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名震匈奴,连个侯爵都没封赏他,和他没有背景有关吗?

大马哈鱼12


说道李广就不得不提他的祖先—李信。李信是始皇帝时期的大将,在灭亡燕国一战成名。始皇帝于是派他代替王翦作为攻打楚国的统帅,但是李信辜负了始皇帝的信任,先是一路凯歌,后是大败而归,从此不再出现于史书中。李信的叔叔李牧作为赵国大将,多次击败了秦国的入侵,但是秦国派遣间谍在赵国散布流言,不可一世的李牧因为拒绝交出兵权被赵人捕杀。

李广继承了先祖们桀骜不驯的性格,无论是带兵打仗,还是为人处世都过于随心所欲。在带兵打仗上面,李广以个人勇武为感召,不拘于朝廷定下的军法。因此作战非常勇猛,士兵都乐于为李广卖命,匈奴也畏惧李广的威势不敢靠近李广驻扎的地方。李广的作战风格还是跟项羽颇为相像的,项羽威震诸侯却落得个乌江自刎,李广名震匈奴却落得个不能封侯自刎而死的下场。

这些人的死意味着个人英雄主义的死亡,中国逐渐走向以典章制度为基础的有序时代,秦汉的军功爵制度就是这样一个有序的制度—军功多爵位高,极大地淡化了个人出身背景。李广自身不能够封侯完全是军功不够,不能拿浪漫的个人英雄主义说事。


历史广记


李广明震匈奴却一生没有封侯实为可惜,但是这和背景并没有太大的关系,其中有几个关键因素:

汉文帝十四年,匈奴入侵萧关,年少的李广便随军出征抗击匈奴。他自小作战勇猛,精通箭术,斩杀匈奴无数。文帝曾评说李广生不逢时,若在高祖之时封万户侯也是不在话下的。文帝这句看似表彰的话,却也给李广一生难封侯埋下了伏笔。

后来景帝时因其作战勇猛,调任上方太守,天天与匈奴作战,后又调任上郡太守,边郡太守,也都是和匈奴打交道,因此他对匈奴的习性非常了解,作战也很有方法,以致多年来匈奴都不敢侵犯中原。直到汉武帝继位,在马邑埋下重兵准备歼灭,但是匈奴单于多疑退兵了,李广本想在歼灭匈奴之战,立下战功而封侯,却没想终是无功而返。

四年后一次对战匈奴的战役,因为匈奴势力众多,李广寡不敌众最后被活捉,后来趁机逃跑之后,朝廷因其战斗失利,被贬为庶民。元朔六年被重新启用为将军,随大将军卫青一起出击匈奴,最后也是无功而返。多年征战匈奴,战功大小无数,但是就是关键时刻掉链子,李广也曾问过当时有名的星象家王朔,为什么自己会走到今天这个境地,王朔问他这一生有没有做过什么特别后悔的事,李广想了想说“我任陇西太守时,曾经诱骗羌族叛军投降并杀光了降军八百多人。这件事一直悔恨至今”。王朔答到“能使人受祸的事,没有比杀死已投降的人更大的了,这就是将军不能封侯的最大原因了”。

真是“冯唐易老,李广难封”,“飞将军”一生忠于大汉,四十年沙场征战,让匈奴闻风胆寒,最后却落的难封侯,时运也好,做了受祸的事也罢,这或许就是冥冥之中的有定数吧!




冷风洛雨


李广没能封侯是主要原因是他战功不够,跟他有没有背景并无关系。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中的这两句诗,充分的说明了飞将军李广的名气。纵观李广一生,他主要的时间都在边境抗击匈奴,防止匈奴掠边,汉景帝时,先后任北部边域七郡太守,前后四十余年,经常在抗击匈奴入侵的最前线与敌人作战,让匈奴人吃尽苦头,因此,在与匈奴交战过程中也渐渐积累了赫赫威名。

