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隆武帝順利達到江西與何騰蛟匯合,南明會延續更長的時間乃至與滿清劃江而治嗎?

武漢情智化學老師


導語:當時,江西的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只要何騰蛟大公無私,忠心報國,把隆武帝接入江西,那麼,抗清復明的大業必將大為改觀。

因為清軍在江西乃至整個東南都是兵力不足,一旦隆武帝駕臨江西,誠如隆武帝自己設想的那樣:以江西為腹心,東接福建鄭芝龍所部,西連湖南何騰蛟統轄的明軍,南靠廣東,號召反清義軍,各處統一行動,東南半壁江山必可一鼓恢復。



可惜,歷史沒有按照隆武帝的謀略思路來發展,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隆武帝錯誤地信用了何騰蛟這個人。

隆武帝因為是明末與崇禎皇帝血緣較遠的普通藩王,機緣巧合,才被東南地區的明朝官坤士大夫們擁立為帝的。他沒有自己的政治班底,只能依靠福建的實力派軍閥鄭芝龍兄弟。

(鄭芝龍畫像)

而鄭芝龍並不是有志於恢復明朝江山的忠臣義士,而是一個只想著保住自己利益的跋扈軍閥。他對隆武帝恢復大明、收復失地的雄心壯志是絲毫也不支持的。

由於受到鄭芝龍的掣肘,隆武帝迫切地希望離開福建,進入江西,擺脫鄭芝龍的控制,開闢局面,一展宏圖。

隆武帝把希望寄託在了何騰蛟的身上!




隆武帝作藩王時,封地在南陽。那時候何騰蛟在當地作縣令,二人屬於舊相識。由此緣故,隆武帝對何騰蛟極為重用,授權何騰蛟以總督身份全權統轄湖廣地區的一切軍政事務,並且對何騰蛟請封官爵的要求無不準奏。

隆武帝對何騰蛟是寄予無比厚望的。

可惜的是,何騰蛟利令智昏,仗恃隆武帝的信任,手握大權,威福自操,也學起軍閥擁兵自重、割據稱雄的模樣來。

1646年,隆武帝再三命令何騰蛟派兵迎駕。何騰蛟心裡根本就不願意讓隆武帝進入自己的地盤,凌駕於自己的頭上。

無奈之下,何騰蛟派出兩路“迎駕大軍”:一路由大順農民軍出身的郝永忠率領,另一路由將領張先壁帶領。

何騰蛟私下囑咐郝永忠和張先壁,表面上要大張旗鼓,暗地裡應該緩慢行軍,務必不要進入江西去接應隆武帝。

(農民軍出身的郝永忠,又名郝搖旗)

郝永忠、張先壁兩員大將聽了總督大人的密令,於是就不再把迎駕當回事兒了。兩路“迎駕大軍”磨磨蹭蹭,後來甚至停下來,一步也不往前走了。

何騰蛟私慾膨脹,置大局於不顧,他甚至幾個月不派人去向隆武帝報告情況,最後終於陷隆武帝於絕境。

隆武帝被清軍俘殺以後,何騰蛟一介文臣,毫無軍事指揮能力,坐擁大軍數萬,竟被兵力很少的清軍趕出了湖南。

結語:縱觀南明諸帝,隆武帝是最具雄心壯志的一位。可是他既沒有遇到李定國這樣的天才將領,也沒有遇到張煌言、堵胤錫那樣忠心報國的才智之士,最終,內受制於軍閥鄭芝龍,外蒙蔽於督撫重臣何騰蛟,壯志難酬,死於非命。隆武帝的死,最讓後人痛惜不已。


品茗讀史


隆武帝朱聿鍵這個人,也算是多災多難,在明朝宗室譜系上說,他本是朱元璋第九世孫,可是,朱聿鍵12歲的時候,就與自己的父親一起,被老唐王朱碩熿刻意虐待,幾乎致死。

崇禎九年,清軍入侵北直隸一帶,民眾震恐,長大之後成為唐王的朱聿鍵竟然召集了千百人,不顧明朝祖制“藩王不得掌兵”的規矩,抗旨北上勤王,雖然沒有遇到清兵,卻與農民軍打了幾仗,互有勝負,被崇禎勒令返回蕃地南陽。

