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拋開自己的狹隘情緒,容納世界,方能成其大

道德經:拋開自己的狹隘情緒,容納世界,方能成其大。

道德經:拋開自己的狹隘情緒,容納世界,方能成其大

《道德經》中有這樣一句話: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認識宇宙永恆法則,就能包容一切,包容一切就可以做到大公無私,大公無私就可為天下的君王,天下君王應合乎天理法則,天理法則必然會符合道,符合道就能夠成就,終身都就沒有危險。

道家思想認為,天理的法則與規律就是道,道的品德是能夠容天下萬物,故能成就其自己的偉大,包容萬物,包容一切,這就是一種大公無私,便可得天下。

就如同《道德經》中所說的“上善若水”的道理,水居萬物之下,融會萬千河流,所以能成其大。

道德經:拋開自己的狹隘情緒,容納世界,方能成其大

譬道之在天下,猶川 谷之於江海。

道在天地之間,猶如江海與小河的關係,江海處於萬物之下,容納萬千河流,所以能夠成就其偉大,候王治理天下的時候,也應該像大道那樣,善於處於下方,容納天地萬物。

以上是道的規律與法則,但是人的處世常態,卻背道而馳。

人最常見的一個問題,就是習慣把萬事萬物分為好和壞,容納好的厭惡壞的,但是正是因為自己的憎惡分明,而給自己的人生帶來了侷限性。

人生因容納而博大,因無私而長久,所有主觀意識的判斷好壞,都是給自己設置門檻與屏障的根源。

道德經:拋開自己的狹隘情緒,容納世界,方能成其大

齊恆公繼位之後,就強烈要殺死公子糾,並且把管仲送回齊國治罪。

因為管仲在當公子糾師父的時候,就用箭射齊恆公,齊桓公那個時候假死逃過了一劫,然而時局多變,齊恆公佔據上位之後,就被關在囚車裡送回了齊國。

而鮑叔牙這個時候卻向齊恆公推薦管仲,齊恆公特別生氣,就說:“管仲想用箭要我的命,我怎麼可能任用他呢,我恨不得殺他而後快呢。”

鮑叔牙這個時候就說:“主公消消氣,他以前用箭射你,是因為他是公子糾的師父,這也表明了他的忠心啊,而且你想要幹一番大事業,就要任用管仲,他的本領強大,也是個可用之才。”

齊恆公聽了鮑叔牙的話之後,不但沒有治管仲的罪,反而封管仲為相,讓他管理國政。

果然,在管仲的扶持之下,齊恆公整頓內政,最後才有了強大的齊國。

道德經:拋開自己的狹隘情緒,容納世界,方能成其大

《菜根譚》之中說:用人不宜刻,刻則思效者去。

用人不要太過於苛刻,如果用人苛刻,那些想前來效力的人都會因此而離去。

人性之中的一個弱點,就是過度排斥自己所厭惡的,而過度取悅自己所喜歡的。當自己過度排斥的時候,在無形之中也成了自身的屏障和阻礙,若想成就事業,虛懷若谷才是必備的一個心態。

古人常說這樣一句話:大度集群朋

一個人的力量始終是有限的,孤獨的人永遠成不了事業,必須集合更多的力量,才能夠成就天下事。而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必然有自己所厭惡的,或者與自己有紛爭的人,在這個時候容納一份,就集合一份力量,多一份寬容,對於自己未來的成就,也就多了一份可能性。

道德經:拋開自己的狹隘情緒,容納世界,方能成其大

而且人生的成熟和智慧,就是能夠讓自己的理智凌駕於情緒。

因自己的情緒使然,或許會在某一些時候,想要排斥自己不太喜歡,或者和自己有區別的人,但是從客觀層面來看,容納會比排斥更好一些,更能多一分力量。

所以在這個時候,一定要讓自己的理智產生情緒,拋開自己的狹隘心,以寬容的眼界去審視事物,容納事物,塑造更有利的人生狀態。

文|國學書舍


看了這一篇章的智慧,您有什麼不一樣的感悟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