李广的家世背景也比较显赫,他祖父是秦朝的名将李信,但是改朝换代的原因,到他这一代已经没什么影响力了,他也仅仅是以良家子弟的身份从军入伍。

但是,名气大小、背景深浅跟战功是两码事,名气大归名气大,想要封侯还必须得拿出像样的战功,因为朝廷议功册封从来都是论功行赏,如果以谁的名气大,谁的背景深厚来拜将封侯,那全军将士谁还愿意提皇帝卖命杀敌?李广一生所追随的三位皇帝,无论是汉文帝、汉景帝,还是汉武帝,他们都很清楚这一点,从李广的儿子李敢随霍去病抗击匈奴,立功受封关内侯的情况就可以佐证。所以,他们都不可能凭名气和背景就随便给武将封侯。

而且,连李广自己都很清楚,之所以迟迟未能封侯是因为自己“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根据《史记.李将军列传》中的记载:广尝与望气王朔燕语,曰:“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自汉朝攻匈奴以来,他没一次不参加,可各部队校尉以下军官,才能还不如中等人,然因攻打匈奴有军功几十人被封侯。他不比别人差,但却没有一点功劳用来得到封地,真的是命该如此吗?当然,说自己无尺寸之功显然是太过谦了,作为一个将军立足的功劳还是有的,飞将军的称号也不是白拿的,可是他的战功也仅仅如此了,并没有取得过没有足矣封侯的战功。

论军事能力,李广确实有封侯的实力,《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广从弟李蔡亦为郎,皆为武骑常侍,秩八百石。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连汉文帝都曾称赞肯定他的才能,并替他惋惜生不逢时的遗憾,如果在生在高祖时代,封个万户侯不在话下!所以,毋庸置疑,李广立功封侯的军事能力是有的。

既然朝廷论功行赏的机制是公平的,李广的军事能力也是毋庸置疑的,那么,阻碍李广夺取封侯之功的根源究竟在哪里呢?

在李广的一生中,他参与过许多大大小小的战争,包括抗击匈奴和平定七国之乱,但是在这些战争中取得的战功也仅仅让他从士兵走向校尉,从校尉当上将军。尤其是在汉朝对匈奴的几次大规模的战争,他不是没有机会当前锋,就是运气不好没有担任过主功任务,在漠北之战中,好不容易当上了前锋将军,却又因为迷路未能参战,错过了最后立功封侯的机会。

所以,李广难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时运不济,没有取得过足以封侯的军功,与他的军事能力、家世背景都没有关系。


一锅煮了


历史上有句名言“李广难封,冯唐易老”,以此来形容那些抑郁不得志的人。很多人往往觉得李广如此大的名气,一直不得封侯实在优点冤。真正翻越史籍文献,便能从其中发现,李广的悲剧大都源自自己,绝非汉武帝和餐厅的过错。

李广有点言过其实,有司马迁个人情感的嫌疑

后人了解飞将军李广无非通过司马迁撰写的《史记》,司马迁作为文学家感情肯定会有所倾向和偏着。何况司马迁与李广有着姻亲关系,司马迁又是因为替李陵辩护,从而受到腐朽。若是写李广传的时候,不能将李广的实际情况适当抬升的话,司马迁无疑会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

李广是个战场上的冒险家,性格方面太喜欢冒险,令汉武帝很不放心

李广虽然带兵打仗十分勇猛,但是不适合做统帅,只可以做一个身先士卒的将领。李广最后一次跟随卫青出征,临行之际汉武帝再三嘱咐。千万不要让李广与匈奴主力作战,因为汉武帝觉得李广点太背。汉武帝之所以有这样的感慨,是因为李广此人太喜欢冒险。李广为了使自己箭无虚发,经常要等到敌人十分靠近的时候才会放箭,由于与敌人相距太近,使得李广经常遭到匈奴的箭伤。这在汉武帝的眼里是硬伤,你作为将领带着士兵出去打仗,不爱惜自己,万一牺牲的话,整支部队该何去何从。

