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分散了谁的精力?

地球上一名可靠的男人


各位老师,大家好,这里是格致教育工作坊,欢迎大家穿越时空来享受一碟知识的小菜,让我们一起天天学习,好好向上。今天已经放暑假了,今天我们来聊一聊互联网时代的读书和学习。

过去我们常常说,上帝给我们关了一扇门,一定会给你开另一扇窗。其实这句话背后,他的原理是我们成年人的大脑具有高度的可塑性。苏格拉底曾经预言,书面文字虽然可以帮助健忘的老人进行回忆,能够捕捉人的思想,但是对文字的依赖会改变人的头脑,不会让头脑变得更好用,用外部符号代替内部记忆,有可能让我们变成一个浅薄的思想者。在读小说的时候,大脑最活跃的区域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进行类似活动时会涉及到的那个部分,因为深入阅读人们会沉浸到故事当中,也就会产生代入感。

而互联网吸引我们的注意力,目的却是分散了我们的注意力,人类的各种高级情感,比如同情心、怜悯心、敬畏心,都来自于缓慢的神经过程。当看到别人经历痛苦、折磨的时候,对别人的精神的痛苦也感到了同情,这个过程比较缓慢,我们要理解他人的处境就需要花时间去体会。

过去人们认为在生命的早期人的大脑可塑性最强,大脑在成年以后会逐渐固化,不会再出现大的变化。但是,大量的科学研究已经证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大脑的可塑性贯穿人的一生,即便是老年人。美国有科学家把微小的电极插到猴子大脑皮层的一个区域当中,敲击猴子手上的各个部位,观察电极末端神经元的信号,这样就绘制出一幅猴子的脑图谱。然后在猴子的手上割断了一个口子,切断了它的感觉神经,结果猴子手上的神经杂乱无章的长出来,大脑对应区也出现了混乱,但更神奇的是割裂之后猴子大脑的神经网重新编织出新的神经路径经过调整重新回到了正确的轨道上面。

研究人员发现长时间开车的人,比如出租车司机,大脑后部的海马粗壮,比一般人要大,这个部位就负责描绘周围的空间环境,这个部位变大对司机们的记忆地点,辨认线路都有好处,大脑内部做出的这些调整,可以让司机会空间内部的处理能力得到不断的强化和提升。

老年人能够学习使用智能手机,能够适应手机阅读的方式,其实这正是大脑可塑性的一种体现,但是他们要为此付出的时间和努力也许是年轻人的好几倍。这也说明了大脑可塑性在不同年龄上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

从口语化时期到书面化时期,再到互联网时期不断变化的内容呈现方式也在不断的塑造着我们的大脑。

1、口语化时期。

在口语化时期,口语是人类记忆内容的黄金时期,人类文明的早期著名的思想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述而不作,就是讲讲,不去写文章的,像孔子、苏格拉底都是这样。

在人类文明的早期内容的呈现形式主要是面对面的演讲和口述,对演讲者的记忆能力和表达能力要求极高,这个时期可能是人类对语言记忆能力最好的一个时期,斯格拉底曾经预言,书面文字虽然可以帮助健忘的老人回忆,能够捕捉人的思想,但是对文字的依赖会改变人的头脑。用外部符号代替内部记忆,有可能让我们成为浅薄的思想者。

2、书面化时期

从柏拉图时代开始,人类进入书面化时期,特点是:扔掉了记忆内容的包袱,深度阅读带来了专注程度的提升。这段时间里的书面语言长期受到口语化的影响,人们只是把说的话记录下来,单词之间没有空格,阅读的时候就像在猜谜语一样,需要断词断句。大脑皮层中负责解决问题、做出决定的前部区域就非常活跃。

直到罗马帝国灭亡,书面语才摆脱口语表达的传统,开始为阅读者服务。在单词之间添加空格,缓解了人们分析文本的压力,使得快速地阅读、更好地理解文本成为可能。学习快速阅读让人类大脑的神经回路发生了非常复杂的变化,大脑把更多的资源投入到文本含义的解读中去,阅读的专注程度也得到了提升,于是有了我们今天常说的“深度阅读”。

3、互联网时期

互联网让我们的精力分散成碎片。作者提出互联网悖论:互联网吸引我们的注意力,目的却是分散我们的注意力。它用多媒体的形式呈现内容,调动我们的多种感官参与其中,结果是让我们的阅读变得更浅、更快、更浮躁。我们的大脑比古人的大脑更适应多任务处理,却更加三心二意。这样分散了我们的精力,频繁打断我们的思路,会让那些只有在专注状态下才能想出来的创造性想法和解决方案离我们越来越远。互联网鼓励接连不断的精力分散,一次又一次的走神和暂时性的分神完全不同。互联网世界中的各种杂音,不仅会造成有意识思维中断,同时还会让潜意识思维短路,以至于没法进行深入思考,大脑成了一个简单的信号处理器,这就是所谓的“浅薄”。

