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根基的汉文帝为何没变成西汉诛吕功臣们的傀儡?

ctxb567


汉文帝继位时国家局势混乱不堪,功臣集团,刘氏藩王虎视眈眈,正所谓“非常之事以待非常之人”,现在看起来,汉文帝有些手段过于残忍,对陈平,周勃等拥立功臣卸磨杀驴也好像不通人情,但是身处乱世,稳定局势,保证帝系传承,也要用这些雷霆手段。



小编认为汉朝给后世留下了两出政治样板戏。最出名的是曹魏代汉,身为权臣怎样一步步将老东家架空,怎样把以下犯上,以势压人的夺位工作,装扮成互相谦让,高贵优雅的禅让。另一出就是汉文帝继位,一位不受重视,母家势力弱小的藩王,如何在内有强臣,外有强藩的情况下坐稳皇位,最难得的是还能尽量相互保全,汉文帝这位古代孝子典范,远比我们许多人想象的要有手腕,他的历史形象绝非忠厚长者这四个字能够形容。

小编认为,汉文帝之所以没有沦为权臣的傀儡原因有三个:第一,汉文帝以藩王承继大统,继位时是带着自己的班子一起来的,继位之后,这套班子很快掌握了要害部门;

在史记孝文帝本纪里说的清楚,当时作为代王的刘恒是带着自己的亲信一起去长安的,而且在继位当夜就连发诏书,拜亲信原代国中尉宋昌为卫将军,掌管南北军,将长安防务拿到了自己手中,让代国郎中令张武任大汉郎中令负责自己的安全工作,把兵权抓在手里之后,汉文帝这才回到前殿,以继任皇帝的身份,为诸侯王,功臣集团所谓的诛除诛吕的叛乱事件正名。

你没有看错,在小编看来,吕后立的汉少帝身为刘邦嫡子刘盈的儿子,他才是大汉正统的继承人,汉文帝刘恒实际上是在功臣集团发动武装政变后鸠占鹊巢,之前他的舅舅薄昭作为特使前往长安,估计也和功臣集团谈好了条件,功臣集团主动放弃京城兵权,代王继位后,为他们正名,以后不会以此为戒口搞武装清算。


皇帝即日夕入未央宫。乃夜拜宋昌为卫将军,镇抚南北军。以张武为郎中令,行殿中。还坐前殿。 於是夜下诏书曰:“间者诸吕用事擅权,谋为大逆,欲以危刘氏宗庙,赖将相列侯宗室大臣诛之,皆伏其辜。

继位的第二年三月,实际上应该是在继位半年之后,汉文帝为了巩固皇权,再一次对朝廷进行大换血,除了大大奖赏了宋昌之外,跟着他到长安的功臣,全部官至九卿,掌握国家实权部门。

紧接着,诛除诛吕的首义功臣周勃,在别人的劝说下辞去了相位。至此,按照自己的构想,汉文帝完成了对大汉朝廷的大换血。

上曰:“方大臣之诛诸吕迎朕,朕狐疑,皆止朕,唯中尉宋昌劝朕,朕以得保奉宗庙。已尊昌为卫将军,其封昌为壮武侯。诸从朕六人,官皆至九卿。”

第二,周勃,陈平等诛吕功臣,担心诸侯王势力不敢造反夺权,同时汉文帝让渡经济利益,和功臣集团一起发财;

代王刘恒在收到邀请到长安继天子位的时候,第一反应肯定是兴奋,但是紧接着他和自己亲信代国大臣商议的结论是:不能去。鸟枪换炮虽然很好,但是这些功臣不是好惹的,都是老狐狸,他们敢废了国家正统的继承人汉少帝,自己到长安能有什么好果子吃。实际上他们商量好了,装病,装犊子,看看再说。如果不是宋昌的高明分析,恐怕汉文帝是会赖在代地等消息,就算后来答应要去了,也是不敢直接到长安,反复派人打探消息,等到确认这群功臣不是诓骗自己,才敢进长安继位。



实际上,刘恒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如果不是因为刘姓藩王势力大,这群功臣非常有可能选出一位新的代表代替刘家执政。


张武等议曰:“汉大臣皆故高帝时大将,习兵,多谋诈,此其属意非止此也,特畏高帝、吕太后威耳。今已诛诸吕,新喋血,此以迎大王为名,实不可信。原大王称疾毋往,以观其变。”

在坐稳位置后,汉文帝对功臣进行了一次大规模加封,越高级别的功臣加封越多,六百户,三百户的加封,可知道有的列侯封侯的时候不过才几百上千户,这次涨工资的幅度可是不小。

所谓“欲先取之,必先与之。”为了进一步摆脱功臣集团的束缚,得了好处的功臣们很快收到了汉文帝的逐客令,没有在政府任职的列侯功臣都回封地去,功臣们自然不愿意离开繁荣的长安,离开政治中心,到乡下的穷乡僻壤去,所以汉文帝下了狠手,把二次为相的周勃再次罢免,要求他带头回封地。


