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35歲即證入涅槃,80歲離世也稱涅槃?究竟什麼是“涅槃”?

“涅槃”,是佛教的最高理想。

人們根據俗稱僧人之死為“涅槃”,往往認為“涅槃”是佛家對死亡的別稱。

也有人把“涅槃”理解為空洞無物的可怕境界

這些都是對“涅槃”的誤解!

佛陀35歲即證入涅槃,80歲離世也稱涅槃?究竟什麼是“涅槃”?

其實,在古代印度,“涅槃”作為一個宗教哲學術語,為多種教派所共用。

耆那教認為,涅槃是擺脫諸業,靈魂升至世界的頂端,享受絕對的安樂。

婆羅門教的《薄伽梵歌》中,將達到“梵我合一”的境界稱作“梵涅槃”。

而佛教的高明之處,在於既不承認個體靈魂(“我”),也不承認永恆的世界本源(“梵”)。

佛教對“涅槃”的理解,主要是指修行達到的倫理和心理的最高境界,是一種在息滅了煩惱之後所達到的無生無死、寂靜清涼、永恆安樂的心靈或生命境界。

佛陀35歲即證入涅槃,80歲離世也稱涅槃?究竟什麼是“涅槃”?

這種境界嚴格來說,是無法用語言來描述的。

佛陀曾經用“遮詮”(從反面來說事理)的方式來描述過“涅槃”:那是一種“無生、無成、無作、無因緣和合”的境界(相對於我們這個“有生、有成、有作、有因緣和合”的世界)!

用今天的話來說,涅槃不是任何物質狀態,不存在於任何時空之中。

涅槃也不是任何主觀上的感覺,因為任何感覺都是剎那生滅的,而涅槃是不生不滅的。

也不能把“涅槃”理解為一個結果,因為結果是由某種因緣所得的效應;而涅槃既非因亦非果,它是超越因果的。

佛陀35歲即證入涅槃,80歲離世也稱涅槃?究竟什麼是“涅槃”?

正如斯里蘭卡著名佛教學者化普樂·羅睺羅長老在《佛陀的啟示》一書中所說:

你唯一能知道它(涅槃)的方法是親見親證。

有路可通涅槃,但是涅槃並不是這條路的結果。

你可以沿一條小徑到達一座山,但那山卻不是那條路的結果或效應。

你可以看見一道光明,但是光明並不是你目力的結果。”

在佛教看來,涅槃是終極的真理,也是至高的幸福,是佛教修行追求的最高目的。它並非死後才證得,而是現前即可進入、現前即得親證的境界。

佛陀35歲即證入涅槃,80歲離世也稱涅槃?究竟什麼是“涅槃”?

當然,由於涅槃境界是如此難以理解,在佛教內部,不同派別甚至不同的人,對涅槃的理解及闡述往往會有所不同。

總的來說,小乘佛教傾向於將“涅槃”視為一種完全脫離世俗世界(世間)的最高境界。他們特別重視取得個人的解脫,而對幫助世間其他人的解脫並不強調。

很多佛典又將“涅槃”分為“有餘涅槃”和“無餘涅槃”

按照現代學者的一般解釋,“有餘涅槃”即煩惱已盡,肉身猶存;而“無餘涅槃”則是煩惱和肉身皆已滅盡

“無餘涅槃”的梵語為“般涅槃”,意即完全的涅槃,一般指壽終後的歸宿。因此很容易被誤認為是一死永滅。

但按照佛教的講法,這並非生命的死亡和心識的斷滅,而是生命的昇華和心靈的淨化

,就像海面上動盪的波濤停息了,並非大海的消滅,而是大海本有的清澈明淨之性的顯現。

有現代學者認為,“無餘涅槃”,類似於現代科學所假設的“一種宇宙滅盡而形成它的本體能量猶存,只是不起作用的狀態”。

佛陀35歲即證入涅槃,80歲離世也稱涅槃?究竟什麼是“涅槃”?

到了大乘佛教,則傾向於反對把涅槃和世間作絕對化的區分。

比如中觀派就認為,不能離開世間去追求超世間的涅槃,因為涅槃與世間等無差別,只是由於人們為妄想所蔽,才出現差別。因此要達到涅槃境界,就要去除各種妄想和分別心,認識世間諸法之“實相”,即諸法的本性是“空”,是不可言狀的“妙有”。

既然“世間即涅槃”,所以大乘佛教鼓勵信眾積極在世間修行。

大乘經中還說,佛菩薩雖超出生死,證入涅槃,但不滯留於涅槃,獨享安樂;而是懷著慈悲,運用般若智慧,不斷入生死苦海中度化、利益眾生,無有休息。

這種究竟的、積極的涅槃,稱為“無住處涅槃”,簡稱“無住涅槃”,乃是大乘佛教的最高理想。

其實,這種涅槃也符合佛陀的精神——

釋迦牟尼佛35歲(一說31歲)在菩提樹下得道成佛,達到涅槃;但他沒有住於涅槃,而是周遊各地傳法佈道,直至80歲“般涅槃”。

佛陀35歲即證入涅槃,80歲離世也稱涅槃?究竟什麼是“涅槃”?

近現代以來,直到今天,全世界的佛教總體上說,已不再單純追求那種離群索居、遠離塵世的修持方式;而更加重視以佛教的慈悲精神為懷,積極投身於有益於民眾的各種慈善活動。把利樂有情、造福社會,作為修成正果、趨向涅槃的重要途徑之一。

而這,恐怕也是佛教在當今社會中依然能充滿活力的原因之一。

/完.


佛陀35歲即證入涅槃,80歲離世也稱涅槃?究竟什麼是“涅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