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封在各地的王爺和當地的官員是什麼關係?

mingruyue


這個就得分時候了,靖難之役前後這個明朝王爺們的權力區別很大。


在明朝建立伊始,為了管理天下,朱元璋開始學習劉邦,大肆分封諸姓諸侯王,接著再把這些諸侯王分封到各個地方,然後讓他們來管理各個地方的財政和軍政。不過,前提是都在封地裡給我待著,沒事兒不準進京瞎晃。



據明史記載:“初,太祖大封宗籓,令世世皆食歲祿,不授職任事,親親之誼甚厚。”

他們有私兵,有田產,有歲祿,甚至可以過問領地周圍的地方事務,所以,說明朝初期的王爺,權力是很大的。

明朝初期的王爺權利大到可以直接關係到每一個地方官的任命,可以這麼理解,明朝初期每個地方官,基本上就是王爺們直接任命,如果是朝廷任命的地方官,王爺可能不會把他放在眼裡。所以說明朝初期的王爺權力很大。



這便是朱元璋所開創的國營養豬制度,是朱棣能夠造反成功的最大原因!

不過在經歷朱允文和朱棣兩朝之後,明朝王爺們的權力大大下降。

因為朝廷發現這“豬”越養越肥,出現了兩個問題,一個是藩王擁兵自重,過於獨立,威脅中央,一個是養不起了!所以建文帝繼位後開始考慮對付他的叔叔們,周王朱橚,代王朱桂,湘王朱柏;齊王朱榑;以及岷王朱楩在一年時間裡相繼被廢。

燕王朱棣為了自保,發動靖難之役,取而代之。而朱棣自己就是靠著造反起家,他自然比任何都明白,藩王如果權力過大會有怎樣的後果。



所以在朱棣上位之後,為了避免自己這種現象在於後人效仿,所以他開始繼續進行削藩。



從這之後,明朝王爺們的權力大大被削弱。在地方官的任命上面,明朝皇室會直接任命,明朝王爺不可以再幹涉。明朝王爺們如果沒有天子的召見,是不能直接去京城的。就算是自己的生母在皇宮裡面去世,明朝王爺們也只能在封地進行祭奠。就算得到准許可以前去京城祭奠,不能進入京城內部的。所以明朝王爺們其實從最開始的擁有實權,再到最後的被剝奪權利,這一系列的過程,是經歷了一個轉折的。在變成一個空殼之後,明朝王爺基本上已經無所作為,在封地甚至還要聽從當地官員的命令。

無事可做的明朝王爺,不得不閒散在家裡。眼看著終日無所事事,明朝王爺後來竟然找到了一個很大的樂趣,那就是不停的在家裡娶老婆生孩子。如果哪個明朝王爺生孩子多的話,那麼他就能夠得到一大筆養孩子的費用。所以明朝王爺們從最開始權力很大,到最後沒有絲毫權利,此當地官員並不需要聽王爺們的話。



跟明朝王爺形成鮮明對比的就是清朝王爺,清朝王爺雖然能夠住在京城,但是有一點特別不好,那就是清朝時期的王爺們,基本上是沒有任何權力的。雖然領著大筆的俸祿,但是由於清朝皇帝每一個都特別勤勉,所以清朝王爺們基本上是幫不上皇帝忙的。在政治領域不能施展才華,在另外也沒有封地,這就造就了清朝王爺們基本上都是閒散子弟。在清朝快要滅亡的時候,那些王爺們基本上已經成了每天都日遛狗,絲毫不關注國家命運的紈絝子弟。

這種情形十分像明朝後期的王爺們,他們在無所事事的情況之下,不得不另外去尋找樂子,所以在最後國家消亡之時,這些王爺們基本上已經成為了國家的蛀蟲。


這是晚明爆發如火如荼的農民軍起義的重要原因。


白話歷史君


明朝的王爺全在地方,不在中央,成年以後,王爺們都必須去封國就藩,這跟清朝很不一樣,清朝的王爺全部呆在京城,參與中樞政事。明朝的王爺則全在地方上,大致分為兩種,一是親王,就是一字王,如朱元璋的兒子們是秦王、楚王、蜀王等等,二是郡王,就是兩個字的,如朱元璋的侄子是靖江王等。