列侯从高帝入蜀、汉中者六十八人皆益封各三百户,故吏二千石以上从高帝颍川守尊等十人食邑六百户 。其令列侯之国,为吏及诏所止者,遣太子。 前日遣列侯之国,或辞未行。丞相朕之所重,其为朕率列侯之国。

第三,继位后,汉文帝快速诛杀了刘邦嫡子汉惠帝一系,逼死了齐王,饿死了弟弟淮南王刘长,解除了刘姓宗室对代王一系的威胁。

汉文帝继位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宣布汉惠帝刘盈的儿子都是假儿子,都是吕后弄来的,派人立即将这些假侄子全部处死。那这些儿子到底是不是真的,小编认为是真的,史记中说的清楚,刘盈在看到自己老娘吕后的狠毒后,自暴自弃,纵情酒色,没听说刘盈不孕不育,因此鼓捣出几个儿子正常,但是没办法,皇帝不想让你活,说你是假的你就是假的。从此对刘恒皇位威胁最大的刘邦嫡子汉惠帝一系彻底绝嗣。

有司分部诛灭梁、淮阳、常山王及少帝于邸。

齐王作为刘邦长子一系,是诛除诸吕的功臣,在刘恒继位后不久就病死了,病因史记上没明说,但是年纪轻轻就突然暴毙,和刘恒脱不了干系,估计是逼死的。在他死后,汉文帝立即将齐国废除,改为郡县。

接着就开始捧杀自己唯一的弟弟淮南王刘长,先是没边的惯着,等到他犯够了错,再一起清算。袁盎说的明白“你一直惯着这个弟弟,不给他找严厉的师傅,国相教导辅佐,突然变脸收拾他,流放他,他哪里受得了,他死了,天下有明眼人,估计你难逃故意杀弟的名声。”但是汉文帝好不容易得手哪能放过他,结果淮南王死在了发配的半路上,死法非常惨烈。

是时袁盎谏上曰:“上素骄淮南王,弗为置严傅相,以故至此。且淮南王为人刚,今暴摧折之。臣恐卒逢雾露病死。陛下为有杀弟之名,柰何!”上曰:“吾特苦之耳,今复之。”

明着的诏书上,给了流放的淮南王非常好的待遇,美女陪着,美食吃着,不像流放像旅游,结果在关淮南王的车上贴封条,一路上送饭的人哪里敢揭封条,结果淮南王活活守着一堆美食饿死了,到了雍这个地方估计是尸体的臭味飘出来了,官员没办法打开封条,淮南王早就死透了。

县传淮南王者皆不敢发车封...........乃不食死。至雍,雍令发封,以死闻。

醉美木渎


汉文帝刘恒之所以能够成为皇帝,第一个原因是因为他是汉高祖刘邦彼时仅存的两个儿子之一。同时,汉高祖的另一个儿子淮南厉王刘长是吕后一手养大的,与吕后关系非同寻常,直接被否决了。如果立汉高祖的儿子,汉文帝是唯一选择!



第二个原因便是捡漏了。众所周知,所谓“剿灭诸吕”实际上就是汉高祖庶长房的几个孙子发动的一场军事政变,他们并不是什么为了“匡扶汉室”,说白了就是冲着皇位去的!就连后来所谓“剿灭诸吕”的功臣周勃、陈平那些汉王朝的开国元勋,实际上最初也并不知情,更多的是被裹挟其中参与了这场政变。换言之,以周勃、陈平为首的汉王朝开国元勋集团和齐藩并不是什么盟友,只是为了各自的利益相互利用而已,二者之间充满着不信任!除此之外,齐哀王刘襄在发动政变之初便企图吞并时任琅琊王的燕敬王刘泽的封地,后来刘泽耍了些小手段忽悠了刘襄才得以全身而退,回到长安。齐藩原本可以利用“匡扶汉室”这面大旗笼络小宗旁支的楚藩、吴藩,结果刘襄这么一搞,直接让楚藩、吴藩心寒了。别说是共享富贵了,你齐藩天下还没打下了便已经惦记上我们小宗旁支的封地,让你刘襄当上皇帝,我们还有好?于是,刘姓宗室集团也与齐藩离心,并没有站到刘襄兄弟一边。



在失去了开国元勋集团和刘姓宗室的支持之后,在汉廷缺乏根基的齐藩独木难支、与两大集团彻底撕破脸又没有本钱。就在刘襄兄弟纠结之时,周勃、陈平等人又以刘襄的娘舅驷钧暴虐,为避免出现第二次诸吕之乱为由,否决了刘襄的皇位继承资格。最后,齐藩只得与两大集团妥协,周勃、陈平等人用几顶诸侯王的帽子(给刘肥诸子皆封王)换取了齐藩的退出,同时也分化了刘襄兄弟,而汉文帝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捡漏成为皇帝的。



换言之,在汉文帝即位之初,齐藩、开国元勋集团、刘姓宗室集团处于一个势均力敌的状态,谁也不服谁、谁也灭不了谁,而维持这个平衡的砝码便是汉文帝!谁也无法做到绝对控制汉文帝,汉文帝却可以作为调和各方矛盾的中间人和润滑剂,是有现实存在意义的!如果某一方想要架空、取代汉文帝或者拿下汉文帝,另两方绝对不可能坐视不理!这便是汉文帝即位之初便可以稳坐钓鱼台、没有成为傀儡的原因所在。



