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道德经》中多次提到水,水蕴含哪些哲理?给我们生活带来哪些启示?

风云我辈之漫步科研路


道德经有言“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意思是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水很善于无私的帮助,无私的利于万物不求回报,可以身处众人所厌恶的地方——低下,所以水几几乎乎接近于道。水的不争,与道德经中对道的描述“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 功成而弗居”,二者甚为相似,使它做到了无私奉献;水的处众人之所恶的甘为低下,使得它反而更加伟大,正如道德经所言“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 以其善下之 故能为百谷王”,意思是江海之所以能成为百谷王——天地百川汇合之处,就是因为它很善于自处于最低下的地方,即为人要谦卑,即使是君王身处高位,也要有谦卑之心,为百姓着想;水的不争、低下,使得它实现了“以其不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意思并不是不争所以天下都争不过它,而应该解释为它的不争、低下,服务于天下人,天下人自然都不愿与之争。



道德经也讲到了水的七个特点,“居善地 心善渊 与善仁 言善信 正善治 事善能 动善时”,意思是只要水到的地方,就算再坏,很快也会改善变好,所谓福人居福地;只要水积的多,积的深,它自然会孕育出无限的生机,教导我们为人心胸要宽广,凭良心做事而不必张扬;水的给与是一视同仁的,就像道对万物“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并没有分别之心;水并无言语,但很真诚,所以为人心中纯净、心中没有成见,自然就诚信了;“正”是指水静时的波动,水一直在波动,因为它要保持活水,保持它的生化机能,才能处理很多生机,水面并不是平的,我们追求的不应是公平,应该是公正;水能做的事非常多,是彻底的奉献,值得学习;水的动是符合天时,无论怎么动都合乎其道的,是多么的奇妙,值得学习。



除此之外,道德经也提到了水的柔,“天下莫柔弱于水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以其无以易之”,意思是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但是攻坚克强又没什么能胜过它,这里“胜”是指改变对方的本质,并不是我们所想的打赢,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改变本质是最难的,而水的天性是天下万物没有一样可以改变的,即水从道中得到的天性,所以水最柔但最强,“正言若反”,这正是“反者 道之动 弱者 道之用”的正常现象,道的动变是自然的循环,它的循环是反本归源,反复循环,周而复始,才能够做到生生不息。水的柔显示的是不固定,代表了随机应变,它天性不变表示它本质不变,故而本质不变、随机应变、本来如此、就是自然。以不变应万变,现象是万变的,但本体是永恒不变的,变到相当程度,它就会自然而然的回归原貌。所以我们要学会原则不变,方式多变;同时注意自己最大的敌人是自己,自己对自己的否认虽然最轻微,但效果最严重。



水可以说是道很好的代表,是道给我们的学习榜样,而学习到的众多东西需要亲身实践,正所谓“道可道 非常道”,但大家也知道“天下莫不知 莫能行”,知易行难,任重道远,慢慢来吧。


奶茶爱尚咖


在《道德经》中,“水”是一个被反复提到的意象。在老子看来,道是不可用具象的言语来说明的概念,但他多次以水来喻道,并且认为“上善若水”。老子表明,至善就应该像水,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水具有包容天下的仁德,水利于万物却不争功,水的特性是谦卑处下,而人们的追求则相反,人们都向往过荣华富贵的生活,为了利益成日勾心斗角,正因为水处在人们所不喜欢的位置,所以它更接近于“道”。然而在它作用于万物时,发挥作用的方式却是“弱 ”,“道”之创造万物及其运作是以柔弱顺应自然为特征的,道造化万物,却又不居功自傲。

然而,水的这种柔弱却具有惊人的力量。《道德经》说:天下莫柔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正言若反。

天下没有哪一种东西比水更柔弱的了,但攻击坚强的东西却没有什么能胜过水的,水能够以柔克刚、以弱胜强,抽刀断水水更流,水滴石穿却异常惊人,但是世上却没有多少人会用心去领悟。

“道 ” 之生养万物,没有欲望,没有条件,如水滋润万物一样,“利万物而不争”。水滋万物,道临天下,水的自然的品格正是大道的体现。

水更能体现“道”在行为方式上要求的自然无为美。“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万物生长、繁殖,却不借此而将其加以主宰,顺其自然发展。可见,老子的眼中的美是与自然紧密联系的,水正具有这种自然的特性。清静是水的品格 ,也是“道”的属性。清静之水,体现万物之“道”,这种清静的水并不是一潭死寂,而是能润泽大地、化生万物、孕育生命, 所以静中又蕴含着动,蕴含着新的生命的萌动。老子认为“道”生成万物,万物又复归于“道”:“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天地万物最终又归其“根”, “归根”就是回归于作为万物本源的“道 ”。

其实圣贤老子以水喻道,为的是让世人更加的直观简练的去悟,也在召唤我们世人要像水一样有百折不挠,能屈能伸,孕育万物的任性!又要有滴水穿石,化水为冰,同济天下的刚性!真正去做到道法自然!

