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淵在位發生“玄武門之變”,為什麼“靖難之役”發生在朱元璋死後?

大馬哈魚12


玄武門之變之前,李世民南征北戰,立下赫赫戰功,可以說江山幾乎是李世民打下來的,他文有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等武有李靖,秦瓊,尉遲恭,程咬金,侯君集等猛將。兵都是跟隨李世民南征北戰的府兵。反觀李建成,李元吉那邊文只有魏徵,武將不清楚,兵更多是御林軍,沒有經過大的戰爭。這樣成敗就高下立判。李淵也沒有多少得力助手,所以李世民敢在李淵生前發動玄武門之變。而朱棣不一樣,他只是外地一個藩王,雖然燕地經常受殘元騷擾,有一定的軍事實力和軍事經驗,但是全國有很多藩王,都有兵權,像秦王,晉王。同時朝廷內部設置五軍都督府,還有京城三大營。所以朱棣是沒有力量跟朱元璋對抗的。發動了靖難之役,還借用了寧王的兵力一起,再加上建文帝顧念叔侄之情,不准許傷他,才給了他機會,如果換一個狠心的主子,說不定朱棣早就死於戰場了!所以朱棣的綜合實力是不能跟李世民相提並論的。個人淺見,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謝謝


鼎玉軒轅


李世民戰功赫赫,身邊有很多的將領都依附於李世民。

引起了太子李建成的猜忌和不安。曾三番五次陷害李世民置於死地。

隨著李淵的年紀越來越大,身體也越來越差。李淵活著李建成對付李世民還有很多顧忌,只能通過陷害栽贓的手段。

等李淵一死,李建成當了皇帝情況就不一樣了,那時候李世民就是板上肉了。

李世民之所以趕在李淵沒死之前發動政變,一來是為了自保,二來是趁李淵沒死李建成還是太子,不是皇帝,天下未定,殺了太子自己就是皇帝。

朱棣之所以在朱元璋死了以後發動靖難之役,因為朱棣在朱元璋活著的時候,手裡沒有可實際控制的軍隊,實力不行。

朱元璋手下的將領沒有人聽朱棣的,和李世民的情況大不相同。李世民那時候什麼都有,要兵有兵,要將有將,要軍師有軍師。

當時朱標是太子,太子仁慈寬厚,深得百官的愛戴。朱元璋又很強勢,權利把握的相當牢固。

朱棣要是在朱元璋活著的時候就發動政變,那是打著燈籠拾糞~找屎。朱元璋會把他送往精神病醫院,因為朱棣瘋了


孔孟之鄉禮儀之邦


李世民與朱棣都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造反皇帝”,都是以非嫡長子的身份坐上了皇帝的寶座,同時通過武力征伐的當時逼迫皇帝退位或者消失。在兩人的傳奇之中,有一點略有不同,那便是李世民的“玄武門之變”是在李淵在位發動的,而朱棣的“燕王掃北”確實在朱元璋死後。這其中究竟有什麼奧妙呢?

一:事件誘因不同

李世民功勞卓著卻備受猜忌,李建成、李元吉欲除之而後快,殊不知,他二人完全不是李世民的對手。

朱棣在三個兄弟去世之後,自己成為序齒最大的皇子。但是朱元璋竟然越級傳給了皇太孫朱允炆。朱允炆即位之後,著手開始了削藩,從而觸及到了朱棣的根本利益,最終引發了那場轟動華夏的“靖難之役”。

他兩人最大的不同在於:李世民是先發制人,朱棣是置之死地而後生。

李建成與李元吉打李世民主意,李世民早已看透,最終在秘密策劃之下先發制人。

朱棣是已經退無可退,被人拿著到架在脖子上,不得不反。可以說,如果朱元璋在位,是斷然不會出現“燕王掃北”這樣的事件。

二:當今皇上不同。

秦王時期的李世民,在位人是李淵,太子為李建成,但是兩人都主政,不管軍事。自從李淵太原起兵,奪下西安之後,軍事指揮權就交給了李世民。

朱允炆時期則不同,燕王雖然有一些兵權,但是全國兵力還是由朱允炆統一調配。朱允炆在軍事能力上有所欠缺,完全不是朱棣的對手。所以有一句話說:“朱允炆將朱元璋給他的一把好牌打得稀爛!”

