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秦國能統一六國?

無心冰冷的唇


任何事情的成功都有內因和外因兩方面,當然內因是佔主要的,在外因的推動下促成的,之前有個好看的紀錄片大家可以看下,分析的比較全面。

秦能統一的內因:

秦國自身的發展與變革成效顯著。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戰國初期,戰國七雄的綜合國力排名為魏、楚、齊、韓、趙、燕、秦。對,你沒看錯,秦國的成績很穩定,妥妥的倒數第一。這或許出人意料,但絕非聳人聽聞。因為當時秦人雖善戰,可地處偏僻,科技、文化、經濟乃至治國方略均相對落後,國力不是一般的弱,一直被中原諸國視為蠻夷,長期被大家集體鄙視。從發生於公元前389年的“陰晉之戰”50萬秦軍無法抵禦5萬魏軍的進攻,被人打的滿地找牙,繼而喪失大片疆土的戰例中,其時的秦國軍力之菜可見一斑。 轉機出現在公元前361年,年僅21歲的秦孝公(公元前381年——公元前338年)正式登基。此時的秦國因為太過羸弱根本不為各國所重視,國際地位幾乎到了被忽略的地步,憤怒青年秦孝公覺得太傷自尊,於是憤然喊出:“諸侯卑秦,醜莫大焉”的口號。簡單說就是:勞資不服!在這種背景下,秦國頒佈了“求賢令”。接著就有了後來的商鞅變法,以法治國。從此秦國日益富強,為後來的統一六國打下了基礎。 商鞅(約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衛國人,最初在魏國工作,後來看到秦孝公的招聘啟事來到秦國。商鞅在與秦孝公一番交流後,兩人均覺相見恨晚一拍即和,繼而商鞅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富國強兵變法之策,孝公當即表示:老鐵沒毛病!於是秦國開始逐步實施“商鞅變法”。 事實上商鞅變法是中國歷史上一次最成功、最徹底的變法改革運動,大大推動了秦國社會的進步、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同時壯大了秦國國力、實現了富國強兵。簡單說就是通過立法與改革,讓秦國的官員們好好當官,農民們好好種地,士兵們好好打仗。 政治方面:政權鞏固,社會穩定——秦的姓“甚畏有司而順”;秦的百吏“莫不恭儉敦敬,忠信而不楛”;秦的士大夫“不比周,不朋黨,倜然莫不明通而公”;秦的朝廷“百事不留,恬然如無治”(《荀子·強國篇》)。 經濟方面:重農抑商、農業發展、國力增強。通過變法的不斷推行實施,秦國的國力逐漸發展壯大,最終經濟富足,據記載後來秦國境內到處都有萬石一積的糧倉,甚至咸陽的糧倉儲存有十萬石糧食。所謂“積粟如丘山,富天下十倍。”正是因為有了這樣強大的後勤補給,秦軍才能以數十萬披甲將士南征北戰,統一天下。 軍事方面:實行軍功授爵,大大提高了軍隊戰鬥力和砍人積極性。秦國的軍功授爵制打破了之前由宗室貴族所壟斷的爵祿世襲特權,不論任何出身和階級的士兵,只要有軍功就可以得到爵祿封邑。因此,廣大秦軍在紀律森嚴、賞罰分明的軍功授爵制度的激勵下普遍認為,戰爭非但不是絕望,簡直是改變人生的最大機遇——砍一個人頭就可以獲得一級爵位,砍兩個人頭就直接奔了小康!因此一聽說要打仗就頓足赤膊、喜形於色、急不可待甚至爭先恐後,根本無所謂生死……於是就有了戰場上秦兵左手提著人頭,右胳膊夾著俘虜,興高采烈地四處追殺自己的對手的恐怖畫面……每每在戰場上遇到這樣精神病發作般的秦國軍隊,六國的士兵紛紛表示壓力山大、甘拜下風。 到秦始皇的太爺爺秦昭襄王時,秦國的國土面積已經超過了其他六國所有領土的總和。隨著疆土不斷擴大、國力不斷增強,秦國終於成為戰國諸國中的頭號強國,這時的秦國已經基本上做到了看誰不爽就削誰的境界,而隨著實力一起膨脹的還有秦國一統天下的野心。 最後加上秦王嬴政戰略正確並懂得重用人才,更進一步促進了統一的到來。 秦王嬴政(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在公元前246年繼承王位,並於公元前237年即其22歲時開始親理朝政。嬴政親政後,馬上展現出了無可比擬的強勢與魄力,所謂社會我政哥,人狠話不多,先是迅速平定了他媽的情人嫪毒發動的叛亂,接著免除了疑似他爹的國相呂不韋的相職,然後通過整頓內政進一步鞏固了集權;對外則繼續採取“遠交近攻”的正確策略;在軍事上,嬴政實施了“分化瓦解,各個擊破”的正確戰法。同時秦王嬴政懂得重用人才,如對李斯、尉繚、蒙恬、王翦等人的重用,後來這些軍政精英在秦滅六國的過程中均做出了很大貢獻。同時,六國有才能的人也紛紛來到秦國謀求發展,正如李斯《諫逐客書》中所說:“士不產於秦而願忠者眾。” 於是在這樣順風順水、浩浩蕩蕩的歷史大潮的裹挾下,從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不到10年的時間裡,秦國先後滅掉了韓、趙、魏、楚、燕、齊六國,結束了諸侯分裂統治的混亂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制國家——秦帝國。

