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飞机在跑道滑行时,飞行员怎么看路?

之青杰


这个问题涉及到飞机起落架两种不同风格而导致飞行员视角的问题:

1、后三点式起落架——这是二战时期绝大多数活塞式动力的战斗机、攻击机、侦察机、舰载机采用的方式。主要特点就是机翼两侧为主起落架,承受机体主要重力,不具备转向功能;机尾下方为后起落架,受力比较弱,但是具备一定的转向能力。

配置这种起落架会对飞机产生一个优势,那就是在起飞阶段可以让加大机头的仰角,从而让飞机具有更好的升力系数,缩短飞行滑跑距离。

但是这种优势的背后就附带产生了一个缺点,那就是影响到飞行员的视线,尤其是在起飞滑跑阶段,坐在这种飞机座舱里面是很难看到前方近距离的跑道的。不过解决这种问题也比较容易,那就是低速滑行到跑道时就要通过后轮调整好飞机机头位置,让其对准跑道中轴线即可。之后开加力冲刺起飞时,就无需再调整航向了。

2、前三点式起落架——这种起落架设置方式多见于二战时期的一些轰炸机、早期喷气式战斗机等机型,机头下方设置前起落架,机翼下方配置两个主起落架,这样的最大优点就是能够在起降过程中给予飞行员更好的前向观察视角。

在这种前三点式起落架机型上,飞行员对于前方跑道的观察是没有问题了,只要前端机身上表面不是很长,并提供一个下倾角,那么前向视角还是很开阔的。

正因为如此,随着喷气式动力的普及,现代飞机基本上都是以前三点式起落架为主。


——问题就回答到这里了——

对航空感兴趣的朋友不妨来关注老鹰航空吧。

(图片来自互联网公开图片,如侵则删。)


老鹰航空


这个问题比较有意思,许多亲们可能满脑子问号,不理解这个问题是啥意思。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几乎所有的战斗机和一部分轻型轰炸机都采用“后三点”起落架式,也就是说机翼下方两个起落架与尾翼下方一个起落架,成倒三角形。而大型轰炸机和现在的战斗机一般都采用前三点式起落架,也就是机头一个,机翼下方两个。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二战的战斗机不管是停靠、降落还是起飞它的头部都高高扬起,所以这样一来前方视线必然遭到机头遮挡,因此飞行员是直接看不到正前方路况的。

这里给大家说一下两款二战战斗机里的另类,这就是“双机身”的P-38闪电战斗机,它与其他战斗机不同,采用了现在战机的前三点起落架设计。

另一款采用与P-38同样造型设计的荷兰福克G.I重型战斗机,它便采用了后三点起落架式,后侧的起落架放在两个机翼中心。

那么作为一个飞行员来说,要让飞机正常起飞和安稳降落这就属于一项“基本课程”了,飞机在起飞或者降落的时候机头都高高昂起,这种小情况对于飞行员来说根本不算事。包括我们在一些飞机起飞视频或影视作品中都应该注意这一点,对应这种情况可以由三种“处理”方式。第一种,二战战斗机起飞或降落时它的时速相对较慢,大部分飞行员会将身子稍微一侧,探出半个脸观察跑道,这个问题就非常容易解决了,等到彻底起飞或降落后再关上驾驶舱门,有的则根据天气原因或者温度高低直接不关舱门。

二战飞行员的“日常造型”,经常伸出一侧的胳膊或手臂,探出一半身子。

第二种就更简单了,战斗机起飞降落时飞机跑道都是非常空旷的,有专门的地勤人员负责跑道清理和机场周围的一切情况。飞行员完全可以依靠目测跑道两旁的标识线或其他参照物观察,实际上这就有点靠自己感觉飞行的差不多,一般老飞行员都这样。差不多类似现代人开车,谁还敢保证自己在开车的时候没低头看手机,仗着对路况的预先估计,这样的操作以后一定要杜绝,因为这不是在飞机跑道上,就自己一架霸占着跑道。

轰炸机就不需要这么麻烦了,他们采用前三点,视野本身又很好。

那么最后一点就是通过地面辅助人员或指挥塔台进行起飞和降落,这一点没太大必要的,通常这种操作只是传递给飞机何时起飞、在哪条跑道降落等航空管控类信息,战机的降落起飞主要还是靠前两种办法。这三种方法同样适合于在海上作战的航母舰载机,实际上航母跑道更短,加大马力直着往前跑就行,真有跑到一半扎舰岛上或海里的那估计也是操作杆失灵导致,否则这样的飞行员早就被淘汰了。

实际上最重要的还是靠感觉,如果在一条飞机跑道上,没有任何其他物品,就让一个人开着汽车跑,前挡风玻璃遮住,那么就算它不探出头观察,仅仅依靠两侧的目测也敢把汽车开的飞快(女司机除外)。而且重要的一点是飞机前侧的挡住的角度并不算太大,除了正前方机头部分,侧前方都能看到。也就是说从侧前方也能看出前面较远的距离,而飞行员就算在驾驶舱内测一下头,那么前方的视野都会变的更加开阔,大部分飞行员都是这样,根本没必要将头部探出舱外。

当然现在的战斗机和舰载机全是前三点式起落架,机头不再高昂,完全没有视野遮挡问题。至于垂直起降战斗机就更用不着担心了。。

我是军武奇兵,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战武奇兵


后三点起落架的飞机,在地面低速滑行时,要采用蛇形路径前进,通过机舱的左右两侧来保证对跑道前方和周围路况的观察。尤其是发动机在飞机头部的战斗机或教练机,采取这种方式滑行非常必要。


瞎子摸史


你想问的应该是后三点的飞机在地面的时候怎么看前面保持直线吧!传统的方法就是看侧面直到速度够把机尾抬起来,然后到离地。运五飞机就是这样操纵的,现在大多数飞机都是前三点了!可以直接看前面了!