同时,汉文帝本身也不是吃素的,玩起权力游戏来那是驾轻就熟。为了稳住几大势力,汉文帝一气儿把长兄齐悼惠王刘肥的儿子全部封为了诸侯王。如此一来,既将原先地域广阔的齐国分化瓦解了,又让庶长房所有的侄子嘴里都有了甜头,侄子们也就不跟着刘襄起哄了。毕竟就算刘襄当上皇帝,他们无非也就是裂土封王而已。与此同时,汉文帝又把女儿绛邑公主嫁给了周勃的儿子周胜之,与之结成了儿女亲家,并且给足了周勃面子,甚至不惜在散朝后起立恭送周勃离去。在稳住周勃之后,汉文帝又使出了一招明升暗降,将周勃晋升为了右丞相,从而削去了周勃的兵权。对于楚藩和吴藩、包括刘泽这些小宗旁支,汉文帝也是大加拉拢、安定人心。



安抚他人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汉文帝也在极力培植自身势力,先是大肆重用母家薄氏外戚、提拔娘舅薄昭,用以薄昭为首的外戚势力抗衡其他几股势力。同时,汉文帝又大力启用和培养新人,为己所用,贾谊等人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崭露头角的。经过这一番操作,原本随时可能沦为傀儡的汉文帝后来者居上,逐渐控制了局面,成为了真正的皇帝!紧接着,汉文帝借故把周勃踢出了权力核心、让他回家养老,为此周勃还差点儿丢掉了性命。在逼周勃退休之后,汉文帝又借故逼死了自己的亲娘舅薄昭,最终完全掌握了实权。



接下来便是刘姓宗室了,汉文帝鉴于齐藩可以发动军事政变的教训,在地位稳固之后便开始着手削藩,最终经过文景武三代的不懈努力,把汉初尾大不掉的诸侯王势力限制在了可控范围之内。


农民工歪说历史


发表一下个人看法,欢迎大家讨论。

刘恒身边有能人,已经看透了形势,引用宋昌的话如下:

夫秦失其政,豪杰并起,人人自以为得之者以万数,然卒践天子位者,刘氏也,天下绝望,一矣。高帝王子弟,地犬牙相制,所谓盘石之宗也,天下服其强,二矣。汉兴,除秦烦苛,约法令,施德惠,人人自安,难动摇,三矣。夫以吕太后之严,立诸吕为三王,擅权专制,然而太尉以一节入北军,一呼士皆袒左,为刘氏,畔诸吕,卒以灭之。此乃天授,非人力也。今大臣虽欲为变,百姓弗为使,其党宁能专一邪?内有朱虚、东牟之亲,外畏吴、楚、淮南、琅邪、齐、代之强。方今高帝子独淮南王与大王,大王又长,贤圣仁孝闻于天下,故大臣因天下之心而欲迎立大王,大王勿疑也。

主要继位初,主要威胁不是功臣,而是齐王系

回溯一下陈平、周勃联合刘章等人铲除诸吕。吕雉一死,朝廷大权出现空位,谁来填补?主要是功臣和吕产等人。功臣即使不争,也是吕产等人的眼中钉,诸吕图谋铲除功臣的核心人物,势所当然。功臣个个都是历经沙场,百中存一的人物,不会洗干净脖子挨刀。于是,他们暗示诸吕拥立的皇帝不合法,联合刘襄兄弟着手铲除诸吕。铲除诸吕有惊无险。

吕后时,权力一直集中在吕后手中,陈平等人只有迎合诸吕的份儿,没有经营自己势力的机会,所以,众功臣看似势力强大,然而没有形成领袖人物,势力是分散的。

如果刘襄继位,刘襄兄弟宗族强势,功臣必定是才脱虎口又进狼窝,功臣马上就寻求更佳方案,将朝堂的斗争保持在诸侯王间皇位的斗争,使功臣处于超脱的主动地位。

迎立势力弱小的代王刘恒,就顺理成章。当时,刘章、刘兴居在朝廷内部,刘襄坐拥齐国之地。所以,刘恒继位时,最大的威胁不是来自朝堂的功臣,而是齐王刘襄、朱虚侯刘章、东牟侯刘兴居三兄弟形成的齐王派系。

刘恒继位后,首先就是拉拢楚王刘交,吴王刘濞,淮南王刘长。其中楚王刘交,是刘邦的异母弟,他可不像刘邦的其他兄弟一样无能,刘交很有才华,早年曾经师从荀子的弟子游学。刘邦一起义他就跟随打天下,人望不低,即使在吕后时期,刘交的儿子也担任宗正之职,掌管皇家内部宗族事务。刘濞的儿子也时常在皇宫内陪太子玩耍。汉文帝对刘长很好,淮南王刘长为了报私仇杀死了吕后宠臣审食其,汉文帝竟然也没有深究。

