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兒時搬著小木板凳或坐在牆頭上在村子裡看露天電影嗎,那些電影名稱你還記得嗎?

話裡話外皆有畫


在我六七歲的時候每個星期五晚上,是我們這些小朋友們特別開心的一晚,就是村裡放露天電影。

晚上早早吃完飯,就高高興興和幾個小夥伴跑去村委會那的空地,有時候時間尚早,放映隊還沒來,我們就在不遠處玩會遊戲,打玻璃球,跳繩,等著放映隊。

不知道誰喊了一聲放映隊來了,兩三個人抬著投影慕布來到空地上,把投影幕布掛到兩個電線杆之間扯平,把放映機放在一張桌子上,開始調視機器,一會兒的功夫,電影就開始了,有時候影片不是太好看,小夥伴們便玩起了自己的遊戲捉迷藏,一真玩到電影散場,就各回各家。

在我記憶中也有不錯的電影,比如說《地道戰》,《地雷戰》,《董存瑞》等都是老電影了,不過大家還都喜歡看,《朝陽溝》是中老年人喜歡的片子,反正不管好看難看,要的是那種氣氛,要的是每個週五開開心心的,看電影成了鄉村的唯一文化生活。


知足Content46


我們五十年代出生的那一代人,在小時候的鄉村,生活上很清苦。但回想起當年的那些往事,卻充滿著童趣和快樂。在生產隊打穀場上看電影,是一輩子無法忘懷的快樂時光。那時的電影可謂是百花齊放,如《地道戰》、《地雷戰》、《平原游擊隊》、《鐵道游擊隊》、《南征北戰》、《51號兵站》、《上甘嶺》、《英雄兒女》、《阿詩瑪》、《朝陽溝》、《天仙配》……等等。看電影時的經歷也是歷歷在目。

小時候看電影,其中發生的兩件事讓我記憶尤為深刻,第一件事是有一天晚上放映《朝陽溝》,我們小孩子們都是早早地擺小板凳佔位置,但放映的時候卻不是打仗的片子,這讓我們這些男孩當時就興趣索然,從場地中央跑到場地邊轉悠,突然,我看見我的表姐與二寶哥不在看電影,卻是躲在生產隊的大草堆旁拉著手。我非常好奇,因為我知道,我的這個表姐是與我的一個表哥訂下娃娃親的。表姐很漂亮,擱現在至少是村花級別,她與我母親表露過,不同意訂下的娃娃親,她要自由戀愛,讓我母親幫她退親。但是我母親擔憂影響親戚關係,就沒有出這個面。

我當時雖然小,但也算懂事,就沒有打擾他們,重新回去看電影。回家後,我把看到的情況對母親說了,母親說:小孩子家,不要出去亂說。我聽了母親的話,的確做到了守口如瓶。在半個月後的一天,二寶哥帶著表姐私奔了,直到兩年後,帶著孩子回來,這件事才算告一段落。期間,據說在外面吃了很多的苦。可見當時自由戀愛的代價是非常大的。

另一次是放映《地道戰》。《地道戰》電影我們看過多次,但仍然百看不厭,至今,對於那高亢昂揚的歌曲“地道戰,嗨!地道戰,埋伏那神兵千百萬……”還可以哼唱出來。

我們當時雖然是小孩子,但心情每一次都是跟著電影情節激盪起伏。最後,八路軍和民兵把日本鬼子消滅了,我們也會高興得手舞足蹈“嗷嗷”大叫,釋放心中的快意。一天,正當我們大喊大叫時,我身邊一個叫“蠻爺”的漢子幽幽地說:我也殺過日本鬼子!

我頓時啞然,因為“蠻爺”歷史上有汙點,他當過國軍的排長,如果是連長,就會定為“歷史反革命分子”。蠻爺雖然沒有定為歷史反革命,但在我們小孩子心中,最起碼不是好人。他說他一個差一點就是歷史反革命的人,竟然殺過日本鬼子,我能不吃驚嗎?