不懂人情的鹰


飞机在跑道上滑行是靠发动机的推力。飞机的轮胎系统是无动力的,只有刹车。

滑行时飞机的四周,特别是后方,是不允许有建筑,车辆等物体的,因为发动机的喷射气流和高温是有害的。不过其影响范围随着距离的加大会迅速减小,所以,在超出一定的安全距离后,就每问题了。

另外,飞机靠航站楼时,都是机头对着航站楼,喷射的尾气在远离航站楼的方向上。在飞机离开航站楼时,由牵引车辆顶推,使飞机倒退到远离航站楼的滑行位置,之后,飞机再依靠自身发动机的动力前进。

在较大的机场内行驶的车辆等必须按照地面标识的线路行驶,当与飞机滑行的线路交汇时,车辆需在安全位置等待飞机通过后才能继续行驶。这就避免了发动机气流都车辆的危害。


歷历时空


从两边向前看。看过美国电影“珍珠港”的都会看到这么一个细节,两兄弟在珍珠港遇袭后在一个小机场架机起飞,他们起飞时在后机轮还没有抬起来的时候注意到他们是怎么看前面的路,就是从两边探出头看前面的。

1、后三点式起落架——这是二战时期绝大多数活塞式动力的战斗机、攻击机、侦察机、舰载机采用的方式。主要特点就是机翼两侧为主起落架,承受机体主要重力,不具备转向功能;机尾下方为后起落架,受力比较弱,但是具备一定的转向能力。

配置这种起落架会对飞机产生一个优势,那就是在起飞阶段可以让加大机头的仰角,从而让飞机具有更好的升力系数,缩短飞行滑跑距离。

一般来说专业的飞行员都是专业培训过的,他们知道两侧都有参照物,也靠飞行员的经验和手感,而且飞机滑跑到一定速度的时候机尾就抬起来了,只有很短的时间看不见前方的路。决定分四个方面来讲:

1、机场平面图以及繁杂的地面标识。

2、如何从停机位滑到跑道头去起飞。

3、落地后如何从跑道头滑到停机位。

4、为啥我们这牛逼能停得这特么准。

在二战中,例如喷火战斗机就是典型的后三点式起落架,飞行员在驾驶舱无法正常查看跑到前方,但这样有益于飞机在极短时间内获得大量上升力。至于如何看清前方跑道,在进入驾驶舱之前,飞机就已经被安置好了位置,驾驶员别瞎操作(别以为撞了之后地勤大爷还会帮你),按照训练时的步骤来,

或者操作手册的步骤来,就会正常升空的。但是这种优势的背后就附带产生了一个缺点,那就是影响到飞行员的视线,尤其是在起飞滑跑阶段,坐在这种飞机座舱里面是很难看到前方近距离的跑道的。不过解决这种问题也比较容易,那就是低速滑行到跑道时就要通过后轮调整好飞机机头位置,让其对准跑道中轴线即可。之后开加力冲刺起飞时,就无需再调整航向了。

滑行时飞机的四周,特别是后方,是不允许有建筑,车辆等物体的,因为发动机的喷射气流和高温是有害的。不过其影响范围随着距离的加大会迅速减小,所以,在超出一定的安全距离后,就每问题了。

另外,飞机靠航站楼时,都是机头对着航站楼,喷射的尾气在远离航站楼的方向上。在飞机离开航站楼时,由牵引车辆顶推,使飞机倒退到远离航站楼的滑行位置,之后,飞机再依靠自身发动机的动力前进。

在较大的机场内行驶的车辆等必须按照地面标识的线路行驶,当与飞机滑行的线路交汇时,车辆需在安全位置等待飞机通过后才能继续行驶。这就避免了发动机气流都车辆的危害。


第一电力


你好! 一般来说专业的飞行员都是专业培训过的,他们知道两侧都有参照物,也靠飞行员的经验和手感,而且飞机滑跑到一定速度的时候机尾就抬起来了,只有很短的时间看不见前方的路。决定分四个方面来讲:

1、机场平面图以及繁杂的地面标识。

2、如何从停机位滑到跑道头去起飞。

3、落地后如何从跑道头滑到停机位。

4、为啥我们这牛逼能停得这特么准。 (以及为啥我这四个标题居然字数如此整齐)

我们再去考虑下一步,滑行也是不能一蹴而就的直接到位。这也就要求在滑行期间,驾驶舱的每一位成员都要独立观察、思考并交叉证实路线是否正确,因为一旦某一个路口滑错了,后面的所有规划好的路线就无从谈起了,说不定滑错了道,就要跟另一架飞机。。。。。。。。。。。。。





军灵天下


后三点起落架的飞机在滑行道上滑行时必须走之字以保证观察,这是有血的教训的,当年东北老航校出身的一个飞行员就是被一架后三点飞机撞死在滑行道上。


天马流星拳1120


装360摄像头


用户1442160599232


在二战中,例如喷火战斗机就是典型的后三点式起落架,飞行员在驾驶舱无法正常查看跑到前方,但这样有益于飞机在极短时间内获得大量上升力。至于如何看清前方跑道,在进入驾驶舱之前,飞机就已经被安置好了位置,驾驶员别瞎操作(别以为撞了之后地勤大爷还会帮你),按照训练时的步骤来,或者操作手册的步骤来,就会正常升空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