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思轍變《牛天賜》,郭麒麟首演話劇難在了“用身體”

從2011年,自編自導自演了獨角戲《我這一輩子》開始,導演方旭接連改編了老舍系列作品,話劇《牛天賜》是方旭八年內改編的第六部老舍作品,同時,也是小說《牛天賜傳》首次被改編並搬上話劇舞臺。

范思辙变《牛天赐》,郭麒麟首演话剧难在了“用身体”

張睿 攝

《牛天賜》此次由在熱播劇《慶餘年》中表現搶眼的“範思轍”郭麒麟和閻鶴祥領銜主演,何靖、趙震、劉欣然、秦楓等17位演員挑戰68個角色,組成了自有“全男班”以來演員最多的演出陣容。二位主演首次登上話劇舞臺,且郭麒麟出演“牛天賜”一角,接受一個“橫跨0-19歲”的高難度角色,此次舞臺改編頗有挑戰。為實現高難度改編,方旭首次嘗試將“人-偶結合”的表演方式融入到演員表演和舞臺視覺中,構建出外在形象與內心感受的雙重表演空間,為“嬰兒”的呈現提供了有趣的舞臺表現方式,也為“偶”在戲劇舞臺上的應用探索了新的可能性。新京報專訪導演方旭,揭秘人偶在表演中的運用以及兩位主演此次跨界表演的訓練幕後。

范思辙变《牛天赐》,郭麒麟首演话剧难在了“用身体”

張睿 攝

難點:舞臺表演從嬰兒到成年是挑戰

1934年,老舍先生在山東濟南執教的間隙寫下了長篇小說《牛天賜傳》,以全知視角敘述,細膩而生動地講述了牛天賜從嬰兒到成年的成長經歷,為讀者提供了一種獨特的閱讀體驗,但這也成為二度改編過程中的最大難點,因此,《牛天賜傳》也被認為是老舍先生最難改編的作品之一。

方旭坦言最初決定改編小說《牛天賜》,其實自己並沒有像改編之前五部作品那樣堅決:“《牛天賜》這部作品從閱讀上其實比老舍先生的任何作品都好讀,從幽默的文風上看,是非常典型的老舍作品。可以說,在我改編的所有老舍小說裡,《牛天賜》是最好跟觀眾聊天的作品,因為成長的故事關係到每一個人。舒濟老師曾說過,將《牛天賜》搬上舞臺的難度太大,對於如何把一個孩子,從嬰兒到成年的成長經歷在舞臺上展現出來,對任何一個導演來說都非常有挑戰性。”

當方旭復讀原著,讀到中後部的時候,他突然意識到這部作品不能用寫實的方式去演繹,如果實著演只能用影視的手段來展現這部作品,但這不是他想達到的效果。於是方旭本能地想到了用“偶”,但是該怎麼用好這個偶,最初並沒想好:“若弄成一個偶劇,首先它展現的空間就有問題,因為偶劇表演空間不會太大。在大劇場裡搞偶劇,觀眾或許就看一小人在舞臺上亂蹦躂,這肯定有問題的。再加上郭麒麟的加盟,更不敢用偶了,因為他第一次演話劇,讓他在舞臺上提線無疑會加重他的負擔。最終我們定了大原則,即‘人偶合體’。偶的腿就借人的腿,便於操控的同時也不給演員的表演帶來更多的負擔,可能反而成為他表演的一個幫助。”

范思辙变《牛天赐》,郭麒麟首演话剧难在了“用身体”

張睿 攝

創作:郭麒麟需變換不同大小的偶

方旭覺得,讓第一次演話劇的郭麒麟身上掛帶一個偶,無疑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 “但郭麒麟很聰明,我開始跟他說的時候,他就產生了偶是表達媒介的意識,不應該是人和偶兩張皮的表演方式,他需要把控著偶的手去表達角色的情緒和情感。而且腿又沒有形成障礙,可以正常的行走,其實偶反而也幫助了他。”方旭透露最初摘掉偶之後,郭麒麟曾對他說,沒有偶自己還真不知道該怎麼辦。

關於偶的使用,方旭透露,從“洗三”(嬰兒出生後第三日,要舉行沐浴儀式),“抓周”,牛天賜的童年到上學,直到他母親去世,始終都有偶相伴,小到掛在脖子上,大到挎在身上,下身套至在腳上等不同展現方式,郭麒麟要變換不同大小的偶。觀眾屆時會在舞臺上看到4-5組不同大小和造型的偶,隨著“牛天賜”年齡的增長在不同時期出現,包括牛天賜的兒時玩伴也將以此形式展現。“其實這是一種意象化的表達,但是這種意象化的展現如何讓演員去表達得沒有任何障礙,最終還是指人情感的表達。我對郭麒麟說過,《牛天賜》這個戲的外部表達可以有各種形式,但是角色的情感和感受必須真實。”

范思辙变《牛天赐》,郭麒麟首演话剧难在了“用身体”

張睿 攝

突破:相聲轉話劇難在“用身體”

話劇《牛天賜》不僅成就了郭麒麟第一次出演話劇,他的搭檔閻鶴祥也以一個特殊的角色第一次出現在話劇舞臺上。在改編劇本的過程中,方旭發現老舍先生的原作中經常喜歡夾敘夾議,往往議的部分比敘的部分好看,但議的部分又很難從劇中人物的嘴裡說出來,因此他情急之下就把牛天賜家門口的‘門墩’激活了,為戲劇多了一種可能性,閻鶴祥也因此變成了這個“門墩”的不二人選。

在方旭看來,第一次出演話劇的郭麒麟與閻鶴祥,他們最大的挑戰就是說相聲不用動,沒有肢體上的表達,但是從相聲演員轉成話劇,作為戲劇演員必須要建立一個非常清晰的空間概念,演話劇如果沒有主動去駕馭空間的意識,表演肯定不好看。“我經常說,演員在空間裡的走動要和他的個人情緒相吻合,不是像說相聲那樣簡單的前後左右移動,得慢慢給他們建立這個概念,讓他們學會用身體演戲。相聲就是靠語言,演員能不動就不動,越穩越好,但是我們在舞臺上是必須要動,而且是在節奏裡去動,對他們來講是比較陌生的。”

范思辙变《牛天赐》,郭麒麟首演话剧难在了“用身体”

張睿 攝

除了郭麒麟與閻鶴祥首次出演話劇的跨界演員之外,此次方旭選定的演員陣容中也有很多演出經驗較少的年輕演員,談及對他們日常的表演訓練,方旭坦言,常規的發聲練習肯定會做,這是演員走上舞臺的必修課。形體上會進行一些瑜伽訓練,但方旭認為最重要的還是呼吸練習,“我希望他們不斷地去關注自己的呼吸,呼吸在表演過程當中非常重要,但是這往往是被大多數人忽略的,呼吸是個自然的狀態,很多人不會花心思去觀察它,其實呼吸的變化和情緒的變化是完全合在一起的。通過呼吸訓練,可以讓人的注意力慢慢集中,人的整個精神狀態沉靜下來以後,他的感知力會成倍地往上發展,對於任何一個演員來講,感知力才是他進行表演的基礎。”

新京報記者 劉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