我非常好奇,回家向父親求證,父親說:這事不好說,關鍵他不是八路軍啊!

再後來,到了二十世紀初,“蠻爺”已經是九十多歲風燭殘年的老人了,有一次我與他說起當年的事,他還是那句話:我殺過日本鬼子!並且還加了一句:我立過功。

後來沒過兩年,政府給很多在世的抗日老戰士落實了政策,當時也包括“蠻爺”,但“蠻爺”已經走了,沒有等到被肯定的那一天的到來。我想,若是“蠻爺”在天有靈,您可以安心了,國家已經肯定了你們當年的歷史功績。

我是老牛愛遛彎,是一位莊稼老把式,資深農民工。若贊同我的觀點,請關注點贊!


老牛愛遛彎


這個好,以前我小學一年級時候一個同學家就是鄉里放電影的,數不清曠課去看了多少次,最愛看武俠,和解放軍打仗!記得的有,《大刀王五》,《風塵女俠呂四娘》,《媽媽再愛我一次》《南北少林》《南拳王》《女子別動隊》《閃電行動》《神鞭》《無敵鴛鴦腿》《自古英雄出少年》《劉三姐》《霸王花》《上甘嶺》《高山下的花環》還有好多忘記片名但是許多感人的場景還是能清楚回憶,電視不用說了,鄉政府唯一的一臺電視就在我家隔壁,每天管理員一開機,我都在場,看完新聞就是看片了,那時候的鍋蓋還是能收十幾二十個臺的,整個鄉里看電視都是由鄉里統一調臺,電視信號塔在好遠的山頭上,嗯,滿滿的回憶,快樂的童年,離我們是越來越遠了!





自在山外人


我是上世紀70年代出生的人,童年時候不知道有電視這種東西,那種熱愛熱鬧、家裡又有點餘錢的人家,會買個收音機,收入微薄的,就只能看看露天電影了。

一開始的時候,是縣電影放映隊到村裡放電影,輪流放,今天這個村,明天那個村,輪到自己村放電影的時候,大家就跟過節似的,奔走相告,拿著小板凳到電影場去佔地方。晚上吃完飯,大人小孩說笑著來到電影場,等著看電影。那兩個電影放映員,我們稱他們為“工作人員”,跟今天說“公務員”的感覺差不多,覺得他們好了不起。

記得有一次演《少林寺》,天啊,我感覺電影場有好幾千人,十里八村的人都來了,有的是已經看了,但是不過癮,跟著電影放映隊又到了我們村看,有的是還沒有看的,聽說俺村演《少林寺》,也成群結隊地來了。我不知道《少林寺》下鄉演了多少天,據說有的人跟著電影隊轉戰看了一個星期,真是過了癮!

後來我們村培養了自己的放映員,每個星期都去縣裡搬片子回放裡放,那時候我看了不少的電影,有時候想起來,那個時代,精神豐富其實蠻豐富的。

看的電影很多,國產的有:《南征北戰》、《萬水千山》、《狼牙山五壯士》、《地道戰》、《地雷戰》、《曙光》、《駝鈴》、《苦菜花》、《山菊花》(倪萍大姐演的,在我們家鄉拍的)、《歸心似箭》、《苦果》、《她從霧中來》、《大橋下面》、《小花》(那時候看《小花》,真被唐國強、陳沖、劉曉慶驚呆了,天下還有這麼好看的人!)、《知音》、《穿越天險》、《藍色檔案》、《R4之謎》、《霧都茫茫》、《孔雀公主》、《神秘的大佛》、《滴水觀音》、《閃閃的紅星》、《泉水叮咚》、《賽虎》、《牧馬人》(那時候就被朱時茂和叢珊圈粉)、《她來霧中來》、《野媽媽》(這是我看過最好的一部電影,歌頌人性真善美,很感人,我從中間哭到最後,演員演的真實、電影畫面唯美)、《被愛情遺忘的角落》、《一雙繡花鞋》、《巴山夜雨》、《等到滿山紅葉時》、《一盤沒有下完的棋》、《海鷗》、《金鹿》、《街上流行紅裙子》、《鄉情》、《鄉音》、《為什麼生我》……