外因:

秦出函谷關爭天下最大的敵人是晉,晉毀於內部分裂後,魏國一時坐大,但是魏國居於中原四戰之地,衰弱是遲早的事情,(古往今來,以中原為基地奠定天下霸業的只有曹操一人。)另一大國齊不滿魏國獨大,在馬陵、桂陵之戰中兩次打敗魏國,從此魏漸漸淪為二流角色,退出了統一天下的競爭。

齊打敗了魏,一時風光無限,楚國趙國擔心齊國力量過分膨脹,聯合打敗了齊,遏止了齊擴張的勢頭,齊國背靠大海,沒有戰略迴旋空間,西部邊境無天險可據,戰國時代的叢林法則就是槍打出頭鳥,齊國敗魏、侵燕、滅宋、擊秦,天下震恐,於是六國和縱擊齊,齊幾乎亡國從此一蹶不振。

楚是南方大國,秦統一過程中的最大障礙,楚國和秦國曾經有一場殊死較量,兩國都傾全國之力於一擊,楚軍打到陝西藍田,逼近秦都咸陽,秦人幾乎不支,但是三晉乘楚全力攻秦,偷襲楚後方,楚國大敗,從此走向亡國。

秦國統一戰爭中最大的手筆是長平之戰,此戰中趙國四十五萬大軍灰飛煙滅,以後的日子就是苟延殘喘而已了。

至於韓國、燕國都是小國,在波瀾壯闊的戰國曆史舞臺上,充其量就是兩個大龍套罷了。

四大強國中秦真正用自己力量打垮的只有趙國而已!

我們談秦的勝利,經常忽略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地緣。八百里秦川可謂秦統一天下的勝利之本。

因河為池,踐華為城,表裡山河,四塞險固,擁有兩個“天府之國”(渭河平原和成都平原)進可窺視天下,退可固守一方。試問當時還有哪個諸侯擁有這樣有利的地緣優勢。

前面說過,戰國的叢林法則是槍打出頭鳥,所以最強大的國家往往遭到其他六國的聯合打擊,魏、齊都這樣敗落下去了,而秦國強大的時候也面臨天下和縱攻秦的危機,如果把秦移到河南的大平原上,我敢說,他的命運不比魏齊樂觀。好在秦有雍州之固,崤函之險,諸侯聯軍打來,我就死死守住函谷關,等你們疲敝之後我再追亡逐北。

這樣的戰爭對秦來說是外線戰爭,對自己的破壞小,對敵人的打擊強烈而且持續,最後山東六國在這樣的戰爭中力量一點點被消耗,加上內訌不斷,一直持續到秦快完成統一的時候,趙和燕還在互相掐架。這樣秦的統一終於不可避免了。


