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攻入北京时,明朝还有雄厚实力,崇祯皇帝为什么猴急去上吊?

mllmtv


明朝哪里还有雄厚实力?李自成没进北京城的时候,明朝就不是对手,城陷之后,情况更糟糕。不过道理上讲,一国之君不至于去上吊。具体到崇祯帝去上吊,是多个因素的结果。

1.内忧外患,军事危机不可解除。崇祯皇帝登基的时候,明清已经混战多年,基本上是明朝节节败退。国内农民军风起云涌,李自成张献忠百万大军东奔西突,严重破坏了明朝财政根基。等到李自成打到北京的时候,崇祯要钱没钱,要人没人,国库,内帑早已消耗殆尽,明朝收下的百万军队也是名存实亡,不听指挥,出名的有吴三桂军团,刘泽清军团,左良玉军团,郑芝龙军团等,他们一方面拥兵自重,另一方面也互相掣肘,无法发挥战斗力,已经不再是起义军的对手。


2.望风而降,朱家天下无人捍卫。如果说军事上还存在相持的机会的话,李自成一路打过来,守城将领一路投降,是最让人寒心的。大顺军从洛阳一路向东,山西,河北,京畿地区,几乎没有遭到多大的抵抗,无论是军队将领,还是百姓,或者皇帝的派来的监军,都是热烈欢迎闯王。崇祯皇帝看到这样的情况,知道人心已失,无可挽回,坚持军事对抗的心理防线迅速瓦解崩溃。而在此时的外围勤王之师,也是作壁上观,不参与拱卫北京。


3.心力交瘁,崇祯刻薄寡恩性格偏执。明末的内外忧患,确实已经到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情况,但是崇祯皇帝不选择逃亡,到南京谋求东山再起,更重要的是他个人的心理问题。崇祯登基不久,灭掉了魏忠贤,在任期间杀掉袁崇焕等多个将领,个人自负寡恩的性格已经凸显。为了挽救危局,采取多个极端措施,可以说他是刚强又懦弱,残暴又多疑。他说文臣个个皆可杀,武将又被他搞得人人自危。按照他意愿选的人,做的事,结果李自成攻破外城内城,崇祯逃跑失败,又羞愤,又恼怒。他就只能去上吊了。


雨夜说春秋


按道理说在1644年,崇祯上吊的时候。明朝军队还有,吴三桂军团,刘泽清军团,左良玉军团,郑芝龙军团,高杰军团,方国安军团和刘良佐军团等等百万大军。

但是,这些军队都是远水解不了近渴,更何况大部分都不服从命令,四散逃跑了。从刘良佐,刘泽清一直到高杰都望风而逃,一路向南逃跑,哪敢北上增援北京,勤王崇祯?吴三桂,高第也是磨磨蹭蹭,不敢快速进军。

首先是,李自成势大,拥有数十万浩浩荡荡大举进军,从陕西一路过山西,进河北,包围北京。明军不敢直接阻挡其锋芒,其次是,明军已经失去有效指挥,即便一路明军去增援,其他明军也不会参加,这就是,友军危难,坐如泰山。那谁还会去当出头鸟?

第3点,从崇祯二年,袁崇焕救援北京开始,历次救援北京的明朝大员,哪一个有好下场?不是被剐刑,就是斩首,要不就是暴尸荒野。

更何况到了崇祯后期,大部分明军至少几个月没有发军饷了。粮食,军饷,武器什么都不发,崇祯要求大家勤王,也没有表示要补足拖欠的工资,就更不要提奖金的事情。还要大家去阻挡李自成数十万大军的锋芒。

这种事情,谁还会主动跑上去迎战?所以,长江以北的明军大员纷纷带兵南逃,根本不管崇祯被困在北京城内。北京城内的明军和官员也是纷纷投降,少有抵抗。这个时候,崇祯不自杀,又能怎么办呢?


深度军事


不知道题主说的雄厚实力是什么,如果那时还有雄厚实力,那肯定不是崇祯能用上的。

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前,崇祯皇帝为了解救危局,做了很多的努力,也调动了很多的资源来进行抵抗,很遗憾,现实的结局让崇祯很绝望。

平乱,打仗就需要钱,此时的国库没有钱,钱都被这几年赈灾,平乱,打后金挥霍完了,没钱就调动不了兵,没有钱就保证不了物资粮草。崇祯帝召集百官,号召大家募捐,筹备军费抵抗李自成,挽救大明朝。


结果却是平日里热血激奋的百官们,都象征性的给了点,跟打发叫花子没啥俩样,比如崇祯皇帝的老丈人,女婿让他带个头捐款,周老头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哭穷,崇祯的周皇后实在看不下去了,就偷偷的把自己的私房钱给她爹五千两银子,让他带头给募捐,结果皇帝的老丈人居然还偷偷的贪了两千两银子,捐了三千两,这没把崇祯给气吐血。

后来李自成打进北京城后,全城洗劫北京的百官,居然搜刮出了

七千多万两白银,只周老头一家,就搜出了五十多万两白银

这就是差距,也更能看出崇祯皇帝和百官是何等的离心离德,宁愿送与土匪,也不贡献国家。就从这一例来看,连崇祯皇帝自己的外戚都如此的敷衍他,可以想象其他官员的心态和做法了。所以,大明朝必亡。

那么此时大明王朝的军事实力如何呢,可以说,此时的大明朝军队实力才是真正的雄厚。经过长年累月的作战,无论是打起义军,还是打后金,都积累了非常丰富的作战经验,算得上是彪悍的队伍,同时通过这些年的南征北讨,没少压榨地方百姓,没少抢地方财物,有些队伍甚至比农民起义军更扰民,更加掠夺地方。


