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在嘬火晶柿子時,你到底在嘬什麼?

當你在嘬火晶柿子時,你到底在嘬什麼?


01

皮薄如蟬翼,肉甜似蜂蜜。


《長安十二時辰》中,張小敬手拿一根吸管,嘬火晶柿子的場景,至今還在被人津津樂道。

那“噗”的一聲,既震撼了觀眾的味蕾,也讓火晶柿子成了網紅果實。


最大的受益者,當然是柿子的產地、陝西臨潼的果農們,今年能賣一個好價錢了。


但他們要感謝的,不是演員雷佳音,也不是原著作者馬伯庸,而是導演曹盾。


馬伯庸是內蒙古人,成長於桂林,求學於上海,對柿子並不熟悉。而曹盾是地道的西安人,從小就這麼吃柿子,在改編電視劇時,就加入了這個場景。


所以說,能帶動陝西經濟發展的,還得靠自己人。


柿子是純正的中國籍,早在秦漢時期,就已經廣泛種植,被人當做食物。漢武帝在長安建造了中國最早的植物園——上林苑,柿樹就是其中之一。


唐代時,宮中大量栽種,並且通過遣唐使,傳到了朝鮮和日本。大家都知道楊貴妃愛吃荔枝,其實她也吃柿子。


在唐代筆記小說《酉陽雜俎》裡,提到柿子有七大特點:

“一壽,二多陰,三無鳥巢,四無蟲,五霜葉可玩,六佳實,七落葉肥大。”


唐代不愧是一個尊崇肥胖,不,豐腴之美的朝代,就連樹葉的肥大,也被人看重。


人可以“英雄不問出處”,但柿子不行,要求不太冷不太熱不太乾不太溼。氣候溫潤的關中就成了最好的家,北有高原做靠山,南有秦嶺來庇護,安全踏實。


尤其是火晶柿子,對經緯度、海拔、日照、土壤都特別挑剔,只有驪山腳下的臨潼,才能長出最甜的果子。


秦始皇選此地長眠,不是沒有道理的,一片好風水。


當你在嘬火晶柿子時,你到底在嘬什麼?

《長安十二時辰》火了之後,很多人都等著秋天到了,好吃火晶柿子。但如果你是在十月之前就吃到嘴了,對不起,不要為嚐了鮮而興奮。


你是掉坑裡了。


因為,真正的火晶柿子並沒有成熟,還掛在樹上呢,提前上市的都是假冒品。


有句哲理說:“七月核桃八月梨,九月柿子紅了皮。”這裡的九月是農曆,換算成陽曆大概是每年10月份。


往年的柿子是10月中旬成熟,今年因為遭遇連綿秋雨,天氣冷,柿子晚熟,到10月底才紅皮。


所以說,只有最近吃到的火晶柿子,才是正宗產品。比如盒馬鮮生,就把火晶柿子作為這個季節的主推產品。


從電視劇到電商,一朝聞名天下知,柿子還是那個柿子,但市場完全不一樣了。


幾個月前,全國的訂貨商,早已把臨潼果農的柿子全部拿下,最遠的都到了黑龍江。


而身在主場的當地人,這時候就像回到了盛唐,坐擁世間美好,內心可傲嬌了:


(火晶柿子)最可貴是皮薄如紙,輕輕撕掉那一層外衣,亮晶晶的果肉看起來就更像一團火晶了。小心捧起,往嘴裡一吸溜,無絲無核,涼悠悠,甜如蜜。


這滋味太美了,美到我每年都望著秋風起,盼著那一個個紅彤彤的果掛滿光溜溜的樹,風景如畫,實在是賞心悅目。


為了這口甜,有人不遠千里,自駕來長安吃柿子:


當你在嘬火晶柿子時,你到底在嘬什麼?

有人還發明瞭新的吃法:


軟柿子放進冰牛奶裡,用吸管輕輕戳破攪拌,再喝,比買到的奶昔好喝多了。


所以說,心急吃不上真柿子,一定要有耐心。


其實,柿子要徹底成熟,還得等一場秋風過後,樹葉全部掉落,只剩那一個個紅燈籠似的果子掛滿枝頭,才是好看又好吃。


就像陳忠實寫的:


我在驪山南麓的嶺坡上, 見到過那種堪稱紅彤彤的景觀, 一棵一棵大到合抱粗的柿樹, 葉子已經落光掉淨了, 枝枝丫丫上掛滿繁密的柿子,紅溜溜或紅彤彤的,蔚為壯觀,像一片自燃的火樹。


