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之家珍:生活的苦难,更显她的伟大

文|二十四桥LL

《活着》之家珍:生活的苦难,更显她的伟大


余华的《活着》讲述了福贵及其家庭不断遭受苦难,最后亲人先后离世,只剩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的故事。

那是一个夏季,“我”遇到了福贵和他的那头老牛。福贵的故事在与“我”的交谈中徐徐展开,呈现在读者面前。

诚然,徐福贵的故事有太多可讲的地方,讲他年轻时的放荡,讲他浪子回头的难得,讲他一生中与命运的较劲。就像余华所言:本书讲述了福贵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他们互相感激,又互相仇恨着。

福贵的故事固然精彩,但借由他的回忆向读者展开的陈家珍的故事同样难得。家珍作为城里陈记米行的千金,嫁给福贵这样的败家子幸福吗?又或者,生活的苦难是如何体现家珍的伟大的?

1、时代的宠儿&时代的局限性

家珍是陈记米行的千金,良好的家世让她能够在夜校上学。在那个年代,许多人都还在挣扎着求生存,而富家子女在家族的荫庇下,不仅过着富足的生活,还能有机会通过上学接触到更宽广的世界。

知识是有用的,这是千百年来无数先辈总结的道理,到今天也依然被大多数人认可。受西方思潮的影响,那时女性的地位开始有了明显的变化。她们不用再待字闺中,而是可以像男性一样在广阔的蓝天下自由漫步。

既有着很好的家世,又赶上了风气日渐开放的浪潮,家珍那一批得以在夜校学习的富家千金,无疑是时代的宠儿。

另一方面,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有着其自身的局限性。即使是现今社会,在不远将来人们的视角中,也必定是存在局限性的。毕竟,时代永远都在朝前发展。

《活着》之家珍:生活的苦难,更显她的伟大


站在如今的视角去看,家珍所处时代的局限性有很多,其中有一点体现在婚姻嫁娶方面。

福贵在第一眼看到家珍后,就被其曼妙的身姿和美丽的模样给深深吸引住了,于是便让母亲找媒人去提亲。书中有这样一段描述:

“我是在拐弯处看到她,她一扭一扭地走过来,高跟鞋敲在石板路上,滴滴答答像是在下雨,我眼睛都看得不会动了,家珍那时候长得可真漂亮,头发齐齐地挂在耳根,走去时旗袍在腰上一皱一皱,我当时就在心里想,我要她做我的女人。”

陈老板能不知道福贵的德行吗?但在徐家上门提亲后,他还是同意将女儿嫁过去。这至少表明当时他首要考虑的不是福贵的德行,而是讲究家世上的门当户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家珍就这么嫁进了徐家。

需要注意的是,此前家珍恐怕连福贵的面都未见过,即是说她的婚姻是不带感情基础的。站在现今的角度,这何尝不是那个时代的局限性呢?

2、生活是一辆列车,途径幸福与苦难

千百年来,我们的祖辈大多遵循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嫁娶模式,开启一段没有感情基础的婚姻。

我们不禁会问上一句,这样的婚姻会幸福?有的会,有的不会。

纵观家珍的一生,她在未嫁给福贵之前,作为富家千金,生活是幸福的。在徐家未败落之前,虽福贵会做些出入青楼、赌博的混账事,但总体来说她也是幸福的。

生活的分水岭发生在福贵最后一次赌博时,家珍当时已经怀孕七八个月,找到青楼里来想让丈夫跟她回家,却被福贵打了几巴掌后赶了出去。她抹着眼泪独自一人走了十几里坑坑洼洼的泥路回家,这是书中家珍的第一次哭泣。

一个孕妇来找丈夫回家,却被打了几巴掌后赶走,想必那一刻家珍的心里定是受了委屈。

这次赌博之后,福贵败光了徐家所有的家产,瞬间从地主阶级跌落至社会底层,而这也正是家珍苦难生活的开端。

生活不可能一帆风顺,它更像是一辆行驶在时间长河的列车,会经过酸甜苦辣,会途径幸福与苦难。或者说,生活是由幸福和苦难交织成的网,上面有酸甜苦辣诸多节点。不同人的生活,节点的排列方式各自不同,造就了不同滋味。

3、生活的苦难更体现了家珍作为女性的伟大


《活着》之家珍:生活的苦难,更显她的伟大


在本书中,余华似乎把女性所有的美好都给了家珍,她有好的家世、漂亮的面容、善良坚韧的性格。家世、面容在苦难中并不会起到什么作用,是善良坚韧的性格让她熬过了艰难岁月,也更体现了她的伟大。

那么,家珍的伟大具体体现在什么地方?

  • 体现在对丈夫的忠诚

徐家败落后,还怀着有庆的家珍被父亲接回了家。凭借她的家世,即使已经生育过子女,也未必不能再找一个比福贵更好的人嫁了,但她并没有这么做。

半年后,家珍背着有庆走了十几里路又回到徐家。她身穿水红的旗袍,漂漂亮亮地站在门口,盈盈笑着。书中有这么一段对话:

我娘问她:“是谁家的小姐,你找谁呀?”