阳谋不断

文帝继位后,广泛施恩,给百姓减税,给官员免诽谤罪,不搞党派斗争,但是让官员以才干说话,朝堂上时常考问朝廷大员,周勃因为政治能力薄弱而出丑,将位子拱手让给陈平。周勃虽然在诛诸吕时为首功,然而此时因才干不足,让位于陈平,谁也说不过去。

时间夺走功臣的黄金岁月。陈平于文帝二年去世。文帝接受贾谊的建议,让没有在朝廷担任职位的诸侯到封国。并让周勃带头,并罢免了周勃的职位,让太尉灌婴任宰相,军政一肩挑。

然而,灌婴于文帝四年去世。军政大权空缺之后,刘恒开始更新核心成员,启用张苍、石奋等人。而石奋的特点:

‘无文学,恭谨,举无与比。’

因势利导,保持平衡

眼看陈平去世,功臣势力弱了一点点。文帝二年,刘恒在一口气封了七个王,把齐国分出两块地,一块给了刘章、一块给了刘兴居,而且封了自己的三个儿子为王,包括后来景帝时平叛有功的刘武此时被封王。其实是把齐王的势力分化了。幸运的是,不久刘章去世。文帝三年,刘兴居反叛,文帝派柴武为大将军,很快平复叛乱。此后,文帝又广泛施恩于刘姓诸侯,化解刘兴居叛乱引起的副作用。

陈平、灌婴已死,周勃被免官,功臣已经没有人能够挑战皇帝的权威。至于后来的申屠嘉,虽然很强势,但是仅仅是皇帝给予他的权力而已。

总之,刘恒没有被架空,有他自己高超的政治技巧,弱化了社会矛盾,保持了政治平衡,而且,功臣大多年事已高,经历腥风血雨之后,不想再经历动荡,掌握朝政不久都魂归西天了,而且,文帝的新政策也吸引了很多的次生代能人相助,朝堂日渐稳定。


夜航船水手


一勺历史,为您解答。

(汉文帝)

必须先肯定,这个问题问得好,很有思考的价值。缺乏根基的汉文帝为何没变成西汉诛吕功臣们的傀儡?关键还是在于诛吕的两位大功臣人物陈平、周勃。

刘邦死后,刘盈登基,实际上是吕后在主持朝政。

毕竟吕后缺乏政治权力的基础,所以只能大力提拔吕家的人,这就是所谓的外戚。

吕后要封吕家的孩子为王,当时担任丞相的王陵认为封吕氏为王不符合当初刘邦“非刘氏而而王,天下共击之”的白马盟誓。

吕后不高兴了,于是又问陈平和周勃,这两个老干部觉得封吕家人为王,没什么不可,毕竟太后您如今临朝称制。

散朝后,王陵对陈平和周勃的做法很不耻,觉得他俩献媚于吕后,陈平、周勃就对王陵说:“现在跟太后面折廷争当面顶撞,我们不如你,但是最终保全社稷、安定刘氏,你也未必如我们”!

所以从这一点可以看出,陈平、周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卒安刘氏”,保全社稷,巩固大汉江山!

(陈平)

吕太后驾崩之后,陈平、周勃就谋划策略,设计让外戚吕禄、吕产让出兵权,捕杀诸吕,处死了吕家老小,夺回了朝中的政权和兵权,还废掉了小皇帝。

走到这一步,如果陈平和周勃想要改朝换代,随便从一个刘氏诸侯王中选一个人来当傀儡,慢慢经营也不是不行。不过他们并没有这么做,毕竟刘邦对他们有恩,两个老干部也不是那种野心勃勃过河拆桥的人。

选择拥立没有多大本事也就是缺乏根基的代王刘恒称帝,即后来的汉文帝,还是因为刘恒的低调和谦卑,贤圣仁孝,而且母家薄氏谨慎良善。

而汉文帝最终没有成为傀儡,主要还是这些诛吕功臣的的确确是为大汉的江山社稷着想。

(刘邦)

另外提一点,刘邦死后虽然吕后把持朝政,但也切实地践行着刘邦无为而治地黄老思想的国策,使得百姓继续得以休养生息,只是值得肯定的。而诛吕关键人物陈平,也是黄老思想的推行者之一。


三顾历史


用脑读历史,用心讲故事,欢迎关注【讲古场】

此事还得从吕太后驾崩说起。

一、吕后死后的西汉政局

在刘邦死后,吕后作为西汉的太后,掌管西汉政权一十五年,于高后七年七月驾崩。吕后死后,西汉的政局是这样的:

  1. 皇宫中有一个傀儡皇帝,史称后少帝,是汉惠帝刘盈与宫女所生,名叫刘弘。刘弘的年纪最大不超过15岁,从来没有掌过权,也没有自己的势力;


  2. 吕后的两个侄子吕产、吕禄分别掌管京城长安的南北二军,吕产又官拜相国,所以吕氏兄弟为实力派。但由于吕氏为外戚,被吕后强行封王,违反刘邦的白马之盟。因此,吕氏不得人心;