明朝的藩王在地方上一般是住在自己的王府裡,明朝的王府和清朝的也不一樣,清朝的王府一般就是一座豪宅,而明朝的王府不是“房子”,而是一座“城中城”,藩王一般到了地方上就會修一座王城,明朝法律《大明會典》規定親王的王城,城牆的高度為二丈九尺(將近10米),王城的周長為三里(1.5公里),所以明朝藩王的王城,在地方上就是個城中之城,國中之國,而不是一個四合院或者帶大花園的別墅。

比如秦王府在西安,晉王府在太原,他們在西安、在太原的王城是他們直屬的地盤,他們可以在自己的王城裡發號施令,地方官管不了他,明朝藩王和地方官的關係,不同的時代是不同的。

朱元璋時代,藩王在地方上相當於“軍政聯席會議”的主席,藩王們有兵權,自己的王城有護衛軍,一般是萬人左右,少的幾千,多的可達二萬,除此之外,藩王還有指揮各地軍隊的權力,地方上的都指揮使司(省警備區司令部)直接聽命於藩王。同時朱元璋時代為了增加藩王在地方上的權力,一般是讓王府的屬官兼任重要的地方官,如秦王府的左相兼任陝西行省參政(陝西省副省長),晉王府左相兼任山西行省參政(山西省副省長),晉王府的左傅還兼任太原衛指揮使。這樣地方上的軍、政兩方的官員基本上都是王府的屬官,藩王就是他們當然的領導。

不過這種情況沒有維持多久,明成祖造反成功以後,就開始大力削減藩王的權力。藩王們基本上失去了在地方上的軍事指揮權和行政領導權。藩王的命令出不了王城,失去了對地方軍政事務的領導權,甚至不準干預地方軍政事務。朱棣當皇帝后,有一次發現河南各地的府、縣衙門的公告欄裡經常張帖周王府(封地在開封)的長史司發佈的文告,朱棣非常生氣,把周王府的長史找來訓斥了一頓。

明代中期以後,藩王雖然地位高,但卻沒有權力指揮本城的知府、本省的布政使等地方官做事,如封地在保寧府(四川閬中)的壽王朱佑耆(明憲宗之子、明孝宗之弟)有一次因為保寧知府打了他的王府屬吏,非常生氣,就讓他的長史拿著自己的親王令旨去四川巡撫衙門,命令四川巡撫將保寧知府革職查辦。結果四川巡撫根本不聽他的,並且把這事上報朝廷,明孝宗下令以後長史司不許聽從藩王的“亂命”,藩王的命令要是不對,要勸阻,長史司要是去執行藩王的亂命,干預地方行政,允許各省巡撫將長史治罪。

所以明代中期以後,藩王無權指揮地方官做事,但地方官也無權管藩王,特別是王城,那是藩王們的國中之國,藩王們在王城中做什麼,地方官無權過問。甚至藩王在地方上違法亂紀,地方官也不能直接處理,只能向朝廷彙報情況,等候朝廷的處理。因此地方官在本府、本省管不到當地的藩王,一些藩王藉此亂來,胡作非為的多得很。最離譜的是嘉靖年間在河南安陽府的臨漳王的王子,據《明實錄》記載,他夥同無賴少年一百多人,跑到太行山裡當山賊,“創立山寨,招納亡命”,把持陸路的關口和水路的碼頭,公然搶劫過往的商人,地方上的商人“無不傾家蕩產”。由於當地地方官無權處理藩王,當地的巡撫、知府也拿他們沒辦法。

所以明代中期以後,藩王在地方上和地方官是互不統屬的關係,藩王不能干預地方官的事,地方官也不能干預藩王的事。


只愛潘多拉


問的是各地藩王和當地官員的關係,那就順著這個問題簡單答答吧。

根據祖制,明朝的藩王除了迎接出巡路過的皇帝和掃墓祭祖外,平時是絕對不允許私自出城一步的,只能在國都範圍內活動。

首先要知道一點,明代的藩王分為親王和郡王,藩王級別高,郡王級別低,但不管如何,都是實封藩王,也就是有自己的封地,成年後必須就蕃。這一點和清朝大不相同,清朝是虛封藩王,各個王沒有封地更不會就蕃。

