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鄂東北地區最大集市,有小漢口之稱,湖北省孝昌小河村

小河村,位於湖北省孝昌縣的北部,“日看千人拱手笑,夜觀萬盞明燈懸。” 這是明清時期鄂東北地區最大集市、人稱“小漢口”的孝昌縣小河鎮的盛景。600年過後,古街芳華依舊,頌詩還在流傳,只是當年商貿盛況已成追憶。2013年入列“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明清時期鄂東北地區最大集市,有小漢口之稱,湖北省孝昌小河村


小河明清古街始建於宋代,行勝於明清兩朝和民國初年。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環西街曾設置巡檢司署,清道光年間,設立孝感縣衙門,是京漢官道上的驛鋪腰站。明崇禎年間,曾出過一品尚書傅淑訓,大革命時期的共產黨人李洞章烈士便出生於此,並擔任過小河支部的首任書記。

明清時期鄂東北地區最大集市,有小漢口之稱,湖北省孝昌小河村


據民間傳說,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微時,曾推車經過小河溪,留住三家店,三家店是小河溪街市形成的雛形。又據東嶽廟北宋元佑七年(1092)所立石碑記載,當時小河溪就有街市寺廟。光緒《孝感縣誌》載,小河溪於明洪武十三年(1368)設置巡檢司,明嘉慶十一年(1806)復設分防縣丞。民國以後襲清制,設縣佐(1912-1927)。明清時期,小河溪還是(北)京湖(廣)驛道上的驛站。1899年修建(北)京漢(口)鐵路前,這裡曾是孝感縣第二大鎮,是孝感北部的政治中心。

明清時期鄂東北地區最大集市,有小漢口之稱,湖北省孝昌小河村


景區看點;張家大院:清光緒年間建造,為徽式建築,至今保存完好。大院座落在古街北段,為深宅大院古式民居,總建築面積1300平米。大門(其實是後門)南向月耳塘,從院子大門入室,一進三間三重。有寬敞雅靜的客廳,高高的雕花格子門。每重有天井,採光通風良好,冷熱天都宜人。為安全防火,有高聳的品字躲火牆(防火牆、風火牆)。

明清時期鄂東北地區最大集市,有小漢口之稱,湖北省孝昌小河村


胡家大院:胡家大院位於古街中,明末清初,胡家大院是享譽鄂東北地區的著名商號"胡天成"糕餅醬園鋪,是典型的前店後坊式工商大戶。胡家大院坐西朝東,三間六重(原7間門面),總寬度12米許,總建築面積約1000平方米。門樓高約7米,屋脊最高處10餘米,相當於三層樓房高度,為二層閣樓徽式建築。門面全為木質結構,除大門外,皆由數十塊30釐米寬的杉木滑板組成,便於每天早晚開啟門店;滑板上方是60釐米寬的橫樑;橫樑上面是第二層閣樓。遠遠望去,偌大一座院落高大氣派,恢宏考究,頗為壯觀。

四官殿:四官殿位於古街中段。街上有一條小巷就叫"四官殿",直通街後面。大門原本東向,四官殿北鄰百年老字號"張正太"紙店,地處古街最繁華地段。它是古鎮小河溪鼎盛時期的產物,亦是小河溪城鎮發展過程中的標誌性建築之一。

小河溪四官殿歷史悠久。殿中保存有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姑洗月碑(農曆三月)一塊,道光十九年(1839)花月碑(農曆二月)一塊,碑文清晰,所記內容翔實,均為社會人士為四官殿捐獻田畝房屋所立。道光碑開首之句稱:"四官殿之創於小河溪也,由來舊矣……"以"舊"字和小河溪設立巡檢司的時間推論,四官殿當於1375--1644年間所建,應有350年以上的歷史。四官殿中供奉著"天地水火"四官,即天官、地官、水官和火官。他們都是保佑城市黎民百姓生命財產安全的神,分工不同,使命一樣。

公孫橋:公孫橋位於古街中段,小河溪水穿橋而過。該石橋處於古街繁華鬧市區,形成"橋面是集市、橋下行帆船"的立體交通格局。橋西邊有一潭名城隍潭,既深且廣,是南來北往的貨運船隻停靠之處;岸邊建有一座城隍廟,廟中供奉著管理水域的城隍菩薩。該橋為雙曲三孔兩墩石拱橋,長14米,寬5米,高6米。相傳此橋為春秋時魯班的弟子公孫寬所建,(一說是宋元時期晉商公孫旺所建)故取名"公孫橋"。"石橋晚眺"為小河溪古八景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