餘生盞茶侃史


第一、秦國曆代君王的勵精圖治

自秦孝公以來,歷經惠文王、昭襄王、孝文王、莊襄王、秦王政,無一不以兼併6國為己任,勵精圖治。奮六世之餘烈,代代不曾斷絕。秦孝公實行商君之法,改變了秦獻公時期落後捱打的局面。秦惠文王擊敗魏國,奪取巴蜀糧倉。秦昭襄王擊敗楚國,重創趙國,奠定秦國一家獨大的局面。秦王政更是兼併東方,統一中國,開創了秦王朝。


第二、秦國完成了商鞅變法

秦國完成了商鞅變法,國力強盛。商鞅變法是戰國時期列國變法的集大成者,它參考了魏國李悝變法、韓國申不害變法、楚國吳起變法。特別是獎勵軍工和重農抑商兩項措施極大地改變了秦國的現狀。反觀其他國家變法,不是草草了事,就是徹底失敗,沒有起到改革作用。


第三、秦國正確的遠交近攻戰略

秦國一向貫徹遠交近攻戰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馬陵道之戰後,魏國衰敗。秦、齊、楚三個強國一度進入三足鼎立的局面,以當時的秦國國力遠遠不足以同時應付齊、楚兩個強國。秦國合理利用聯合東方的齊國擊敗了強大的楚,又配合燕國的五國攻齊計劃削弱齊國,達到了削弱齊、楚,強化自己的目的。秦王政統一各國時,又與齊國約為友邦,先後攻滅韓、趙、魏、楚、燕,最後才對齊國用兵。


第四、東方六國的劇烈內鬥

秦國在兼併東方的過程中,東方六國曾經提出合縱抗秦,但是由於各國心懷鬼胎,合縱的效果有效。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齊國和燕國,反反覆覆。齊威王雖然奠定了霸業,但他的子孫四處樹敵,帶來了滅頂之災。齊閔王憑藉國力與楚、趙、魏、宋等國作戰,最終被各國攻敗。長平之戰後,齊國又想趁火打劫,入侵趙國,結果被打得大敗。燕國本身是個弱國,夾在齊、趙之間,左右搖擺。燕國發動的5國攻齊,削弱的齊國,便宜了秦國。


世界人文通史


個人覺得,說秦始皇如何統一六國,不如說是秦國如何統一六國。

因為統一六國是一個系統而又龐大的任務,在秦始皇之前,就有眾多的秦王,為最後統一六國而準備著,奮鬥著。

從秦孝公時期的商鞅變法開始,秦國就已經將目光投向了東方,而在當時來看,戰國七雄中秦國的實力是最弱的,所以從秦孝公開始,一代又一代的秦王都在為秦國的強盛而奮鬥著。

到後來秦惠文王南滅巴蜀,將糧倉天府之國成都平原納入秦國版圖。後來又修都江堰,鄭國渠,使得秦國兵多糧足。

又經過秦武王,秦昭襄王的努力,秦國不斷的與各國進行各種交鋒,並在長平之戰中重創趙國,使得戰國後期,七雄中唯一一個能與秦國一較高下的趙國至此一蹶不振,放眼天下,秦國再無敵手。

又經過秦孝文王和秦莊襄王的治理,當秦國傳到秦王嬴政手中之時,秦國國力對東方六國已經形成碾壓之勢。

天下一統已經成為歷史的必然,那就是量變之後的質變,是大勢所趨,阻擋不住的歷史洪流。

而秦始皇,只不過是去順勢而為,去完成了這個一統天下的大勢。韓,趙,魏,楚,燕,齊,一個一個的,秦國實現了國家的一統。

那是國力碾壓下的必然結果,而嬴政剛好正處在駕馭秦國這輛戰車的位置上。不論是誰,處在那個時候,那個位置上,一般來說都能帶領秦國一統天下。

所以說,從這一方面來看,嬴政也是幸運的,他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秦始皇。








Mr農村大姚


秦孝公自任用商鞅實行變法後生產力得到了解放,因此秦國的經濟得到了很快的發展,超過了六國,六國皆不能獨立抗秦,而六國諸侯的自相侵伐更為秦國擴張提供了便利,加重了六國諸侯的自身危機,所以六國諸侯為了其自身的存在,便產生了併力御秦的“合縱”運動。


