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过五关斩六将,为何单单放过夏侯惇?

风一样的小菇凉


不是关羽放过了夏侯惇,而是夏侯惇放过了关羽,归要结底还是曹操放过了关羽,否则关羽就算武艺再高强,别说过五关斩六将,只怕曹营大门也不了。

关羽当年投降曹操的时候,曾提出三个条件,只要曹操答应,他就愿意投降,这三个条件是:



1、降汉不降曹;

2、厚待刘备的两位夫人;

3、一旦知道刘备的去向,关羽立即要离去,曹操不得阻拦。



官渡之战时,曹操手下大将都对颜良措手无策,程昱向曹操建议请关羽出战,之后关羽斩颜良、诛文丑,为曹操立下大功,不久刘备得知关羽在曹营,派人送信给关羽,关羽见了刘备的信,便决定回去找刘备,并相约在汝南会面。

关羽封存了曹操赏赐的金银珠宝,美女等,带上刘备的两位夫人,骑着赤兔马,带上青龙偃月龙,就出门投刘备去了。



曹操听说后,先让张辽通知关羽一声,自已带着人想与关羽送行,同时赠送锦袍一件,关羽非常警惕,接收了锦袍,继续赶路,接下来就是著名的过五关斩六将。

因为关羽走的匆忙,没有曹操下发的过关文书,因此一路上的曹将都没有放行,被关羽斩杀了孔秀、韩福、孟坦、卞喜、王植、秦琪等人,而正是关羽杀了秦琪,才导致后来的夏侯惇引兵来拦关羽。



因为秦琪是夏侯惇的部将,而夏侯惇这个人在曹营是除曹操之外最有权势的人,现在关羽杀了夏侯惇的部将,所以夏侯惇不肯善罢干休,带着300人追上了关羽,一场大战在即。

两人正准备交战之时,曹操派来的使者也到了,使者拿的是曹操送给关羽的过关文书,可是关羽已经杀人过关了,并且还过了五关,斩了六将,已经造成了既成事实,夏侯惇就抓住这一点,不肯放了关羽,即使曹操的使者带来文书,夏侯惇也不予理睬,仍要动手杀关羽。



两人还大战了十个回合左右,不分胜负。关羽的武力远胜夏侯惇,在官渡之战时,整个曹营将领都不敢迎战颜良,当然包括夏侯惇,在强敌颜良面前,夏侯惇是胆怯得不得了,到了关羽这里来,仗着人多势众,就想欺负关羽。

关羽在这之前已经杀了颜良、文丑,论起颜良、文丑任何一个人对夏侯惇的话,夏侯惇都是手下败将,更别说关羽了,夏侯惇也只敢在窝里横了,幸好这个时候,张辽赶到了,转达了曹操的口信,说是让关羽离开,夏侯惇不把使者放在眼中,但不敢不把张辽放在眼中,要知道张辽的武力也超过夏侯惇。



这个时候夏侯惇没话说了,只能放过了关羽,而关羽这次离开,本来就欠了曹操人情,也不敢把事情做绝,夏侯惇既然都放弃了,关羽也不再说什么,就离开了,关羽之所以能离开,是因为曹操的宽宏大量。

曹操非常欣赏关羽的忠心义胆,同时也明白,强扭的瓜不甜,关羽非常不愿意留下来,强留也没有意义,曹操做到仁至义尽,想方设法让关羽欠自已一个人情,而就是这个人情,让曹操在赤壁之战后的华容道捡回一条命。



几年以后,曹操在赤壁大败,夺路而逃,在经过华容道时,正是关羽带人把守,而关羽为了还当初过五关斩六将所欠的人情,放走了曹操,一报还一报,不得不说曹操的眼光非常长远。

至于夏侯惇,关羽也不想把事情做得太绝,虽然关羽完全有能力杀了夏侯惇,但夏侯惇这个人是曹操最器重的人,关羽杀了夏侯惇,可能会引起更大的仇恨,可能真的就走不了了。



关羽那个时候,只想着快点离开,不想太计较,所以没有杀夏侯惇,否则夏侯惇就是有十个脑袋,也被关羽的青龙偃月刀给砍了。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夏侯惇没和五关六将一样被斩有两个重要原因:

其一:夏侯惇武艺本身就不差。

关羽斩将的招式特点主要是凭借身高力大配合刀重马快秒杀对方,一般力量不足气势上虚或兵器不结实的武将怼上就是一刀秒杀。而只要前几刀没被秒,有点实力的人都能跟关羽坚持二三十回合,毕竟在灵活性方面关羽远不如赵云,像纪灵和管亥也是和关羽打了三十回合才败或被斩。而夏侯惇武力肯定比这二人强而且技能全面,尤其是被射中眼睛后拔矢啖睛还当场反杀曹性足见此人也是十足的狠角色。即便他武艺不如关羽,但关羽要拿下他也得费上一番恶战,原著中二人交战没多久就被叫停,不管关羽有没有放水,这点时间都不足以打败夏侯惇。

其二:关羽也会审时度势

五关六将在曹操心中的份量基本处于不入眼的,被斩掉六个后马上能从下面提人上来接班。而夏侯惇作为曹操的不仅位高权重而且还和曹操时一家族人,地位无可替代。从夏侯渊被斩后曹操的表现来看就知道夏侯兄弟在曹老板心中的份量有多重,要是把夏侯惇都杀了,那后果就很严重了,这个道理关羽不可能不懂的。





本无心风月


关羽得知大哥刘备的消息后,马上向曹操请辞,曹操不想关羽离开,就借故避而不见。


关羽无奈,遂挂印而去。曹操感其忠义,也没有采取手下蔡阳请命追赶的建议,放任关羽离开。

随后关羽带着两位嫂子,紧赶慢行。因为没有曹操的通关手谕,所以各个关隘都不敢放行,迫不得已,关羽过五关斩了曹操的六将,一路兼程。



这一日,关羽众人正向汝南进发,不想曹将夏侯惇领三百余骑,从后追来,大叫道:“关某休走!”

一个要走,一个要截。两人大战起来,期间夏侯惇无视信使传来的曹操放关羽走的两个谕令,誓要活捉关羽。

两人相持不下,随后张辽飞马赶到,传来了曹操的最后一道放关羽走的口谕。夏侯惇这才老大不情愿的放关羽一行离去。



那么,过五关斩六将的关羽为何到了夏侯惇这里却手下留情了呢?我认为有四个原因。

一、此时基本脱离了曹军的控制,关羽内心的警惕放松了,就是曹操再反悔,他也能带两位嫂子安全离去。

不比过五关的时候,时刻担心曹操反悔拦截追杀他,越快远离越安全,所以但凡有人拦截,关羽就武力全开迅速解决对手,然后离去。

二、关羽虽是武将,但其情商不低。他素知夏侯惇乃是曹操的亲信爱将,自己如果下狠手杀了他,对不起曹操的善待之恩。故没下杀手。



三、夏侯惇也是曹操手下一员猛将,武艺虽然比不上关羽,但比前面杀的几个家伙厉害得多,因此要想斩杀他,一时半会关羽也搞不定,需要费一番功夫。

四、如果夏侯惇死缠乱打坚决不放行,顾虑两位嫂子的安全,关羽可能也会重创他。

可正当关羽大怒的时候,张辽赶到。张辽本是关羽好友,又屡次帮助关羽,碍于情面,关羽也不会对夏侯惇下杀手,再说此时夏侯惇也罢手了。

综上所述四个原因就是关羽放过夏侯惇的原因。



(欢迎点击关注墨鱼轩书画阅读欣赏更多文史典故)


墨鱼轩书画


关羽得知刘备下落后,挂印封金,辞曹操而去。继而开始了千里寻兄之路。

由于曹操忘给过关文书,不得已下马踏五关,刀斩六将,一路杀人而去,恨不得顷刻间便到河北,与玄德相聚。

眼看要到汝南,又遭遇到夏侯惇的拦截。可为何单单夏侯惇没有成为他的刀下亡魂呢?