李广心胸太狭隘,缺乏为将者的气度

李广做陇西太守的时候,有支羌人由于不满当地豪强欺压,遂而奋起反抗。李广接到消息后亲自带兵去平叛,李广到那后与羌人首领约定投降不杀。羌人思维比较单纯,原本觉得与汉人没有什么苦大仇深,所以便同意投降。结果哪成想羌人到达约定的地点后,手无寸铁,被李广派人全部诛杀。由此可以看出李广为人性格中带有残忍狭隘的一面。

政治神经太不敏感

七国之乱时,与接受梁王刘武的馈赠汉景帝时期爆发七国之乱。几经周折才算平定。此时李广已经参加工作,以朝廷军的身份支援梁国。等到叛乱平定后,梁王刘武一见李广跟自己年纪差不多,又如此会打仗,干脆将梁国的将军印授予李广。李广的政治神经不算敏感,觉得梁王刘武既然坚持给自己赏赐,那边收下吧。没想到此事成为李广以后不得封侯的重要原因。梁国是地方,李广以朝廷官员的身份,接受地方诸侯王的册封,是什么意思。朝堂之上一片哗然。因为如此,李广虽然平叛有功,但是朝廷拒绝给予赏赐。

事情的发展往往是内因起到主导作用。李广虽然可以同士卒同饥渴共餐饮,可是从一系列的表现中,李广的悲剧完全是自己从李广一路走来,我们不难发现李广的悲剧很多源自自身性格的缺陷,绝非全部归咎为外因。我们敬佩李广的为人和品行,可是对待封侯一事,汉武帝背锅这些年实在有些冤枉。


读史汇


汉名将李广对自己终生未能封侯一事,似乎有些耿耿于怀又有些百思不得其解,其实李广本身有很大的缺陷。

《史记·李将军列传》中有这样的记载:“……诸广之军吏及士卒或取封侯。广尝与望气王朔燕语,曰:‘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去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朔曰:‘将军自念,岂尝有所恨乎?’广曰:‘吾尝为陇西守,羌尝反,吾诱而降,降者八百余人,吾诈而同日杀之。至今大恨独此耳。’朔曰:‘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那个叫王朔的相面先生把李光不得封侯的原因归结为“杀降者八百余人”。其实王朔或许还不知道,李广还为了报复杀过一个霸陵尉。

《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李广从雁门关出发攻打匈奴失败并被匈奴俘虏,所幸又逃了回来。按汉朝的法律李广本应被处死,后来出钱赎了死罪,被削职为民,闲居在家。一天晚上李广带一名骑马的随从外出,和朋友在田间饮酒。回来时路过霸陵亭,恰巧那天晚上霸陵亭尉也喝醉了酒,便喝令李广,不让他通过。随从说:“这是前任李将军!”霸陵亭尉因喝醉了酒,根本不管什么李将军不李将军,便理直气壮地说:“现任将军尚且不能夜晚通行,何况是前任呢?”那晚李广就只有停宿在了霸陵亭下。这事过去不久,匈奴入侵,汉天子又起用李广为右北平太守。李广就请求派霸陵尉一起和他去抗击匈奴。但是到了军中,不由分说李广就处死了霸陵尉。我们不难看出,这个霸陵尉死得有些冤。不管当时他喝没喝醉酒,他的做法都是无可非议的。既然现任将军都不能夜晚通行,你李将军又有什么特权来破坏这规矩呢?就因为按规矩办了,扫了前任李将军的面子,当前任李将军变成现任李将军手中握有生杀大权之后,霸陵尉就只有引颈就戮了。李广的心胸怎么会狭窄到这种程度呢?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为了这么一点小事,就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将一个按规矩办事的人置于死地,这种事不要说一个手握生杀大权的将军,就是一个无知无识的平头百姓也是做不出来的。但李广做出来了。至此我们便找到了李广不封侯的原因了。做个将军你都可以为了不值得的并且错在自己的一点小事去开杀戒,若封了侯,别人还活不活了?



