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讓我幹掃地這種低賤活”,8歲男孩口出狂言,尷尬了誰?

一位家長跟我說了一件事。

那天,她看到我寫的文章《 》,回家叫兒子也掃掃地,還教育兒子“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結果,這8歲的男孩竟一句話懟回去:“為啥讓我幹掃地這種低賤的活?我不幹!”

她一時語塞,跑來跟我訴說:

“他可一直是學校裡的好學生啊,8歲的孩子說這種話,正常嗎?你說,現在這社會風氣,這孩子哪來的這種不良思想啊。”

這位家長的意思,大概是要我引著我往“金錢至上”、“極盡功利”的不良社會風氣上談吧。可是,我卻不得不遺憾地告訴她,與其怪社會風氣,倒不如反思家長自己的言行!

“為什麼讓我幹掃地這種低賤活”,8歲男孩口出狂言,尷尬了誰?

孩子說這話的直接原因,不是他鄙視掃地,而是他不想掃地!

必定是之前很少讓孩子掃地,更甚至家長因為有阿姨,所以自己就很少在家掃地,孩子才會不願意掃,才會說出這樣的話來吧。

其實,我的那篇文章,就是從功利性的角度出發,去談為什麼讓孩子做家務的。所謂“能讓收入提升20倍”,雖然是真實的統計數據,但也不是說你做了家務活,長大後收入就一定會20倍。

只是我要不這麼說,你會覺得掃地對孩子來說是一件“值得”的事情麼?你還能特地巴巴地讓孩子去掃地麼?家裡不是有掃地機器人麼,不是有阿姨麼?

大概,在很多家長潛意識裡面,做不做家務,還是不如孩子的學習成績重要吧。要不是為了提升學習、提升競爭力,才不管孩子掃不掃地呢。

“為什麼讓我幹掃地這種低賤活”,8歲男孩口出狂言,尷尬了誰?

再說說,“掃地=低賤”,孩子的這種思想到底從什麼地方來的?

也許,從社會風評下的職業刻板印象而來;也許,從他看到的清潔工掃地工實際狀況而來;也許,從他接觸到的無數影視作品文章報道而來……

但,最最有可能的,還是從他身邊的耳濡目染而來——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君子勞心,小人勞力。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

“不好好學習,長大隻能去掃大街。”

這些潛移默化的影響,才最有可能是孩子這種鄙視體力勞動思想的來源。

我記得,這位叫孩子掃地的家長,曾經在一次學校組織的集體田間勞動時,說過這樣一句話:

“咱們讀大學進城市,不就是為了有一天不這樣彎腰插秧麼!為了孩子,又當上農民了!”

雖然是自嘲的玩笑,卻也真實地透露了家長心底對“農民”的認識。農民不讀大學、農民不進城市,農民,就該是沒讀什麼書、沒見什麼世面、彎著腰在田裡插秧的。

你說,在這樣的影響下,孩子怎麼不產生對體裡勞動的鄙視?怎麼會去尊重農民、掃地工這樣的勞動者?

“為什麼讓我幹掃地這種低賤活”,8歲男孩口出狂言,尷尬了誰?

“以身作則”,不是一句空話。孩子需要在平日中看到家長對勞動這件事情的身體力行、需要看到家長對各行各業的體諒尊重,他才能明白勞作的意義。

在我家小區衚衕口,有一個很老的老婆婆,每天定時來擺個小菜攤。有一天天氣非常的冷,路過菜攤時,我家小千說:“媽媽,你看這個老婆婆好可憐,在這裡買點菜吧。”我聽從她的建議,買了菜,然後對她說:

“我知道你是心疼老婆婆賣菜很辛苦,但是她並不可憐,所有靠自己的能力工作掙錢的人,都不可憐,都值得尊敬。”

此後,我的孩子無需對賣菜這個職業產生居高臨下的同情,更不會因此而歧視。

因此,當孩子說出“掃地是低賤活”這種話時,絕不是一朝一夕之過。“職業有貴賤”,這樣的認知,已經在潛移默化間,種進了他的心裡。要想改變,還是隻能從家庭教育、從家長自身做起。

1、和孩子好好聊聊,在他心中,幹什麼活是“低賤”,什麼是“高貴”。

2、家裡的地誰掃,阿姨掃,阿姨低賤嗎?媽媽有時候也掃,媽媽低賤嗎?

3、家長身體力行,和孩子一起勞動,帶領孩子幹活,增加參與感,養成勞動習慣。

勞動是快樂的,別讓孩子覺得是件苦差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