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隆武帝顺利达到江西与何腾蛟汇合,南明会延续更长的时间乃至与满清划江而治吗?

武汉情智化学老师


导语:当时,江西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只要何腾蛟大公无私,忠心报国,把隆武帝接入江西,那么,抗清复明的大业必将大为改观。

因为清军在江西乃至整个东南都是兵力不足,一旦隆武帝驾临江西,诚如隆武帝自己设想的那样:以江西为腹心,东接福建郑芝龙所部,西连湖南何腾蛟统辖的明军,南靠广东,号召反清义军,各处统一行动,东南半壁江山必可一鼓恢复。



可惜,历史没有按照隆武帝的谋略思路来发展,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隆武帝错误地信用了何腾蛟这个人。

隆武帝因为是明末与崇祯皇帝血缘较远的普通藩王,机缘巧合,才被东南地区的明朝官坤士大夫们拥立为帝的。他没有自己的政治班底,只能依靠福建的实力派军阀郑芝龙兄弟。

(郑芝龙画像)

而郑芝龙并不是有志于恢复明朝江山的忠臣义士,而是一个只想着保住自己利益的跋扈军阀。他对隆武帝恢复大明、收复失地的雄心壮志是丝毫也不支持的。

由于受到郑芝龙的掣肘,隆武帝迫切地希望离开福建,进入江西,摆脱郑芝龙的控制,开辟局面,一展宏图。

隆武帝把希望寄托在了何腾蛟的身上!




隆武帝作藩王时,封地在南阳。那时候何腾蛟在当地作县令,二人属于旧相识。由此缘故,隆武帝对何腾蛟极为重用,授权何腾蛟以总督身份全权统辖湖广地区的一切军政事务,并且对何腾蛟请封官爵的要求无不准奏。

隆武帝对何腾蛟是寄予无比厚望的。

可惜的是,何腾蛟利令智昏,仗恃隆武帝的信任,手握大权,威福自操,也学起军阀拥兵自重、割据称雄的模样来。

1646年,隆武帝再三命令何腾蛟派兵迎驾。何腾蛟心里根本就不愿意让隆武帝进入自己的地盘,凌驾于自己的头上。

无奈之下,何腾蛟派出两路“迎驾大军”:一路由大顺农民军出身的郝永忠率领,另一路由将领张先壁带领。

何腾蛟私下嘱咐郝永忠和张先壁,表面上要大张旗鼓,暗地里应该缓慢行军,务必不要进入江西去接应隆武帝。

(农民军出身的郝永忠,又名郝摇旗)

郝永忠、张先壁两员大将听了总督大人的密令,于是就不再把迎驾当回事儿了。两路“迎驾大军”磨磨蹭蹭,后来甚至停下来,一步也不往前走了。

何腾蛟私欲膨胀,置大局于不顾,他甚至几个月不派人去向隆武帝报告情况,最后终于陷隆武帝于绝境。

隆武帝被清军俘杀以后,何腾蛟一介文臣,毫无军事指挥能力,坐拥大军数万,竟被兵力很少的清军赶出了湖南。

结语:纵观南明诸帝,隆武帝是最具雄心壮志的一位。可是他既没有遇到李定国这样的天才将领,也没有遇到张煌言、堵胤锡那样忠心报国的才智之士,最终,内受制于军阀郑芝龙,外蒙蔽于督抚重臣何腾蛟,壮志难酬,死于非命。隆武帝的死,最让后人痛惜不已。


品茗读史


隆武帝朱聿键这个人,也算是多灾多难,在明朝宗室谱系上说,他本是朱元璋第九世孙,可是,朱聿键12岁的时候,就与自己的父亲一起,被老唐王朱硕熿刻意虐待,几乎致死。

崇祯九年,清军入侵北直隶一带,民众震恐,长大之后成为唐王的朱聿键竟然召集了千百人,不顾明朝祖制“藩王不得掌兵”的规矩,抗旨北上勤王,虽然没有遇到清兵,却与农民军打了几仗,互有胜负,被崇祯勒令返回蕃地南阳。