明親王是一個字,一般以古國名封之,比如封在山西的晉王和代王,這是因為以前這裡有一個晉國和代國,再比如趙王、遼王、漢王、寧王、楚王、鄭王、淮王、汝王、唐王、周王、梁王等等。他們的王國比較大,境內往往會有兩三個州,而他們的國都一般設在省城或者大的府城內。而郡王是兩個字的,比如安化王,棗陽王、平陽王、廣通王等等非常多,一般是以某州縣封之,封地比較小,一般就是某一個州或一個縣,比如棗陽王,他的封地就是棗陽縣,食邑僅僅一個縣而已。

在明朝,不管是近枝的皇帝之子還是遠枝的太祖苗裔,藩王們都必須按照制度就蕃或者是承蕃繼嗣。皇子們幼年被封王,成年後就得就蕃,也就是離開京城到自己的蕃地去。

去之前吏部會給藩王們分配僚屬,也就是屬官,比如王府的主要官員左右長使,侍讀侍講這些官員。按照慣例這些屬官都要從翰林和進士中選取,這可是一個苦差事,因為一般去了就是一輩子,不升官不轉任,而且還要看藩王的臉色,一直幹到退休為止,是一個完全沒前途的職業。

當時翰林和進士們就怕選上自己,每到了選屬官的時候,大家就託關係走後門,求著別選自己。萬一被選上了那基本就等於政治生命到頭了,全家慟哭,儼然就是被充軍發配的感覺。脾氣大點的直接就去吏部罵大街。“弘治間,進士十人被選,至與太宰耿文恪相詬詈,互呼為畜牲。”當然這是萬曆以前的事,大多數是這種情況,也有些例外,比如當年世宗蕃邸的舊臣最後都封了高官。

藩王們到了封國,基本上就屬於一個軟禁狀態,城裡隨便折騰,想出城難上加難,一年也就一兩次,而且還得提前把行程,時間安排告知當地的一把手,甚至還得呈文給都察院和內閣,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報批。

明朝的藩王們有一個傳統,就是愛造反。從燕王朱棣到趙王朱高燧,漢王朱高煦,再到寧王朱宸濠、郡王安化王朱寘鐇,廣通王朱徽炸,一個個都是造反體驗派。所以,皇帝們真的對這些藩王不放心,所以從內閣輔臣、科道御史、地方的巡按佈政、知府知縣,甚至周圍的衛所指揮,都有一個兼職任務,那就是監視藩王的一舉一動。有這個任務,你覺得藩王和地方官元的關係能好到哪去?一個是監視者,一個是被監視者,各懷鬼胎罷了。

當然藩王們也不是傻子,他們是深知這一點的,自己的一舉一動完全逃不過皇帝的眼線。只不過,有些藩王有政治野心,他們通過賄賂、收買的方式,拉攏那些監視他們的文武官員。然後招兵買馬,造符制璽,暗中積蓄力量準備造反。然而成功的就一個,造反不成身首異處的一大幫。

但更多的是混吃等死,甚至幹一些淫虐不法事的親王郡王。比如遼王朱貴烚,極其淫虐暴厲,買通了監視他的衛所千總曹廣,跟江陵王、滬溪王一起聚眾淫亂,又跟包括曹廣妻女在內的幾十人通姦,仗殺長使杜述,鞭打不聽話的荊州知府,派人搶劫境內衛軍和百姓的柑橘,霸佔人妻,欺男霸女,逼死了幾十人,罪行都數不勝數。最後英宗也不過是把他廢為庶人而已,即便如此,每年還給他俸祿一千石。