家珍听后咯咯笑起来,说道:“是我,我是家珍。”

很平淡的对话,却表现出家珍对福贵和家庭的忠诚。这并非旧社会体制下女性对男权的依附,而是在社会风气逐渐开放的年代,家珍们对爱情和家庭的坚守。

纵观全文,虽然家珍从未对福贵说过一句“我喜欢你”,但她的行为却处处体现出对福贵的爱。就像我们父辈,含蓄的他们或许没有小年轻那么浪漫,但他们在长久的相伴下,那份爱情却早已升华,融入彼此的血液之中。

即使过程中难免会有磕磕绊绊,但在各自不留余力维护“家”的时候,这份深厚的感情会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 体现在对儿女的关爱

福贵在一次去城里给母亲请郎中看病的时候,被国军抓了壮丁,一走就是将近两年时间。两年间,婆婆因病去世,家珍一个人将凤霞、有庆两个孩子拉扯大。

一个从未受过苦的千金小姐,要想在那个年代独自养活两个孩子有多难?凤霞在一次高烧后就变成了聋哑人,作为一个母亲她心里该有多痛?恐怕这些都是我们普通人难以感同身受的。

《活着》之家珍:生活的苦难,更显她的伟大


家珍在病重的时候,心里也关心着自己的一双儿女。她这么对福贵说道:

“凤霞大了,要是能给她找到婆家我死也闭眼了。有庆还小,有些事他不懂,你不要常去揍他,吓唬吓唬就行了。”

在交代后事的话语中,字里行间无不体现了家珍对子女的爱。正是这种为母则刚的坚强,体现出她作为女性的伟大。

这使我想起村里的一个女生,她在很年轻的时候便出门打工,谈了一个外省男朋友,没多久就嫁过去了。那边的天气比广东冷,丈夫家里的境况也不好。她吃不了苦,干脆丢下女儿自己一个人跑了回来。且不谈她在道德上是否有缺陷,至少她没有家珍这样的品质,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两相比较,家珍的伟大之处显而易见。

  • 体现在对生活的坚韧

福贵败光家产后,家珍的生活已经可以用苦难来形容。为了送有庆上念书,不得不将凤霞送给别人抚养。虽然后来凤霞自己跑回来后没再提这事,但这也表明这个家庭养两个孩子是困难的。

村里煮钢铁的时候,家珍得了软骨病,再也挑不动担子,只能做些田里的轻活。

家庭已经很困难,不能干活对家珍来说无疑是生活给她的一次重击,她的心里历程可以体现在她下面这些话语中:

“福贵,我会拖累你们吗?”——刚得病时

“福贵,我还能养活自己吗?”——病情逐渐加重

“我还没死,你就把我当死人了。”——闹饥荒时福贵让她别出去挖野菜

“我不知道会爬不起来。”——做家务活瘫在地上爬不起来

“有活干心里踏实。”——坐在床上开始拆拆缝缝

“我是个废人了,还有什么指望?”——连针都拿不起来的时候

“福贵,我不想死,我想每天都能看到你们。”——在福贵的劝说下重新燃起了对生的希望

病痛并没有击垮家珍,她对于生活仍旧有盼头,仍旧希望每天能看到自己的丈夫和儿女。在病魔面前,在生活的苦难面前,家珍展现了自己的坚韧。

相比之下,现今的部分年轻人别说是病痛了,就连生活中的一点苦都未必受得住。于是,我们能在新闻中看到某个地方的某个年轻人,因为受不了军训而退伍。在安逸的环境里成长的人们,该如何与可能会突然袭来的生活苦难相处,似乎已经逐渐成为了一个新的课题。

《活着》之家珍:生活的苦难,更显她的伟大


回到小说中,就像谁也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会先来一样,家珍也不曾想过有庆会因为献血而丢了命、凤霞会因为生孩子大出血没了。一双儿女先后去世后,家珍也没了活着的寄托,或者说她的坚韧或多或少体现在对子女的寄托上,就像她在书中所言:

“凤霞、有庆都死在我前头,我心也定了,用不着再为他们操心,怎么说我也是做娘的女人,两个孩子活着时都孝顺我,做人能做成这样我该知足了。”

可以看出,家珍并不畏惧死亡,甚至可以说她期盼着能到那边的世界,和有庆、凤霞团聚,这何尝又不是一种寄托呢?

尼采曾说过:人类的伟大之处在于它是桥,而非目的。

也就是说,人类之所以伟大是在于劳动和努力的过程,而非动机和结果。人最后都是要死的,所以家珍也会死。她之所以伟大,体现于她在苦难生活里的劳动和努力。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往往是在面对苦难生活时采取了不同态度而逐渐拉开的。一者走向伟大,一者走向平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