没多久,按照律条,唐王朱聿键被废为庶人,并被关押在凤阳皇族监狱。

一直到了崇祯十七年之后,大明朝眼见得被满清所倾覆,不甘被满清压迫的大明朝宗室成员、文武群臣等不断地开始在各地立起旗号,号召星散,以求恢复明朝。

南明弘光元年六月二十八日,也就是公元1645年,朱聿键于福州正式称帝,改元隆武,改弘光年号为隆武元年。

据计六奇所著《明季南略》中所记载,朱聿键在福州南郊祭告天地祖宗之时;

“大风震起,拔木扬沙,及驾回宫,尚宝司卿坐马忽惊跃起,玉玺坠地,损其一角,人咸异之。”

当然,这丝毫也没有动摇隆武帝朱聿键的雄心壮志,他努力开启了恢复家国的帷幕。

隆武帝朱聿键龙兴福建之时,此刻的清军已经开始打过江南之地了,而隆武帝这期间所仰仗的核心人物就是郑芝龙,而商人出身,中间时与海盗勾结的郑芝龙是把隆武帝朱聿键当成自己所投资的一桩大的赌注,所以,他必然要控制隆武帝朱聿键的所作所为,这就与一心要光复大明江山的隆武帝必然产生隔阂与分歧。

隆武帝本人对于抗击满清军队是有着自己具体步骤的,这其中就包括了对文武群臣正式的下了敕谕,准备亲征,可是,这些举措都被郑氏军事集团所阻碍,并且,郑芝龙不改商人逐利的本性,大发国难财,不断的以征兵征饷的名义,横征暴敛,搜刮财富,以至于逼的福建境内多处出现民变,隆武帝朱聿键对此也是深恶痛绝,但是,他也是无法控制住郑芝龙等人的飞扬跋扈。

另外,隆武帝临朝之时,尚且还有唐、鲁二王一称帝、一监国,与隆武朝并驾齐驱,在清军即将大军压境之时,这三家残明政权竟然争斗不休,杀伐不断。

隆武帝面对这经久不息的内斗也是精疲力尽,他非常正规的在郊外筑坛,决议北伐。

可是,大军发动未几,隆武帝的御营都按兵不动,因为,这也是由郑氏掌握的军事力量,郑氏等人根本不想出兵与清军作战。

就在这个时候,有人提议,说何腾蛟新收编了很多军兵,陛下可以进入江西,甩掉郑芝龙,另觅军事依托。

这个时候,何腾蛟也真的有上陈,请隆武帝朱聿键前往自己军中,很快,隆武帝决定进入江西,以何腾蛟等人的军兵图谋大事。

这些情况,确有其事,正在此时,隆武朝老臣黄道周抗清死难,消息传来,隆武帝失声痛哭,他决意奔往江西,发兵报仇。

这个时候,一方面郑芝龙不想放弃自己的势同奇货可居的隆武帝摆脱自己的控制,他知道隆武帝已经不相信自己,于是,“使军民数万人遮道号呼,呼拥请还,不还则绝天下之望。”重感情的隆武帝只得暂时驾停于延平。

另外,之所以没有成就江西一行,这与何腾蛟的阳奉阴违也有绝大的关联。


何腾蛟几次三番失约,没有及时的迎驾,使得隆武帝朱聿键被清兵杀害于福建长汀,据此可知,即使隆武帝前往江西,那么,难保何腾蛟不成为第二个郑芝龙,隆武朝廷即使能够延续数月乃至年余,终究还是岌岌可危。

这样说来,即使隆武帝进入江西,与何腾蛟和兵一处,想与满清划江而治,那也是断乎不可能了。


子由拍案惊奇


如果隆武帝顺利达到江西与何腾蛟汇合,南明会延长更长的时间乃至的划江而治吗?

小编的回答是,会延长更多时间,但是不会划江而!