全國藩王眾多,啥樣的都有。有的和地方官關係不錯,時不時的還一起飲酒宴會,反正不出城,喝酒玩樂沒人管。

有的和地方官關係不好,為一些小事跟地方官打官司也是有的,比如徽王朱厚爝就因為一架古琴跟知州陳吉翻臉了,最後打官司打到了世宗跟前。

再比如,被誣陷的楚王朱華奎,向朝廷進獻了兩萬兩白銀助工,本來以期望這錢能緩解萬曆的不滿。但是楚國宗室朱蘊鈐這幫人卻糾集幾十人把槓銀劫走了。湖廣巡撫趙可懷審訊時,朱蘊鈐和朱蘊訇居然掙斷刑枷,當場把趙巡撫給打死。本來這就是一個刑事案件,正常情況下,賜死就行了。結果,地方官員們不幹了,直接報奏說是造反謀逆,然後發兵征剿。“始則地方諸臣貪功,妄報稱兵謀逆。一時喜事者,如勳陽巡撫胡心得等,勒兵境上,疏請會師,張大其事,以致用此重典。”

說句不好聽的,地方官就希望藩王出事呢。


冬眠要趁早


曾有學者這樣認為,朱元璋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本想一勞永逸,讓子孫萬代再也不受食不果腹的危機,他規定,凡是朱氏子孫,一律不用當差納糧,即一出生就全部有國家財政供養,不用勞作,不用考取功名,就能一輩子衣食無憂。

到了明朝末年,朱元璋的子孫如爆炸式裂變,據清人估計,崇禎初年的時候,朱氏子孫已突破200萬人大關,巨大的財政負擔加上貴族的驕奢淫逸,使得百姓不堪重負,可以說,大明王朝的覆滅各地王爺們貢獻了不可磨滅的“功勞”。




朱元璋如何規定子孫的爵位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朱元璋登基之初,就幻想著子孫能夠萬世萬代的享國,鑑於歷代皇位爭奪,兄弟相殘的故事,朱元璋在《皇明祖訓》中規定:不論才能高低,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畢竟,“賢能”很難有一個衡量標準,按照出身劃分,任何人都只能認命,也就避免了因為皇位的殺戮。

而且朱元璋對於家族觀念十分看中,建國之後,他把整治“驕兵悍將”的行動提升到了計劃之中,再忠實的將領也是外人,遠不如自己的兒子來的放心,因此除了太子朱標外,其餘子嗣全部外放,封為親王,替皇帝鎮守邊疆。

對於爵位,朱元璋也做了明確的要求:

1、除皇位繼承人外,其餘皇子全部封為親王,即我們熟悉的一字王,如秦王、燕王、魯王。

2、除親王的繼承人外,其餘王子全部封為郡王,如項城王、淮陰王等,區別為二字王。靖江王為特例,實授親王俸。

3、以此類推,郡王下面還有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鎮國中尉、輔國中尉、奉國中尉。奉國中尉在爵位中也是最低的,但奉國中尉的兒子不論嫡庶,統統世襲,也就是說,只要是朱氏子孫,最起碼也是一個奉國中尉,衣食無憂是最基礎的保證。

各地的王爺與地方官屬於什麼關係?

據《明史》記載,終明一代,共冊封了87位親王,然而這其中有因病早夭的皇子,實際到達封地的只有65位,其中,朱元璋冊封的親王最多,也最為出名,一共是25位。

這65位親王中,因為犯罪或者無子嗣而取消的封國有21位,傳到崇禎年間時,親王的數量還剩34位。但值得一提的是,親王的生育能力要遠遠超過皇帝一脈,整個明朝一共冊封了924位郡王,至於下面的爵位更是數不勝數,因此,200萬的朱氏子孫還是保守估計。

然而王爺在地方上的權力卻因為時代的變遷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朱元璋時期,各地藩王擁有很大的權力,以朱元璋二子秦王朱樉為例,秦王府有護衛兵馬4萬餘人,這支部隊完全聽命於秦王,不受他人節制,遇到戰爭,陝西邊塞的所有兵馬一體受秦王節制,遵從秦王的指揮,同時,秦王府的屬官還兼任地方上的都指揮使或者布政使,除了皇帝,沒有任何官吏敢於挑戰秦王的權威,開國公侯也概莫能外。

