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得熬著,也得受著,也得《活著》

《活著》是由張藝謀執導,於1994年上映的一部電影。影片講述了福貴一家歷經苦難仍艱辛地活著的故事。福貴和家珍經歷了家破人亡的痛苦、有慶車禍的苦楚、鳳霞難產的訣別,他們就像大時代中風雨飄零的兩根葦草,無根無依,任憑命運的玩弄。

這是一個普通家庭的故事,但卻演繹著人生最不平凡的命題——“活著”。

也得熬著,也得受著,也得《活著》

《活著》電影海報(海外版)

No.1也得熬著,也得受著

在影片中,當福貴得知痛不欲生的春生決定自行了斷之時,他說:“不管怎麼著,也得熬著,也得受著。”滿面愁容的春生和歷經風霜的福貴在一個寒冷的冬夜中,演繹著最溫暖樸實的人心。裡屋,家珍緩緩推開了門,輕輕說了句:“春生,外邊冷進屋裡坐吧。”屋裡昏黃的燈光傾瀉而出,映在春生躲在暗處的臉龐。因為有慶的死,家珍苦苦執著於對春生的恨。但是現在,她放下了。面對易逝的生命,她選擇釋懷,一種最簡單也最不易的方式。一句“也得熬著,也得受著”詮釋著福貴的生存哲學、春生的萬般無奈以及家珍的寬厚與包容。

也得熬著,也得受著,也得《活著》

福貴常說的一句話是“一定要活著回去”,家珍則是把“只想過安生日子”掛在嘴邊。他們對生活的定義就是活著,僅僅是活著。就像餘華在《活著》的自序中寫的那樣:“人之所以活著就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其他事物活著。”這是生活的底線,也是最形而下的哲理,但卻是福貴一家窮究一生的信仰。


No.2無為勝有為的結局

在餘華的小說《活著》中,除了福貴和一頭叫福貴的牛活著之外,他身邊的親人都已逝去,似乎福貴活著的意義就是見證其他人的死亡。但是在張藝謀的《活著》中,他修改了小說的結局。福貴、家珍、二喜、饅頭(鳳霞的孩子)仍祥和快樂地生活著。電影不再宣洩小說中“死亡哲學”和生活的冷漠,而是多了些平淡、多了些溫情。

這種結局方式不同於《紅高粱》結局的熾熱、《大紅燈籠高高掛》結局的可怖,而僅僅是一個生活片段的展現。但是平淡無奇的結局卻處處流露著生活的不易與可貴,似乎福貴一家的悲劇已經戛然而止,似乎所有的苦難都已終結。它為“也得熬著,也得受著”作了最好的註解。

也得熬著,也得受著,也得《活著》

影片結局

老謀子曾說:“之所以這樣結尾,就是向觀眾展示:這就是普普通通老百姓。年復一年,日復一日,他們就這樣平平常常地過。”他把《活著》從故事變成了生活,從書中搬到了現實,這是“無為”卻勝過“有為”。


No.3一個和自己較勁的導演

從《紅高粱》一路走來的張藝謀,身上貼滿了第五代導演的標籤。似乎鄉土情結、歷史哲思、象徵語言都已成為他的印記。但是1994年《活著》來了,這是一個普通家庭的故事,這裡有笑有淚、有喜有悲。

導演張藝謀收起了自己所有的技巧,放任演員來演繹生活。影片中的色彩、畫面都不像他之間的電影那麼考究,而是簡單化、生活化。甚至有人說,這是回到第三代謝晉的風格。無論《活著》是回到謝晉也好,是向過去挑戰也罷,不能否認的是張藝謀仍在和自己較勁。“對我來說,不去造勢、不用造型、意念的方法去營造氛圍,不搞民俗、不獵奇,老老實實,實實在在地講故事,這就是一種進步。”

寫在最後的話:

在張藝謀的電影中,《紅高粱》、《大紅燈籠高高掛》和《活著》是我最喜歡的三部。無論是《紅高粱》的熾熱、《大紅燈籠高高掛》的冷峻,還是《活著》的溫情,都詮釋著張藝謀對電影的理解。這裡面有藝術的滲透(酒祭、掛燈儀式、皮影戲),也有對人生的闡發。有對生的追求、死的尊重,愛的信仰、痛的體悟。

張藝謀說他所信奉的是:“把藝術還給世界,把世界還給人,把人還給自己。”

也得熬著,也得受著,也得《活著》

老謀子電影海報合集,未完待續……

這是電影,張藝謀的電影。


我是約克鎮的影音室,和我一起來看電影吧!歡迎交流、點贊、關注哦~看文愉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