夏侯惇自身实力

我们先来看关羽之前所斩五将是谁:

1 东岭关孔秀

2洛阳城时杀韩福、孟坦。

3汜水关卞喜。

4荥阳王植。

5 黄河渡口秦琪。

一一列将出来,不难发现这六将没一个是知名的将军,全是无名小卒。

演义中第二十七回回:

美髯公千里走单骑 汉寿侯五关斩六将
马骑赤兔行千里, 刀偃青龙出五关。忠义慨然冲宇宙,英雄从此震江山。

关羽的忠义勇猛之名也因此更加深入人心。

他为寻刘备奔波千里不假,足见其忠义无双。可这所谓的过五关斩六将,只不过是杀了六个武艺低微的小将而已,完全不知一晒。



而夏侯惇则不同,他同样是当世猛将,武艺高强。关羽纵然超凡绝伦,想杀他也没那么容易。

夏侯惇的身份

除了实力之外,夏侯惇还有一样东西是六将无法比拟的,就是他的身份。

又有沛国谯人夏侯惇,字元让,乃夏侯婴之后,自小习枪棒,年十四从师学武;有人辱骂其师,惇杀之,逃于外方;闻知曹操起兵,与其族弟夏侯渊两个,各引壮士千人来会。此二人本操之弟兄:操父曹嵩原是夏侯氏之子,过房与曹家,因此是同族。

夏侯惇不但是一开始就跟着曹操打拼的元老级大将,更是曹操的同宗兄弟,在曹操心中的地位可想而知。



关羽离曹操而去,本就有负其恩,更负其情。过五关时,若不是六将强行阻拦,他也不想杀之。

但这六将到底只是个小人物,真杀了也就杀了,夏侯惇则不同。所以关羽出于曹操的情面,也不想杀他。

张辽的调停,曹操的放行

夏侯惇虽有实力,但如果硬拼下去,斗个一二百合,终也不是关羽对手。

关羽冲着曹操面子,虽不想杀他。但如他一再纠缠不休,说不得也只有杀之而去。

其实这时候两个人都有难处。如果真斗上个两三百合,那时候高下立见。处于劣势的夏侯惇是该罢手还是继续拿命上,而处在上风的关羽真要杀了他,从而更加愧对曹操吗?



就在两难之际,关键人物张辽带着曹操的指示出场了:

两个正欲交锋,阵后一人飞马而来,大叫:“云长、元让,休得争战!”众视之,乃张辽也。二人各勒住马。张辽近前言曰:“奉丞相钧旨:因闻知云长斩关杀将,恐于路有阻,特差我传谕各处关隘,任便放行。”惇曰:“秦琪是蔡阳之甥,他将秦琪托付我处,今被关某所杀,怎肯干休?”辽曰:“我见蔡将军,自有分解。既丞相大度,教放云长去,公等不可废丞相之意。”夏侯惇只得将军马约退。

如此一来,夏侯惇有了台阶下,而关羽也能顺利通行,自然没必要再斗下去。

结语



综上所述,关羽之所以放过夏侯惇,原因有三:

1 夏侯惇的武力可以跟关羽对峙一阵。

2 夏侯惇的身份使关羽顾及,不敢妄杀。

3 纠缠之际,张辽前来报信:曹操对关羽过关斩将之事不予追究,并令放行。使得生死未决之际,二虎便已罢手,大战结束。

关羽也因此再没阻拦,成功跟刘备张飞重逢。正是君臣重聚义,龙虎会风云。

谈三国故事,看三国英雄。我是Ad哥哥,期待你的关注。

Ad哥哥


这是一个演义的故事,既然把它作为了历史领域的问题,那么豹眼就扯几句吧。

许多喜欢三国的友友,在读三国演义的故事时,过于纠结于一些细节。读书嘛,包括小说,仔细品味是对的,但豹眼认为最好不要跑偏。跑偏了就不好玩了,就没味道了。

这个问题就有些跑偏,纠结于此,就浪费了罗先生的苦衷。并非罗先生有意要放过夏侯惇,如果不放过他,这事不好办哦。

第一,夏侯惇在这以后还活着,而且立了许多功劳,最后因病去逝,自然不能让关羽杀了他。

第二,关羽在这以后也还活着,坐镇荆州十多年,地球人都清楚,自然不能让夏侯惇在这里杀了他。

第三,过五关斩的六将都是虚构的,只有夏侯惇是真实的,彼此不放过不合适。

究竟是谁放过了谁呢?就凭罗先生一句话啦。

如果真的在这里干一架,豹眼以为关羽赚不了便宜。

第一,关羽带着两位嫂夫人有顾虑,而且一路颠簸,饥肠辘辘,斗志、气势上略逊一筹。

第二,夏侯惇以逸待劳,气势正盛,如果单挑不行,可以群殴。夏侯惇的手下也不是吃干饭的。真正的打仗没有傻乎乎的就是一对一单挑,三英战吕布不就是群殴吗?斩颜良不就是趁人不备吗?