可王爺的權力隨著朱棣的造反而逐漸削弱。朱棣以藩王身份發動“靖難之役”,他的成功絕不允許他人再次複製,登基之初,他雖然表面恢復了許多被建文廢掉的親王,但實際上是給名不給權,削減親王護衛,不得插手地方事務,沒有詔書不得離開封地,變相的將他們軟禁,一定程度上維護了中央的集權。

雖然王爺們不再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但尊貴的地位卻讓地方官員不敢輕易招惹。王爺們在王府中依然擁有權力,但卻不可以隨意指揮地方官員,如發現王爺們有不法之事,地方官只能上報朝廷,自己無權處置。

同在一城之中,王爺和地方官避免有過多接觸,因為比較敏感,王爺們結交地方官會被人舉報蓄意謀反,而地方官更怕擔上勾結外藩的罪名。因此除了過年過節雙方會互有慶賀,但大部分時間雙方几乎老死不相往來。

王爺們平時都是如何生活?

不得不說,朱元璋給子孫的待遇還是相當優厚的。親王一年的俸祿在10000石祿米,郡王則有2000石,就是最低的奉國中尉每年也有個200石左右。

我們都知道,明朝的俸祿之低幾乎創了歷朝歷代之最,即使官至一品,每年的俸祿也不過1000石左右,要是個七品縣令,每年不過90石的俸祿,別說富有,就是養家都養不起,然而朱元璋對自己的子孫卻是做到了仁至義盡。


自宣德之後,藩王的勢力徹底被遏制住,他們成為了羊圈裡圈養的羔羊,除了吃喝玩樂,其餘一概不問,只能躲在自己的王府中,就是連出城打個獵都得報備皇帝批准,沒有聖旨不得擅自外出。

大部分的王爺沒有了信念,反正朝廷管錢管物,那自己就可以使勁揮霍。每日妻妾成群,有一個慶成王朱奇湞,據《皇明盛事》記載,僅兒子就生了一百多個,至於女兒的數量,沒有統計,估計也不再百人之下,以致王府聚會兄弟姊妹之間都互相不認識,也算是一大奇聞。

後來的明末農民起義軍每攻陷一城,便把矛頭直指王府,一者這些王爺盤剝民脂民膏,殺之迎合民意,二者王府中多年來積攢的金銀財寶也足夠起義軍使用一段時間,整個明末,朱家成為了最慘的一方,朱氏子孫在屠刀之下如待宰的羔羊,完全沒有了老祖宗朱元璋的精氣神。


清朝入關後,鑑於明朝龐大臃腫的藩王制度,將王爺全部留在京城,除了立有大功的鐵帽子王外,其餘爵位也依次遞減,讓國家財政不再有如此大的負擔,算得上是整個封建王朝處理藩王問題最得力的一個朝代了。

我是亮仔,歡迎大家討論留言,關注亮仔學史,共同探討歷史的那些事兒!


亮仔學史


這個要分時期的,明朝初期的藩王權力很大,可以節制地方官員,但是到了中後期已經成為籠中鳥了,地方官員可以監督藩王,具體要以朱元璋時期和朱棣時期劃分。

朱元璋稱帝以後,有感於自己之前挨的餓、吃的苦,所以下令只要是皇室成員,國家就負責養起來,親王、郡王、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鎮國中尉、輔國中尉、奉國中尉都是朱元璋為他的龍子龍孫安排的爵位,一生下來就有俸祿可以領取,吃喝不愁。



這個時候的藩王權力很大,朱元璋分封藩王目的也是讓他們替大明鎮守四方,所以這些藩王集地方軍事、政治、經濟大權於一身,地方官員全部都要受其節制。藩王不僅有自己的王城,還有自己的府兵,少的三千多人,多的有兩萬人,還可以指揮地方部隊。



朱棣造反成功以後,害怕其他藩王也跟自己一樣,於是開始削弱藩王的權力,一方面解除了藩王的地方管轄權,一方面大幅削減了府兵的數量,使得藩王沒有實力造反。這個時期的藩王的權力是最小的,王令出不了王府,還要受地方官員的監督。



不過雖然沒什麼權力了,但是生活還是很富足的,可以在自己的封地上收租,王府內相當於一片自由的土地,地方官員無權進入,也就是說地方官員對藩王沒有管轄權,只能上報朝廷。


歷史伶俜者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後,將他的26個兒子封在全國各地為親王,以圖實現他"家天下"的夙願!起初,他賦予了各地封王極大的權利,並且與地方官的分工也比較明確,所以朝廷與藩王的衝突還不那麼明顯!