若是朱元璋在位,而且破天荒的削藩,針對朱棣,就算是被父親手刃,他也沒有那個膽量造反。朱元璋為何許人也?且不說戎馬一生,手下猛將如雲,單憑朱元璋那一種盛氣凌人的氣勢,朱棣也不敢造次。


【文 / 楚南青史君】


楚南青史君


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事變和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有實際上的不同,李世民是主動造反,而朱棣是被迫造反。

李世民從他建立卓著戰功之後,就一直有取太子而代之的野心。而他之所以敢在李淵在位時就發動玄武門事變有很多的偶然因素,但其中最重要的是李世民有足夠的實力,以及他的戰功卓著,在朝中有一定的威望。可以說他和太子是勢力相當的。在發動玄武門事變成功後,他也有足夠的實力把李淵逼下位。

而朱棣不一樣,可以說他雖然不贊同朱元璋立朱允炆為帝,但是他從一開始並無謀反之心,至於後來他發動靖難之役,完全是被朱允炆逼迫無奈,當時已經有很多藩王要麼被逼自殺,要麼就被朱允炆殺了,如果他不反,他也沒有活路。再者從宗法和實力上來說,他是朱元璋的四子,以及他在北平的軍事力量,就算不立朱允炆為帝,也不可能輪到他朱棣。更別提朱元璋在世的時候了,可以說如果朱棣在朱元璋在世的時候造反,那他必是死路一條。




你離開了南通


這個問題就是兩個朝代兩位皇帝發生了兩次政變,不同的是一個皇帝在位時發動的政變(唐朝),一個是皇帝去世後出現的(明朝)。他們有什麼不同呢?說來話長。

玄武門之變是中國唐朝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626年7月2日)由唐高祖李淵次子秦王李世民為首的秦王府集團在唐朝首都長安城(今陝西省西安市)大內皇宮的北宮門——玄武門附近發動的一次流血政變。李世民殺死自己的長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齊王李元吉及二人諸子,成為皇太子並掌握實權,旋於同年八月初九甲子日(9月4日)繼承皇帝位,是為唐太宗。  

唐高祖即位以後,封李建成為太子,李世民為秦王,李元吉為齊王。三個人當中,數李世民功勞最大。太原起兵,原是他的主意;在以後幾次戰鬥中,他立的戰功也最多。李建成的戰功不如李世民,只是因為他是高祖的大兒子,才取得太子的地位。李世民不但有勇有謀,而且手下有一批人才。在秦王府中,文的有房玄齡、杜如晦等,號稱十八學士;武的有尉遲敬德、秦叔寶、程咬金等著名勇將。太子建成自己知道威信比不上李世民,心裡妒忌,就和弟弟齊王元吉聯合,一起排擠李世民。建成、元吉知道唐高祖寵愛一些妃子,就經常在這些寵妃面前拍馬送禮,討她們的歡喜。李世民就沒有這樣做。李世民平定東都之後,有的妃子私下向李世民索取隋宮裡的珍寶,還為她們的親戚謀官做,都被李世民拒絕了。於是,寵妃們常常在高祖面前說太子的好話,講秦王的短處。唐高祖聽信寵妃的話,跟李世民漸漸疏遠起來。李世民多次立功,建成和元吉更加忌恨,千方百計想除掉李世民,派刺客、下毒、誣告等手段欲除之後快,而高祖李淵也善惡難分,為了生存保全李世民不得不採取措施。

新舊《唐書》諸紀傳,《資治通鑑》卷一百九十一綜述如下:(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庚申,世民帥長孫無忌等入,伏兵於玄武門。張婕妤竊知世民表意,馳語建成。建成召元吉謀之,元吉曰:“宜勒宮府兵,託疾不朝,以觀形勢。”建成曰:“兵備已嚴,當與弟入參,自問消息。”乃俱入,趣玄武門。上時已召裴寂、蕭王禹、陳叔達等,欲按其事。建成、元吉至臨湖殿,覺變,即跋馬東歸宮府。世民從而呼之,元吉張弓射世民,再三不彀,世民射建成,殺之。尉遲敬德將七十餘騎繼至,左右射元吉墜馬。世民馬逸入林下,為木枝所糹圭,墜不能起。元吉遽至,奪弓將扼之,敬德躍馬叱之。元吉步欲趣武德殿,敬德追射,殺之。翊衛車騎將軍馮翊馮立聞建成死,嘆曰:“豈有生受其恩而死逃其難乎!”乃與副護軍薛萬徹、屈口至直府左車騎萬年謝叔方帥東宮、齊府精兵二千馳趣玄武門。張公謹多力,獨閉關以拒之,不得入。雲麾將軍敬君弘掌宿衛兵,屯玄武門,挺身出戰,所親止之曰:“事未可知,且徐觀變,俟兵集,成列而戰,未晚也。”君弘不從,與中郎將呂世衡大呼而進,皆死之。

