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典用經方:防己黃芪湯(風溼性關節疼、單純性肥胖等)

歡迎點擊右上角【關注】,關注【愉享中醫】,關注生命健康!

讀經典用經方:防己黃芪湯(風溼性關節疼、單純性肥胖等)

《金匱要略》:風溼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芪湯主之。

《金匱·水氣病脈證並治第十四》:“風水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芪湯主之,腹痛者加芍藥。”

防己一兩,甘草半兩(炒),白朮七錢半,黃芪一兩一分(去蘆)。上剉,如麻豆大,每抄五錢匕,加生薑四片,大棗一枚,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良久再服。服後當如蟲行皮中,以腰以下如冰,後坐被中,又以一被繞腰以下,溫令微汗,瘥。

方解:方中重用黃芪補氣固表,健脾行水消腫,為君藥;以防己祛風行水,與黃芪相配,補氣利水作用增強,且利水而不傷正,為臣藥;佐以白朮健脾勝溼,與黃芪相配,益氣固表之力更大;使以甘草培土和藥,生薑、大棗調和營衛。諸藥配用,表虛得固,風溼得除,脾氣健運,水道通利,則表虛水腫、風溼之證自愈。本方為表虛不固,外受風邪,水溼鬱於肌表經絡而設。益氣固表與扶風行水除溼並投。本方所治風水或風溼,乃由表虛不固,外受風邪,水溼鬱於肌表經絡之間所致。表虛不固,則汗出惡風;水溼停滯肌腠,則身體重著;苔白脈浮,為風邪在表之象。風邪在外,法當汗解,但其人表虛,若強汗之,必重傷其表,反招風邪,表虛當固,單純固表,則風邪不除,水溼不去,因此,必須益氣固表與祛風行水並用。方中以防己祛風行水;黃芪益氣固表,且能行水消腫,兩者配伍,祛風不傷表,固表不留邪,且又行水氣,而共為君藥。臣以白朮補氣健脾祛溼,與黃芪為伍則益氣固表之力增,與防己相配則祛溼行水之功倍。使以甘草,培土和中,調和藥性。煎加姜、棗為佐,解錶行水,調和營衛。諸藥相合,共奏益氣祛風、健脾利水之效,使風邪得除,表氣得固,脾氣健旺,水溼運化,於是風水、風溼之表虛證悉得痊癒

加減化裁:若兼喘者,加麻黃以宣肺平喘;腹痛肝脾不和者,加芍藥以柔肝理脾;衝氣上逆者,加桂枝以平衝降逆;水溼偏盛,腰膝腫者,加茯苓、澤瀉以利水退腫。

禁忌:若水溼壅盛腫甚者,非本方所宜。風邪在表,自當解外,外不解則邪不去,而溼不消;欲解其外,衛又不固時,不可過發其汗,且須益氣固表。

《金匱心典》:“風溼在表,法當從汗而解,乃汗不待發而自出,表尚未解而已虛,汗解之法,不可守矣,故不用麻黃出之皮毛之表,而用防己驅肌膚之裡。服後如蟲行皮中,及從腰以下如冰,皆溼下行之徵也。然非芪、術、甘草,焉能使衛陽復振,而驅溼下行哉?”

  臨床報道:防己黃芪湯提取物在臨床常規治療量下對活動期類風溼性關節炎有非常顯著的治療作用,其止痛、消腫作用與增強握力及改善關節功能等,均優於地塞米松;能明顯降低患者血沉和粘蛋白及IgG、IgA、IgM;能明顯提高C3、C4、CH50水平;能顯著調節T細胞亞群,使T4/T8比值恢復正常。從而起改善臨床症候和阻遏活動類風溼性關節炎免疫病理的作用。近代中藥免疫藥理學研究表明,防己黃芪湯提取物中生物活性成分可抑制巨噬細胞對抗原的攝入,從而影響抗原信息的處理和免疫記憶細胞的產生,並能抑制抗原結合細胞增生和促進體內糖皮質激素離解,以增強其效用,抑制炎症介質的釋放;並且還能在興奮垂體-腎上腺皮質軸的同時,顯著增強T細胞的免疫監督作用。值得指出的是,防己黃芪湯提取物具有明顯使類風溼因子轉陰作用,提示該提取物可能具有封閉異常免疫球蛋白的基因表達作用(中醫雜誌,1993;3∶158)。

[方證] 1.浮腫,以下肢為甚,惡風多汗,尿量減少。 2.關節痛,特別是膝關節腫痛、肌肉痛。

[現代應用]

1.特發性水腫、功能性水腫、急慢性腎小球腎炎、慢性風心病、肺心病等以浮腫為主要表現時可用本方,肝硬化腹水也可參照使用。

2.變形性膝關節炎、類風溼性關節炎、風溼性關節炎、腰椎間盤突出症等以關節疼痛、沉重、活動不利、動作不靈活為主證時可見到本方證。

3.一些代謝性疾病也有應用本方的機會。如痛風、糖尿病、高血脂症,單純性肥胖症等。

4.其他還用於高血壓病,腦血管疾病,蕁麻疹、狐臭、帶下病、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婦女更年期綜合徵等疾病。

讀經典用經方:防己黃芪湯(風溼性關節疼、單純性肥胖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