要是下一場初雪,大地一片白茫茫,紅柿子點綴其上,更是一幅絕美的畫面。


這時候,再配一首趙雷的民謠《少年錦時》,意境就齊全了:


“秋天的時候,柿子樹一熟,夠我們吃很久”。


02


陝西自古就是柿子大省,南宋學者馬永卿在他的著作《懶真子》中記載有一句話:“僕仕於關陝,行村落間,常見柿連數里。”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慈禧帶著光緒皇帝倉皇逃跑到西安,當地官員就進獻了火晶柿子。

老佛爺旅途勞頓,飢餓難耐,那份甜想必給了她不少的安慰。


重視柿子的栽培,一直延續到現代。1966年,《園藝學報》發表了一篇文章《陝西省召開柿樹嫁接技術座談會》。

與會人員一致認為,繁殖柿樹也是一項革命工作:


"要克服嫁接成活率不高的問題,解決的方法就是要用毛澤東思想掛帥,要有敢於勝利的決心,把這件事當作政治任務來進行。"


“文革”期間,糧食短缺,柿子被用來當主食充飢。那時候,柿子樹屬於生產隊財產,果實熟了後,像糧食一樣分給大家,五斤能頂一斤糧食。


柿樹不易栽植,單純種樹苗的話,成活率極低,最好的方法是嫁接。先栽種容易活並且長得快的軟棗樹,然後在其枝幹上嫁接火晶柿子的枝條。


當你在嘬火晶柿子時,你到底在嘬什麼?

一旦成活,就不用人多管了,無需修枝、打藥、施肥、套袋等程序,屬於典型的“懶人友好型”植物——只要地方選的對,其它啥都不用會。


柿子樹生長也很慢,一棵20多年的樹,不過胳膊粗細。


當你遇到一個臨潼的農民,千萬不要問:“你種了多少年的柿子?”這樣容易暴露自己的知識匱乏。


因為柿樹不需要專門種植,大部分結果的樹,都有幾十年的樹齡,很多是果農繼承自祖輩的財產。


柿子好吃,但不好運輸,一旦皮紅軟化,就容易破損。80年代時,陝西省化工研究所研製出了一種脫澀保鮮技術,給柿子的長途運輸創造了條件。


也就是未等柿子變紅熟透,還很硬挺時,就採摘下來,然後用脫澀劑,去掉澀味。在1982年和1983年,陝西省兩批運往香港27噸柿子。

當時正是協商收回香港的時候,這些甜美的果實,給兩地關係帶來了幾分蜜度。


陝西柿子的種類很多,有200多種,比如富平有一種尖柿,長得像“美人尖”,個頭大,皮厚,適合做柿餅。


當你在嘬火晶柿子時,你到底在嘬什麼?

而火晶柿子最出名,就是因為《長安十二時辰》的帶動。一件事物,一旦與娛樂話題關聯,就像被安上了天使的翅膀。


在這之前,火晶柿子的品質已得到認可,只是還不被全國大眾所知。


1975年秋,中國人民的好朋友西哈努克親王,帶著媳婦來臨潼,參觀剛發現不久的兵馬俑。在街邊,看到有農民在擺攤賣柿子,紅紅的,小小的,很可愛。


親王生長於熱帶,沒見過柿子,很好奇,上前詢問。


回到賓館後,隨行人員早已準備好了一盤火晶柿子。親王嚐了一口就欲罷不能,把一盤給全吃了。


當你在嘬火晶柿子時,你到底在嘬什麼?

他還想再來一盤,但被勸住了。因為柿子吃多了,傷胃,親王只好作罷。


結果當晚,親王就鬧了肚子。當地官員不敢怠慢,趕快報告給北京。幸好,沒什麼大礙,虛驚一場。


第二天走的時候,親王還帶走了一籃柿子,真是“好了傷疤忘了疼”。


2008年,“臨潼火晶柿子”被國家質檢總局公佈為“地理標誌保護產品”,算是有了官方認證。


根據數據統計,如今臨潼的火晶柿子種植面積約2000餘畝,年產量約3000餘噸。


臨潼本來隸屬渭南市,發現兵馬俑後,為發展旅遊業,在1983年併到了西安。這對當地的柿農來說倒是好事,每到秋季,就提著籃子,在路邊向遊客兜售。


當你在嘬火晶柿子時,你到底在嘬什麼?

而最先知道火晶柿子之美味的,並不是人,而是蜜蜂。


因為太甜,街邊的柿子攤,總有蜜蜂縈繞其上。


03


在《長安十二時辰》中,有人問張小敬,為什麼要拼命去保護長安城?