沒多久,按照律條,唐王朱聿鍵被廢為庶人,並被關押在鳳陽皇族監獄。

一直到了崇禎十七年之後,大明朝眼見得被滿清所傾覆,不甘被滿清壓迫的大明朝宗室成員、文武群臣等不斷地開始在各地立起旗號,號召星散,以求恢復明朝。

南明弘光元年六月二十八日,也就是公元1645年,朱聿鍵於福州正式稱帝,改元隆武,改弘光年號為隆武元年。

據計六奇所著《明季南略》中所記載,朱聿鍵在福州南郊祭告天地祖宗之時;

“大風震起,拔木揚沙,及駕回宮,尚寶司卿坐馬忽驚躍起,玉璽墜地,損其一角,人鹹異之。”

當然,這絲毫也沒有動搖隆武帝朱聿鍵的雄心壯志,他努力開啟了恢復家國的帷幕。

隆武帝朱聿鍵龍興福建之時,此刻的清軍已經開始打過江南之地了,而隆武帝這期間所仰仗的核心人物就是鄭芝龍,而商人出身,中間時與海盜勾結的鄭芝龍是把隆武帝朱聿鍵當成自己所投資的一樁大的賭注,所以,他必然要控制隆武帝朱聿鍵的所作所為,這就與一心要光復大明江山的隆武帝必然產生隔閡與分歧。

隆武帝本人對於抗擊滿清軍隊是有著自己具體步驟的,這其中就包括了對文武群臣正式的下了敕諭,準備親征,可是,這些舉措都被鄭氏軍事集團所阻礙,並且,鄭芝龍不改商人逐利的本性,大發國難財,不斷的以徵兵徵餉的名義,橫徵暴斂,搜刮財富,以至於逼的福建境內多處出現民變,隆武帝朱聿鍵對此也是深惡痛絕,但是,他也是無法控制住鄭芝龍等人的飛揚跋扈。

另外,隆武帝臨朝之時,尚且還有唐、魯二王一稱帝、一監國,與隆武朝並駕齊驅,在清軍即將大軍壓境之時,這三家殘明政權竟然爭鬥不休,殺伐不斷。

隆武帝面對這經久不息的內鬥也是精疲力盡,他非常正規的在郊外築壇,決議北伐。

可是,大軍發動未幾,隆武帝的御營都按兵不動,因為,這也是由鄭氏掌握的軍事力量,鄭氏等人根本不想出兵與清軍作戰。

就在這個時候,有人提議,說何騰蛟新收編了很多軍兵,陛下可以進入江西,甩掉鄭芝龍,另覓軍事依託。

這個時候,何騰蛟也真的有上陳,請隆武帝朱聿鍵前往自己軍中,很快,隆武帝決定進入江西,以何騰蛟等人的軍兵圖謀大事。

這些情況,確有其事,正在此時,隆武朝老臣黃道周抗清死難,消息傳來,隆武帝失聲痛哭,他決意奔往江西,發兵報仇。

這個時候,一方面鄭芝龍不想放棄自己的勢同奇貨可居的隆武帝擺脫自己的控制,他知道隆武帝已經不相信自己,於是,“使軍民數萬人遮道號呼,呼擁請還,不還則絕天下之望。”重感情的隆武帝只得暫時駕停於延平。

另外,之所以沒有成就江西一行,這與何騰蛟的陽奉陰違也有絕大的關聯。


何騰蛟幾次三番失約,沒有及時的迎駕,使得隆武帝朱聿鍵被清兵殺害於福建長汀,據此可知,即使隆武帝前往江西,那麼,難保何騰蛟不成為第二個鄭芝龍,隆武朝廷即使能夠延續數月乃至年餘,終究還是岌岌可危。

這樣說來,即使隆武帝進入江西,與何騰蛟和兵一處,想與滿清劃江而治,那也是斷乎不可能了。


子由拍案驚奇


如果隆武帝順利達到江西與何騰蛟匯合,南明會延長更長的時間乃至的劃江而治嗎?

小編的回答是,會延長更多時間,但是不會劃江而!

