是屈平,還是項王與信陵,我都看到他們人性的善良,一諾千金的男兒形象。


暢讀《史記》,走近太史公

《史記》帶給的感動,不僅僅在於它靈動的文字與豐富的情節故事,更重要的是他所蘊含的人格魅力與精神的昇華。正是因為這種力量對《史記》的認識,也進入了一個精神的境界。司馬遷作《史記》,是用靈魂與命運作鬥爭,用自己的精神作出一部千古流傳的史記。讀《史記》之韻,是上古文化與藝術的完美結合!讀《史記》之韻,是人格與靈魂的震動!讀《史記》之韻,是美麗與感動的撞擊。品讀史記,其韻無窮細細聆聽《史記》叮咚的琴韻,內心卻經歷了跌宕起伏的感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