再來看看“靖難之役”有什麼不同。由於太祖在世時實行分封制,各地藩王都強權在握,擁兵自重, 這讓建文帝深感不安,於是採取“削藩”的建議,以鞏固皇權。諸王中燕王朱棣勢力   由於太祖在世時實行分封制,各地藩王都強權在握,擁兵自重,這讓建文帝深感不安,於是採取“削藩”的建議,以鞏固皇權。諸王中燕王朱棣勢力最大,他擔心自己被廢,於是以討伐齊泰、黃子澄為名,起兵謀反。就在朱棣攻入南京時,皇宮已是一片大火,從此明帝朱允炆下落不明。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明朝“靖難之役”。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死後,由於皇太子朱標於洪武二十五年先他而死,於是由皇太孫朱允炆即位,這就是建文帝。由於太祖在世時實行分封制,各地藩王都強權在握,擁兵自重,這讓建文帝深感不安,於是採取“削藩”的建議,以鞏固皇權。諸王中燕王朱棣勢力最大,他擔心自己被廢,於是以討伐齊泰、黃子澄為名,起兵謀反。就在朱棣攻入南京時,皇宮已是一片大火,從此明帝朱允炆下落不明。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明朝“靖難之役”。明朝“靖難之役”歷時三年,前期作戰南軍連連敗藉。但自濟南保衛戰後,南軍主力屯駐德州,相機出擊,以遏燕軍。德州處在運河線上,南北交通便利,燕軍自河北南下,始終處在德州的監控之下。燕軍南攻時,南軍或自德州橫出斷其歸路,或襲擾其補給線,或乘虛北攻。所以,雖以朱棣之善用兵,南軍再未出現過戰爭初期的那種大的挫敗,燕軍勢力基本上被阻在山東以北。朱棣未克山東,故雖屢戰屢勝,激戰兩年半,卻始終未能打開局面。等到他越過山東,直趨金陵,半年時間便奪取了政權。不過,朱棣撇下山東,徑直南下,實屬鋌而走險。


一半是火焰


唐太宗和明成祖是兩個很像的皇帝,明成祖朱棣也常把自己與唐太宗做比較,可能因為他們都是文治武功,威加之於海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二人都是篡位而成為的皇帝。至於為何李世民在李淵在位時發動玄武門之變,而朱棣則是在朱元璋死後才發動,我認為有如下原因:

1.所處形勢不同

李淵一家本來就是貴族,見多了權利鬥爭下骨肉相殘的情形。如果太子李建成當了皇帝,面對文才武略、功勳卓著的弟弟,很大概率是殺之而後快,至少也是囚禁至死。不如冒險一把,大不了還是一死。

而朱元璋一家是從底層平民的身份得到了天下,朱棣幼年的時候還沒有完全得到天下,骨肉親情很重要。朱元璋在位時,朱標也還沒死,對於朱棣而言,皇位繼承人朱標是對自己特別好的大哥,感情很深。自己只要不亂搞,至少沒有性命之憂。是朱元璋死後,朱允炆削藩太操之過急又太過絕情才會丟失天下。

