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白守黑 ·【第十六幅|愈求愈不成的灵魂裸露跟艺术背道而驰



小品一说,是在南北朝的学者对佛教经典容量的一种界定。小品文古已有之,明末就有很出色之作。


说刘先生是一位小品画家,他会感觉委屈,因为他画过很多大山大水。说他的小品不小,他会感觉到欣慰,画里不是每一株树都画得很具体,他们之间有争夺,有揖让,有相间,相背,也有交谈的关系。简略的树冠上大枝的走向,东南西北皆有,不唯是左右纷坡,向画芯部分是里,向观众面前扑过来的是外。忽略后两点,就让读者感觉到审美的疲劳,缺少原生态的真切。


先生画树,不停留在表面,是树非树,非树是树,这些点变成了音乐式的抒情符号,一路点去,深浅自在,经得起各种检验。不能反对艺术家画大画,其实只要见到一笔,也能全面显示一个人的修养。片面求大,我们不知道几千米长卷、万米长卷如何展览,是不是需要管理部门,让一条马路停止交通,铺开巨作让人们去阅读?美术馆放不下那些大画。以大来掩盖内容的空虚,也是好些画家积重难返的弊端,大而空不如小而实。


画上面一笔灰颜色的处理,我们也能感觉到笔墨的充盈,从容就源于锁定雍和,能够把握笔墨和形象的自信,躁动是因为作者画外的要求太多,急于求成,愈求愈不成的灵魂独白。跟艺术背道而驰。先生画得呼吸沉稳,对我有启迪。


[作者小简]


白云千载

知白守黑 ·【第十六幅|愈求愈不成的灵魂裸露跟艺术背道而驰

刘知白(1915——2003),号白云,晚号如莲老人等,安徽凤阳人。1933年考入苏州美专,后拜顾彦平为师,随师潜心临摹顾氏“过云楼”藏画。1948年在广西全州提出“学时有他无我,化时有我无他”的画学主张。其艺术上承宋元,下接明清,既继承传统精髓,又注重形式的创新,最终法古变今,创造了泼墨大写意山水画的新技法,成为中国画传统的最后守望者和新世纪创新的前行者,即他已经站在了传统与现代的临界点上,预示了新世纪中国水墨转向抽象与表现的历史趋势。出版有《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刘知白》《刘知白中国画集》及《清气和诗醉墨痕》《知白守黑》《秋水长天月下箫·刘知白作品赏读》 等研究其艺术的专著二十余种。


知白守黑 ·【第十六幅|愈求愈不成的灵魂裸露跟艺术背道而驰

柯文辉,男,1935年1月25日生于安徽省安庆市,当代著名书画评论家、鉴赏家、美术理论家,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研究员。曾任当代国画大师刘海粟秘书十年,其间与刘海粟、林散之、李可染、钱君陶等大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90年代在中国话剧研究所从事学术研究。1993年起享受突出贡献政府津贴。


知白守黑 ·【第十六幅|愈求愈不成的灵魂裸露跟艺术背道而驰

诵 读


安丽丽 笔名:幔帘隔燕,辽宁省锦州人,小学教研室主任。市优秀教师、教坛新秀。酷爱文字和品壶谈茶,尤喜诗词,擅长朗诵。
一直坚信:读书是迈向高贵的最低门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