满山红遍


李广又称“飞将军”,是汉武帝时期的一员名将,史书上曾记载有“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一说。

我记得看电视剧《汉武大帝》的时候,有这么一个镜头,正好可以回答这个问题。当时汉武帝在军营里,老将李广亲自去为汉武帝烧鱼,汉武帝身旁的宦官忍不住为李广抱不平说:“老将军李广这么大岁数了还没有封候,比他年轻多的都已经封了侯爵。”当时汉武帝就说:“你懂什么?我们是以斩获敌首的数目来论功行赏的,李广虽然功高但杀敌不多,按汉朝法律不能封侯。”

这样看来,飞将军李广尽管打仗勇猛而且箭法精准,但是没有组织过大规模的杀敌。历史上才能记载过这样的一个故事,一次李广追击匈奴兵回来晚了,在密林深处经常有老虎出没,他和随行的人都小心翼翼的行走,生怕有老虎出来。忽然李广看见草丛里蹲着一只老虎,于是连忙拉弓射箭,一箭过去正好射中了老虎。手下的人忙去看,结果发现竟然是一块大石头,箭射进去都太深,怎么也拔不出来。

这就是李广射虎的故事,可见飞将军李广的箭法非常厉害,跟匈奴作战时行动非常迅速,可以说是威震敌胆,但是因为政治上的原因还有自身的运气,没有组织过大规模的歼敌作战,没有成名的战例,所以一直没有封侯也在情理之中。


齐鲁小秀才666


李广(?-前119年),汉族,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秦安县)人,中国西汉时期的名将。汉文帝十四年(前166年)从军击匈奴因功为中郎。景帝时,先后任北部边域七郡太守。武帝即位,召为未央宫卫尉。

元光六年(前129年),任骁骑将军,领万余骑出雁门(今山西右玉南)击匈奴,因众寡悬殊负伤被俘。匈奴兵将其置卧于两马间,李广佯死,于途中趁隙跃起,奔马返回。后任右北平郡(治平刚县,今内蒙古宁城西南)太守。匈奴畏服,称之为飞将军,数年不敢来犯。元狩四年(前119年),漠北之战中,李广任前将军,因迷失道路,未能参战,愤愧自杀。

唐德宗时将李广等历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宋徽宗时追尊李广为怀柔伯,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海哥趣说历史故事


李广没有封侯这事还真跟背景没有关系,只能说李广真的是运气太差了,汉初沿袭秦朝二十级军功爵制,只有立下相对应的功劳才可以封侯封爵,所以说李广之所以没有封侯,主要是李广属于那种名声大,但是实际功劳少的。

最初,匈奴大举入侵萧关,李广以良家子弟的身份从军抗击匈奴,因为精通骑马射箭,斩杀匈奴首级很多,被任为汉中郎。

之后吴楚七国之乱时,李广任骁骑都尉,跟随太尉周亚夫反击吴楚叛军。在昌邑城下,夺取叛军军旗,立了大功,以此名声显扬。

在之后就是李广调为上谷太守,天天与匈奴交战。曾带百骑从匈奴大军前全身而退了,这些有功劳吗?那肯定是有的,但是这些功劳都不足以使李广封侯,只能说李广运气太差了,汉文帝也曾说过“可惜呀,你没遇到时机,假如让你生在高祖时代,封个万户侯不在话下!”。

等到汉武帝时代,开始大举反攻匈奴了,按说这会功劳到处都是,但是却都阴差阳错的错过了。

马邑之围:就是张辽那个祖先聂壹给王恢出主意,以财物引诱匈奴上钩的那个计划,汉武帝听从王恢之言,在马邑伏重兵意图围歼匈奴,李广当时是骁骑将军,属护军将军,但后来匈奴单于察觉到了汉朝的意图就退走了。

