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在家訓裡,為什麼要把做家務和讀書以及早起並列提出


曾國藩在家訓裡,為什麼要把做家務和讀書以及早起並列提出

清朝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曾國藩曾在家訓中講到做家務的重要性


曾國藩曾在家訓中講到:“看一個家族的興衰,就要看這個家庭的子孫是否早起?看這個家庭的子孫是否能夠做家務?更重要的是看這個家庭的子孫是否讀書?”

可見,做家務事的重要性·可以和讀書相提並論。做家務可以讓人變得勤勞。也可以體會到別人勞動的辛勞,從而懂得生活,懂得珍惜。

做家務看似瑣碎而平常,其實真正能做好並不容易。做家務多了,能鍛鍊人的統籌能力,會安排,懂規劃。普普通通的做菜,只有做久了,才知道先準備什麼,後準備什麼,能同時做什麼,這樣做起來,又快又好;那麼多調料,先放什麼,後放什麼,什麼菜放什麼料,思路清晰,做出來的菜才能色香味都能兼顧。

好的廚師做菜的時候魅力十足,絕不亞於指揮著千軍萬馬的將軍。

有句話說“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普通人的生活很少有大起大落,很多時候面對的就是柴米油鹽醬醋茶,那麼她們就是這些瓶瓶罐罐的總指揮官,且看無比平凡的她們雙手利落的遊走在這些兵將之中,煎炒燉煮之後,呈現出一桌色香味俱全的人間美味,哈,即得美食又是佳作,人生之樂呵!

曾國藩在家訓裡,為什麼要把做家務和讀書以及早起並列提出


多少婚姻毀於家務事


在中國,尤其是在農村,家務事基本是女人在幹。照顧孩子,清潔衛生,洗衣服,做飯,車軲轆似的沒完沒了。現在又多了一項,上班掙錢。

如果遇上個不懂家務的老公,那日子就難過了。不懂家務就不會懂愛人的辛苦,更談不上珍惜。像這樣繁重瑣碎,一天兩天或許還行,時間長了,矛盾自然就來了。


曾國藩在家訓裡,為什麼要把做家務和讀書以及早起並列提出


有調查顯示,家務成為繼忠誠、性之後影響婚姻關係的第三大因素

好多閨蜜坐一起,談論起家務事,以老公是否幫忙做家務來判定婚姻是否幸福。鄰里鄰居,如果誰家的丈夫幫忙做家務,而且做的細緻入微的,會被別人羨慕甚至嫉妒。

而且,你可以仔細觀察,丈夫會做家務的家庭一般都很和睦,夫妻感情也都很好。

曾國藩在家訓裡,為什麼要把做家務和讀書以及早起並列提出

有家的地方就有家務,家務事是持續培養夫妻感情的沃土

我覺得很多人都曲解了:“男主外,女主內”的原意,或者根本就是為男人不做家務尋找歷史依據。其實,所謂“男主外,女主內”是以前針對封建社會農耕時代而言,並不適合現代,已經過時很久了。

以前的女子不允許外出,只能待在家裡相夫教子,兼做家務。男子外出掙錢應酬。再者,以前的體力活多,只能男子去幹,所以才有了“男主外,女主內”一說。

現在的女人幾乎都有屬於自己的工作,和男人一樣壓力重重,一樣的在打拼。回到家裡,一大堆的家務事堆著,除了疲憊就是疲憊,幸福感從何而來?

有家就有家務,愛家就做家務。家是屬於兩個人,難麼,家務也是屬於兩個人。如果老公能主動多承擔一點家務,多有點眼力見,就是在給家多注入一絲甜蜜和溫暖,也是對家的一種奉獻一種經營。


曾國藩在家訓裡,為什麼要把做家務和讀書以及早起並列提出

會做家務活才能會工作

年前在公司的時候,聽說一個傢俱安裝工被辭退了。原因是不會幹活。我見過這個小夥子,二十六七歲,而且看起來挺帥氣。

過來做安裝,剛開始入職,基本只是做些搬運之類的苦力活。可是,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居然投訴售後的電話突然多了起來。

追查下來,原來是因為臘月裡結婚和搬新家的人比較多,所以送貨任務重,所以就又招聘了一個安裝工。

這個新招聘來的小夥,高中學歷,家中獨子,二十七歲,剛結婚,以前在廠子裡打工,後來廠子關閉,一直沒找到合適的工作。

年輕力壯正當年,小夥生的眉清目秀,儀表堂堂。可是,一干活就露餡了:首先,沒力氣;其次,沒有眼力見;還有就是身上的壞習慣多。

雖然是粗活,可是也需要巧幹,因為直接面對不同的用戶,走的是萬家門,也屬於服務行業。

現在的傢俱基本是板式傢俱,到家後組裝,遇上步梯的顧客,傢俱是全套的話,單是往樓梯上抗就得兩個小時左右。這就得既有體力還得有耐力,小夥子剛來,跟不上師傅們,就先大家一起搬,等搬到能組裝了,就讓小夥一個人搬。

搬的慢就算了,還經常偷懶,樓梯上扔滿了菸頭。看手機嘎嘎笑的響亮。師傅們提醒了幾次,稍稍收斂了些。

關鍵是不注意輕拿輕放,當著主家的面,也不看下面有沒有東西,搬上來直接就重重的往地下放,聲音之大,不知道的會以為是掉地下的。心疼的主人直皺眉,嚴重的一次,居然把整包了放在了主家剛買回來還等著傢俱好了再組裝的電視機上。

又一次被投訴是因為,搬的時候把顧客家剛貼好的壁布上劃了道口子,被怒氣衝衝的顧客直接投訴了公司。

曾國藩在家訓裡,為什麼要把做家務和讀書以及早起並列提出

家務事需要從小做起,從小事做起。學會做家務事,可以讓你受益無窮!我是紅袖盈香,喜歡就請關注我,一起探討家裡家外的情感軼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