2.勢力、實力不同

李世民作為將領衝鋒陷陣,直接參與到了逐鹿中原的戰場,建立了不朽奇功,在軍隊中有很大威望。天下最傑出的英才有許多都在自己陣營。如瓦崗寨的眾多人才。

朱棣只是一個藩王,和他同等的藩王都有秦王、晉王,於朝廷軍事和經濟實力都不可同日而語。

3.功勳不同,心態不同

李世民可以說是建立唐朝的最大功臣,而李建成由於是世子主要只是承擔了守衛大後方的責任,沒有親自攻營拔寨。不朽之功卻不是他來做皇帝,心態不平衡,而且他具備實力。

明朝的建立朱棣並沒有起到太關鍵的作用。不會心理不平衡。

4.勝算不同

對於李世民而言,只要把李建成和李元吉除掉,就算自己現在得不到權,繼承人也非自己莫屬。

朱棣則不然,就算造反成功還有其他藩王等著他。


坐井談天闊


你好,我是無憂歷史,很高興能夠探討這個問題。

自古以來,幾千年的封建王朝中,皇帝寶座永遠都是權力的巔峰,多少皇世成員為了爭奪皇位爭得你死我活。李世民和朱棣是不多的奪位成功的王爺,雖有相同之處卻也不盡相同。

這兩位“造反王爺”經常被拿來比較,很多人疑惑為什麼李世民敢於在李淵在位時發動“玄武門政變”,而朱棣也只能在朱元璋去世後發動“靖難之役”?下面我們就分析一下。

首先,作為開國皇帝的兒子,這兩人對帝國建立的功勞不同。

李世民

李世民在唐朝統一戰爭中居功至偉,雖然後世可以誇大的李世民的功績,彷彿李淵、李建成等都是草包,但李世民的功勞確實不小,足以讓李淵頭疼接班人的問題,雖然定了李建成太子之位,但是卻封李世民為“天策上將”,允許在洛陽開府治事。

反觀朱棣,年幼時朱元璋已經奪得天下,十歲受封燕王,成年後付北京就藩,雖然擔負著抵禦北元的重任,也曾經深入大漠作戰,但其功勞與李世民相比不可比擬,充其量也就是一名王爺將軍罷了。

其次,同為王爺,兩個人的勢力大小天壤之別。

朱棣

李世民早年鼓動父親李淵起兵造反,並且統帥三軍,攻入長安,在滅隋大業上居功至偉,大唐建立後又四方征戰,功名日盛。李世民在建功立業過程中有了自己的班底,招攬一大批忠心耿耿的文臣武將,並且在朝中勢力極大,足以和太子抗衡。

再看看朱棣這邊,朱元璋在位時,二十幾個兒子全部分封王爺,有兵權的王爺不在少數,朱棣只是其一。除此之外,明朝王爺分封也有諸多限制,除了三衛兵馬護衛外,並沒有什麼別的軍隊,朱棣所在北京城依然有朝廷任命的指揮使和佈政史,管理軍事和政史,只有戰時朱棣在詔書旨意下才能節制藩國內的一切軍政大事,平時只是名義上的北平城最高首領。

差距之大可見一般李世民早已有了爭奪權力的能力,而朱棣別說去造反了,可能連北京城都打不出去,就算打出去了,還有一干功勳名將等著他。“靖難之役”如果不是朱允炆太傻,給了朱棣時間準備,又有張信告密,朱棣的造反大業也可能被扼殺在北京城內。

再者,同為皇子,皇帝對他們的感覺不同。

李淵

先說李淵,對李世民可能很複雜的感情,驕傲、愧疚以及有點嫉妒。他這個兒子很優秀,各方面都很厲害,但是長子李建成也不錯,定為太子也合情合理。為了彌補李世民,李淵這個皇帝老爸給了李世民很大的權力,允許他開衙建府,允許他有自己的文臣武將,李世民儼然成立了一個小朝廷,李淵也沒有放在心上。

朱棣就不同了,從一出生,皇位就與他無關,太子朱標是在朱元璋自稱吳王時就立的世子,朱棣只是老四,上面三個哥哥都比他有優勢,太子朱標宅心仁厚,深得朱元璋喜愛和大臣的擁護,在老朱那甚至都沒有考慮過別人,一心想要培養朱標為帝國接班人。

朱標去世後,朱棣對朱元璋選擇朱標兒子朱允炆作為繼承人可能會心有不滿,但是我覺得這種非分之想也僅僅會閃現而過,因為他哥哥做了皇帝,百年後也會是他的侄子做,和現在沒有不同,更重要的是這個決定是殺伐決斷的父皇朱元璋定了,朱棣自然不會違背。

我們說了李淵和朱元璋對李世民和朱棣的感情不一樣,同樣的李世民和朱棣對他們父皇的感情也不同,特別是朱棣,對朱元璋除了敬愛外更有一種懼怕,他無兵無權,更不敢去造他老子的反。

最後,同為皇弟,如果造反,下場不同。

朱元璋

我們經常想“玄武門政變”殺的是太子李建成、李元吉一夥,實際上造的是李淵的反,因為李淵百年後會降大位傳給李建成。李建成與李世民雖為親兄弟,但兩派勢力已經勢如水火,勢必要掙個你死我活,太子上位後,李世民下場只有被殺,他的勢力覆亡,所以為了自己,為了聚在身邊人的前途,他必須提前下手,殺死李建成,逼迫李淵將皇位傳於自己。

朱棣在朱元璋在世時毫無任何勝算不說,其根本也不在明朝權力的中心,這也是為什麼建文朝時期,朱允炆削其藩時,考慮的不是能不能的問題,而是怎麼削藩面子好看,能夠堵住天天悠悠眾口。