第三,关羽、夏侯惇都称得上三国一流战将,胜负就在一念之间,都没有绝对实力摆平对手。就像奥运会的赛场上,所有选手可以说都是过五关斩六将杀出来的,都具备很强的实力,谁能胜出,就看临场发挥。

因此,如果二人真的遇到了一起,可能是夏侯惇放过了关羽一码。

这就是罗先生关键时刻安排张辽出场的原因,否则,这出戏就没法收场了。

随后,夏侯惇还真就跟关羽等干了一架,结果嘛,夏侯惇败了。

关羽千里走单骑找到刘备以后,跟随刘备投奔了荆州牧刘表,刘表让刘备屯驻新野。

建安七年(202年),刘表派刘备向北进攻,到达了叶县。夏侯惇、于禁、李典受命前去抵抗,双方于博望坡对峙。这或许是关羽与夏侯惇最有可能近距离接触的唯一机会。

刘备采用徐庶之计,自烧营寨退却,夏侯惇不听李典劝阻,与于禁追击刘备,被刘备所设关羽、张飞、赵云等伏兵击败,幸得李典来救,刘备才撤退。

这一战,刘备是被刘表逼迫出战,也没真心出力,说刘备故意放夏侯惇一码也不现实。但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道理,他们都懂,也就不会尽全力。否则,夏侯惇恐怕凶多吉少。虽不是单挑,但关、张、赵都在,杀伤力还是不小的。

但也说明了一点,夏侯惇并不惧怕他们。没有金刚钻就不敢揽这瓷器活,夏侯惇还是有底气的。

由此看来,罗先生安排最后一关,让夏侯惇出面跟关羽交流一下,还是有道理的。毕竟只杀了那些无名之辈,既显不出关羽的勇猛,也把曹操的防御力说得太菜,不太合适。

夏侯惇一出场,这段故事就精彩多了。

从演义开篇桃园三结义开始,关羽就是罗先生着力塑造的英雄形象。而真正史料中关羽的高光时刻,就是斩了颜良,其他都是移花接木虚构的。如果千里走单骑不增加点猛料,只杀了六个虚构的人物,这个桥段就不出彩了。

罗先生这么安排,很有道理,毕竟夏侯惇被关羽他们战败一次,让他提前出面陪衬一下合情合理。

特别是关键时刻,曹操让张辽送来通关文牒,做一个大大的人情,好在以后的华容道见面,不然就会让关羽过分尴尬,这故事就不好看啦。


豹眼看历史


关羽是个义气深重的人,他听说了刘备的行踪之后一刻也不想在曹营逗留,恨不能插上翅膀飞到义兄身边,在这种情况下,谁拦他他都不会轻饶,夏侯惇自然不例外。

而夏侯惇听说关羽斩将的事情之后也是十分不服,带着一支人马来追赶关羽。

关羽自负武艺了得,夏侯惇却还敢来捋虎须,阻他前去寻兄,关羽自然十分愤怒。

关羽是打算杀死夏侯惇的,但是却被曹操派来的三个使者打断了。

夏侯惇刚追上关羽的时候,关羽采取先礼后兵的态度,他劝夏侯惇不要多加阻拦,这样反而坏了曹操的义气。

夏侯惇这人是曹营的老资格,饶是这样,他都没像关羽一般的被青睐器重过,心里自然不服。

而关羽过关斩将正给了夏侯惇一个极佳的借口,他要趁机教训教训关羽,出一出心中的恶气。

关羽急着和刘备相会,哪里会容得下阻他去路的人,他如果不杀死或者杀退夏侯惇就无法脱身。

气氛剑拔弩张,短暂的对峙后夏侯惇正要出马,曹操的使者就到了,他拿着曹操的公文让夏侯惇放行,夏侯惇反问使者曹操知不知道关羽过关斩将的事情,使者说曹操不知道,夏侯惇就和关羽打了起来。

