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重要象徵——小麥,是如何一步步走上全人類的“餐桌”的?

文明的重要象徵——小麥,是如何一步步走上全人類的“餐桌”的?

中國悠久的飲食文化歷史,自古以來就形成了南米北面的飲食格局。其中北方人大多都是以面為主食,而小麥,就是這種麵食的主要食材,所以提起小麥,北方人一定不會陌生。

但是如果把視野投放到整個世界,就會發現小麥也並不是中國獨有,在中亞地區,特別是土耳其,伊朗,伊拉克等地,仍然可以看到小麥遍地的身影,中國作為世界上較早種植小麥的國家,在經歷了數千年的發展後,在不同的地區,依照自然環境、人文風俗的不同,小麥有了不同的吃法,也已經成為了中國人民飲食格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了。

那麼,原本一顆小小的小麥種子,是如何通過自己的力量,在世界各地生根發芽的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小麥的發展歷史。

一、小麥的起源

關於小麥的起源問題,至今較為權威的說法是說其來自於土耳其東南部的卡拉卡達山區,

而出現的最早時間大概是距今萬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在中亞地區原始人類聚居的遺址中曾經出土過碳化了的麥粒、麥穗,由此可以看出,早在問你以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經發明瞭馴化和栽培野生小麥的方法。

那麼這裡就涉及到這樣一個問題,新石器時代有那麼多的植物,為什麼小麥就能夠作為經濟作物和糧食被較早地馴化呢?這就與當時的氣候環境變化密切相關了。

文明的重要象徵——小麥,是如何一步步走上全人類的“餐桌”的?

前面已經提到過,小麥原產於中亞地區,還有一部分小麥也分佈在西亞與歐洲交界處,由於處於中緯度地區,大氣環流在這個地方較為特殊,所以形成了有別於亞洲其他氣候的地中海型氣候,這一氣候的特徵是冬雨型的,冬季溫和多雨,但是夏季卻炎熱乾燥又漫長。

這麼一來,小麥為了獲得更好的生存空間,開始了它的進化和演變,那就是隻能在冬天的時候鉚足了勁地生長,在夏天到來之前植株乾枯,只剩根系在地底下默默地積攢力量,等到冬天來了,蟄伏的植株又開始生長。這麼一來,小麥的果實往往都是經過了一個漫長夏天的積累,到了冬天的時候,一粒粒麥穗都渾圓飽滿,也因此吸引了當時還處於採集漁獵方式生活的原始社會的人們。

他們將這些進化後的野生小麥採集下來,為了能夠實現更加方便省力的採集,他們發明了石頭做成的鐮刀,而小麥在收割之後,還要經過去殼等一系列步驟才能食用,所以人們又為此發明了杵臼,以便於將小麥磨成粉。由此看來,小麥還推動了人們生產生活方式的變化。

但是,小麥正式進去人們的飲食結構,是因為那場氣候變遷。新石器時代以後,地球上迎來了週期性的全球範圍的降溫,這一現象在地質學上被稱為“新仙女木事件”,使得降溫幅度大,降水減少。

文明的重要象徵——小麥,是如何一步步走上全人類的“餐桌”的?

許多植物因此被凍死,人們的食物來源也開始急劇減少,但是在此之前,由於生產力的不斷進步,人口數量逐漸增加,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人們面臨走投無路的境地。為了自身的發展,人們不得不開始學著種植糧食,而小麥剛好又因為耐寒的特徵,成功地在許多糧食作物中脫穎而出,其種植範圍和數量也開始不斷擴大,

人們也在不斷的摸索中對其進行培養、雜交和種植。

二、小麥的傳播

那麼原本受西亞人青睞的小麥,又是如何遠渡重洋,最後紮根於世界各地的呢?單就從中國來說,據文獻記載,大致可以得出小麥進入中國的傳播路線可以分為兩條,一條是北方路線,即從中亞傳播到新疆,再通過河西走廊傳到中國內地。

而另一條南方的路線則是經過印度傳到雲南和西藏等地,值得一提的一點在於,由於西藏地區海拔較高,高寒地區不利於物種的進化,所以至今在西藏海拔較高及雲南的西北部地區,仍然保留著原始的小麥種子。

而根據《左傳》的記載,“不能辨菽麥”,可知起碼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就已經出現了麥子,並且是廣泛種植,因為當時的普通百姓都能夠認識麥子,可見其種植範圍之廣。因此小麥在中國的傳入時間要早於春秋戰國時期,而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就有過“告麥”等字樣,可知中國大致是在

夏商時期,就已經引入了小麥。

而小麥一經引進,就開始以其旺盛的生命力在中國廣袤的土地上生長,並且和水稻一起互相配合,共同佔據了中國人民餐桌上的主食地位。

文明的重要象徵——小麥,是如何一步步走上全人類的“餐桌”的?