我们先来认识一下隆武帝朱聿键,字长寿,南明第二位君主,1645年弘光帝(福王之子)被清军战败俘获,郑芝龙、黄道周等人扶在福建拥护朱聿键在福州登基称帝,改元为隆武。崇祯九年八月,清朝进军明朝,建奴阿济格率兵攻打北京,朱聿键心急切,上奏折想勤王保护皇帝,崇祯皇帝帝不允许,竟然不顾“藩王不掌兵”的国家定规定,招兵买马,亲自招募千人北上勤王。到达裕州后,文官上奏崇祯皇帝知道后下令让他返回,后来朱聿键没有遇到清军,却在回去的路上和农民军交手,乱打几次,互相都有有胜负,然后回到南阳。明朝有规定,王爷只可在王府内享乐,不能兴兵拥将离开王府之地。当时在位的崇祯皇帝大怒,废其为庶人(平民),派锦衣卫把这位唐王关进凤阳皇室监狱,从这里可以看出这位王爷能勇能武。但是因为海盗头子郑芝龙拥护,而且这位王爷没有兵将,就如同傀儡一样当了皇帝。

在说一下何腾蛟,何腾蛟字云从,贵州人。1645年被封为湖广总督,和李自成失败的农民军合作,共同抵抗清军。1647年清军攻破湖南,他逃跑到广西,1648年反攻清军,收复湖南大部分土地。后来在湘潭战败被俘虏,被杀害于长沙。何腾蛟最初被隆武帝认为是知音大臣,但是何腾蛟学左良玉一样当军阀,如果隆武帝的封赏都接受了,是从湖南派遣往福建的特使。走了一个多月还没有走出湖南。建奴的军队当时在攻击福建的时候,也没有去特别保护隆武帝。

小编认为,观看史书,明朝末年尤其在南明的时候,最危险的时刻,哪些文官士绅还是没有操守,对满清一直是投降,求和。而对自己人是要多狠有多狠。而当时皇帝已经不能控制武将的兵权,大多数是军阀,所以绝对不会划江而治,但是南明会延续更长的时间。





小灰读历史


即使隆武帝顺利到达江西与何腾蛟会合,也不可能与满清划江而治,南明只会再多延续几年。何腾蛟只是一员武将,有勇无谋更无高超智慧,所以根本做不到辅佐隆武帝与清朝划江而治。


小龙女5505


不可能,因为满清力量大强大了,在进功的势头上是不会停止做,仅凭何腾蛟根本无法阻挡。


古今往来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即便是南明的隆武帝与何腾蛟汇合了,最终的结局还是和后来的历史一样被满清所消灭。


首先我们要明白隆武帝和何腾蛟的各自军事力量构成。隆武帝在被郑芝龙拥立起来之前,不过就是一个普通明朝的宗室,没兵没钱什么都没,被拥立为帝后隆武帝完全就是郑芝龙的一个傀儡,福建的军队都掌握在郑芝龙的手里。

后来随着形势越来越危急,清军逼近福建,而郑芝龙暗地里又在和满清谈判准备投降满清,隆武帝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了摆脱郑芝龙的控制,隆武帝先是让大臣黄道周依靠自身的威望组织了一批人马去江西,以抵抗清军并且联络湖广的何腾蛟。


但是由于黄道周的这支义军战斗力太烂,很快就全军覆没了。在黄道周兵败之后,隆武帝下定决心要经江西去联系何腾蛟,但是没过多久清军就已经杀到福建,隆武帝本人在福建的汀州被清军俘获。以隆武帝的条件几乎不可能成功到达湖广联系上何腾蛟。

另外在说说何腾蛟那边的情况,何腾蛟湖虽然是广总督,但是刚到任的时候手中没有一兵一卒,在收服了李自成的余部之后才有了那么一点实力。但是何腾蛟只是名义上的统帅,这些归附来的农民军基本上都是独立武装,战斗力也非常差,而且何腾蛟无将将之才能。


历史上在1647年,清军全力进攻湖南时,何腾蛟的部队作鸟兽散,一溃千里,只能退到了广西苟延残喘。何腾蛟的这些军队根本就不能与清军抗衡,即便隆武帝到了湖南又能怎么样?隆武帝没有自己的军队,不能增加何腾蛟的军事实力,等到清军发动攻势时,还是肯定会失败的,和满清跨江而治是完全不可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