  3. 当初追随刘邦夺取天下的功臣及子弟大多在朝为官,实力强大。这些人虽无兵权,但人数众多,掌管中央政府的各个机构,对吕氏兄弟构成极大的威胁;其中的代表人物为太尉周勃,丞相陈平和将军灌婴。

  4. 刘邦在世的儿子有两个,代王刘恒和淮南王刘长,都不在长安。刘邦成年的孙子有三人,都是齐王刘肥的儿子。其中刘襄在齐国为王,刘章和刘兴居都在京城长安。这些人就是皇族派的主要代表。

二、平灭诸吕的斗争经过

吕后在临死之前,告诫吕产、吕禄,不可为我送丧,不可离开军队,免得被功臣诛杀。二吕面对复杂的政局也是如履薄冰,日夜谋划,准备犯上作乱。不料,走漏了风声,被朱虚侯刘章得知了这个消息。刘章是刘邦长子刘肥的二儿子,同时也是吕禄的女婿。可能正是因为这样的特殊身份,使得刘章探知了二吕的计划。刘章火速派人给自己的哥哥,齐王刘襄送去一封信,约定里应外合,铲除诸吕,立刘襄为帝。于是,齐王刘襄率先发难,打出诛杀诸吕的口号,起兵杀向关中。

吕产、吕禄得知消息后,发现一个问题,自己手下没有可用的将领去平叛。这说明二吕并没有什么过人的才能,这么多年都没有笼络住几个人才,以致于如今遇到困难了,无人可用。万般无奈之下,吕产派颍阴侯灌婴领兵出征。灌婴是功臣派,此前没有兵权。吕产的这一决定,为自己敲响了丧钟。灌婴应该是一个沉默寡言,很少表态的人,以至于二吕看不出灌婴到底是支持刘氏还是吕氏,所以才敢把兵权交给了灌婴。灌婴领兵到了荥阳之后,马上宣布自己不支持吕氏,并与刘襄联合。但是,灌婴并没有让刘襄继续向西,而是让刘襄把部队驻扎在了齐国的边境线上。双方约定,等待长安政局的变化,必要时再合兵入关。

这时,在长安的功臣们也坐不住了,开始谋划铲除诸吕,其领导核心就是功臣中最有威望的周勃和陈平。周勃没有什么计谋,还得靠陈平来谋划。陈平和周勃手里无兵,于是就派出一个说客去哄骗吕禄。这个人名叫郦寄,是功臣元老郦商的儿子,和吕禄的私交甚密。于是陈平和周勃就把郦商抓了起来(更大的可能性是郦商主动配合),威胁郦寄去劝说吕禄交出兵权。可能是郦寄口若悬河,也可能是吕禄耳软心活,总之,吕禄就主动的交出了兵权。与此同时,吕产得知了灌婴临阵反水,于是准备带人进宫挟持皇帝。但是,这件事情又走漏了风声。这一次是被曹参的儿子曹窋得知了消息,马上通知了陈平和周勃,最关键的时候到了。

功臣派分两步走,第一步,周勃入北军夺取兵权。第二部,派刘章率领一部分人马入宫护卫。刘章提前通知皇宫守卫部队:周勃已经统领北军,准备诛杀吕氏,命其禁止吕产入皇帝寝殿。而吕产呢?此时还不知道吕禄已经交出了北军的兵权,还以为长安的军事力量仍然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因此,大摇大摆的进了皇宫,当发现皇宫守卫部队不听自己命令的时候,他有点蒙了,不知所措。就在这时,刘章出现了,双方开始交战。最后,吕产被刘章追到厕所里杀了。周勃得知吕产被杀之后,悬着的心落地儿了,下令吕氏族人,不分男女老少,一个不留。

三、迎立新君的诸多考量

功臣们铲除诸吕之后,开始谋划迎立新君。当时,有资格当皇帝的人,名义上有四种。

  1. 汉惠帝刘盈的儿子;

  2. 刘邦的儿子;

  3. 刘肥的儿子;

  4. 刘邦的弟弟。

但实际上并没有这么多选择,刘邦的弟弟刘交的年纪已经很大了,而且,他也不算是刘邦的后人,所以只是名义上有这种可能而已。汉惠帝的儿子们都是吕氏的亲戚,这些人如果当了皇帝,不排除将来秋后算账的可能性,所以功臣们是不可能考虑他们的。

刘邦的儿子有两个,一个是刘恒,另一个是刘长。但是,刘长刚一出生就死了母亲,是吕后一手带大的,也算是吕后的儿子,功臣们自然不敢立。所以,儿子里能立的就是刘恒一人。刘肥的儿子中,刘襄是刘邦的长孙,既有能力、又有功劳,也是合适的候选人。所以,功臣们实际上就是二选一。那么他们最后为什么选择了刘恒呢?最重要的原因不在刘恒,而在刘襄。一、刘襄能力太强;二、刘襄错放了一个人。

刘襄年富力强,第一个起兵反对诸吕,两个弟弟又都在铲除诸吕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卓越的才能。所以,刘襄如果称帝,可以完全不依靠功臣就可以掌握大局。另外,在铲除诸吕的过程中,刘襄、刘章以及他们的弟弟刘兴居都有很大的功劳。那么,刘襄如果称帝,自然会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也就不会特别的感谢功臣们。