六國合縱成立後,秦國勢力便被阻在函谷關以內,於是,犀首、張儀、范雎等人提出了反“合縱”的“連橫”運動以破壞其從約,由於六國諸侯“合縱”並沒有堅實的基礎所以六國諸侯表面仍保存從約,暗中卻都私自和秦勾結,承認事秦。公元前318年,合楚、韓、燕、趙、魏五國的伐秦之兵反為秦兵擊敗於函谷關,至此從約遂根本瓦解。六國又開始自相攻伐。公元前312年秦國大破楚軍併吞漢中又引起六國的恐慌“合從”運動再起。公元前299年齊、韓、魏三國出兵攻秦,秦敗於函谷關,割河東三城議和,使從約諸侯大為振奮。但從約本身改變不了諸侯的自私自利的劣根性所以仍未防止秦國的擴張。從公元前295年至293年出兵侵魏,韓魏合力抵禦,白起攻佔魏國五城,斬首24萬,其他諸侯都不肯出兵救援,慢慢地從約又瓦解了,秦便進一步展開了併吞六國的軍事行動。

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即位,以發兵滅六國為事,腐敗的六國諸侯到這時又圖復活從約。公元前241年楚、魏、韓、趙、衛五國攻秦,已抵不住秦兵之一擊,大敗於函谷關。

公元前230年內史勝攻韓,韓亡!

公元前229年王翦伐趙,228年趙亡!

公元前225年王賁滅魏!

公元前223年王翦滅楚!

公元前222年燕滅!

公元前221年齊滅,至此秦王完成了中國的統一。


種地的秀才


秦國統一既有天時也有地利,但更重要的是人和。

春秋戰國時期對中國來說是一個至關重要的一段時間。其意義在於

一,隨著鐵犁牛耕的出現以及私田的出現,社會生產力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也出現了中國後來兩千多年作為中國主要經濟模式的小農經濟,然而生產力的發展卻遭到了戰爭的極大破壞。


井田制

歷時生產力的發展要求結束戰爭,建立一個統一王朝以保證生產力的發展,這是主要原因。

二,隨著四百年春秋戰國動盪年代,這期間死了太多的人,也太多的人家破人亡,所以人心渴望結束戰爭,統一實乃大勢所趨。

三,隨著諸子百家的出現以及各種文化的大融合,為中華文化打下了基礎,中華文明走向成熟。然而隨著中華文明的成熟,戰爭卻成為了中華文明繼續前進。

以上是天時,而地利則是秦國的地理位置使得秦國可以偏居一隅,大力發展生產力,待到實力強大在逐鹿中原。



縱觀春秋時期,位於中原地區的國家呈現很大的競爭力,例如春秋時期率先崛起的鄭國,敢於楚成王爭霸的宋國。這些國家雖然不大,但是經濟上的發達以及文化上的繁榮卻讓他們擁有強大的實力。後面該出現了一個巨無霸國家晉,即使分裂為三卻都能位列七雄。

可是中原一馬平川,五險可守,加上中原乃是一塊肥肉,人人對此垂涎三尺,所以註定中原乃四戰之地。

相對身處中華文化腹地的中原諸侯,邊界的秦楚等國實乃苦寒之地,頗受中原諸侯的鄙視,自然也沒人稀罕你那塊破地方。所以當中原諸侯國身處戰火時秦國可以免受戰火。

相對中原的一馬平川,秦國的函谷關和崤山可能拒外敵。

所以等到了戰國時期,身處邊緣的國家憑藉地緣優勢後發而起,秦楚齊趙四個戰國時期最強的國家五一不是身處邊緣的國家。

當然要解釋為為什麼是秦國而不是其它國家那就得說到人和。

沒有商鞅變法就沒有秦國的崛起,沒有七代明君嘔心瀝血也沒有秦的獨霸中原,沒有始皇帝的雄才大略也沒有秦的統一。

你認為秦那代君主對秦貢獻最大?留言評論吧


愛擺苦瓜臉的東瓜


易中天在百家講壇中講到,三國開篇即述“古今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講。即使沒有秦始皇,也會有趙始皇、楊始皇、李始皇。只是個時間的問題了。這是社會屬性所決定的。