朱元璋在位期間,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民生得到了改善,社會大局逐步穩定,但各地的藩王已然做大。到了建文帝朱允炆登基,各地藩王的勢力已經發展到能與朝廷分庭抗禮的地步。朱允炆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便開始削藩。本來,藩王在自己的封地上都是土皇帝,現在有人要削自己的權,藩王們肯定不幹。於是在朱棣的帶領下,就開始了造反。最終,以朱棣為首的造反集團成功勝利出。


朱棣登基後,深感藩王對自己地位的威脅,也開始大肆削藩,但朱棣的手段比較高明,說白了就是背後捅刀子。最終經過兩三代人的努力,各地的藩王只有個名頭,實際權利一點也沒有。在這以後,朱棣的子孫毫不遺力的對藩王進行打擊,各種限制政策也噴薄而出。比如不許隨意離開自己的封地,若有事離開要向皇帝請假,不許結交地方官,不許從事任何行業,甚至連出城掃墓都要報批,如果中央不批准,那對不起,你連掃墓的資格都沒有。

可以這麼說,明朝中後期的藩王就如同囚徒一般,只不過是比較高級點的囚徒,在封地內,他可以橫行霸道,魚肉百姓。但他對封地的地方官卻沒有權利指手畫腳,儘管王爺的身份尊貴無比,可論起權利,還真不如一個地方官。不僅如此,地方官還對封地內的藩王有看護之責,說難聽點就是監視。由此可見,各地藩王與封地內地方官的關係如何了!


路漫漫吾求兮


在明朝,當商人,當官員,當將領都好過當王爺,雖然在明朝早期時候的網爺因為朱元璋對於自己孩子的寬容,雖然是在地方就藩,但自由程度也是十分高的,可以擁有自己的軍隊,自己的小朝廷,享受在屬國境內的“皇帝待遇”

但這個好時候並沒有持續太長的時候,在建文帝的時代就已經有了改變的苗頭,原因也很簡單,朝廷負擔不了而且地方藩王權利過大,於是建文帝開始削藩,這一開始削藩就立刻引起了地方藩王勢力的不滿,於是靖康之難爆發,明成祖朱棣成功了之後,因為自己就是通過手段當上皇帝,所以對於自己的兄弟也是忌憚不已,不僅開始“溫水煮青蛙”並最後導致了遷都。

而經過了明成祖和後面的幾位皇帝的努力之後的各地王爺就比較的受到限制了,不僅僅沒有了明朝初期的各種權利和勢力,最後甚至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國家滅亡而毫無辦法。

明朝晚期的王爺說是王爺,不如說是一個被禁錮了拳腳的“無期犯人”,沒有軍隊,沒有地方官員的任命權,沒有自由活動的權利不能出屬地!最後還要聽從屬地官員的命令。


娛樂吃瓜主


明朝藩王和各地官員的關係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明初的藩王在明太祖朱元璋“眾建屏藩、以衛京師”的指導思想下,不僅手裡握著數千至數萬不等的護衛。而且,封地地處邊疆的藩王還有守土戍邊的職責,自然是有權節制、甚至調動都指揮使司麾下軍隊的。這也是明成祖朱棣之所以能夠有本錢發動“靖難之役”的原因之一。至於民政,理論上明朝的藩王不臨民。但是,明初手握重兵、實際上形同地方一霸的藩王們如果想幹預承宣布政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的工作,以皇子(靖江藩非皇子)的身份和手握的重兵作為籌碼施壓、干預決策,多少還是可以做到的,只是沒有那麼理所當然罷了。