打了不到十回合又来一个使者,夏侯惇把之前的话重复了一遍,使者还是回答曹操不知道,夏侯惇便欲再战。

还没打起来,张辽到了,他告诉夏侯惇曹操已经知晓了一切,但还是愿意放关羽离去,夏侯惇不敢不听曹操的指令,只好罢兵离去。

如果不是有人一而再再而三的打断两人争斗,说不定夏侯惇已经被杀退了。

关羽不是忘恩负义的人,他目的是脱身,而不是杀人

孔秀,韩福,孟坦,卞喜,王植和秦琪这些人可谓是自寻死路。

关羽斩颜良,诛文丑,声名大振,谁人不知,谁人不晓。

这些人却不知天高地厚,偏偏自作聪明来挑战关羽。

卞喜算聪明的,知道用智谋,可惜被高僧普净点破了阴谋。

王植也是个有城府的人,可惜部下人敬重关羽,把他计谋泄露了。

王植如果见好就收,不来追赶关羽,关羽才懒得节外生枝去杀他。

可这也怨不得这些守将咄咄相逼,他们职责所在,不能随便放人过关,何况这人是曹操最器重的武将。

关羽也不想杀这些人,但是这些人不给他机会,他不杀这些人就走不掉,无法和刘备相会。

夏侯惇既然罢手,关羽没有理由再杀他,而且曹操对关羽是敬爱有加,关羽感激不尽,之前过关战将关羽心里已经有些过意不去了,如果再对夏侯惇斩尽杀绝的话,那成什么人了?

关羽并非故意放过夏侯惇,而是他想杀的时候没杀死,夏侯惇非等闲之辈,杀他怎么也得三十回合,两人交手没个回合就被人劝住,怎么杀,后来夏侯惇把手,关羽既然脱了身,自然没必要再和他计较。


西堤君


谁放过谁?你确认你不是在开玩笑?关羽巴不得马上跑?那是夏侯惇准备群殴关羽好不好?

三国演义原文是这么说的:

关公依言,不投河北去,径取汝南来,正行之间,背后尘埃起处,一彪人马赶来,当先夏侯惇大叫:“关某休走!”

这明显是夏侯惇找茬,收拾关羽的气势!



夏侯惇找的第一个杀关羽的借口是:丞相无明文传报,汝于路杀人,又斩吾部将,无礼太甚,我特来擒你,献于丞相发落!

话说完就准备开打,夏侯惇的目的就是弄死关羽!

这个时候曹操发的第一个传令官到了!小说就是这样的扣人心弦,关键时刻总是如此刺激!“总是有那么一个桥段叫:刀下留人!”,罗贯中老先生也是学的纯熟!传令官报告夏侯惇曹操让关羽走!

夏侯惇这个时候是铁了心要杀关羽,找的第二个理由是:关某于路杀把关将士,丞相知否?

找到不违抗军令的理由之后,立即就和关羽开战了!

关羽一看搞不成事,必须开打了,就顺带来了一句:“吾岂惧汝耶!”



两个人就打起来了,打了三十多回合,没有胜负,这个时候张辽来了,把曹操的中心思想传达给两位,夏侯惇才没有了杀关羽的借口,关羽才有了脱身的机会!

以上是三国演义的桥段!三国志平话的桥段又是怎样的呢?

先知关公欲往袁绍处寻觅皇叔;内有心腹人,都是曹公耳目。相府不开三四日。曹相共众官商议,有智囊先生张辽曰:“先使军兵于霸陵桥两势埋伏。如关公至,丞相执盏与关公送路;关公但下马,用九牛许褚将关公执之。如不下马,丞相赠十样锦袍;关公必下马谢袍,九牛许褚可以执之。”曹操深喜。先于霸陵桥埋伏军兵。曹操、许褚、张辽都至霸陵桥上等候。

是不是很惊奇,根本就没有这一段哈哈,关羽从曹营走的时候,确实是挂印封金,但是却没有过五关斩六将之说,也没有夏侯惇拦着不让走这趟子事!