再有,刘襄错放了一个人,就是刘泽。刘泽是刘邦的宗族,具体是什么样的亲戚关系,史书未载。刘襄起兵的时候,刘泽是琅琊王。刘襄编了个理由,把刘泽骗到自己的齐国,然后派人接管了刘泽的军队,刘泽吃了个亏。但是老奸巨猾的刘泽没有表现出任何不满,反而主动要求去长安替刘襄游说功臣,立刘襄为皇帝。刘襄就放刘泽去长安了。等到了大家商议立谁为皇帝的时候,刘泽一句好话也没替刘襄说,他还对大家说,刘襄母亲家势力强,一定会象吕氏一样乱国。大家刚吃过吕氏的亏,自然就把刘襄pass掉了。那就只剩下刘恒一个人了,于是,刘恒当了皇帝。

四、文帝登基前后的动作

刘恒是刘邦第四个儿子,当时在代国为王。铲除诸吕的时候,刘恒什么力也没出,所以,他能够当上皇帝还是比较幸运的。刘恒身在边地,为人低调,不显山、不漏水,但是能力是非常强的。当得知功臣们准备迎立自己称帝的时候,刘恒非常的冷静,组织手下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又派自己的舅舅进京打探消息,确定没有什么阴谋后才赶往京城。

刘恒到达长安后,面对众大臣,也是先上演了三让而后受的样板戏,之后才接受了大臣们的请求,登基称帝。但是,当他当上皇帝之后,这只羊就变成了了狼。刘恒连夜下诏,让自己的心腹接管了南北军和宫廷卫队,控制了长安的局面。然后,派人连夜杀了刘盈所有的儿子,铲除后患。接着,拜周勃、陈平为左右丞相,灌婴为太尉,虽然都继续重用,但不给兵权。

五、总结

通过以上的描述,我们总结一下,刘恒没有成为傀儡皇帝的原因如下:


  1. 刘恒是刘邦之子,称帝虽然是意外,但是也名正言顺;

  2. 刘恒是有为之主,有自己的心腹和班底,称帝前后做了周密、正确的部署;

  3. 功臣们在选择新君的时候,主要目的是自保,并没有擅政弄权的企图;

君若关注我,我必不负君!


讲古场


随着西汉吕后的死亡,那些对诸吕专政严重不满的忠义大臣们纷纷串联,并最终通过控制禁军的手段,同时也引进外援的方式,进行一次大爆发,成功的将诸吕歼灭。

事后论功行赏,他们却没有选择在歼灭战中出力最多的宗室子弟,而是选择了默默无闻的刘邦四子代王,这就是后世著名的汉文帝。

按理来说,这样被强行拥立的曾经默默无闻的皇帝很容易成为傀儡,但是汉文帝不但没有成为傀儡,反而通过自己的手段实现了文景之治的一个良好开端,成为后世无数君王的楷模与偶像。到底是凭什么呢?

若依我看,汉文帝之所以没有沦为那些功臣们的傀儡,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那就是关于汉文帝的身份,汉文帝是刘邦的亲生儿子,而且排行老四(不要觉得这个老四排名挺靠后的,实际上这个排名还是挺靠前的),从血统上有了一定的优势,毕竟老大刘肥,由于出身问题一直为人所诟病,关于他是否真的是刘邦的亲生儿子一直存疑,所以,刘肥所在的这一支就不可能被大臣选为帝王;至于老二刘盈,他就是著名的汉惠帝,汉惠帝无子,而且当时汉惠帝已经死亡,不可能再做皇帝了;老三是刘如意,这家伙是赵王,在吕后当政的时候,已经被毒杀了。

汉文帝这个老四是当时硕果仅存的排名靠前的刘邦的亲生儿子,天然具有血统上的法理根据,且当时汉朝刚刚成立不久,各种利益关系并没有太复杂,且立下功劳的大臣们数量又较多,很难形成一股有效的合力,来迫使这么一个在法理跟血统上都具备正统性的君王成为傀儡。

第二个原因是什么呢?第二个原因是汉文帝这个人非常的谨慎,有非常忠心耿耿的属于自己的班子。在当时,他听说朝中大臣拥立他做皇帝,他的内心非常的惶恐不安,于是马上派遣自己的心腹到长安城打听情况,在确定长安城确实是发生乱子,而不是一个圈套,他才肯前往长安,并且,在前往长安的过程中,还不断的派遣使者来回打探消息,防止生变。这都基于这个人在汉初那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养成的良好的谨慎习惯,并且在代地注重培养自己的班子。

像他这样的拥有自己的班子的领导者,很难被那些立下功劳的大臣们所操纵,毕竟他很多情况下都可以直接通过他自己的班子来发号施令,不至于被那些大臣们架空,这也就保证他能够向很多重要岗位来安插自己的人手,从而架空那些有功劳的大臣,这样也就避免了自己沦为傀儡。

