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发现“真我”的法门

今天我们接着之前“诚意”的话题,来聊一聊“诚意”的下一环节“正心”。

“正心”是儒家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最中间的一环。

我们可以发现,“正心”之前的三个环节“格物、致知、诚意”论述的是人内在“心性”方面的功夫学养。

这是一个发现“真我”的法门

而之后从“修身”开始,则转向了现实人生,偏向于入世做事。

故而,中间的“正心”,其实就是用来衔接人的“心”与“身”、“内明”与“外用”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儒者常说的由“内圣外王”之间的过渡了。

那么到底什么是“正心”?“心”该如何去“正”?以及何为“正”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古人所谓的“心”,其实就是现代人说的大脑的意识功能。

大脑产生了我们人的这种意识功能,而这种意识功能也同样可以反向运用去了解大脑这个中枢。

这其实就是一对典型的“内明”和“外用”,也就是古人所说“心”和“身”之间的关系了。

所以“正心”和“修身”其实就是在探讨人意识功能和身体发用之间的衔接问题。

古代心性学“形而上”的观点认为,人的本质其实是“心”,我们的身体不过是“心”的附属。

简而言之我们身上这几十公斤的骨肉组成的“身”其实并不是我们的本体,我们不过是偶然间暂时拥有了它的使用权。

而“身”也仅仅是我们的“心”能够向外发用的工具。

“身”是“心”的附属物,而“心”也因为“身”的存在而获得了外用的能力。

可以说“心”是独立在“身”之外的一个“真我”。

二者既是从属关系,又是表里关系,而世间的众生芸芸也正是因为这二者的共同发用而产生的。

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此“身”非“真我”,而是“真我”的发用工具。

那么依照主次之分来看,是否应该是“真我”来掌控此“身”,而非让此“身”来牵制“真我”呢?

可回想起来,人们又何尝分清过主次。

我们每天要照顾这几十公斤的骨肉吃喝拉撒睡,待到此身生命延续的条件达到了,它便又开始追求享受。

这是一个发现“真我”的法门

美食、玩乐、性事等等,而当我们遇到别人,此身感受便又衍化出了利益心,纷争也就来了。

由此看来,“真我”的发用反而往往是在此身肉欲的催动下进行的,完全丧失了主动权,我们人也就如此沦为了身体欲望的奴隶。

但话又说回来,若没有了“身”欲的催动,满大街全是些“形而上”的“道心”,那社会又该如何发展,或者说说社会还会存在吗?

所以,回归我们的主题,这些“身”与“心”不和谐相处的道理曾子自然是看透了的。

故而曾子用一个“正”字来为“真我”,也就是我们的“心”设定了一个本位。

既不忽略“身”的感受和发用的功能,也不能放任“身”的感受和欲望而不管,乱了“身”“心”的本分。

对此曾子言:“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这里曾子特意强调了“心”与“身”之间主次关系,“身”是“心”的附属物,不能让“身”的感受影响了“心”。

曾子举出了“忿懥”、“恐惧”、“好乐”、“忧患”四种情绪,人如果心中存着这四种情绪的话,那么心就没有回归“正”的本位。

其实“身”的感受远不止这四种情绪,曾子仅列举这四种是因为儒家仅仅是探寻人世间道理的思想,不涉及生理方面的内容,故而仅仅把这四种对人行为产生影响的情绪拿来论述。

这里提一句,其实关于人“心”与“身”之间的关系,在生理上也是存在的,比如中医里讲的“五劳七伤”就是这个道理,这些在古代中医著作中是有着明确记载的。

回到主题,为什么这些情绪藏于心中,心就不正呢?

比如我们留意一下就可以发现,孩童时期收到的一些伤害,经历的一些不好的事情很容易会给我们留下心理阴影,这些阴影很难以克服,这些阴影直接影响着我们的性格、价值观等等。

所以这些情绪如果不加以克服,那么我们的行为也就注定存在着问题。

该做的事情不敢做,不该做的事情,反而要去动歪脑筋。

“心”自然不“正”。

而当“做”这一环节出现的时候,那么也就是“心”与“身”关联起来的时候了。

这是一个发现“真我”的法门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的逻辑就在于此。

之后曾子又言:“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关于这句话的解释,争议又来了。

很多人解释为:“心做到清明,专心致志在修养上,对于旁事不看不听,吃东西都不知道什么味道,这样才算是真正的修养。”

这种解析对吗?显然不对,首先“心不在焉”这个词字面解析就有问题,而且做学问就要茶不思饭不想吗?

太过死板呆滞,也正是此等解析为后世批孔批儒提供了一大罪状。

其实,结合全文去分析,此处的“心不在焉”是指心被“忿懥”、“恐惧”、“好乐”、“忧患”这些“身”欲牵走了,没有在“正”的本位上。

这种状态我们都曾有所体会,当我们突然遇到了特别难过或者害怕的事情时,就好像丢了魂一样,呆呆坐在那里,别人喊两句也听不到,更不要说去吃饭了。

我们如果不能把这些影响克服掉,把“心”给正回来,遇到一点问题就乱了心,那么还如何入世做事,更何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呢?

所以最后曾子又强调了一遍“修身在正其身”,告诉我们这是一个有先后逻辑关系的功夫,不能颠倒,更不能忽略。

综上,“正心”的含义不是像寻常解析的那样,简简单单说理解为内心纯正。

真正的“正心”是在确立“心”对“身”的绝对管控权,以及克服“身”在感受和发用的过程中对“心”的影响。

这是“心”与“身”在内明和外用两个环节上的衔接,是八目中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不可忽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