但是我们要注意,我们这样说可能是非常笼统地抨击了互联网这个整体,认为所有的互联网内容都会让人变得浅薄。站在我们今天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角度去看,这样的观点存在以偏概全的问题。互联网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帮助人们更好地进行深度学习,比如电子书、视频课件、音频课程等。从这个角度说,互联网可以让人变得更加深刻,而不是更加浅薄。

我们的记忆分为短期记忆、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我们碰到一个东西,需要记一下,这是短期记忆;需要努力把它记住一段时间,方便调用,这是工作记忆;记很长时间都不会忘,这是长期记忆。要存储长期记忆,大脑需要合成新的蛋白质,神经细胞还会形成新的突触终端,导致大脑发生生理上的变化。这些新的突触终端的生长和维持,让我们的记忆更长久,而短期记忆完全没有这个生理过程。

互联网阅读是并发式的信息流,同时流入工作记忆区的信息太多了,大脑处理不过来,我们就保存不了这些信息,它们不会到达长期记忆,只能停留在肤浅的层次,成为短期记忆,这样做损害了我们的学习和记忆能力。如果长此以往,会对我们造成很多危害。

首先,我们会越来越分心,无法集中精力做事。因为大脑神经具有可塑性,所以我们上网越多,大脑做分散精力的多任务训练就越多,大脑会更擅长处理短期的多任务,但是集中精神长期记住一件事情的能力就会变差。自己记住的东西越少,就会越依赖电脑和互联网存储的海量信息,从而进一步分散精力,无法专心记忆,加深自己对互联网的依赖,造成恶性循环。

我们的精力越分散,我们对他人的共情能力就越差。美国研究人员发现,人类的各种高级情感,比如同情心、怜悯心和敬畏心,都来自缓慢的神经过程。如果我们精力分散,只会做出快速的处理,我们就很难体会这些微妙复杂的情感,不能理解别人的处境和心理感受,变得更加冷漠,缺少同情心。

记忆外包,文明消亡。把记忆的任务外包给互联网,会危及我们人类的共同记忆和文化传承。我们共同构建了支撑着整个文明的 “集体记忆”,集体记忆随着每一代人个人记忆的总体变化而变化。把人类的记忆全部外包给冷冰冰的数据库,留下的只有数据和字节,文明也就不复存在了。

我不知道你是怎么看待这些非常激进的预言,还是要回到讲述的背景当中。我并不是要反对互联网本身,只是要在大多数人头脑发热、憧憬互联网美好未来的时候,提醒人们既要注意到互联网带来的好处,也要注意到它可能让我们付出的代价。现实情况是人们广泛使用互联网,但大多数人没有沉迷其中不能自拔。我们看到的不是温和的现实,而是极端的终局,我想用这样的终局提醒我们:永远不要让极端的终局成为现实。如果你能理解我的良苦用心,就不会再任由自己变成互联网的奴隶,这样的终局就不会到来。

互联网正在从根本上撼动我们对知识的固有观念,如果有人认为互联网成为了获取知识的障碍,很有可能他没有真正理解正在发生的知识变革,互联网创造出来的无限连接的信息网络让我们更加接近知识的真相。

关于互联网时代的知识偏见我为你总结了十条。

在互联网兴起之前要想获得什么知识,人们更多的还是要去看书,但是现在只要敲击几下键盘就可以搜索到想要的东西,人们会说还是喜欢看纸质书,纸质书有质感,而且比网上碎片化的知识更有体系,这是我们要说的第一个偏见。

纸质书真的那么好吗?并不一定,产生这种感觉是人们把纸质书理想化、浪漫化了,在很多人看来很容易让人有文化感,很容易产生怀旧情绪,一说看书,就好像能看到自己端着一杯红茶,坐在窗边慢慢看这个场景,实际上大多数人看到书都是廉价的,看完就丢到一边不再看的,这样的书我们称为一次性用品,而且纸质书上的知识真的很成体系吗?书籍这种一页一页装订起来的物理性质决定了它的顺序、内容大多数是按照它的顺序展开的,作家的内容也就被他限制住了。打个比方,作家写作时的思路就像一条小路,它会带着你从A走到Z,那么一路走下来每一步都要仔细推敲,如果有一条不同的观点,或者从主观点分出来的小观点,都会因为怕干扰读者的注意力被删掉了。这样得到的知识其实就是一个链条,要说成体系恐怕我们读者自己要多多的搜集资料。

第二个偏见,互联网让我们有了信息过载的焦虑,这个说法听起来似乎特别有道理,甚至是不容置疑的,但是我认为信息过载很有可能是个伪问题,其实在人类历史上,一直都有信息过载的问题,早在公元前4世纪,古罗马哲学家塞内加就说过,一个人拥有他穷尽一生都读不完的书,有什么意义呢?18世纪,第一部现代大百科全书的编者狄德罗也曾经忧心忡忡地说,“只要时间世代延续,书籍的数量就会一直增加。总有一天,人们从书中学习东西,就像是从浩瀚的宇宙当中直接学习一样困难。”所以,我们根本不用为信息过载而焦虑,因为我们一直处在信息过载的状态。