第三个原因是因为这一个汉文帝的手段非常的高明,汉文帝对掌握军队的重要性有非常透彻的认识,他充分吸收了之前吕氏被歼灭的经验,在即位后立刻任命心腹宋昌、张武为卫将军和郎中令,迅速掌握住来自中枢机构的军事力量,从根本上保证自己的人身安全。

然后汉文帝很注重收买人心,在确保自己的人身安全得到保障之后,他从容不迫的对以往那些被贬斥的子弟进行重新分封,对于功臣们也不惜封官晋爵,且汉文帝的手段还不仅限于此。

汉文帝还非常的擅长通过敲打那些有不臣之心的功臣,换句话说他非常善于打击那些嚣张跋扈的功臣,功臣周勃曾在拥立他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在做宰相的时候,在上下朝的过程经常非常傲慢无礼,一开始,汉文帝对他非常有礼貌,后来表情越来越严肃,在这之后,通过汉文帝的有意无意地敲打与警告之中,周勃变得越来越恭敬。

总而言之,在我看来,汉文帝正是通过这三个原因,才没有沦为那些功臣们的傀儡。


无笔


刘邦,汉室天下的奠基人,从游手好闲到开国的君王,刘邦的成功有太多的神奇之处,称帝后继续彰显他的男人本“色”,据相关史料得知,刘邦的后宫中有名的妃嫔有曹夫人、吕皇后、戚夫人、薄姬、赵姬、管夫人、赵子儿、石美人(石奋之姊)。这些嫔妃中,大家最为熟知的,便是他的宠妃戚夫人也就是戚姬,在为刘邦诞下刘如意后,戚姬似乎要的不仅仅是专房之宠,她的目标是自己的儿子将来该是为王还是为臣,于是便有了争宠,易储的想法。

要说刘邦在世或许能护其周全,可是毕竟刘邦要大戚姬那么多,刘邦纵有再多的不舍也没有用,毕竟自己的寿数不是自己能决定的,在刘邦去世后,吕雉便开始对付一切可能威胁到自己儿子的对手,包括刘邦的妃子还有刘邦的儿子们,可惜的是其子刘盈没有做长久帝王的命,在做了7年的皇帝后便驾崩了,时年23岁,吕后的强势摄政开始了,在吕雉死后,陈平与周勃一番计划下,吕氏在位时安插的各官员均遭到清算,那么谁是大汉天子?最后决定是辅佐刘恒继位为帝,没想到的是刘恒在皇帝的宝座上做的是有声有色,开创“文景之治”,对大汉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那么缺乏根基的汉文帝为何没变成西汉诛吕功臣们的傀儡?

首先,为什么诛吕功臣们会选择刘恒?

吕雉死后,诸吕的功臣们周芷若是要选择新的继位人选,司马迁·《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第八》高帝八男:长庶齐悼惠王肥;次孝惠,吕后子;次戚夫人子赵隐王如意;次代王恒,已立为孝文帝,薄太后子;次梁王恢,吕太后时徙为赵共王;次淮阳王友,吕太后时徙为赵幽王;次淮南厉王长;次燕王建。可是真正还活着符合的除了刘长,刘恒外似乎没有别人了,还真不是,这是按兄终弟及的顺序来的,那按皇帝驾崩太子即立的原则再来看看,刘盈的子嗣如何?由于刘盈的六个儿子中,先后有两个在吕后称制时被立为皇帝,前少帝刘恭后来被废,处死;后少帝刘弘在位一直到吕后去世后,被朝臣罢黜、处死,其他的还年纪尚幼,让这帮老臣子辅佐,很有可能会出现主少国疑的局面,所以还是从成年的子孙中选拔,这时还有另外一人似乎也有可能,那就是刘邦长子刘肥的儿子,在刘肥死后,刘襄袭了其王位,在诛吕的过程中,他与弟弟刘章功劳很巨大的,可是他却没有最后的入围资格,反观刘恒更为适合,因为刘恒的低调,人畜无害,这点诛吕的那些功臣们也许就是这么觉得的。

其次,刘恒为何没变成诛吕功臣们的傀儡?

这就得说说诛吕的功臣有哪些?具体的经手人有陈平,周勃,刘章,刘襄,而刘章更是功劳巨大,在吕后掌权期间,大封吕姓子孙,其中吕雉的侄子吕产入掌禁军,那可是宫廷护卫的重任,关键时刻也是能扭转乾坤的职位,后来在叛乱中被朱虚侯刘章杀掉,刘章与刘襄是刘邦的孙子,这两位的武力自然不必说,刘襄还袭了其父亲齐王的爵位,汉朝廷才经历过诛吕行动,再有强大的藩王如果作乱,那便是第二个诛吕行动,于是便有了理由,见《史记·卷五十二·齐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齐王母家驷钧,恶戾,虎而冠者也。方以吕氏故几乱天下,今又立齐王,是欲复为吕氏也。那刘邦的子嗣中,最为温和的便是刘恒了,在陈平与周勃等人迎立回来之后,刘恒没有开始清算功臣的狠辣手段,而是近乎温水煮青蛙的方式,先孤立周勃,因为他是太尉手握兵权,抬高陈平,陈平是什么人?这里面的门道他再清楚不过了,于是他主动退出,周勃武人的性格,想事情比较过于简单,自然扶持自己的人或被打压,或已退出,作为刘恒又怎么可能会沦为傀儡的地步,说到底还是他刘恒厉害,手段高明。


