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後期喪失了好多土地,但它的疆域還是在歷代王朝中算大的,這算對中國的貢獻嗎?

子冬


大清國對中國,確實是有功的,這個是客觀事實,必須加以承認。

首先是東北,在清朝之前,歷代王朝對東北的管理其實是很間接的,雖然我們說明朝設立了努爾幹都司,但實際上與內地的交流往來極少極少,明朝直接掌控的,其實只是遼寧一省,而這也是秦漢以來漢人一直繁衍聚居之地。再往北,便是歷史上渤海國東丹國以及生女真熟女真的聚集地了,他們長期是中原政權的藩屬臣民,但基本上來往也就是送根人參跳個舞,然後朝廷給他們一個封號一些賞賜而已。

但清朝就不一樣了,首先是清朝初期大批滿洲人離開東北進入關中,他們日後大部分都不願回東北,那麼東北就騰空出來了,誰去住呢?起初清朝是封鎖不許漢人去東北,但到中晚期,沙俄不斷南下,侵佔外東北大片領土,日本則從東南方向入侵,這樣一來沒轍了,清朝便只能允許漢人闖關東,大量河北人山東人進入東北——可以這樣講,今天的東北人,絕大多數跟八旗沒一毛錢關係,都是山東河北人的後代。

其次是西北,中國歷史上經營這裡是花了很大力氣的,遠遠大於之前講的東北。從漢朝開始,就在這裡設立了西域都護府,但這種控制也是很艱難的,因為一方面是北部蒙古草原之上游牧民族的挑戰,譬如匈奴、鮮卑、柔然、突厥、回鶻、契丹以至蒙古,都曾在一個或長或短的時期內給予中原王朝很大的壓力。而另一方面則是來自西方波斯阿拉伯文明圈的挑戰,這個相對要輕一些,主要發生在今天的阿富汗區域,唐朝與大食的怛羅斯遭遇戰,便是一個例子。從歷史上來看,在唐朝之前,中原文明在這一區域佔據絕對優勢。但自唐朝以後,伊斯蘭勢力的崛起,以及中原王朝本身的衰微,造成漢文化在這一帶的步步退縮,尤其是唐末至北宋,幾乎在西北沒有軍事存在。

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清朝在西北花了很大的力氣,康熙年間的噶爾丹叛亂,皇帝不惜三次御駕親征,先後歷經烏蘭布通和昭莫多兩場大戰,終於平定了噶爾丹之叛亂。但隨後策妄阿拉布坦又捲土重來,準噶爾再一次叛亂,這一次是年羹堯出手鎮壓。但隨後,策妄阿拉布坦之子噶爾丹策零發動第三次叛亂,賴嶽鍾琪加以制服。到乾隆時,策妄阿拉布坦的外孫阿睦爾撒納第四次叛亂,更與沙俄勾結,以永遠臣服俄國為條件,要求俄國承認他為厄魯特總汗。在被清軍擊敗之後,最後投奔俄國的西伯利亞總督,因天花死在了俄國。

可以這樣講,清朝對中國疆域的最大貢獻,就是在西北和東北,儘管丟了不少,如外東北和西北如李白出生地碎葉、西北地區原最大湖泊巴爾喀什湖等等都不再是中國領土,但畢竟保住了東北和西北的主要部分。

地圖炮喜歡說某某地方某某年以前是咱的,這個其實是很可笑的。按你們這種論調,希臘人可以說伊朗以前是我的,因為當年亞歷山大征服過這裡;意大利人可以說北部非洲全是俺的,因為打羅馬帝國時代起這裡就是羅馬領土。伊朗人也可以說伊拉克和埃及都是我的,因為波斯帝國那會確實是的。這樣的歷史邏輯,只會給自己增加煩惱,而在別人看來就有點智商欠費的感覺。

實際上,一個政權,能得到國民好評,唯一的評價標準,是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好不好,有能力的人能不能得到公平的機會?這才是最重要的。

至於疆域,19-20世紀之交的俄國,總面積2288萬平方公里,佔整個地球陸地面積的1/6,你說它牛不牛?但是它的政治腐敗、經濟衰退,人民生活水平一日不如一日,等待它的,便只有毀滅!這樣的事例,在歷史上從來就是如此,沒有例外。而你身為一個普通老百姓,難道願意生活在這樣的“強盛大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