四年后,李广以卫尉作为将军,从雁门出击匈奴。匈奴兵势众多,击败了李广军,活捉了李广。之后李广抢马夺箭一个人跑了回来,这事也让李广被贬为了庶人。

元朔六年,李广又调任为将军,跟随大将军卫青的军队从定襄郡出击匈奴。各将领多有杀敌俘敌达到标准因功封侯的,而李广的部队由于迷路了没有功劳。

过后三年,李广以郎中令的身份率领四千骑兵从右北平出发,博望侯张骞率领一万骑兵和李广同行,分两路走。走了大约几百里,匈奴左贤王带领四万骑兵包围李广,李广的士兵都很恐惧,李广奋力战斗,直到第二天张骞的军队也到了,匈奴军队才解围而去。汉军疲乏了,不能去追击。这时李广几乎全军覆没,只好收兵回去。按汉朝的法律,张骞耽误了预定的日期,当处死刑,出钱赎罪,降为平民。李广的军功和罪责相当,没有封赏。

元狩四年),汉武帝发动漠北之战,由卫青、霍去病各率五万骑兵由定襄、代郡出击跨大漠远征匈奴本部,本来汉武帝因为李广年老,不让李广跟着的,结果李广坚持要去,汉武帝为了给李广一个机会,允许了,结果呢,李广又迷路了。

从上边可以看出李广有苦劳功劳却很小,所以说李广没有封侯跟有没有背景是没有关系的。最后说一点,李广家背景还可以其先祖为秦朝名将李信,可以说是世代将门。


枫叶0829


和他的背景关系不大,主要是战功不行,大致总结一下:

第一,生不逢时,如果生在战乱年代,封狼居胥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可惜李广大部分都是在国家休养生息时期度过的,仗打的少,想封侯确实很难。

第二,武力超强,但是情商不高,李广几乎得罪了每一个领导,就跟亮剑中的李云飞差不多。

第三,运气太差,比他年轻许多的霍去病战无不胜,在茫茫荒漠,闭着眼都能追上匈奴,就是偶尔迷路了,也能碰到匈奴的败军,想不立功都难,可是李广,每次立功机会到来的时候,都会迷路,和封侯擦肩而过,偶尔一次不迷路,还被打得溃不成军。

第四,个人能力突出,但是统帅努力不足,李广单打独斗是将才,指挥作战有点问题,小规模战争几乎全胜,大规模战争几乎全败,还被生擒过,想封侯几乎不可能。

所以,李广一生也没有封侯。


茅草驿站


其实跟背景关系不大,况且李广家还挺有背景的。

西汉对秦朝的军功制继承的比较完整,为了鼓动将士的积极性、对抗强悍的匈奴人,以战功论爵位还是贯彻得相当公正公平的,李广的堂弟就因战功被封侯,甚至官至宰相;甚至曾经在李广手下当小兵的也有人被封侯。

李广名头虽响亮,但也许是运气问题,他的战功确实乏善可陈;而离军功最近的一次,却因犯了政治错误打了水漂。

文景时期,立了战功,却因政治错误落空

李家的祖先是战国时期的秦将李信,曾抓获过燕国太子姬丹。其后,李广家族世代习武,尤其精于骑射,李广之孙李陵,后来就率5000弩兵击杀上万匈奴精骑。

在汉文帝时期,李广从军对战匈奴,以其精湛的骑射技艺杀敌众多,因此被提拔为汉中郎。

在汉景帝时期,李广担任陇西都尉、骑郎将。后来以骁骑都尉的身份,跟随周亚夫讨伐七王之乱,并且立下了不少战功。但他在此期间却犯了个极大的政治错误:私自接受梁王颁给的将军印。而在极度防备藩王的朝廷眼中,这可是大忌。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回师后论功行赏之际,李广颗粒无收。

后来他先后在上郡、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等边地担任太守,都以作战勇猛而闻名。他最传奇的经历,是率领十余人以虚实结合之计,戏耍上千匈奴骑兵。不过并没有临阵破敌、斩首众多的战绩,传奇的小表现并不能让他封侯。

汉武帝前期,未立战功,且公报私仇

到了汉武帝时期,李广仍以太守身份屯边。这一阶段的第一次出征,是汉武帝在马邑设伏,然而匈奴单于没中计,因此全军师劳无功;

第二次,是从雁门出击匈奴。李广军寡不敌众,几乎全军覆没,他自己则带伤被俘。虽然他后来勇猛的趁机逃脱,但因“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按律当斩。所幸当时有花钱赎罪的规矩,他因此保住一命,被贬为庶人。