他舉了一連串長安百姓的世俗生活例子,來陳述對這個地方的情懷。


其中有一個小沙彌,攢下的錢從不亂用,偷偷買來河魚,去喂慈恩寺邊的小貓。


當時,在這座慈恩寺裡,就有很多柿樹,每年會積存好幾屋的樹葉,用作燃料。


一個叫鄭虔的書生,因為家窮,買不起紙張,就以慈恩寺的柿葉為紙,練習書法。


唐玄宗很欣賞他的作品,賜字“鄭虔三絕”,還專門為他蓋了一間屋子,讓他教授官宦子弟讀書寫字。


鄭虔還是杜甫的鐵哥們,倆人常一起喝酒發牢騷,杜甫光給他寫的詩,就有二十多首。


但安史之亂時,鄭虔投靠了叛軍,結果遭到貶斥。可能是和柿子感情深,志氣太軟,不過硬。


當你用吸管嘬柿子時,嘬的不只是甜蜜的果肉,還有那厚重的文化。

當你在嘬火晶柿子時,你到底在嘬什麼?


“火晶柿子”之名的由來,除了形狀,還有一個傳說。


以前,臨潼有個叫“四子”的農村漢子,有一次救了家門口樹上一隻火鳥的命。火鳥從窩裡叼出一根樹枝,送給他。


他栽種到地上,就在當晚,他做了一個夢:一個叫“火晶”的姑娘,送給他一對紅燈籠。


幾年後,那根樹枝結了果,又紅又軟,汁多味甜,鄉親們就叫它“火晶四子”,慢慢成了“火晶柿子”。


這故事有些牽強,就像歷代帝王喜歡給自己的出生造勢,說有龍奔到自己家裡一樣。

因為“柿”這個字,最早寫的是“柹”,並不是“四”的諧音。


火晶柿子還有一個兄弟,叫“火罐柿子”。兩者長相差不多,都是個小面紅,也一樣甜,但火罐柿子多核兒,不像火晶柿子那樣能一口吸溜到底,不太受歡迎。

大多被打成稀碎,釀酒了。


所以,長得帥的人,不一定都能當演員,成為流量明星。


已故作家陳忠實,既愛吃柿子,也是研究柿子的大行家,專門寫過一篇散文《火晶柿子》。


文章一開頭他就提到,自己每年秋天都會買些柿子吃,但當他故意考問街邊的攤主“這是什麼柿子、產自哪裡”時,卻沒幾個人知道。


“攤主一問三不知, 實在令人費解。”有點恨鐵不成鋼的意思。


當有一次,一個攤主算錢時,把零頭給他抹了,他一感動,就告訴對方,這叫火晶柿子,產自臨潼,是柿子中的極品。


這可能是最早的知識付費。


80年代時,陳忠實有了一點積蓄,在白鹿原上祖居的位置,蓋了一個新院落,修了圍牆,立了門樓,並在院子裡特意種上了一棵火晶柿子樹。


這種情感來源於童年的記憶。以前院子裡就有一棵柿樹,他每年都眼巴巴地等著柿熟,但是有一天放學回家後,發現柿樹被砍掉了。


原來那幾年家裡不順,算命先生說是因為有這棵樹的原因,“柿”通“事”,也就是多事的意思。


但反過來想,“柿”也可以理解為“萬事如意”嘛。


比如,于丹曾形容自己的女兒“她笑得像個爛柿子似的”,聽起來不是好話,但本來意思是說,笑得甜,是幸福無以復加的樣子。


賈平凹有篇散文《陝西小吃》,也談到火晶柿子:


”臨潼有火晶柿,紅如火,亮如晶,肉質細密,且無硬核。吃一想二,飽一人思全家。“


但是火晶柿子是季節水果,過了那八個月的時令,就沒法嚐鮮了。


當地人想出一種新的吃法,叫柿子糊塌:把柿子去皮後,和麵粉和在一起,還可包裹核桃、桂花、玫瑰等,捏成扁狀,放在油鍋裡炸,就像炸油糕一樣。


當你在嘬火晶柿子時,你到底在嘬什麼?

賈平凹人稱“鬼才”,寫文章喜歡加一些傳奇志怪的東西。在這篇文章他就寫道:


“油鍋前常圍滿人,便有一光棍只看不買,張大口鼻吸味,竟肥頭大耳。”


”油膩“這個詞,看來是從這來的。


想嚐鮮,還是得吃剛從樹上摘下來的柿子,現在就是最好的時候。


如果生活不順,可以再搭配一個夾饃,一口饃,一口柿,吃了啥都“饃(沒)柿(事)。

(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