朱棣不會想到他老子朱元璋死後,他那孱弱的帶點書生氣質的侄子敢去學法,而且心狠手辣,想治這些叔父們於死地,所以他也是為了自保才敢反叛。那如果朱元璋要削藩呢,我覺得朱棣肯定乖乖的交出一切,因為他的一切都是父皇給的,去南京做個瀟灑王爺也不錯。朱棣在朱元璋在世時是絕對不敢造反的。


無憂歷史


先說答案,那是因為皇帝的政治影響力和政變雙方部下的利益需求導致的。

這個問題其實很好理解,能把唐初和明初皇室的情況瞭解一下就不難理解。

唐初,李淵打天下時,皇室基本上分為三派,從政治地位來分:

第一是身為唐王的李淵一派,擁有大多數舊臣,也是攏西舊貴;

第二是身為太子的李建成,他坐擁東宮,有自己的權臣和智囊(魏徵),還有一些王子跟隨,比如齊王李元吉。

第三就是身為秦王的李世民,他由於戰功卓著,被封為“天策上將”,坐擁自己的天策府,也有文武大臣,文有劉仁靜、徐茂公、長孫無忌等,武就不得了了,有秦瓊、尉遲恭、程咬金等等。主要是這些臣子都聽他的,李淵基本上調不動。

以上是基本上的勢力劃分。那麼為什麼玄武門之變發生在李淵生前呢?我們都知道玄武門之變是大唐二代皇帝座位的爭奪戰,先不說野史怎麼評論,以正史來說,李世民的功勞太大了,大到什麼地步呢,大到他爹唐王李淵都忌憚的地步!以至於肯定想過要更換太子之位,但是我們都知道古代的立嫡長子的觀念根深蒂固,很難在正式的官方文件中廢長立幼。可以說,

李淵身為唐王,其政治影響力已經無法調和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間的矛盾了,一直在想辦法,但是讓他沒想到的是會這麼快發生。

另外一方面就是李世民的部下利益需求,這些文臣武將大多都是當時的能人,跟著你李世民打天下,馬上要到勝利的最後時刻了,結果要被削了兵權,屈居第二,我想這些部下肯定不樂意,必然要為了自己乃至後代的切身利益考慮的。李世民本人肯定也有爭位的想法,文臣們猜到了,就做了李世民想做但是又不能太過直白做的事情,也就是說李世民及其部下們等不及了,萬一到時候李淵頒佈聖旨,雖然通過戰爭可能也能搶過來,但是已經名不正言不順了,不得民心了!

再說說明朝時為什麼靖難之役會發生在朱元璋去世之後。

我們都知道,朱元璋是純白手起家的,曾在郭子興麾下,後來由於自己的能力才被委以重任。也就是說,朱元璋的領導力那絕對是首屈一指的,他對自己麾下的那些大將,如徐達、湯和、常遇春、以及藍玉等,駕馭起來是沒有任何問題的,這些大將也都服他,其他的皇子除了太子朱標,其他的根本指揮不動這些大將,太子朱標可能也指揮不動,但是畢竟比其他皇子有更大的影響力。文臣像李善長、胡惟庸等也是如此,所以朱元璋在死之前,為了這些權臣不惑亂大明天下,就逐一將他們剷除,這就導致後來繼位的建文帝朱允文在靖難之役時沒將可用。

而燕王朱棣根本沒有能力在朱元璋活著的時候發動靖難之役,根本想都不敢想!

也就是說,如果朱元璋不死,明朝根本不會發生靖難之役,別說是朱元璋了,哪怕是朱標不死,都基本上不會發生靖難之役!

其實,還有個原因,那就是唐朝和明朝的制度不一樣。

唐朝皇子們可以擁有軍隊,還可以擁有自己的將軍和謀臣。

這就導致了,皇帝的影響力有很多達不到的地方。但是明朝的皇子雖然都封為王,但是根本沒有實權,還要受當地的行政官員監督,這就使得皇帝的影響力可以達到末端!