那時候還看了很多的外國影片,主要記得蘇聯的《列寧在十月》、《列寧在1918》,日本的《人證》、《望鄉》、《追捕》、印度的《大篷車》、《流浪者》、德國的《英俊少年》、朝鮮《賣花姑娘》。

還有很多,先寫這麼多,那時候改革開放剛剛開始,有幸看到這麼多好看的電影,還都非常有教育意義。

現在也有露天電影,也定期到農村放,但是現在有了電視,看露天電影的人很少了,主要是老人看。有一次我回老家,居然放的《戰狼2》,雖然好看,但是由於已經進電影院看過,露天電影沒了3D、4D效果,沒有在電影院看有激情,我也沒看下去。現在看露天電影的感覺也和以前不一樣了。



山海之月


我是土生土長的農民子弟,童年的我一直都是在80年代的農村長大。那時候村裡只有少數家庭能夠買得起黑白電視機,到了晚上便是全村的娛樂中心。而對於看電影更是稀罕的事情,只有在逢年過節的時候才會有。當年,村裡在播放的免費電影時,工作人員從天還黑就開始佈置放映場了,拉屏幕,裝放映機,調試音響忙得不亦說乎,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入夜時能夠讓全村的老少爺們看上精彩的電影。而村裡的大人抓緊忙完手中的家務,三五成群地齊聚放映場。小孩們則是搬著小木凳早早地坐到屏幕前,有些調皮搗蛋的小孩你追我趕圍著放映機轉來轉去,時不時傳出歡快的笑聲。而場邊的矮牆上,樹叉上也密密麻麻坐滿了小孩,那時候,真的非常開心。

記得那時放得較多的影片,是<>,<>,<>等基本上都是抗日題材的多,而這些經典的影片也是百看不厭,至今還想看,條友們你們的兒時也是如此嗎?謝謝!


田宇201233


樓主的問題彷彿把我拉回了我的童年,印象最深的是一部釋小龍和另外一個小孩演的《新少林五祖》,被無眉的那個演員嚇到了。

還有《閃閃的紅星》《小兵張嘎》等兒童電影,其實記憶最深的不是情節,而是周圍的環境和影片的氛圍以及激動的小心情!明月夜,人頭攢動,有的坐個小木凳,還有的扯把稻草蓆地而坐,一群人隨著電影的情節不約而同地驚呼或低嘆,不像現在的影院這麼安靜。還有就是揣著一毛兩毛錢買冰棍吃,買瓜子嗑,那心情就是一個爽字,開心到飛起。

所以,我的記憶應該也是我們這一代人的記憶,所以我們並不孤獨~


亦青塵


當然記得,那時候我還很小,一聽說有人晚上要到村裡放電影,我就特別高興,吃完晚飯就和爸爸媽媽拿著凳子早早過來了。放電影的工作人員在牆上掛好屏幕布,擺好放映機準備放電影,村裡的觀眾都排著隊坐著眼看屏幕布,等待電影放映,場面非常熱鬧。我印象中記得最深的《閃電行動》、《少林少孑》、《少林寺》都是非常好看的影片,直到現在我有時間都會在網站上打開觀看,來回想一下兒時那種樂趣生活。