早期奴隸制社會中有適合部落首領統治,後來社會發展,集體變大,就出現了王,而後奴隸制的瓦解,封建制度的興起,就有了我們最熟悉的兩千多年的皇帝。政權的出現也是必然的。因為總要有一部分人站出來代表大部分人去處理宏觀層面的東西,才能促進社會不斷的向前發展。

從另一方面來說,秦始皇統一六國即是個人慾望的驅使,也是歷史所向。更是秦國在長期發展中不斷積累的結果。

春秋有五霸,齊桓公、楚莊王、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出現了戰國七雄的局面。早在秦始皇之前,他的祖輩早就有一統中原的雄心,秦國重吏治,主張法家的治國理念,通過商鞅變法為長期戰爭打下了堅實的軍事後備基礎。


所以秦統一六國只是順應了天時地利人和。


皇家太傅


眾所周知,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封建國家是秦始皇建立的秦朝,在春秋戰國時期那麼多的國家中為什麼是秦國統一了中國大地?他有著什麼樣的優勢讓他成為最後的勝利國家?

其實,秦國的成功並不是一步就達成的,其強大是由前幾位君王勵精圖治而獲得的成功。筆者一直認為有一點秦國是很幸運的,從秦孝公到秦始皇在位時間較長的皇帝都很有才能,任人唯賢、勵精圖治一步一步將秦國治理的強大而繁盛。提起秦國的強大,有一個人是不可繞過的,他就是秦孝公時期大臣商鞅,他主持的變法改革行動是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根本原因。而變法之後各個王者的勵精圖治也是秦國統一華夏的原因之一。下文當將進行詳細的介紹。

一、商鞅變法是秦國統一華夏的根本原因

秦國原來並不強大,其地理位置在古代時候並不屬於中原地區,是一個比較偏遠的弱小國家,經常受到鄰國的欺辱攻打。在國力上和老牌的齊國、魏國等國家相差懸殊。他之所以最後能夠統一六國,商鞅變法就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這是秦孝公在位時期由商鞅主持的一場改革行動,當時秦孝公想要選舉賢能的人改變國家弱小的情況,商鞅就進入他的眼中。

商鞅變法包括的範圍比較廣,涉及到國家各個方面,農業、軍事和政治均在其中。在農業上,他提出要重視耕織,鼓勵農民去開墾荒地,並且規定誰開墾的土地就屬於誰,這就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農民的積極性。在軍事方面,他提出以戰爭中所立的功勞來確定職位的大小。在政治上,他廢除了官位的繼承製度,並且在秦國開始推行郡縣制。

正是商鞅對秦國各個方面進行的改革,使其由戰國時期的弱小國家厚積薄發成為了七雄之一。

2、商鞅變法後秦國先後出現了數位勵精圖治的王者

秦孝公支持商鞅變法使得秦國有了和其他國家的一爭之力,而他的繼任者秦惠文王嬴駟則在他的基礎上將秦國發展得更加強大。他是秦國的第一位君王,在年僅19歲的時候就登上了秦國的王位,當時他為了鞏固地位和平息舊貴族的的怨氣就殺了商鞅。雖然他將變法的主持人殺死了,但是他卻堅定的執行著商鞅變法的政策。他在位期間,秦國不僅吸納了多位人才,而且還將義渠和蜀國掌握在手中,既穩定了自己的後門,同時還為自己後來的征戰取下了糧倉,他為秦始皇統一六國打下了堅定的基礎。

