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城牆,疊壓5層,7322個垛口,走在世界文化遺產的路上

開封城牆,上部為清代修築,下部為明代遺建,全長14.4公里,南北略長約3.8公里,東西稍短約3.4公里。城牆牆體拔簷上有7322個垛口、81座馬面、7座碉堡,並有兩處水門連通城內外水系,是中國北方地區的代表性城牆,也是保存比較完整的中國第二大明清城牆。開封城牆歷經戰亂和黃河氾濫,如今的城牆之下疊壓著5層古城牆,雖歷經多個朝代修復,其規模、格局乃至重要座標都未曾改變,堪稱世界建築史的奇蹟。

開封城牆,疊壓5層,7322個垛口,走在世界文化遺產的路上


開封城牆,疊壓5層,7322個垛口,走在世界文化遺產的路上

在中國建城史上,有城必有牆。開封城牆的歷史可以上溯到23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夷門自古帝王州”一句中的“夷門”,指的便是戰國時期魏國大梁城的城門。公元前365年,魏惠王從安邑遷都於此,並大規模營建大梁城,這是開封真正成為城市的開始。公元前225年,該城被秦將王賁決水淹毀。唐建中二年(781年),時任汴州刺史的李勉對汴州城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擴建,奠定了今天開封城的基礎。據《北道勘誤志》等文獻載,擴建後的汴州城周圍達20裡155步,有城門7座,把汴河圈入了城內。這次重筑後的汴州城,實際上奠定了開封城牆的基礎。五代時期,除後唐都城在洛陽外,梁、晉、漢、週四個王朝皆建都開封。公元955年,後周世宗柴榮為了政治和軍事上的需要,於956年徵集民工10萬在原來城牆的外面又增築了外城。外城的總設計師是當時著名的建築師王樸,築城時考慮到開封土質鬆軟且含鹽鹼較重,於是取虎牢關(今河南滎陽縣境)之土填築,使城牆堅固如鋼。

開封城牆,疊壓5層,7322個垛口,走在世界文化遺產的路上

公元960年,宋朝定都開封,史稱東京城,築牢開封城牆便成為安邦定國之大事。歷經9代帝王168年,以真宗、神宗、徽宗時的增築、重修和建築規模最大,經過4次修築,形成由外城、內城、皇城三座城池相套的宏大城郭。開封城牆作為東京城重要組成部分(皇城、裡城和外城)之一的裡城,不斷得到增築,其規模壯闊,氣勢雄偉。據史記載:北宋後期,東京外城周長50裡165步,高4丈,寬5丈9尺,居住人口達150餘萬。

開封城牆,疊壓5層,7322個垛口,走在世界文化遺產的路上

北宋滅亡後,金朝將都城遷往汴京城。金宣宗完顏珣將開封城向南北兩面分別進行了擴築,使北宋內城向南擴了350米,到今大南門一帶;向北面擴築了750米,開封城牆北段。金人擴筑後的東京裡城,確定了今日開封城牆的規模。元代末年,為防止農民起義軍攻城,將裡城的10座城門堵塞了5座。明代,對裡城進行了大規模改造營建,對千百年來的土質城牆內外包磚,使其更加堅固,5座城門和4個城角上各建一座高大的城樓與角樓,雄偉壯觀。明崇禎十五年(公元1642年),明軍為淹沒李自成圍城大軍,掘引黃河水,致使黃河水圍城,水退後城牆均被泥沙圍擁至地下,垣形卑甚,殘破不堪。

開封城牆,疊壓5層,7322個垛口,走在世界文化遺產的路上

數百年來,開封城牆歷經水患與兵燹。清康熙元年(1662年),在明代開封城牆的基礎上重修城牆,城門五座,“營建如舊制”。城牆周長20裡190步,高3丈5尺,寬2丈1尺,一如明制。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黃河決口,一場大水圍城達8個月,城牆被水嚴重浸蝕。水退後,第二年重新築城,往日頹毀的殘垣已不復見,奠定了現今開封城牆的面貌。1997年,開封市動員社會各界人士,群策群力,修復古城牆。在短短的幾個月裡,共募集100多萬元。不到1年,其標誌性工程——大梁門便巍然屹立在城牆的西端。在以後的時間內,當地政府又多方籌資,修復了安遠門(北門)和新門(小南門)。修復完畢,開封城牆將以更加完美的形象展世人面前。

開封城牆,疊壓5層,7322個垛口,走在世界文化遺產的路上

漫步於城牆之下,撫摸那斑駁的城磚,回望歷史展望未來,總是感慨萬千,聞聽開封城牆已經加入了由南京明城牆牽頭,聯合多座城牆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工作,並已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名錄時,讓人激動不已:開封城牆,你終於要獲得新生了,你是祖先留給中華民族的寶貴遺產,你是千年以來開封民俗畫卷的見證和記載,你不屈不撓、堅韌不拔,雖遭百般摧殘而再度崛起的精神,正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源泉。

開封城牆,疊壓5層,7322個垛口,走在世界文化遺產的路上


開封城牆,疊壓5層,7322個垛口,走在世界文化遺產的路上

【作者】王成,中國走遍56民族及吃遍56民族總策劃總領隊,中國探險傢俱樂部人文領域特別顧問。媒體撰稿人,樂途旅遊網超級靈感旅行家。工農商學兵貌似佔全,能朝九晚五,也有詩和遠方。惟願我們在行走中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本文所有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署名,未經許可請勿用於商業用途。如有其他需求請與作者聯繫。(微信:1861263043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