这些军队是要实力有实力,要财力有财力,但是,崇祯皇帝指挥不动。

比如左良玉,算是大明朝后期的军事支柱了,不但非常能打,而且队伍庞大,在李自成快进北京城的时候,左良玉在南京,江浙一带的军队据说快有百万之众,崇祯皇帝急令左良玉北上救驾,左良玉却和崇祯做起了交易,要钱,要官,要封赏,至少要给亲王的封号。

这就是当时崇祯最为倚重的军事重臣,说白了,那么多的总兵几乎都被崇祯皇帝这十多年搞得心有余悸,甚至人人自保了,比如左良玉、吴三桂等都成了军阀了,都已经各自为政,独霸地方,皇帝圣旨来了,好听就听,有利就听,无利的能拖就拖,能讲个价钱就讲个价钱,丝毫不会顾及国家利益,朝廷存亡。

宣府和大同,这两处最为紧要的北京门户,李自成还没开打,都张灯结彩的开门迎了闯王,投降了,这才让李自成非常顺利的摸到了北京城门的门环上了。

从上面来看,无论是从经济实力还是军事实力,明朝都不至于如此迅速的灭亡,只是这些实力均不在崇祯皇帝的掌控之下,说到底,崇祯不具备做一个危局皇帝的能力,他既没有智商,更没有智商来力挽狂澜!


沉墨I方之城


雄厚的实力?已经不属于明朝了,在谁手里就是谁一家一姓的私产了。北京城破前,崇祯让王公大臣们捐钱弥补缓解粮饷军费的匮乏,结果大臣们普遍出几个小钱敷衍了事。最有名最可恨的例子是崇祯的老丈人周奎,周皇后拿了自己的私蓄5000两银子交给周奎去捐助,尼玛周奎居然从中贪污了2000两!李自成带着大顺军进城后抓了文武大臣搞“拷掠”,大顺军严刑打死周奎时得到了他的52万两银子!这还只是一家的,巨额的财富囤在私人家里就是死的,根本发挥不出力量。北京城外,吴三桂带着精锐的关宁铁骑磨磨唧唧的行军,直到崇祯身亡,吴三桂还在北京城的百里之外。听到崇祯的死讯,吴三桂马上转把向山海关方向急行军,看看这状态,来的时候是个虫回去的时候是条龙。明朝在北方能打的名将快被崇祯祸害完了,吴三桂算是硕果仅存的一个。谁愿意流血卖命落个不得好死的下场?况且部队长期缺粮少饷士兵们就愿意卖命了?这两条尖锐的原因导致明军宁可当缩头乌龟也不在乎皇帝的生死。崇祯自己作死,民心军心官心丧尽,已经没多大的实力了


立志成虫


崇祯十七年三月,形势自由落体,本来高高在上的皇帝,突然发现,能帮助自己的人,一个人也没有,那种绝望看看下面的过程,大概就能体会一二

三月初一日晚,大同总兵姜瓖投降,宣府总兵王承胤降表亦到,三月初八日,兵至阳和。十一日,大顺军开进宣府,“举城哗然皆喜,结彩焚香以迎”。

姜瓖和王承胤投降,宣大军区是明代两大军区之一,这两位投降,使北京门户大开。

三月初四,崇祯帝终于决定,放弃宁远,征调吴三桂、王永吉、唐通、刘泽清护卫京师。

救命救命,

唐通来了,他本来就在北京一带,路近,

刘泽清,我腿痛,来不了,

吴三桂,我要搬家,

王永吉,不知道在干嘛,可能与吴三桂一路,

好吧,唐通,你去居庸关,抵挡李自成一阵子,


三月十五日(4月21日)农民军抵达居庸关,监军太监杜之秩、总兵唐通不战而降,同时,刘芳亮率领南路军,东出固关后,真定太守邱茂华、游击谢素福出降,大学士李建泰在保定投降。

就来了一个唐通,居然不战而降,


剩下十几万明军,你们在哪,你们为什么不过去救救朕?


书剑漂零


是的,李自成就算拿下北京他也只是占到半壁江山还不到,当时中国还有一半以上的国土还在明政府手中。

可是这些对于崇祯来说只能是望梅止渴,因为北方基本上北大顺控制,即使南方效忠他又能怎样?除非那时候能有一架飞机直飞北京,然后把崇祯给救走。要不然大家觉得崇祯被俘会有什么结果?李自成肯定不会给好果子给他吃,历史上亡国之君有几个好下场,即使不杀崇祯,那也要让他屈辱的活着。比如徽钦二帝被俘北上在北方那就是生不如死,比如李煜亡国后那就是每天醉生梦死,以崇祯的脾气与其这样活着还不如一死干脆。崇祯在国家危难时连和满清达成和解都没有认可,他连北京不保时大臣的迁都提议都没有同意的人,你觉得他会选择苟安?

所以在大顺还没有进京前,历史就已经给崇祯安排了后路,那就是死路一条。假如崇祯不那么一根筋,他如果南迁,我觉得明朝至少不会灭亡在一六四四


高宗1986


楼主指的是明朝山海关还有兵马,崇祯皇帝如果离开北京躲避一下也还有翻盘机会。的确如此,明朝虽然此时烂摊子一个,但是十多马兵马还是有的。但是,崇祯皇帝不会这么干。

为什么呢,因为首都被攻破,也基本宣告亡国了。例如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


投笔从戎君


都说了攻入北京了,当时的崇祯不是不想跑,而是那个看门的不给开,没办法跑,又不愿意被俘虏,就自杀了


雨诩930


放弃延安,换取全国的胜利,这样的胆略和智慧他哪里有啊?


江山无恙2


所以他失败是有原因的,换作他的祖宗朱元璋,朱棣会怎么做,想尽一切办法,活着,然后东山再起,把敌人和他们的家族扔进地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