瑩瑩GZ


看到這個題目讓我瞬間回到童年,當大隊的廣播說今晚操場放電影時,那個激動啊!晚飯都吃不好,眼神就離不開凳子了,那時小怕哥姐給拿走了,在農村都是大的管小的!也不敢反抗啊!上學有可能會遲到,但是看電影會早早一到。為啥呀?去佔地方,佔據有利位置,不遠不近還得是屏幕最中間的位置。現在想想感覺到好笑,童年啊!沒有點故事哪能行啊,記得有次和一姐弟倆因搶地方,那姐其實沒有我大,但那時候她比我高,出手就開撓,我小時候淘氣,會打架摔跤,左搪右擋,蹦高踹她,不跳起來我打不著她,同時還得防她弟弟,誰家姐姐捱打弟弟能不上嗎!我用餘光看到他弟弟在後面衝過來,我一個下蹲,他從我頭上飛過去,弄個狗肯屎。那也是小規模戰爭,就算是打個平手而告終!最最喜歡的就是戰鬥片,愛打架也是和愛看戰鬥片有關吧!閃閃紅星!潘東子,小小竹排向東遊,現在還會唱,小二黑結婚,李二嫂改嫁,記得看,天仙配,因不喜歡那黃梅戲,那天還有個特殊待遇,我叔當過兵,給我拿一個軍用大棉襖,往地上一鋪,感覺比現在的席夢思還舒服!當然是偷偷摸摸,不然捱罵,結果看著看著睡著了,散場了家人也回到家,一看少個人,我那時就獨立不喜歡和家人在一起,父母哥姐都管我,就想脫離他們的視線。馬上哥姐就原路返回,沒見我,當時嚇壞了,原來操場旁有姓吳人家,我那吳大娘出來插門,手裡拿著手電,想要小解的時候無意照到我了,就把我抱到她家,認識我是誰家的,正要出門也看到了我哥姐在操場徘徊,當時是我姐揹回去的,途中我也醒了,瞬間明白咋回事了,怕回去捱打,就繼續裝睡了!


簡單生活努力工作


我相信85後看這種露天幕布電影的時間並不多,更不用提90後甚至00後了,給我印象和影響最深刻的是學校組織的一場露天電影,相信很多像我這樣的學生黨都是必看的劇目,那就是張藝謀導演的《一個都不能少》!它主要講述的是關於一個代課老師魏敏芝的故事,她只是個小學畢業的人,今年才十三歲。因為高老師請假回家探病才來到了水泉村小學,這個學校就有一個班,班裡的學生一到四年級的都有,共二十八個學生……在班裡有一位名叫張慧科的男同學,由於母親生病,他家人帶著他輟學到城裡去打工。魏老師從學校一直到(知道以後,隻身一人到)城裡去找張慧科,歷盡千辛萬苦,終於找到了他,把他帶回了家,或許是為了高老師臨走之前的一句話:“這個班已經流失了十幾個學生,再也不能少”。我想:這就是責任所帶來的動力吧!

《一個都不能少》十分簡單,它要反映的是如今中國農村的教育問題,當中可看見更多更多的中國問題,這就是電影所能做到的,也是觀眾所能發現的。影片的結局是個好的結束,魏敏芝的尋人引起了公眾的注意,得到了許多捐獻,張藝謀似乎不想抹煞中國人性的存在還沒在時代的轉變中傾向於麻木,但這不是所有中國貧窮農村所能得到的幸運,還有無數的中國農村兒童在失學與工作之間浮沉。這個電影沒有耀眼的明星,沒有華麗的特效,沒有動聽的音樂,甚至沒有美麗的場景,但正是這真實的一切才將這樸實無華,至真至美的感情發揮到了極致!

你是不是也有和我一樣的觀影體驗?歡迎分享評論,我們一起討論,關注我,和我一次感受經典!😂😂😂😂


口袋裡很甜


這是再熟悉不過的場景了,那是我們是一個企業的家屬院,有一個小廣場,晚上有電影放的時候大中午就開始佔地方 佔地方方式不一樣,有的用粉筆圈,有的用個破筐子放在哪裡,有的拿磚頭,為此也沒少家庭那矛盾,誰佔了誰的地方,好不熱鬧。不過那種觀影感受確實蠻有味道,不像現在一進電影院就昏昏欲睡[捂臉],那時最期盼就是放映員過來的身影,覺得放映員真的是很了不起大人物,哈😊,一晃幾十年過去了,露天電影一去不復返了,就像我的童年和青春也是一去不復返了,想想真的是莫名的惆悵,已近暮年的人那些年少時的記憶卻總是不經意就在腦海中浮現,人的一生就這麼一天天要過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