萬里河山Show


唐朝初年的“玄武門之變”的發動者是秦王李世民,明朝初年的“靖難之役”發動者是燕王朱棣。 秦王李世民在隨末農民戰爭和各豪強地主武裝集團之間的兼併戰爭中為唐王朝的建立立下了卓越功績,具有極高的政治威望,同時也積聚了雄厚的軍隊實力。秦王李世民與唐高祖李淵之間雖是父子但更是君臣,綜合實力上,呈現“主弱臣強”的態勢,因此,隨著唐王朝皇族內部矛盾的激化,作為臣子的秦王李世民就有實力發動“玄武門之變”並最終奪取了皇位。 燕王朱棣在朱元璋建立明王朝的過程中還是少幼時期,雖然人小鬼大很聰明但是他還是少不更事的。朱元璋依靠淮西集體的勢力,利用自己的政治智慧,以建立根據地的方式東征西討、南爭北戰,最後建立明王朝,實現了從社會最底層一躍至社會金字塔尖高度的政治飛躍。朱元璋此時不僅擁有至高無上的政治威望和統治全國的強大軍事力量,而且還具有極為豐富的政治和軍事鬥爭經驗,一人獨大的態勢,決定了明太祖朱元璋和燕王朱棣之間“主強臣弱”的政治格局。朱元璋後期,燕王朱棣封藩北平,擔負起明朝北方重要門戶的防守,還多次跟隨大將徐達等北伐實力仍然還很強大的蒙元殘餘集團,後還多次獨立掛帥親征蒙古並取得多次勝利,穩定了明朝北方的社會局面,不僅擁有比較高的政治威望、擁有一定的軍事力量,而且還富有身經百戰的政治和軍事經驗。此時的朱棣與老年的朱元璋相比還是“主強臣弱”,朱棣不敢也不能發動政變奪取皇權。在朱元璋死後,年少稚嫩的文弱書生建文帝朱允炆與強健雄霸的中年朱棣之間就是“主弱臣強”的態勢了。因此,隨著建文帝朱允炆不合時機的削藩政策推行,朱明皇族內部的鬥爭白熱化,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就成為可能了。



朱玉群100V


公元626年7月2日,大唐武德九年6月,秦王李世民在玄武門發動政變,殺死自己的哥哥太子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逼迫自己的父親李淵退位,成為千古一帝唐太宗。

700多年後,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章的四子朱棣推翻了明正言順繼位的侄子,自己當皇帝。

李世民與朱棣的行為基本都屬於''謀反''。對於李世民來說,雖然也是唐高祖李淵的兒子,但爵位是秦王,而太子是國家儲君,在皇帝並未廢黜太子之位的前提下,李世民便殺死了太子,這就是以臣弒君,並且事後逼迫自己的父皇成為太上皇,而自己強行做皇帝。

而朱棣則是光明正大地起兵造反,經過3年的戰爭,把明太祖朱元璋確立第二任皇帝拉下龍椅。

同樣都是''謀逆'',李世民是在開國皇帝在位期間成功幹掉法定的接班人上位,而朱棣是在自己的老爹朱元璋去世之後才舉兵造反。

到我們從當時二人的身份處境來看,就知道之中的事了。

1.李世民權勢滔天而朱棣僅限自己的封地。

我們來看李世民在朝中的官職地位:

其他的待遇還有:

封邑三萬戶:唐制,王爵食邑一萬戶,李世民有三萬戶。

禁中騎馬:古代在宮禁中除了皇帝外嚴禁其他人等騎馬,但李淵允許李世民騎馬。

贊拜不名:臣子朝拜皇帝時,贊禮官吏只能稱呼有一殊榮的大臣官職,而不能呼其名。三國時曹操也是如此。

從這裡可以看出,李世民不但有名,獲得了高於其他親王的地位待遇,也有實權,掌握了京畿和部分禁軍兵權,還有著自己的文武官員班底。實際權利已經超過了太子。

在這種條件下,李世民在大唐帝國的心臟位子發動一擊,取得政權是很容易的事。

而朱棣就沒有這麼幸運了,雖然他就藩燕王時手握重兵,但他畢竟是臣子的身份,朱元璋是其君父,極有手段。與李世民控制了長安周邊及部分禁軍的強權不同,朱棣僅僅只能掌握屬於他名下的燕軍,在南京朝廷也沒有很大的影響力。在建文帝施行削藩政策時,朱棣不得不裝病來逃避朝廷官員的監督,''靖難之役''更是打了三年,多次差點讓朝廷軍隊取了性命,更不要提在朱元璋在世的時候造他老爹的反。

2.李淵和朱元璋對局勢的掌握也高下分明。

李淵和朱元璋這兩位雖然都是開國皇帝,但是兩人對局勢的掌控顯然不在一個水平上,李淵對於自己兒子們的管理能力不如朱元璋。

3.大唐的江山是李世民打下來的,所以李世民掌握大唐大部分的軍權,而明朝的江山是朱元璋打下來的,全國大部分的軍權掌握在朱元璋手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