不僅是嬴駟在國家治理上很有一套,他的兒子秦昭襄王嬴稷同樣也十分厲害。嬴稷是秦國曆史上在位時期非常長的一位王,他繼位初期,是由他的母親羋八子掌握著秦國的大權,雖然羋八子僅是一位女性,但她在政治上的才能絲毫不遜於其丈夫和兒子。在嬴稷年滿20歲之後,就開始親自處理國事,他在位期間採取了遠交近攻的戰略,派遣戰神白起先後打敗了韓國、趙國、魏國、齊國和楚國,將其他六國打的毫無還手之力,為秦始皇統一六國打下了非常好的局面。

綜上所述,秦始皇能統一六國掌握天下大權其根本原因就是秦孝公時期的商鞅變法,但是也不可忽視秦國曆代先王們的的功勞,真的是“奮六世之餘烈”。


凡塵了事


經過秦始皇幾輩老祖宗的努力,秦國已經具有了一統天下的能力,而且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國家的戰鬥力已經不同以往,而且這也是幾輩老祖宗的願望,所以說秦始皇只是繼承和發揚老祖宗們的目標,最終實現消滅六國,統一中國。

自古以來,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經過春秋戰國幾百年間的混戰,老百姓之間已經非常疲憊,所以說這時候出現一個統一的帝國是非常重要的,而秦國當時有統一全國的能力,而長平之戰,讓東方六國唯一一個可以和秦國作戰的趙國失敗,使為秦國統一掃平了障礙,而且秦國進行遠交近攻的策略,從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統一了中國。

而且秦始皇在登位之前他的一位祖宗已經把東周滅了,而當時的東周還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所以這時候不管有沒有目標但是都要進行,秦始皇前期政治非常清明,重用賢才,重用將領,使秦國積累了一大批賢臣能將,為統一作出了準備。

還有就是秦國軍隊實行的政策,使得秦國人民非常好戰,和東方六國其他國家不一樣,這也是其中一部分原因。


北田共T


我覺得你理解的不對。統一六國並不是說滅掉了其他國家就是統一六國。歷史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按照這個道理,秦算不上統一六國。秦統一六國更多的體現在這些影響深遠的方面:

一、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對我國以後經濟、文化的發展和維護國家統一,有極為重要的影響。滅六國、罷黜百家,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制訂了一個標準。使中華文化有了一個統一的標準延續下來。

二、修築萬里長城和靈渠等古代工程,鞏固祖國的邊疆。

三、建立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國家,其專制集權統治制度,在我國沿襲了兩千多年,影響十分深遠。

秦統一六國,結束了春秋以來諸侯混戰的局面,開創了統一的新局面。自秦統一後,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雖然有的時期出現了割據狀態,但統一始終是歷史的主流。所以說,如果秦始皇只是單一的滅掉了六國,不抵禦外敵,不統一文字、貨幣等,那麼實質上還是混亂的,人們的思想還是不統一的。可以看出,秦始皇的這些舉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如果沒有他,統一也許會有,但不知道會推遲多久。他的這些壯舉和功勳,是沒人能比擬的。統一領土容易,統一人們的思想、文化,才是有難度的。統一了這些,才是真統一。


古渡月


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我是小七!

秦的統一是歷史的必然,是分久必合的規律,但是歷史選擇了大秦,一定有原因的

一、商鞅變法,雖然他被車裂。商鞅推行的重賞制,後來發展到士卒在戰場上砍掉一顆敵人的頭顱,賞田一傾、宅一座。赤裸裸的經濟加身份誘惑,一個敵人頭顱就成為有身份的人。所以秦兵看見敵人那不是敵人,是行走的良田和別墅,個個踴躍殺敵。這是人和。

第二、數代累計資本和國力。秦國的漢中平原,農業發達,背靠大草原,糧草充足。這是天時。

第三、六國在常年征戰中消耗過重,齊國本來憑著鹽業經濟曾經一度高出其他國家,軍力上被小小的燕國敗得快沒有國土了。這是機會

第四、最重要的是秦國擁有函谷關,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西北地勢又高,別國打秦國路遠還很難過函谷關,秦國其他國家猶如下山猛虎。這是地利。

第五、理想一定要有,萬一實現了呢!太后羋月有、兒子秦昭王有、曾曾孫嬴政有!

一家之言,歡迎討論補充。我是修行千年的小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