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的穿著,從越穿越多到越穿越少,說明了什麼?

先秦的時候,我們忘了倫綱。

三國時期,大家嗜好人妻。

大唐接位,我們習慣了女上位。

肥病死的身子,恰逢遇上雨露甘霖。

可是,後來換了朝廷。

宋朝來臨後,男同胞們翻了個身。

元朝的時候,縱馬狂奔。

草原廣大,聽不見風的呻吟。

到了民國,大手一揮禁了欲。

儒士們,喝下杯中痛落的桃花。

於是某些藝人,粉墨登場。

這在古代,有個身份叫——歌姬。

你眨眨眼,一臉的倔強。

那是藝術,叫我想想過去,想遠點。

想遠點,那又怎樣?

原始社會,我們都是站著行雲布雨,

有時候也靠著一棵大樹。

——秦時明月《女人》

女性的穿著,從越穿越多到越穿越少,說明了什麼?

北方人說,南方人好怪。大風雪裡上身穿大衣,下身穿一身單薄的絲襪。窮酸的人說,有紋身的都怕熱 有蘋果的都沒兜。物慾橫流的社會,停在公元前的大有人在,但遊離在未來的也不少。我國發展的太快了,短短几十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至於好多人不知不覺的時間都去哪兒了,還有的人拿著微薄的工資卻苦苦掙扎在流水線上。這種變化無疑繁衍了新的文化,處於西洋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的碰撞階段的我們,不知道是處於不幸還是萬幸?

女性的穿著,從越穿越多到越穿越少,說明了什麼?

而中國女性,歷史中扮演的角色一變再變。從母系社會主宰男性到封建社會成為男性的陪襯,再到如今的男女平等。人們說,有什麼地位就有著什麼樣的裝束,什麼的裝束,能反映什麼樣的文化。

女性的穿著,從越穿越多到越穿越少,說明了什麼?

那麼女性的裝束,隨著歷史滾滾洪流到底是演變的呢?主要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母系社會的女性

顧名思義,母系社會是建立在母系血緣關係的社會組織,男性地位低下,女性跟隨母親,是一個無夫無父的國度。不同於男性的是,女性主要負責採集食物,燒烤食物、育兒養老等穩定性的勞作。從社會分工能看出,女性普遍受到重視。

女性的穿著,從越穿越多到越穿越少,說明了什麼?

隨著人類文明的形成,人類啟蒙了羞恥之心。女性用皮毛、樹葉等遮住關鍵部位,除了禦寒還能避免尷尬。

奴隸社會的女性

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到了奴隸社會時期,社會生方式遭到了變革。女性幾乎喪失了餵養整個人類的佔比權,而主要由於男來代勞,因此也喪失了社會領導地位。到了春秋時期的百家爭鳴,儒家思想開始廣泛流傳。

女性的穿著,從越穿越多到越穿越少,說明了什麼?

封建社會的女性

直至到了封建社會的漢朝,董仲舒向漢天子提出“擺出百家,獨尊儒術”。

《儀禮·喪服·子夏傳》曾規定:“婦人有三從之義,無專用之道。故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

《周禮·天官·九嬪》裡描述:“九嬪掌婦學之法,以九教御:婦德、婦言、婦容、婦功。”

女性的穿著,從越穿越多到越穿越少,說明了什麼?

由儒家禮儀教義對女性的一生在道德標範、行為準則、人身修養進行了苛刻的要求。其中“三從”指女性未嫁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四德”指婦德、婦言、婦容、婦功。思想鉗制女性,從而女性社會地位,回到了歷史地位的最低谷。

由於男女社會地位的對調,在道德鉗制下,內外有別、男尊女卑。女性一生嫁人的大事都無法自己做主,甚至還有“四德”等條條框框約束女性,女性當時露個肚皮和大腿都會成為千夫所指。從而催生了女性在衣服裝束上,相對於母系社會越穿越多,就差包成一個粽子了。

女性的穿著,從越穿越多到越穿越少,說明了什麼?

到了唐朝,女性裝束迎來了短暫的開放,這和唐朝兼容幷蓄的文化有關。儒家思想的鉗制沒有那麼緊迫,但這只是曇花一現。宋朝接位後女性裝束又回到了以前的軌跡,並繼續“深耕細化”下去,為了取悅男性,裹腳的習俗在不用勞作的富貴家庭已是很常見。

清朝晚期開始,西方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發生了碰撞、交融。如今,隨著時代發展、女性地位提高,三從四德逐漸被拋棄。這說明地位決定穿著,還是女性心靈的得到解放,迴歸了本來的發展軌跡?

女性的穿著,從越穿越多到越穿越少,說明了什麼?

各位你們怎麼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