喜欢我的分享请你关注——献县人家


献县人家


道是什么?怎么得道?这是老子的《道德经》所阐述的核心内容。在讲道的过程中,老子运用了“水”这个载体来说明自己的思想:道法自然,无为而无不为。

《道德经》里,大众最熟悉的提到水的是:“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在老子看来,符合大道的人就像水一样,善于帮助万物,但从来不与万物争长论短。

对水的体认,就是对道的体认。从水的特性可以看到,有这样的一种人,他们乐于助人、不争长短、甘居人后、随遇而安,这种人有道德、有胸怀、有智慧,能够获得各种有利因素的支持,以柔克刚,柔中有刚,无坚不摧,通常无往不利。

《道德经》里的智慧如渊如海,只要我们能像水一样,就能在治国、修身、创业、处世等方面做到游刃有余。怎样才算是像水一样呢?老子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民心即天心,圣人就像水一样,随方就圆,保持了无我、无为的状态,顺应了民心,所以就凝聚了民心。这个道理适用于很多领域,它启示我们顺应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则,这才是做人做事的最高境界。

从另一个角度看,如果想要得到“水”这个“圣人”的帮助,那么我们就应该待在“低洼”的地带,因为这是水必然会来到的地方。也就是说,即使我们正处在人生的低谷,也不必感到绝望,必然会有得到水力支持的一天。

总之,修道要无我,做人要顺势。无论做人还是修道,只有像水一样,才能圆融如意。





天地有正气


《道德经》中提到水的章节很多。比如 第七十八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第六十六章:江海所以能成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第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但我认为把水讲的最完美的是《道德经》第八章。

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水有七德。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德是近于道的。“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这七个并列排比句中,都具有关水德的写状,同时也是介绍善之人所应具备的品格。老子列举出七个“善”字,是受到水的启发。

1、“居善地”:善于自处而甘居下地,要谦让。

要像水那样地善于定位,人际交往中把自己的定位选择好,处于“善地”,选择妥善的地方,选择能成功的地方。水就处在低处、下处、别人瞧不起的地方,但是水最后会获取成功。

2、“心善渊”:心静养,善于容纳百川,深沉渊默。

要像水那样善于静而深,人际交往要心中善于静默深邃,就像水一样。蓄满水的深渊,表面上不动声色,但是静默之中,那样地深不可测,水中有潜伏的蛟龙,有深渊中的宝珠。

3、“与善仁”:行为修到同水一样助长万物地生命,善良,与人为善。

要像水那样善于仁与爱,水总是施予的、贡献的,而且它是兼爱的,又是不索取的,启发人们在人际交往中要肯施予,真诚贡献,要兼爱,不自私。

4、“言善信”:说话学到如潮水一样准则有信。

要像水那样善于言而有信,人际交往中,讲话一定要守信用,而且还要善于讲话,还包括有时候能善于不讲话。水该流淌的时候,可以潺潺地诉说;它洋溢的时候,可以涛声挟着风声;但是它静默时,可以一点声音都没有,一言不发。

5、“正善治”:立身处世,持平正衡。

要像水那样善于无为与有为,比如善于治理政事,就像水那样清静无为,但是一切处理得滋滋润润。比如像水那样清静无为,却可以荡涤一切污秽而有为。人际交往可以这样处理关系,处理各种事务。

6、“事善能”:担当做事,调剂融和,能干。

要像水那样善于发挥能力,水可以滋养生命,它可以滋养植物,它给人们洗涤,发电,运输、航行、生产等等,这些都离不开水,人际交往也要向“事善能”的方向努力。

7、“动善时”:把握机会,及时而动,随着动荡的趋势而动荡,跟着静止的状况而安祥澄止。

要像水那样善于行止有时,水不动时就像一面镜子,它会把春花、夏云、秋月、冬雪,四季的变化都默默收纳其中;水在流动时,无论在哪个时间,它都会随顺天时而变化。

我个人认为 做人的最高境界就应该是上善若水。水无形、无色、无味,然而水却是人类生存最重要的物质之一,水的品质同样给人以智慧的启迪。

水无为而无不为,无形而无不行,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在老子的眼中,这或许是最完美的事物了。