今天的问题不是信息过载,而是新式的信息过滤器失效了。比如以前的“过滤器”有报纸、百科全书、教材,他们是权威的,他们会帮我们筛选掉大部分的信息,这样就缓解了我们队信息过载的焦虑,但是互联网就没有这个特征,信息没有被过滤掉,他们都存在,想想看你是不是经常看到这样的标题:2018年最不容错过的8条新闻。这本身也是一种筛选,也是一种信息,而且并没有把其他没有被选入的新闻删掉,因为那些新闻仍然在网上,只不过搜索排名在第一百万条之后,所以我们要避免这种焦虑不是要原理信息,而是要找到新的信息过滤器,比如通过微信我们可以从熟悉的、信任的人那里获得有效的信息。

还有一个偏见经常被人们提到,叫做“回声效应”。这是个很形象的比喻,它是说,人们在网上经常会看一些和自己观点相近的消息,就好像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意见相似的声音不断地重复,人们都以为这些片面的消息就是事实了。现在的手机软件会按照你的喜好来推荐内容,这也是一种回声。回声室效应会让人们更容易屏蔽掉那些和自己意见相左的声音,和真正的理性知识隔绝开,甚至有人认为,互联网就是孵化极端主义的温床。不过,事情真的有这么糟糕吗?有两位美国的经济学家,跟踪调查了人们上网时浏览的网站,发现情况和我们想象的似乎相反。那些经常登录极端保守主义网站的人,也会登录自由主义的网站,而且还比一般上网者登录的可能性更大。反过来也一样,常常登陆极端自由主义网站的人,也更可能去访问偏保守主义的网站。回声其实有四面高墙,因为有网络的存在,高墙已经变得可渗透了,原来回声是完全与世隔绝的,现在的回声就像是临街的房子,街上车水马龙的噪音可以清晰地传到屋子里来。

最后一个偏见是最颠覆的,我们常说掌握知识要成体系,这就说明我们认为知识是有个框架的,能让我们在地基上建立起一座知识空墙,这个地基就是事实,那么我们要问一个问题了,互联网时代,事实还是知识的基础吗?你可能会说这个问题太奇怪了,科学知识要不是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面那不就成了伪科学了吗?

我把人类近代历史划分成三个阶段,经典事实阶段,基于数据的事实阶段,网络化事实阶段。在经典事实阶段事实很稀缺,找到它都很不容易,比如达尔文花了七年的时间研究藤壶这种生物,最后确定它是甲壳纲的动物,后来到了基于数据的事实阶段,虽然这时候数据比原来多很多了,但是因为技术限制,比如硬盘的容量很小,还是需要有人对数据进行筛选,我们对知识的认识没什么变化。现在人们进入到网络化事实阶段,数据量剧增,原来写在期刊上的文章因为版面有限,文章引用的数据只能摘入一小部分出现,现在在网络上一个超链接就可以了,每个人都可以随时获得大量的事实。而这就带来一个矛盾,事实太多了,我们失去了得出结论的能力,反而比原来更容易犯错误了。

你可以说我在世界之源里面找到的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证据,他也可以说我从欧洲动物群物种分布库里面拿到的数据得出了跟你完全不一样的结论,对于这个情况,我拿牛顿第三定律做个比喻。牛顿第三定律说两个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我觉得网络上事实也是这样,每一个事实都有一个反作用力,他不一定对,但是当很多很多事实相互连接充满网络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事实失去了它古老的作用,它没有那种板上钉钉的感觉了,你要是不喜欢我的结论,几秒钟就能找到反驳我的事实。人们都觉得自己的观点是绝对正确的,事实变得非常无力,变得很容易被推翻。

听到这里,你会不会很怀念以前的纸质媒体时代,在那个时代,人们在报刊上总能找到确定的结论,而不像现在,说什么都好像有人能够反驳。不过我提醒大家,因为纸张的成本问题,纸质媒体没有那么多版面来发表全部的事实,而且即使有错在已经刊登的版面上也无法修改。也就是说我们那个时候相信的也可能不是事实本身,而可能是报刊杂志刊登出来的报道,所以我才说,传统的知识是纸张的意外产物。


孙远远


有科学实验表明,大多数人并没有同时处理多项任务的能力。而且只要一上网,人们的工作记忆就会严重超载,导致大脑额叶难以聚精会神地关注任何一件小事。同时,由于神经通路具有可塑性,上网越多,对大脑适应精力分散状态的训练就越多,这也是为什么习惯上网的人,只要离开互联网,就会感到无所适从

具体您说分散了谁或者某个人的精力,我个人觉得谁玩就分散谁……


VR小强


互联网是一个工具,不能说是互联网分散精力。电影,电视剧,书籍,甚至睡觉,也都可以分散人的精力。

其实,对于自控力强的人,外部的工具和资源,都是可以为我所用的。

对于自控力不够的人,做任何事情,都是分散精力。

坚持做有价值的事情,持续是最难也是最有意义的。



东方林语


分散了每个人的精力!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早已经渗透到每个人生活的点点滴滴了。


阿荆不要碎碎念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希望能帮助到你,祝你在头条收获多多!感谢头条提供优质的平台!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128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aa6ed74ec3964526862cadd468fde6b2\

老洋影视


全部人都受影响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