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洪洞縣:驢馱鑰匙馬背鎖,蘇三起解戴著木枷鎖


山西洪洞:驢馱鑰匙馬背鎖,蘇三起解戴著木枷鎖。萬年演變的鐵將軍,骨銼是鑰匙的雛形,明代監獄有了刑具鎖。

位於山西省臨汾市洪洞縣的明代移民遺址,大槐樹尋根祭祖園景區內,有一處《蘇三卸枷》石雕像,明代的嫌疑犯蘇三被解差卸掉了脖子上戴的木枷鎖。

在洪洞縣城內還有一座明代監獄,裡邊有一處蘇三蠟像館和監區,介紹了明代的監獄管理和刑具、刑罰情況。

在遠古時代,聰明的人類已懂得把個人貴重的物品用獸皮包起來,外面用繩索捆縛,最後的開啟處打上特殊的繩結。而繩結只能用一個叫“骨銼”的工具才能挑開。繩結和骨銼,就是鎖和鑰匙的雛形。

中國的先秦時代還沒有發明紙張,古人以竹簡、木札作為書寫材料,凡是公文函件或者私人信件,都寫在竹簡、木札上。寄信人用繩子將竹簡木札一齊捆縛,再在繩結處塗敷粘土膠泥,最後在泥上加蓋公章或者私印。這塊印有印章的泥塊就是封泥,鎖的雛形。

古鎖初稱牡、閉、鑰、鏈、鈐。早期為竹、木結構,起源於門栓。相傳古代的木鎖為魯班首創,門栓為古銅鎖之雛形,古銅鎖用簧片構造的原理,就來自古代的門栓,即用竹片構造的簧片。

到了明代,鎖具的品類更加廣泛,不僅僅用來鎖住家門,還有首飾鎖、刑具鎖。刑具鎖由古代的木製枷鎖衍變而來,起源於木製的枷鎖,祖師爺應該也是魯班,現在常用的則為金屬手銬、腳鐐等。

中國古代鎖孔設計特別講究,不同身份的人使用不同鑰匙孔的鎖,其鑰匙孔對不同身份等級的使用者做出了區分,這體現了中國古代社會尊卑貴賤的封建等級制度的觀念。 位於鎖體端面鎖匙孔的形狀,大部分為文字形,如“一上下土工士山六王正大圓旦古而吉尚喜壽”等。

如用“一”字鎖者為普通百姓,用“士”字鎖者為文人士大夫,再複雜些的“上、古、山”字鎖為商人常用,最複雜的是皇室和高官所使用的“古、正、尚、王”字鎖。古鎖也寓意財富,故有“驢馱鑰匙馬背鎖”之說。後衍生至愛情永恆,家族永續,身體永康,似乎一切良願盡寓其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