农夫说历史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得不提到汉文帝是如何成为皇帝的。

汉文帝刘恒从小和母亲就不受刘备的待见。八岁的时候,被刘邦封为代王,之后就藩十五年。相对在王这个阶层里,刘恒算的上和母亲“相依为命”了。


在周勃,陈平诛杀了吕氏家族后,皇位的继承人选择被提上了议程。当时的情况是,刘邦的儿子们都被吕氏外戚杀得差不多了,剩下几个,不是吕后的儿子和养子,就是实力强悍的握有军权的。对于周勃,陈平来说,没根基的才好控制


最后,选择了刘恒。刘恒继位,就是汉文帝。


为什么刘恒没有成为周勃,陈平等人的傀儡,这和他的性格有关。刘恒性格内敛沉稳,且经过汉初的复杂政治局势,谋略过人。在代地的时候,又有一套自己班子在辅佐


刘恒称帝初期,为了掌握政权,大体上做了这些事情:


第一,让自己的亲信,接管禁军及都城周边军队,掌握军权。

第二,安抚诛吕功臣,加官进爵,实则却明升暗降,使其边缘化。

第三,招纳新鲜血液进入朝局,稀释诛吕功臣们的权力。

第四,改革官制,削弱功勋集团实力。


就是这一系列的组合拳,最后成功得让刘恒坐稳了帝位,开创了自己的时代。


朝史暮想,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朝史暮想


首先,汉文帝懂得变被动为主动,率先掌握了长安的兵权。他入住未央宫的当天晚上,就迅速令自己在代国的两名心腹,一个担任卫将军,统管长安周围最精锐的南北二军。另一个担任郎中令,掌管皇宫的治安。通过这两项人事安排,汉文帝成功的将长安内外的军权收规自己所有。从而保障了自己的人身安全并掌握了政治上的主动权。

其次,继续重用功臣,对其加大封赏。汉文帝即位时,功臣由于平定了诸吕之乱,其势力范围已经很大,所以汉文帝如果单单重用自己从代国带来的心腹和旧臣是不能够是不能够驾驭整个朝廷的,而且会激化双方矛盾。导致自己沦为下一个吕氏。因此,汉文帝审时度势的沿用了大批的功臣,让他们居于位高权重的地位,以笼络人心,其中以功臣周勃和陈平为代表。结果表明,汉文帝这招安抚举措很有效。起到了稳定朝政的作用。

所以,汉文帝虽然是被他人迎立的皇帝,但他懂得把握长安的军权,同时善于用恩威并施的手段笼络人心稳固自己的地位,权术手段不可谓不高明。这是其没有沦为傀儡皇帝的主要原因。谢谢采纳。


hello阿甘


要分析这个问题,要从三个人身上下手,分别是:陈平、周勃、汉文帝。


陈平

陈平这个人为人特别圆滑,被人称为:“官场上的不倒翁”,很会审时度势。刘邦在时,不显山不漏水,但是可以六出奇计,帮助刘邦夺得天下。在汉初三杰的夹缝中为自己某得一丝地位,还当上了丞相。刘邦不在时,吕后当政,满朝文武都是敢怒不敢言,陈平看出来如今的形势根本就搬不倒吕后,所以根本就不插手这件事。相反,只有吕后有令,马上就执行了,看着像吕后的马屁精。谁能想象到最后是他和周勃带头把吕后扳倒了?说明,他一直都是支持刘氏江山。


周勃

周勃这个人为人质朴刚强、老实敦厚。刘邦曾预言:“安刘氏天下者,必勃也”。谁知道是刘邦故意激励周勃,还是真的看到自己死后吕后会当政。但是,刘邦肯定周勃不会对汉朝的江山有什么威胁才会这么说。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刘邦的眼光没有错,汉文帝登基以后,周勃两次辞官,第一次是觉得自己功高盖主,迟早会大祸临头,为了保全性命,辞官。第二次是汉武帝诏令咧侯回到自己的封地,无人动身,周勃身为丞相,为了给列侯起表率作用,辞去官职,主动回到了封地。

汉文帝

汉武帝自从登基以后,为了稳固皇权。一方面把重要的职位都任命给自己的心腹,保障自己的安全。另一方面奖罚分明,对拥立他当皇帝的大臣封官加爵,陆陆续续得恢复刘氏王的爵位封地,用来加强刘氏家族的统治。除此之外,汉文帝在入宫的当天夜里就把周勃的兵权就收编了,命令宋昌为卫将军,镇抚南、北二军;命张武为郎中令,巡察保卫宫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夺取了坐稳皇帝位置的军事力量。

综上所述:汉文帝没有变成傀儡,诛吕的带头人陈平和周勃没有把汉文帝当成傀儡的心思是一方面,最重要的原因是汉文帝自身有强有力的政治手腕,可以短时间内牢牢把握住皇位的保障力量:军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