明成祖“靖難”之後,鑑於自己的過往,對於兄弟、侄兒們那是一萬個不放心,生怕這群兄弟、侄兒會有樣學樣,再來一次“靖難”。在短暫的安撫之後,便重新開啟了侄子明惠帝朱允炆未竟的削藩大業。當然,明成祖很大程度上是被侄子明惠帝逼反的。因此,他沒有像明惠帝那樣粗暴撤藩,而是採取了溫水煮青蛙的方式。首先,是將駐守邊疆的藩王內遷。理由嘛,冠冕堂皇:“弟啊、侄啊,你們在環境惡劣的邊疆地區,日子過得那麼苦。時不時北邊的蒙古人還要過來找點麻煩,你們的安全也沒有保障。不如遷到內地享享清福,戍邊的事就交給那些專業丘八吧。”於是,邊疆的藩王紛紛被遷到了內地。接著明成祖又說了:“弟啊、侄啊,你們已經不戍邊了,也沒有人身安全的威脅了,留著那麼多護衛也沒什麼用,索性就交了吧。”於是,識趣的藩王交出了大部分或全部護衛。不識趣的呢?“不交是吧?那就別怪我了!”找個由頭,削了你的護衛;再不老實,就直接削了你的王爵!經過這麼一番折騰,原本是地方一霸的藩王們只能夾起尾巴做人,翻不起什麼大浪了。



雖然兄弟和侄子被收拾老實了,但是兒子又成為了新的藩王。對於兒子,明成祖就沒有對兄弟和侄子那麼果斷和狠心了。久而久之,朱高煦尾大不掉,開始覬覦皇位,甚至有樣學樣,學他老子明成祖武力造反。結果,還沒正式開打,朱高煦就被御駕親征的侄子明宣宗給嚇了回去,居然投降了……再之後,身為階下之囚的日子並不好過,朱高煦自然牢騷滿腹,甚至在侄子明宣宗“看望”他時,有意絆倒了明宣宗。“叔,你已經被我收拾了,還不服氣是嗎?那你就去死吧!”於是,氣急敗壞的明宣宗把朱高煦罩在銅缸裡活活給烤熟了……



鑑於父親和叔叔的教訓,明宣宗大舉限制藩王活動空間,制定了一套嚴苛的制度。諸如藩王無宣召不得進京、各藩嚴禁相互來往、藩王未經允許不得私自出王城等等,把藩王們徹底變成了錦衣玉食的囚徒。那麼,宣德之後的明朝藩王和地方官員的關係如何呢?



名義上,藩王與地方官員互不干涉、各行其事。明朝的藩王和清朝不同,並不居於京師,而是到封地就藩。清朝的王爺們在京師王府林立,明朝卻不同。明朝的藩王實際上居住的不僅僅是一座王府,而且一座王城,王府則位於王城之中。實際上,這種王城的形制類似於北京的城中城——皇城,而王府則與紫禁城類似。王城之內,屬於藩王的地盤,藩王說一不二,地方官員無權干預。但是,出了王城,藩王就沒有任何話語權了,說了地方官員也不會聽,搞不好還會被上報給皇帝,那接下來這位藩王很可能就要倒黴了。



這只是名義上的互不干涉、各司其職。實際上呢?明朝有規定,藩王出王城必須報備,獲准後方可,涉及王城以外的事務亦然。那麼,問題就來了。明朝可沒有電腦、手機,沒有QQ、微信,更沒有火車、飛機。所有大事小事全部上報中央處理,必然是不現實的。那麼,向誰報備?只能是地方官員。如果地方官員和藩王關係不融洽,臉難看、事難辦就夠藩王們喝一壺的。更何況,地方官員還肩負著監視藩王的職責,一旦添油加醋上報給皇帝,那等待藩王的是什麼,可想而知。因此,明朝中後期的藩王基本上是不敢隨便得罪地方官員的。當然,皇帝老子活著時,一些受皇帝老子寵愛的皇子藩王除外。但是,這些皇子也要考慮到皇帝老子死後的事情,通常情況下,也是不會輕易得罪地方官員的。至於那些皇帝外派的欽差、太監,藩王們就更加不敢輕易得罪了。



