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道德經》第五章:被拋棄的危機意識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這句話出自《道德經》第五章,作為《道德經》的經典論述,這句話,廣泛被人們熟知,其影響深遠、意義重大,也正因如此,一旦解讀有誤,就會出現負面影響。當然,老子哲學包羅萬象,囊括宇宙萬物,不同的學者,解讀和感悟也有所不同,今天讓我們結合《道德經》第五章全篇,從“ 被拋棄的危機意識 ”這個層面,來為大家解讀。


解讀《道德經》第五章:被拋棄的危機意識

白話解說五千言、品評天下事。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

(天地、不會講仁慈,它會把,萬物當成,祭祀用的草做的狗一樣,祭祀過後沒用了,就丟棄。)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

(聖人會效法天地之不仁,把失去價值的百姓拋棄掉。)

老子,這兩句話,首先是肯定句,言外之意,這就是天道,這麼做,就是對的 。如果按照,字面意思,去理解,似乎讓人感覺,太無情了,心都碎了,有用怎麼都行,沒用就扔了。然而,!老子真的要,表達這樣一種意思嗎?當然不是。讓我們從這兩句話的,言外之意,去解讀,解讀為 : 做一個有用有價值的人,否則會被淘汰。老子的邏輯是,因為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所以萬物和百姓,一定,!要做一個有價值的萬物和百姓,!否則會被淘汰 。老子是要人們樹立這種危機意識,時刻檢查自己,是否有用、有價值,是否將會被淘汰,如果有這樣的苗頭,及時糾正自己。老子也在教導人們,有權利,去選擇淘汰誰的一方,要像天地和聖人一樣,及時去淘汰無用沒價值的萬物和百姓。

我們來討論一下,老子的這兩句話,只是在教君王做事,在教管理者做事嗎?當然不是,但我們時常這樣誤解。我們用辯證法來談一談,誰是聖人,誰是百姓的問題。這應是一個,選擇與被選擇的關係。有權選擇的一方,就是老子口中的“聖人”,被選擇的一方,就是老子口中的“百姓”,這是一個選擇權的問題,因為有權選擇的一方,可以決定是否把被選擇方當做“芻狗”一樣拋棄,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就知道這兩句話如何運用於生活。舉一個例子,老闆和員工。應聘時,老闆是“聖人”,因為老闆選擇是否用你,辭職時,員工是“聖人”,因為員工選擇是否拋棄老闆。應聘時,老闆選擇不用你時,是因為我們在老闆心中還不是一個足夠有價值的人,所以如果我們很想進這家企業,就要努力提升自己的價值,達到要求,自然就得償所願。辭職時,如非特殊原因,大多數是因為,企業不能滿足我們的訴求,這時,我們就把老闆當“芻狗”放棄了,而如果我們有價值,老闆想挽留,就應反思企業對於員工來說,是否有價值,為什麼優秀員工流失,從而完善企業的文化氛圍、和諧機制、待遇等。老子這兩句話,如果用於生活,如撫養教育問題,作為父母,是否做到了,關愛子女身心健康、用心的合理安排時間、情緒控制等,榜樣。如果做到了,孩子就不會叛逆,不會成績差,不會不聽話,不會把父母當“芻狗”。用於夫妻關係,朋友關係,同事關係,亦然!。總之,我們一定要有價值,否則就會被對方拋棄。

反過來講,我們再討論一下,“聖人”為什麼一定要斬釘截鐵的,把沒有價值的“百姓”當“芻狗”拋棄掉呢?為什麼要這麼做?是無情嗎?如果我們作為一家企業的老員工,對於企業而言,我們不能為企業創造價值,甚至拖後腿(也許之前有價值),企業依然不放棄我們,那這是企業對所有人的不負責,其後果,可能會拖垮企業。一個企業的價值,是承擔了社會責任,解決了部分就業問題。如果因為仁慈,最終拖垮企業,那是對社會的不負責任。與其最後一起垮掉,當然不講“仁慈”、拋棄沒有價值的,是對的!。而這種對少數的“不講仁慈”,恰恰是對大多數的“仁慈”。這是權衡之後的正確果斷選擇。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tuo yue 乎!?

(天地間的萬事萬物、不就像灶臺的風箱一樣嗎?)

虛而不屈、動而俞出 ;

(雖然風箱腹內空無一物,但依然不屈不撓!只要風箱不斷鼓動,就算灶臺裡的木頭是溼木,也會讓它燃燒起來。)

俞,1. 獨木舟,見《說文》:“俞,空中木為舟也。從亼,從舟,從巜。巜,水也。”。因引申為運輸工具,為輸的字源。這裡解釋為,溼的木頭,寓意困難的事。

老子,前文兩句闡述,要做有用有價值的人,這兩句與前文相呼應,如何去做呢?他教導人們,要讓自己像灶臺的風箱(吹風機)一樣,就算腹內空無一物,即使我們沒有太高文化,沒有特殊技能,但只要我們一直努力,一直學習,一直堅持,我們同樣能做出很大的成績。風箱吹溼木,比做普通人做困難事。老子用風箱做比喻,其用意,恰恰更多的是教導“百姓”或者“弱者”。也可用於小企業做大事,小團隊大理想等。只要堅持,就有成績。

多聞,數窮 ! 不若守於中 。!

(把更多時間用於聞聽而不行動,很快就會“窮”,它不如始終守“中”,一心一意多做事。)

“ 多聞 ”的結果,就是“ 數窮 ”。!

“多聞”,這裡解釋為,整天只看、只聽、只研究而不行動。我們簡單的可以理解為現代語的,“光說不做”。

“ 數窮 ”的 “ 數 ”,是多數,很多,這裡解釋為,加速的意思。“ 窮 ”,窮了,窮苦,這裡解釋為,減少了,降低了,少了,沒用沒價值了,很快就會,被當“芻狗”拋棄了!。

“守於中”的 ”守”,守住,這裡解釋為,長時間的堅持。 “ 中 ”,中間,中庸,這裡解釋為,一心一意多去做。

一個“ 中 ”字,足以代表中華五千年的文化精髓!中庸之道。正所謂,“ 中 ”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 ”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我們簡單的理解就是現代文的,掌握尺度,把握分寸。

老子,最後一句,是苦口婆心的告誡!!整天只“多聞”,而不堅持行動,就要被拋棄了!!!真的不如“守中”,掌握尺度,堅持做!!!

歡迎下方發表評論。

白話解說五千言、品評天下事。
解讀《道德經》第五章:被拋棄的危機意識

解讀《道德經》第五章:被拋棄的危機意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