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智慧:年過40歲,最好的活法,在於這一句話,助你歡喜自在

中國語言一直有一個特色,那就是言簡而意深,寥寥幾句話卻能夠道出諸多精華,比如說年齡吧,孔子曰: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四十歲,可以說是人生中一道明顯地分界線,四十不惑,到了40歲時,人能夠真正發自內心地明辨事理,分辨是非。

南懷瑾智慧:年過40歲,最好的活法,在於這一句話,助你歡喜自在

孔子畫像

這個年齡段最具備人生衝向巔峰的實力。無論古今,在40歲以後成事者數不勝數。年少成名雖好,可終究缺乏閱歷,受不得打擊,比不上中年得道,能夠真正守得住業。

只不過在成事的路上,倘若能夠真正把握住機會,守得住財富,還要懂得穩住心態。能夠平靜地看待得失成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南懷瑾智慧:年過40歲,最好的活法,在於這一句話,助你歡喜自在

接下來,送給大家一句話:只生歡喜不生愁。

著名的國學大師南懷瑾曾說過:自古神仙無別法,只生歡喜不生愁。

想要活得賽神仙,並非其他方法,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把一切痛苦煩惱都放在腦後,只想開心、幸福的事情。

南懷瑾智慧:年過40歲,最好的活法,在於這一句話,助你歡喜自在

國學大師南懷瑾

這句話並非是讓你不面對現實,而是以最好的狀態,面對未來。一個良好的心態,才能有一個良好的狀態,做起事來方可從容淡定,而大大增加成事的概率。

只生歡喜不生愁,是一種積極樂觀的心態

我們羨慕他人人前的成就,卻沒有看到他人落魄的時候,更沒有看到他人在落魄時依舊咬牙堅持,不放過每一個機會。

處世,絕對不會一帆風順,更多的時候都是在面對難題。面對難題不同的態度,就會有不一樣的做法。

南懷瑾智慧:年過40歲,最好的活法,在於這一句話,助你歡喜自在

馬雲曾在演講中表示說:

“沒有人是完美的,社會不可能完美,因為社會由所有不完美的人組成,你的職業是比別人多勤奮一點、多努力一點、多有一點理想,這樣世界才會好起來,我走到今天唯一的理由是我比我的同齡人更加樂觀、更加會找樂子、更加懂得左手溫暖右手”。

南懷瑾智慧:年過40歲,最好的活法,在於這一句話,助你歡喜自在

馬雲

只生歡喜不生愁,才是成事的關鍵


大家都聽過“望梅止渴”的故事吧,正是靠著對梅子的渴望,而走出了荒漠。雖然梅林不存在,但倘若心中沒有渴望,恐怕後面的路會很難走。

有時候,純粹一些,只專注於一個念頭,不僅能激發出你內心的潛力,還能讓你活得快樂、簡單。

南懷瑾智慧:年過40歲,最好的活法,在於這一句話,助你歡喜自在

曾聽過這樣一個故事:


小沙彌請教師父:怎樣才是參禪最好的方法呢?


師父回道:在吃飯和睡覺之間。


小沙彌不解:誰都會吃飯,睡覺,這怎麼算得參禪?


師父一笑,說: 是啊,人人吃飯,大多挑肥揀瘦,吃不痛快;人人睡覺,大多失眠做夢,睡不安穩。你如果飯吃得好,覺睡得好,已經在參禪。

南懷瑾智慧:年過40歲,最好的活法,在於這一句話,助你歡喜自在

做一事時,心懷雜念,則費心神不少,卻一事無成。很多人忙忙碌碌一天,卻毫無收穫,就要反思一下,自己是否做到了專心致志。

只生歡喜不生愁

年過40歲,最好的活法,莫過於只生歡喜不生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