總之,明朝中後期的藩王基本上就是一群錦衣玉食的囚徒,終生被囚禁在王城這座大監獄中,稍有不慎還可能由這座大監獄轉入鳳陽高牆這座更大的監獄,那日子就難過了。地方上的事務就更不要指望能夠插手了,連地方官員都是不能輕易得罪的。百無聊賴的明朝王爺們最後就只能生娃兒玩了……明朝末年,宗室成災,竭全國財政無力供養宗室。再之後,明亡。


農民工歪說歷史


明初的時候,親王既管軍事,政治,又管經濟。王府的親兵多達幾萬人,親王還可以指揮當地的駐軍。可以說明初的親王就像一個個小國家的國君,權利大得驚人。

所以建文帝朱允炆要削藩,燕王朱棣不願意,他們叔侄倆就打起來了。後來朱棣贏了,吸取教訓,不能讓親王坐大(宋太祖趙匡胤也是這樣,杯酒釋兵權,自己的天下怎麼來的就得堅決杜絕別人也這麼幹)。

所以明朝中後期的親王只能被圈養在城裡面,沒有親兵護衛,也沒有軍權,更不能命令地方官員。他們連出城都不能,他們能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拼命生孩子來得到更多的朝廷補貼(朱棣削了別人的軍政大權,自然在經濟方面補償比較多)。

朱元璋為他的子孫後代真是考慮得周全,兩百多年他的子孫都活得衣食無憂。

可是這也成了加速明朝滅亡的導火索,他的那些子子孫孫都成了趴在老百姓背上的吸血蟲。




予安何時安


簡單來說,得看時期和封地。

明朝建立不久,朱元璋就有感於功臣跋扈而皇族孱弱,有意廣建宗室,大舉封建。不過當時皇子們還小,這事就暫時擱置了,等到洪武中後期,年長皇子相繼成年,經過朱元璋一番安排歷練,一步步走向重要崗位,開始取代那些功臣。

朱元璋也知道分封制的弊端,所以他對藩王們做出了許多限制,諸王雖分封各地,擁有爵位,但王府之外,不領有封地和臣民,而是由朝廷頒給“宗祿”。

不過各藩王的王府可不是簡單的一座大房子,有些大藩王的王府堪稱城中城,是具有足夠軍事防禦功能的,這些藩王也掌控著數量可觀的護衛軍隊,甚至有些還能節制封地的軍權,他們就是“九大塞王”。

塞王的封地分佈在明朝與北元殘餘的邊境線之間,從東到西是指遼王、寧王,燕王、谷王、代王、晉王、秦王、慶王和肅王,他們都是朱元璋的兒子,手握軍權,鎮守邊塞,取代了他們長大前鎮邊的功臣宿將,要說放心,還有什麼能比兒子更讓朱元璋放心的呢?

塞王們的王府設有自成體系的官屬,手下實控兵力就有萬餘,再算上節制的明朝邊軍,只會更多,在和平時期,他們在封地周邊組織屯田,到點率軍出塞狩獵,進攻北元殘餘,守衛明朝邊境。

在這種節制放權形態下,塞王可以對地方的軍政事務施加極大影響,只不過在朱元璋的絕對權威面前,他們也無權直接管理地方,地方的最高首長還是朱元璋任命的布政使司等官員,但這些官員最多有監督塞王、上報朱元璋的權力,管塞王是管不了的。

塞王之下,那些不在邊境的藩王一般不能染指兵權,但也可以管一下政務,朱元璋分封他們本身就是為了鞏固政權,監督官員是一項職能。

朱元璋去世後,朱允炆繼位,掀起了削藩,不過策略是先弱後強,一場靖難之役,江山換了主人。

燕王朱棣自己就算藩王上位,剛上位的時候表示永不削藩,大家還是像洪武年間那樣啊,然後沒兩年就狠狠地削,什麼軍政影響護衛等全部剝奪削減,藩王就在王府裡邊當豬吧,有點興趣愛好就鼓搗興趣愛好去,沒有就吃吃睡睡等死。

當然,王府仍是藩王的一個獨立空間,地方官想要進王府抓人之類的,得先報給皇帝審批,藩王也管不了地方官,要是出王府鬧事,皇帝直接搞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