人們對小麥也開始了馴化和雜交,使其適應中國的氣候和土地,因此根據地區和

熱量、降水等因素不同,有了小麥一年一熟和一年兩熟的熟制。並且為了更好地收割小麥,在唐朝時期,人們還發明瞭麥釤,用來割麥,到了元朝,這些裝備就進一步升級,出現了麥綽,由此可以看出,小麥在中國的引進,還促進了生產工具的演進與生產技術的進步。

北宋初年,小麥實現了北方黃河流域向南方地區的擴展,發展到明朝,就已經基本實現了全國範圍的傳播與雜交種植。再由中國傳到鄰國的日本與朝鮮,因此走向大西洋的另一邊,而歐洲的小麥也是通過希臘和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國家傳入的。

在哥倫布那場震驚世界,改變歷史的航海中,將原產於中亞地區的小麥也帶到了美洲大陸,不僅改變了美洲人的飲食結構,也實現了物種的交流與傳播,小麥的足跡,由此遍佈整個世界了。

並且由於小麥廣泛分佈於世界各地,也逐漸成為人們飲食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一個國家農業產值中佔有較大比重。就中國來說,

小麥已經使得中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小麥出口國,從這一點來看小麥,它不僅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並且還為國家的經濟貢獻了自己的一部分力量。

三、小麥在世界的影響

1.小麥對歐洲的影響

由於歐洲的地理位置特殊,許多國家面積較小,因此整個歐洲遍佈著非常多的小國,小國與小國之間又因為各自不同的飲食習慣以及風俗人文有不同的隔閡與間隙,但是小麥的產生使得這些國家逐漸打破了原來地理上的隔閡,逐漸有了共同的飲食習慣。

文明的重要象徵——小麥,是如何一步步走上全人類的“餐桌”的?

成熟的小麥可以用來磨製麵粉,而麵粉又是製作麵包的主要原料,因此小麥的廣泛傳播,使得整個歐洲都逐漸形成了吃麵包的習慣。 基於以上條件,小麥在歐洲的傳播也使得各個國家之間戰爭的頻率降低了,在人們馴化和雜交小麥的過程中,逐漸與大自然和土地建立了較為親密的人地關係。在這個過程中,歐洲各國的人們因此形成了更強烈的認同感,國家和民族情結也逐漸形成。

2.小麥對中國的影響

學界目前也有關於小麥原產於中國的記載,但是尚未得到正式的認可。但是不管這一說法是否正確,小麥自夏商或者更早以來就出現在了中國的中原大地上,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因此小麥自古就是中國人們的飲食元素,歷經千百年的發展,衍生出瞭如麵條、烤饢、麵餅、啤酒等相關的美食,豐富了人們的飲食結構,並且麵餅等食物以其便於攜帶的特點成為遊牧民族的重要的食物。由此可見,小麥在中國的重要影響,不僅僅是

飲食方面,還體現在了生活方式方面。

同時,由於小麥歷史悠久,並且衍生出來的食物種類豐富,在西漢以來一直都是絲綢之路上的人們必不可少會攜帶的重要食物,並且在沿路上一直起著傳播中國的麵食文化的重要作用。

四、小麥對人體健康的作用

1.小麥的藥用價值

文明的重要象徵——小麥,是如何一步步走上全人類的“餐桌”的?

《本草拾遺》中對於小麥的藥用價值,曾有過這樣的記載“小麥面,補虛,實人膚體,厚腸胃,強氣力。”可見小麥具有良好的滋補效果,同時,小麥還能夠對失眠多夢、焦躁抑鬱等症狀起到較好的緩解作用。除此之外,還能通過降低雌性激素來達到抑制女性乳腺癌的目的。

2.小麥的營養價值

小麥中富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和礦物質,能夠達到寧心靜氣的效果,除此之外,小麥中的鈣質和蛋白質與其他維生素、膳食纖維素也非常豐富,對於補充人體所需要的各類營養成分,增強抵抗力也具有較好的效果。

五、結語

作為較早出現在這個星球上的植物,小麥在人類的歷史發展歷程中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它見證了我們從原始社會走向現代社會,在生產技術和生產水平的不斷髮展中,小麥的品種也不斷走向成熟和豐富。它在我們的生活中,充當的角色也不僅僅是果腹的重要糧食,而是一

整個時代的最好象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