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6年,73歲的李鴻章訪問德國後,為何會仰天長嘆?

1985年甲午戰爭結束後,李鴻章代表清朝與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因此受到全國人民的抗議和朝臣的彈劾。清政府免了李鴻章直隸總督、北洋大臣等職務,只保留了文華殿大學士的閒職。

1896年俄國政府邀請清政府望派員參加借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典禮。慈禧太后讓李鴻章作為全權特使到俄羅斯參加典禮,並趁此機會出訪歐美。

1896年3月28日,73歲的李鴻章從上海出發,於10月3日回到天津,歷時190天。其間,李鴻章訪問了歐美8個國家,主要是歐美五大強國:俄、德、英、法、美。


1896年,73歲的李鴻章訪問德國後,為何會仰天長嘆?

1896年6月13日,李鴻章從俄羅斯乘火車前往德國訪問。德國政府熱情招待了李鴻章,並舉行了盛大的歡迎儀式。李鴻章之所以受到歡迎,因為清政府是德國軍火器械的大客戶,德國希望通過他進一步開拓中國市場。

6月14日,李鴻章晉見德皇威廉二世,呈遞國書,並致頌詞,對德國介入歸還遼東、幫助中國訓練軍隊、購械鑄船表示感謝。15日,李鴻章應邀參加國宴,並參觀德國軍隊。

6月25日,李鴻章專程前往漢堡,拜訪德國前首相俾斯麥,參加了俾斯麥的家宴並與其並深入交流。


1896年,73歲的李鴻章訪問德國後,為何會仰天長嘆?

俾斯麥是德國著名的"鐵血宰相",曾任普魯士王國首相,發動了丹麥戰爭、普奧戰爭和普法戰爭。1871年,在他的鐵血手段下,把分散的各邦統一起來,最後成立了德意志帝國,並扶植威廉一世為皇帝。

李鴻章對俾斯麥一直非常仰慕。他在親筆信中寫道:"仰慕畢王(指俾斯麥)聲名三十餘年,今遊歐洲,謁晤於非得里路府第,慰幸莫名。"

當時俾斯麥和德皇威廉二世因德國擴張殖民地事,意見不統一,已經被罷官好幾年了。在這期間,俾斯麥閒置在家養草種花,不問國事。李鴻章遊歐來德,在給俾斯麥的信中寫道:

"畢士麻(指俾斯麥)相王閣下久挹,大名鎮越海國,每恨東西睽隔,會晤無由,何期垂暮之年,忽有絕域之使,遂於並世,得接偉人,實為天假奇緣,自謂自行不負弟於六月十三號稅駕柏林……擬於本月二十三號前赴漢倍克(指漢堡)海口遊觀,計二十五號返轡,順道敬詣園居,稍伸積年景仰之成。李鴻章提名。"

1896年,73歲的李鴻章訪問德國後,為何會仰天長嘆?

李鴻章與俾斯麥會面之後,藉助翻譯對話。李鴻章誇獎俾斯麥,大意是說:早就聽說您的大名和偉大功績,今天能見到您,看到您的眼神,更覺您的偉大。

俾斯麥也回敬說:也很高興能招待一個建立偉大功勳的總督。李鴻章謙虛地表示:不能與閣下相比,您的貢獻有世界意義。

李鴻章說:"我這次很高興來到您這裡,有一個問題想向你請教。"

"請問是什麼問題?"

"怎樣才能在中國進行改革?"

"在這裡我不能斷言。"

李鴻章說:"在我們那裡,政府、國家都在給我製造困難,製造障礙,我不知該怎麼辦?"

俾斯麥回答說:"反朝廷是不行的。如果最高層(指皇帝)完全站在您這一方,有許多事情您就可以放手去做。如果不是這樣,那您就無能為力。任何臣子都很難反抗統治者的意願。"


1896年,73歲的李鴻章訪問德國後,為何會仰天長嘆?

李鴻章問:"如果皇帝一直受其他人影響,接受他人的意見,那我怎麼辦?每天都有一些麻煩,讓做臣子的很難開展工作。"

俾斯麥麥說:"在我當首相的時候,也常遇到這種情況,有的時候來自女人方面……"

李鴻章笑笑說:"但您有一個堅強的性格,難道都能夠平和地化解這些矛盾嗎?"

俾斯麥說,"軍隊決定一切,只要有軍隊就行。"俾斯繼續解釋說:"兵不在多哪怕只有5萬人,但要精。"

李鴻章回答說:"我們有的是人,就是缺少受過訓練的部隊。現在我終於看到了德國優秀的部隊。即使以後我不在任上,我仍將在能力範圍之內根據閣下的建議施加影響。我們需要聘用普魯士軍官,以普魯士軍隊為榜樣來訓練我們的軍隊。"

俾斯麥說:"問題不在於把軍隊分散在全國各地,而在於你是否能把這個部隊掌握在自己手中,自如地調動他們,使他們很快地從一地到另一地。"

俾斯麥表示,他對中國很關心,而且一直願意和中國建立密切關係。接著,他開始和德國駐中國大使交談起來。

在告別時,俾斯麥語重心長地說:"您過於低估自己。對於一個國家人物來說,謙虛是非常好的品德,但是一個政治家應該有充分的自信。"


1896年,73歲的李鴻章訪問德國後,為何會仰天長嘆?


在訪問德國的20多天裡,李鴻章總想請教德國富強的秘訣。德國自第二次工業革命以來迅速崛起,工業實力和軍事實力居世界領先地位。而清政府的軍事實力和工業實力是無法跟德國相比的。不僅如此,德國的科技實力不斷提高,而德國當時的醫療機械實力相當強大,X光照片能清晰地顯示出李鴻章左肩上的彈頭。

李鴻章深感清政府落後於德國,內戰不斷,國家和政府腐敗,官員也腐敗,人民貧困。可以說,清政府沒有實力趕上德國。德國實力與日俱增,躋身世界強國之列。李鴻章一直想找到一個讓清政府崛起的辦法,但是面對種種現實,他也是無能為力。

反觀清政府,外有列強欺凌,內部又腐敗無能,官員貪汙百姓錢財,民不聊生,整個國家陷入了死氣沉沉的狀態。除此之外,國家還欠下了大量的外債,整個國家羸弱不堪。病態的清政府和蒸蒸日上的德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面對如此現實,73歲的李鴻章只能發出了一聲無奈的長嘆,嘆清政府破敗不堪的局面,嘆自己已年邁,縱有報國志卻無報國力。

1896年,73歲的李鴻章訪問德國後,為何會仰天長嘆?

(圖片均來自網絡,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