闻天下谈古今


老子的道德经中多次提到水,水蕴含哪些哲理,给我们生活带来哪些启示

在第一次提到水之前,老子还有两次提到跟水的特质,相关的东西——不争。

第一次:

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二次:

为无为,则无不治。

为什么说这两次跟水相关,因为老子下一次就讲道: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启示我们:水之德,好比于道之德。

因为光谈道,不谈对象,未免有点虚,所以老子借以水来铺陈天道之伟大。

后面在讲德的时候,老子说: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

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致数无誉。

一并看出,作根基的,都是伟大的。即便是王侯,也得虚怀,站低位看得清。

可以简单总结,水的德行就是——海纳百川,藏污纳垢。

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个就是水的不争。

二、藏污纳垢明察秋毫,这个就是水的以贱为本。

曾国藩在改变自己行为途径之后,从一个穷书生到一个懂得政治手腕的官,还花时间跟同僚上青楼。

虽说这是个不好的事情,但时代总有时代的烙印,曾国藩对自己的改变,何尝不是该时代的:海纳百川、藏污纳垢呢。

对我们生活的启示:

1、不以尖锐示人。

无论职场还是商场,但凡有潜在或者明确的利益关系,不要太过于暴露自己的野心。人喜欢交两种朋友:第一种是有资源有钱的,第二种是没野心好控制的。

如果我们一下子做不了第一种人,那只能跳到另一个山谷,作另一种人。

2、不以自己时间为珍贵。

有平台的人最牛,有资源的人很牛,有技术的人很不错,有时间的人最逊。

如果我们还活在技术和时间价值层面的水平,我们就没资格让我们的时间跟别人叫价。

低头踏实用我们不宝贵的时间和技术,慢慢换取资源吧!

3、站得越高,就越不落地。

如果说,什么是富人和高管都会存在的问题?那就是站在高处,看不清楚。滋润了战略思维,却总会落地不足。我们要改变这一形态吗?其实不需。有本书叫真相时刻MOT,讲的就是大企业如何度让权力给一线员工,从而节省开资,管理层也不需花更多时间调解小问题。

4、做生意要和谐共处。

一个跟诸多行业共生的生意者,必然不会得罪任何人,嘴巴不仅干净,还很和谐。为什么呢?因为他就是“共生”,他的利益,跟诸多行业绑定,所以他不否认别人在干嘛,遭遇什么。反观,一个没做过生意的人,经常武断去评价和否认其他行业的事情。看一个人说话是否海纳百川,就知道此人的生意,有无涉猎其他行业,还是乎孤芳自赏。

5、要创业和成事,什么都要试过才知道处理的“度” 

一个好的企业从来不缺人,因为一直招人,慢慢招。同理,他们宁缺毋滥,很多事情自己学着干。所以无论是HR、还是业务板块,渗透能力都很强,根基就牢。众所周知,运营管理技术最落地的,莫过于地铁公司。我所知的地铁公司,虽然等级分明,但他们更认为:德才兼备+业务合格。业务不合格,不谈什么德什么才。

6、不要小看小城市的长尾巴

做茶叶的看不起小罐茶。做咖啡的看不起星巴克,做抖音的看不上快手,做社交软件的,甚至看不起微信。任何人都想做高水平的东西,赚有钱人的生意。实际上,大部分人都这么想的时候,败坏的不是有钱人的兴趣,而是中产(及穷人)的需要。往大里看,步步高、背背佳、8848手机和小罐茶,同出一人之营销,位置高,档次低,就图小百姓的钱包。往小里看,大字号、土音乐、超美颜,都是快手市民的窗口。



温养之体道


老子著作中对水的描述很多,读过的人对此会有不同的见解,这跟各人的阅历、观念、立场有关,无所谓对错,只要能给自己带来积极的心态和思想的启迪就好。依我个人的理解,对水我有三种思考方向,供大家商榷。

一是在于水的“行"。水总是从高处流向低处,没有外力的作用下永远朝一个方向流动,不舍昼夜,向前无止,即便有暂时的洄转,也只是休整和调节,一旦有机会再勇往直前。由此想到我们自己,无论工作或生活,都应树立目标,并为目标不懈努力,任尔东西南北风,咬定目标不放松,绝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二是在于水的“形“。水是无形的,无色无味,寡淡平庸,但又不可或缺,自然界没水就荒芜,生命缺水就消亡,水给人的印象就是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能缺失。你把它装在方瓶它就是方的,你把它装起圆瓶它就是圆的,只要你需要,可以随你而动。但它也有承受范围,不然天崩地裂,无法挽回。联想到人,关于奉献、关于低调,关于灵活性和原则性的结合,水都能带来启示。

三是在于水的“性"。即水的性格,水是柔软的,你可以改变它形状,改变它的温度,但改变不了它前进的方向;它没有石头硬,但可以水滴石穿,它没有大山高,却可以站在高山上。以柔克刚是它的性格,日积月累是韧劲。作为我们,也应从中学到坚持和変通吧?