问题来了?为什么罗贯中老先生要设计这样一个桥段呢?为何让关羽过去呢?想表达啥呢?

一是成就故事的完备性,追求细节的完美!过五关斩六将本来就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但是如何让一个故事完满呢?关羽一路上斩杀的都是小喽啰,没有魏国的大将存在,这是不是魏国的城防就是一盘散沙啊?会让后世人,觉得关羽就是一个能杀小人物的高手,为了解除后世人的疑惑,就设计在城防上必须有一个拿得出手的武将坐镇,这个人就是三国里出现比较少的夏侯惇了!夏侯惇的出现,既显示了魏国的防卫能力是有张有弛的,同时也是边关大将都是能战的!不得不说罗贯中老先生的深思缜密之处,可见一般!



二是故事背后的故事,更精彩,市场决定收入!关羽的名声是在后世人的嘴中不断得到升华的,但是具体的事例却不够充分,为了扩展更多的故事,同时圈来更多的粉丝,也是罗贯中老先生写书最重要的一个目的,尤其是罗贯中喜欢说书先生,为了配合他们的要求,一段一段讲,每次都有一个惹人心动的悬念!夏侯惇和关羽是一个级别的英雄,会在老百姓脑海里产生一个影响,关羽会不会被打死?这个疑问会折磨很多人,说书人的生意才回好啊!罗贯中的书才会好卖啊!

综上所述,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留给我们后世人眼中的关羽却是栩栩如生的,让他有了英雄气!有血有肉,罗贯中的英雄气也表现得淋淋尽致!

以上是小人物的饿观点,大家觉得呢?欢迎评论!


小人物F


都别抢,我来答。

关羽过五关斩六将以后,原本以为终于可以离开这个是非之地,偏偏在这个时候又追来一个夏侯惇,按照事态发展,关羽原本是要斩七将了,为何却独独放过了夏侯惇呢?

  • 关羽无心杀人

在杀掉最后一将秦琪以后,关羽十分痛心的说“吾非欲沿途杀人,奈事不得已也。曹公知之,必以我为负恩之人矣”,简单来说斩杀曹操的手下是出于无奈的举动,关羽也不愿意杀掉他们。但是长久待在曹操境内,必然会惹出是非。

而且关羽急着去和刘备汇合,偏偏这些人又跳出来阻拦,再加上担心两位夫人的安危。迫不得己之下关羽只好拿刀开路,夏侯惇追来时,关羽对此十分不满的说“汝来赶我,有失丞相大度”,关羽并非不知道夏侯惇的身份,那是曹操的后勤部长,一起打江山的元老级人物。

所以关羽试图用曹操的名头让夏侯惇撤退,但是夏侯惇认死理,虽然曹操确实放你离开了,但是没让你杀我的手下,而且曹操并不知道你杀了人,所以不能放你离开。总之有种“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的感觉。

无奈之下两人只好交手,夏侯惇在《三国演义》中并不是一个战力很厉害的人物,但他居然还和关羽交手有十个回合左右。要知道前面六位大将基本上都是被关羽一刀就解决了,所以这里严重怀疑关羽有所放水。

后面我们也看到,两名使者接连来下达曹操命令,让放走关羽,但夏侯惇就是抓着关羽杀人曹操不知道这点不放,显得莫名可爱,简直是个铁憨憨。所以这个时候关羽生气了,你夏侯惇这不是胡搅蛮缠嘛?所以准备再次迎战动真格。

  • 张辽的面子

有理由相信,关羽如果动真格起杀心了,要结果了夏侯惇也并非难事,只不过是事件问题。但就在这个时候,恰好张辽赶到,大家都知道张辽和关羽的私人关系还不错,在白门楼上关羽还下跪为张辽求情,不过至于两人究竟是怎么好上的,至今也是一个历史谜团。

像关羽到了曹操这里后,张辽也对关羽多有照顾,可以说对于关羽这种朋友不多的人来说,张辽是难得让关羽看得上的一个人。而关羽的性格大家都知道,很少有人能入他的法眼,正因为张辽及时赶到,夏侯惇这位“后勤部长”才没有被关羽一刀结果。

这个时候的张辽终于带来了一封密诏:

张辽近前言曰:“奉丞相钧旨:因闻知云长斩关杀将,恐于路有阻,特差我传谕各处关隘,任便放行。”

虽然曹操已经放话了,但是夏侯惇还是有话说,原来被关羽杀掉的秦琪是蔡阳的外甥,而蔡阳把秦琪托付给夏侯惇照顾,没想到却被关羽杀掉了。这自然让夏侯惇觉得脸上无光,看来这才是这位“后勤部长”的真正目的。

总之在张辽的调解下,铁憨憨夏侯惇只能卖张辽一个面子,而关羽自然乐见这样的结果,也不愿再和夏侯惇纠缠。正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夏侯惇才没有被关羽所杀,要是张辽晚来片刻,恐怕夏侯惇就被关羽给咔擦了。

毕竟实力就摆在那里,以夏侯惇的实力至多是个准二流武将吧,当然这是就《三国演义》而言,真实历史中的夏侯惇还是不错的。但是在关羽这种超一流的武将面前,夏侯惇的武力值显然不够看,这也是他为什么被戏称为“后勤部长”的原因。

后来关羽在华容道放走曹操,也算是抵消了过五关斩六将时欠下的人情。


围炉谈史



关羽在过五关斩六将的时候,为何单单放过了夏侯惇?题主说反了吧!不是关羽放过了夏侯惇,而是夏侯惇放过了关羽,更是曹老板放过了关羽。张辽带着曹老板的军令,好说歹说之后,夏侯惇才答应放关羽离开。

说到底,过五关斩六将这几宗血案,还是曹老板自找的。一面又默许放关羽走,一面又不给通关文书。导致五关守将们左右为难,杀关羽吧!又怕丞相怪罪;放关羽吧!还是害怕丞相怪罪。犹豫不决之际,被关羽冲破了五关,斩杀了六将。

若不是曹操一心想要成全关羽,恐怕行不到夏侯惇这里,关羽就会被抓。但凡把关将领紧闭关门,凭一人之力,不可能拿下关隘。

所以一旦曹操不想放走关羽,关羽是无论如何都走不掉的。即便到了夏侯惇这里,他仍然难以脱身。

题主的意思大概是,关羽明明有斩杀夏侯惇的能力,反而跟夏侯惇打成了平手,是乎是放了夏侯惇一马?

实则不然!在那个特定的情况下,关羽压根就没有斩杀夏侯惇的能力。而且他不光杀不了夏侯惇,相反,久战下去,局面肯定会对关羽极度不利。

如果张辽赶来,不是传达放走关羽的命令,关羽势必会被抓回许都。

先弄清楚一个问题,关羽对夏侯惇,有没有起过杀心?

——答案是肯定的。

关羽起过杀心,而且他想在最短的时间内结束战斗。毕竟他现在的主要任务,是保护二位嫂嫂的安全。一旦跟夏侯惇纠缠过久,万一曹老板了改变主意,二位嫂嫂必然落入曹军之手。

所以他是人挡杀人,佛挡杀佛,没有任何顾虑的。过五关斩六将,干净利索,毫不留情。

关羽斗将有没有起杀心,非常容易判定。因为他的杀招无非两点:

第一,主动出击,策马奔向对手,在奔跑的过程中,借机拖刀蓄力。及至跟前,奋力砍出几记致命重锤。一般情况下,两三刀就可以要了对手的小命。

第二,一旦打斗过程被对手缓和过来,关羽的优势就不存在了。那么?这时候,他就会使用第二个杀招,暗自使用“拖刀计”,利用诈败的方式跑马,来与对手拉开距离,借机拖刀蓄力,然后再爆发自己的第二波小高潮。



一旦关羽起杀心,他就会主动跑马冲阵,反之他会被动接招。

比如!在樊城之战的时候,由于徐晃与关羽是非常要好的朋友,深知关羽的必杀绝招。在对阵的过程中,徐晃先是故意与关羽叙旧,假意套近乎。等到关羽行至跟前,徐晃瞬间变了一副嘴脸。冲过去与关羽单挑,导致关羽没有跑马拖刀的机会,险些折于徐晃之手。

