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公務員:其實我們不怕累,但是,我們怕什麼?

基層公務員:其實我們不怕累,但是,我們怕什麼?

文 | 何灣


6月6日18:59,那個叫做康彬同志的還掙扎在人間,

6月6日19:00,這名29歲的扶貧幹部永遠離開了我們的隊伍,公務員隊伍。


說公務員累死了,有點可笑。

2018年還沒過去一半,我身邊接連走了2個人,都是連續長時間工作勞累加上壓力大所致。很多人會罵我們活該,你們公務員待遇好、輕鬆、社會地位高、還有灰色收入等等。你如果反駁,有人會說:“不想幹別幹,想幹的人有的是。”


我無言以對,我就想說,那些累死的公務員用生命反駁了你的質疑,證明了自己的清白。


1

從業7年有餘,職業的倦怠感油然而生,我剋制著自己的主觀情緒,不去影響從客觀上的判斷。


2010年“上岸”,來到體制內,帶著大家羨慕的光環。我們有一個自己的圈子,經常可以看到彼此的狀態。就我們而言,經常在十點以後還在加班的佔多數,沒有雙休的至少佔一半。剛剛微信聊天,我的朋友,一個是扶貧幹部還在掛水,聊到最後,加了一句話:“願我不再好起來。”


看著心酸,早日康復成了負擔!


基層公務員:其實我們不怕累,但是,我們怕什麼?

2

我一個辦公室的同事,經常是沒日沒夜的加班,他的岳父大人不滿意的說:“你是全天下最忙的公務員。”


其實他並不是,曾經我們一起加班後路過市政府大院子,還有稀稀拉拉的燈光是亮的,對於發改委、政府辦、市委辦這樣的單位加班是正常的事。2015年我們政府大院對外開放,很多群眾最大的感慨不是院子這麼漂亮,而是:“這麼晚了,怎麼還有人加班?”


真的,其實,我們不怕累。但是,我們怕什麼?


我們怕的是無法考量的工作量以及不對等的收入。說直白點就是,有人閒、有人忙,你可以看到任何一個單位都有很閒的人,而任何一個所謂的閒單位都有忙死的,可奇怪的是,發的工資盡然一樣,或者甚至比你拿的多。


“年輕人多幹點,不會吃虧”這句話我不敢考量正確與否,至少在於那種機械化重複的操作上。當勞動無法體現個人價值,這其中浪費的東西,馬克思稱之為“剝削”,我們稱之為“奉獻”。尚若,大家都在奉獻,我想情有可原,可偏偏是“能者多勞”,這是一件可怕的事。因為,這會產生群體惰性,我們稱之為“幹好幹壞一個樣”。


基層公務員:其實我們不怕累,但是,我們怕什麼?

3

初到某單位,我認識了一個同事,為人隨和、勤奮、樂觀,5年後的現在沉悶、消極、躲避。我見識了太多這樣的例子,不知不覺成了“老油條”,是造化弄人麼?這已然不是個例。體制內把這稱之為聰明。而當這些聰明的人不會老老實實工作,卻遊走於人際關係時,卻成了吃香的人。每當年度考評,每當評先評優,每當我們最渴望的提拔重用,都有他的身影。


當然,我們作為公務員就是要人民服務,這是我們的宗旨,也是公務員應有的形象。可我突然想問了:“你累病了或者累倒了,你的家人怎麼辦?”


身邊有一個同事,夫妻都是公務員,彼此家庭背景也不算好,湊合著過。先不說什麼名牌衣服、首飾,沒有多大比較意義,講起來也顯得誇張。可當別人等著二胎放開的政策,他們卻從不敢生,因為養不起。說了可能你們會笑話,生的起就養的起啊。可我們也想讓子女過的再好點啊,如果再像我們一樣,送回農村,再走自己的路,這不符合物種進化啊,不符合我們這一輩子活著的意義。


4

改革開放這麼多年,周邊的人大多富起來了,沒富起來的我們去扶貧。有人說:“你們不是挺好的麼,不溫不飽的。”大鍋飯已經在改革開放前被證明是不符合國情的,可是,公務員其實還是大鍋飯,很多人不是要求給公務員漲工資,也不是要求有區別的工資待遇,更不是地區差異,而是更加符合市場化的量化標準,起碼做到多勞多得。其實,那些累死的公務員哪裡會說後悔,只不過想說:“看著那些閒著的人來參加我的追悼會,恨的牙癢癢。”


每一個公務員在成為公務員之初都懷揣夢想,為人民服務或者走上仕途,這符合職業期待。在鄉鎮工作的時候,一個快退休的老同志告訴我:“趁年輕,出去闖一闖。”我不信,而如今,每當面對一個個從我生命中溜走的同事、青春、才華,我不知所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