我們先來認識一下隆武帝朱聿鍵,字長壽,南明第二位君主,1645年弘光帝(福王之子)被清軍戰敗俘獲,鄭芝龍、黃道周等人扶在福建擁護朱聿鍵在福州登基稱帝,改元為隆武。崇禎九年八月,清朝進軍明朝,建奴阿濟格率兵攻打北京,朱聿鍵心急切,上奏摺想勤王保護皇帝,崇禎皇帝帝不允許,竟然不顧“藩王不掌兵”的國家定規定,招兵買馬,親自招募千人北上勤王。到達裕州後,文官上奏崇禎皇帝知道後下令讓他返回,後來朱聿鍵沒有遇到清軍,卻在回去的路上和農民軍交手,亂打幾次,互相都有有勝負,然後回到南陽。明朝有規定,王爺只可在王府內享樂,不能興兵擁將離開王府之地。當時在位的崇禎皇帝大怒,廢其為庶人(平民),派錦衣衛把這位唐王關進鳳陽皇室監獄,從這裡可以看出這位王爺能勇能武。但是因為海盜頭子鄭芝龍擁護,而且這位王爺沒有兵將,就如同傀儡一樣當了皇帝。

在說一下何騰蛟,何騰蛟字雲從,貴州人。1645年被封為湖廣總督,和李自成失敗的農民軍合作,共同抵抗清軍。1647年清軍攻破湖南,他逃跑到廣西,1648年反攻清軍,收復湖南大部分土地。後來在湘潭戰敗被俘虜,被殺害於長沙。何騰蛟最初被隆武帝認為是知音大臣,但是何騰蛟學左良玉一樣當軍閥,如果隆武帝的封賞都接受了,是從湖南派遣往福建的特使。走了一個多月還沒有走出湖南。建奴的軍隊當時在攻擊福建的時候,也沒有去特別保護隆武帝。

小編認為,觀看史書,明朝末年尤其在南明的時候,最危險的時刻,哪些文官士紳還是沒有操守,對滿清一直是投降,求和。而對自己人是要多狠有多狠。而當時皇帝已經不能控制武將的兵權,大多數是軍閥,所以絕對不會劃江而治,但是南明會延續更長的時間。





小灰讀歷史


即使隆武帝順利到達江西與何騰蛟會合,也不可能與滿清劃江而治,南明只會再多延續幾年。何騰蛟只是一員武將,有勇無謀更無高超智慧,所以根本做不到輔佐隆武帝與清朝劃江而治。


小龍女5505


不可能,因為滿清力量大強大了,在進功的勢頭上是不會停止做,僅憑何騰蛟根本無法阻擋。


古今往來


答案是顯而易見的,即便是南明的隆武帝與何騰蛟匯合了,最終的結局還是和後來的歷史一樣被滿清所消滅。


首先我們要明白隆武帝和何騰蛟的各自軍事力量構成。隆武帝在被鄭芝龍擁立起來之前,不過就是一個普通明朝的宗室,沒兵沒錢什麼都沒,被擁立為帝后隆武帝完全就是鄭芝龍的一個傀儡,福建的軍隊都掌握在鄭芝龍的手裡。

後來隨著形勢越來越危急,清軍逼近福建,而鄭芝龍暗地裡又在和滿清談判準備投降滿清,隆武帝看在眼裡急在心裡。為了擺脫鄭芝龍的控制,隆武帝先是讓大臣黃道周依靠自身的威望組織了一批人馬去江西,以抵抗清軍並且聯絡湖廣的何騰蛟。


但是由於黃道周的這支義軍戰鬥力太爛,很快就全軍覆沒了。在黃道周兵敗之後,隆武帝下定決心要經江西去聯繫何騰蛟,但是沒過多久清軍就已經殺到福建,隆武帝本人在福建的汀州被清軍俘獲。以隆武帝的條件幾乎不可能成功到達湖廣聯繫上何騰蛟。

另外在說說何騰蛟那邊的情況,何騰蛟湖雖然是廣總督,但是剛到任的時候手中沒有一兵一卒,在收服了李自成的餘部之後才有了那麼一點實力。但是何騰蛟只是名義上的統帥,這些歸附來的農民軍基本上都是獨立武裝,戰鬥力也非常差,而且何騰蛟無將將之才能。


歷史上在1647年,清軍全力進攻湖南時,何騰蛟的部隊作鳥獸散,一潰千里,只能退到了廣西苟延殘喘。何騰蛟的這些軍隊根本就不能與清軍抗衡,即便隆武帝到了湖南又能怎麼樣?隆武帝沒有自己的軍隊,不能增加何騰蛟的軍事實力,等到清軍發動攻勢時,還是肯定會失敗的,和滿清跨江而治是完全不可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