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後再赴抗疫一線 童朝暉:我是老兵,一定完成任務

從2月初以來,隨著集中患者、集中專家、集中資源、集中救治的“四集中”原則落實,新冠肺炎重症人數佔確診人數的比例不斷下降,治癒率也顯著提高。

下面我們跟隨記者鏡頭來認識一位重症醫學專家,17年前他參與抗擊非典,17年後他再次站到抗疫一線。他說,我是一名老兵,一定會圓滿完成任務。

作為中央指導組專家組成員,童朝暉每天要巡診兩到三家醫院的重症病房。指導重症患者救治時,他強調最多的就是細節。

中央指導組專家組成員、北京朝陽醫院副院長 童朝暉:你得到床邊去看,發現問題,有很多特殊的指標要監測,其實有一個細節一調整,病人可能就好了,這就是細節。所以做ICU的醫生也好,護士也好,你要有鷹一般的眼睛,能看到細枝末節。

17年前,童朝暉在北京臨危受命,擔任SARS病房主任,收治近百例非典患者,無一例死亡。17年後的今天,他再次請纓來到疫情一線,他說自己是一名老兵,一定會圓滿完成任務。

中央指導組專家組成員、北京朝陽醫院副院長 童朝暉:不管是從醫生的職業,還是我們的專業,都應該義不容辭來(湖北)。我們這麼多年,積累了很多經驗,我應該來把自己的這些經驗貢獻出來。

17年后再赴抗疫一线 童朝晖:我是老兵,一定完成任务

剛到武漢時,童朝暉用了兩天時間,把當時定點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三家醫院的收治情況摸查了一遍,並做了詳細的查房筆記,總結新冠肺炎的發病特徵。在摸清了當時的患者情況之後,童朝暉與專家組的其他成員,向中央指導組提出建議,從全國抽調重症醫務人員對口支援湖北。目前,湖北已彙集了1.9萬多名重症專業醫務人員。

中央指導組專家組成員、北京朝陽醫院副院長 童朝暉:因為這也是我們制度的優越性,而且這種優勢不僅僅體現在這一次,包括國家其他的很多事,地震、火災等等,都體現了我們這種集中調配的能力,統一指揮協調的體制優越性。

童朝暉每天在不同醫院的重症病房之間奔走,分析病例,參與救治,忙碌之餘,他都會及時整理每天的發現和思考,寫下診療日記。

2月2日:如何降低危重新冠肺炎患者的病死率?

17年后再赴抗疫一线 童朝晖:我是老兵,一定完成任务

2月7日:如何對新冠肺炎患者進行營養支持?

17年后再赴抗疫一线 童朝晖:我是老兵,一定完成任务

2月12日:談談關於恢復期血漿的治療。

17年后再赴抗疫一线 童朝晖:我是老兵,一定完成任务

2月22日:對重症、危重症患者的救治要關口前移、積極救治。

17年后再赴抗疫一线 童朝晖:我是老兵,一定完成任务

關口前移,就是童朝暉和專家們經過臨床觀察和研討之後,提出的重要診療建議,已經納入新冠肺炎診療方案。

中央指導組專家組成員、北京朝陽醫院副院長 童朝暉:從策略上要轉變,那就是要積極救治,就是關口前移,通俗一點就是往前趕。那麼怎麼關口前移?我們就提出來了標準,有一些可操作的參數。

中央指導組專家組成員、北京朝陽醫院副院長 童朝暉:當他無創(氧療)的時候,氧合指數小於150的時候,兩個小時,就應該插管(有創治療)了。

童朝暉和專家們還提出,將關口前移推進到輕症治療中,阻止輕症轉為重症,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提高治癒率。 經過積極救治和所有醫護人員的共同努力,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在不斷減少,很多重症患者都在逐步恢復中。

童朝暉是湖北黃岡人,父母就住在離武漢兩個小時路程的黃岡蘄春縣,而來武漢的這50多天,童朝暉多次前往黃岡指導救治卻沒進過一次家門。母親發來微信說:“你聽從黨的召喚,從北京來到武漢。我們為你感到驕傲,你要好好保護自己,才能好好保護別人。我們二老在家不出門,不串門,你不必擔心,就是守望你早日歸來。”

17年后再赴抗疫一线 童朝晖:我是老兵,一定完成任务

中央指導組專家組成員、北京朝陽醫院副院長 童朝暉:我能參加這一次疫情的救治工作,能讓很多的患者得到救治,得到存活,我們覺得挺大的安慰,其實我覺得這就夠了,做了我該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