反观夏侯惇这边,虽然几番纠缠,但他并没有真刀真枪的上去拦截关羽。反而是关羽顾虑嫂嫂的安全,不敢跟夏侯惇持续纠缠,主动冲过去杀夏侯惇。

关公大怒曰:“吾惧汝,非大丈夫也!”拍马轮刀,直取夏侯惇。惇挺枪相迎。两马约战二十合,又一骑飞到。……二将又战到二十余合,忽又一骑飞至。——参考,“演义”罗本

夏侯惇才是被迫接招,关羽是主动跑马过阵,所以肯定是起了杀心的。

之所以没有斩杀夏侯惇,是因为他根本就没有斩杀夏侯惇的能力。

在此之前,两人在下邳的时候,也有过交手。夏侯惇奉命引诱关羽至土山附近,在相交十余合之后,夏侯惇诈败而走,期间且战且走,连续引诱关羽追击了二十余里。可见夏侯惇跟关羽交手,确实是游刃有余。

关羽想在这几十合之内斩杀夏侯惇,压根是不现实的。

而且在这个特定的环境下,夏侯惇手下还有几百亲随,加之后来的张辽也赶了过来。关羽方除了他自己,还有二位嫂嫂作为累赘。如果张辽此来,不是传达放关羽的命令,那么?他还会干嘛。无非就是奉命捉拿关羽。


爱尚文史


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后大战夏侯惇,并不是想放夏侯惇一条生路,而是他根本斩不了夏侯惇。在央视版《三国演义》中确实添加了一段戏,关羽在和夏侯惇大战时有一句台词:“如此,关羽便不再顾及杀了丞相的爱将有个不妥了。”从这句台词来看,关羽是表明了自己有能力斩杀夏侯惇,只不过碍于曹操的面子,手下留情了。那么关羽真的有这个实力吗?





原文记载

关羽的这句台词在原著中并未出现,当时只是说二人交战十余合,结果不知:

原文:关公怒曰,吾岂惧汝耶!拍马持刀,直取夏侯惇。惇挺枪来迎。两马相交,战不十合。忽又一骑飞至,大叫“二将军少歇!”……

从这一段记载来看,夏侯惇和关羽二人交战十余合,刚刚热身,就被来使打断。结合当时的其他叙述和客观环境而言,两人并未分出胜负,因为在其后两人还想交手,不过被张辽制止。




夏侯惇实力

我们再来看夏侯惇的一些亮眼战绩,夏侯惇曾经跟吕布单挑过两次:第一次是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时,曹军身陷埋伏,吕布策马挑战,夏侯惇挺枪纵马,上前跟吕布单挑,先是数合不分胜败,其后吕布大军掩杀,曹军大败,夏侯惇也敌不住吕布随军败退;第二次是在濮阳城外,曹操兵败,吕布追杀,夏侯惇引军救援,两军大战一个下午,直到黄昏时分才各自退却。这一段并未有二人单挑的纪录,不过按照《三国演义》中的规律,两军相迎,大多都是将对将,兵对兵,所以二人应该有交手,而且最终谁都没有败,各自和平撤军。从夏侯惇跟吕布的两次交手来看,夏侯惇绝对不是平庸之辈,刚烈脾性加上高强武艺,至少可以排在三国一流名将第一梯队。



二人交手战绩

此外,夏侯惇同关羽也是有过两次交手,一次便是过五关斩六将时的短暂交手。另一次则是在下邳之战,关羽曾跟夏侯惇大战数十回合,当时夏侯惇有诱敌因素,从从容容跟关羽交手,且战且退,最终将其诱入包围圈。二人两次交手,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恶战,从战绩来看,夏侯惇绝对是有着跟关羽恶战的实力,只不过向来没有机会罢了。

关羽夏侯惇二人第二次相争时,实力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损失,夏侯惇独眼,关羽箭伤初愈,这些因素也都要考虑。结合原著而言,关羽固然武力超群,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神威盖世,其武力值高于夏侯惇是有可能的,但要说关羽能斩夏侯惇于马下,我觉得并不现实,二人实力差距微乎其微,在面对面交锋的情况下很难真正有人被斩于马下,除非像关羽斩颜良,赵云刺高览这样的突袭情况下才有可能。所以二人大战时关羽未能击败夏侯惇,不是他手下留情,而是实力不允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