在居家期间,李广有一天喝酒夜归,在霸陵亭被陵尉呵止。李广的随从亮出名头,声称这是以前的李将军,想以此让对方开个后门;但陵尉毫不给面子:“现任的将军尚且不能夜行,前任的算个鸟?!”于是生硬地命令李广按规矩在亭下夜宿。

不久后,匈奴大举入侵,朝廷正当用人之际,李广被汉武帝召回,并官拜右北平太守。而此时的李广干了件特不地道的事:他申请让霸陵尉随军,到了驻地,却立即将对方斩首。

公报私仇,无辜杀害当初恪守职责的军中同僚,李广此举,无疑让自己的英名蒙上了阴影。

在右北平期间,由于当初他在边镇的传奇故事,被崇尚个人英雄主义的匈奴人称为“汉之飞将军”,数年内不敢入右北平。

元朔六年,李广跟随卫青出击匈奴。当时各军以获得敌人首级数目行功论赏,多人因此封侯,但李广军却未建立寸功。

两年后,李广率领四千骑兵、张骞率领万骑分头出击。出发几百里后,李广军陷入四万匈奴骑兵的包围,敌我悬殊,但李广毫不畏惧、日夜苦战。队伍死伤无数,几乎全局覆没,好在张骞终于赶到,匈奴人这才撤退。经此一战,李广虽以寡敌众,但未立战功,仍离爵位无缘;而张骞因迟到之罪,按律当斩,也像当初李广那样出钱赎为庶人。

最后一次出征,因迷路而得罪,愤而自杀

后来,李广多次请求出击,但汉武帝以其年老,多次拒绝。

公元前119年,朝廷再次安排卫青大规模讨伐匈奴,这次李广终于得到了机会。但卫青出发前曾被汉武帝叮嘱:李广年老,而且命不怎么好,所以千万不要让他与单于对敌,免得错过生擒敌人的机会。而于卫青个人而言,他也想让刚刚因罪失去爵位的公孙敖戴罪立功,因此,在安排各军分路出击时,卫青李广率军走东路,而公孙敖则跟随自己直捣匈奴单于主力。

愤怒的李广没有辞行就出征了,然而他确实倒霉,队伍的向导没了,多次迷路,最终当卫青主力与匈奴单于交战时,李广这支队伍还没赶到,对方成功逃脱。直到卫青率军南归时,才在半路上遇到了李广。

其后为了向刘彻汇报军情,卫青派人向李广了解为何迷路的具体情况。再三追问之下,李广主动揽下全部责任,并表示将亲自向大将军卫青解释。

而此时的李广实际上已万念俱灰,他对同僚们说:“我与匈奴大小七十多仗,如今终于有机会跟随大将军交手匈奴单于,可我偏偏被安排走远路路,又偏偏迷了路,真是天意啊!我已六十多岁,再也受不起责罚的羞辱。”其后挥刀自杀,一代传奇将领就这样走完了他的一生。

李广为何难封?他认为自己杀过俘

纵观李广的一生,如汉武帝刘彻所说,他确实挺倒霉。他的堂弟李蔡,与自己一样在汉文帝时期从军,而到了汉武帝时,人家已经因功被封为乐安侯,后来更是官至丞相。

更让人无语的是,甚至连曾在李广手下待过的官吏、基层士兵,都有不少人因战功被封侯。

有感于自己头上仿佛被施加了诅咒,他曾经找人算命。

对方问他:你是不是干过什么缺德事?

李广低头思索后回答:“我在当陇西太守时,羌人造反,我诱降了800人,后来却违背诺言把他们杀光。我一生中最后悔的就是这件事。”

对方说道:

祸莫大於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

当然了,这只是个传言。笔者认为,李广之所以不能封侯,一来他运气确实太差,而运气还真的是实力的一部分。二来他治军松散,用个人魅力而非军法约束部下,虽然备受士卒喜爱,但在刀刀见红的战场上来说,“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的铁血军队才更有希望立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