萍乡古今


“上善若水”寓意是水利于万物,但却与世无争,这是至善者的品行,或者说,如果一个人只讲奉献,不讲索取,无论处于怎样恶劣的环境,都能做到内心平静,与世无争,与人无争,同时发挥自身优势,帮助他人,甚至忍辱负重,那么这样的人,便具有水的品质,是上善君子。上善若水,出自《老子》一书的第八章,原文如下:“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陈鼓应先生在他的《老子注译及评介》一书中翻译这段文字的意思为:“上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和万物相争,停留在大家所厌恶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居处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待人善于真诚相爱,说话善于遵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处事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掌握时机。只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怨咎。”

陈鼓应先生作为享誉世界的道家文化学者,旧学深厚,行文简古,且表达十分优美。他还对老子这段文字阐述说,老子用水性比喻上德之人的人格,水的最显著的特征和作用,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润万物而不与之相争。



任东升玄学师


无我无私存厚德,

不分贫富意随和。

不争名利不求赏,

贵不谄兮贱不说。








费玉山905


人们应以水为师;世上最柔软的东西是水,人们会把世上一切温柔的东西,用水来比喻。水是世上最汹涌,天下最强大的东西也不能抵挡住水。

虽说《道德经》是讲“道”和“德”的,但是老子的哲学,也可称之谓水的哲学,如:“柔弱者,生之徒”、“弱者,道之用”、“柔弱胜刚強”等等。此种柔弱,并不是懦弱,而是“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強者莫之能胜。”

普天下比水柔弱的东西沒有了,但要攻破坚强的万物,没有能胜于水的。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上善的人,就是和水是一样的。水滋养着天下万物,且本性温柔,顺其于自然而不争于世。能够居蓄在众人不想居的低处。如果人能具有水这样的三种特质,就离道不远了。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

天下最柔软的东西,才有资格驾御天下最坚强之物,唯有以“无有”才可以进入没有间隙的物体。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善于处于低下的位置,才能吸引百川的汇聚,江海之所以成为百谷王,就在于能善处低下。

弱可胜强,柔能克刚。天下人皆知,总是难以实践。人们若能以水为师,用水的精神,审时度势,用老子“守柔曰强”的思想,来践行“上善若水”之人品德性。


假语勿言


《道德经》与《金刚经》在形式上有很大相似之处,他们都在翻来覆去把同一个道理换着各种不同的花样描述出来。

从道德经的高度来研究水,又要能在生活中用得上,确实不易。我就在此谈谈对其中一句话的学习体会。

“处众人之所恶”

了解道德经的人应该知道,道都是反着来的。但对于它究竟是怎么反着来,似乎又雾里看花,一时捉摸不透。

这句“处众人之所恶”就能帮我们把问题搞明白。

它从字面上解释,意思就是“我们行道要像水一样,要处在众人讨厌的地方”。

这显然让人想不通,道德经难道是要教我们怎样被众人讨厌吗?

当然不是。否则哪还有人去研究学习这部经典,更不可能让它流传两千多年了。而且这句话恰恰是在教我们如何被大家喜欢。

这句话揭示了人性本身都是自私自利的,遇到利益好处都要去争一下,都想被人称赞,遇到需要贡献的时候都想躲,有好事都想往自己身上沾,坏事都往别人身上推。

这些都是人们喜好的。

忍让、谦卑、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等等反而都是人们自己不愿意做的。这些就是“众人之所恶”

所以,当你具备了这些品质,那就是处在了“众人之所恶”的位置,当然就会让众人都喜欢!

所以说道是与人性反着来的,这就是水的一种美德。

时间长了就会给自己积德,积德越来越多,心量越来越大,所能承载的正能量也越来越多,命运就会改变,同时也会影响越来越多的人改变。

所以,要让人喜欢,并不是能力比别人都出色,智商比别人都高,长得比别人都好看,事事都要比别人都干得好。

这些只能更多招致羡慕嫉妒恨。反而是能够做好自己的事,同时在别人有需要的时候,为他们付出而不求回报不讲条件的人更受欢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