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月亮和六便士》有感,眼前的苟且与诗和远方如何取舍?

ONE万泉


如果把月亮和六便士分别赋予他们象征性意义的话,我认为可以在马斯洛需求里面分别抽取生存需求和自我实现匹配给它们,人类在几千年里面不断的探索不断的精进,为的就是去到月亮的位置,这个过程中哪怕有竞争,哪怕有牺牲,依然前赴后继,就像书里写的那句,追逐梦想就是追逐自己的厄运,但是依然挡不住他们的自我实现,他们始终认为那是自己的责任和使命。而追逐六便士的人,他的层级就在六便士的位置,即便他们有精神上的,社交方面的需求,或者被理解被尊重的需求,他们也一定认为那是在六便士的基础上,所以,我认为怎样取舍都可以,重要的是取舍的人必须清晰自己此刻在什么位置在,最需要的是什么,而一点取了这个,那么就有可能要先舍了另一个,这其中的价值和代价你能不能承受的住,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他最好的选择,询问别人,只是为了增加自己选择的筹码而已。


人民的鸣怿


在讨论这个话题之前,我们先来说说《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

毛姆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作家,他在1909年到1910年期间,沿着长江流域旅行并且写下了很多的游记,以中国为背景创作了《面纱》这部长篇小说。

月亮与六便士原型

毛姆在他的全盛时期,即1919年,写了《月亮与六便士》。他以画家高更作为书籍中的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的原型来进行创作。

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虽然对于高更是否是这本小说的原型,一直都有争议。但是高更与《月亮与六便士》男主角的经历高度重叠:他们都曾经做过股票经纪人,中年突然抛弃了工作与家庭,去到了一个只有土著人的岛上,高更甚至两度回到这个小岛上融入了土著人之间,过着一种朴素的生活,衣不蔽体。

生前穷困潦倒,身后突然名声大噪。高更去了小岛后,抛弃了自己原有的家庭与妻儿,在塔希提与当地的女子结合并且生了几个小孩。他有一个房间专门放自己的画品,把一些作品赠与了当地的人。

眼前的苟且与诗和远方

无疑,高更本人是实践了这样一种生活的,突然间抛弃了眼前的苟且,完成了自己的诗和远方。

实际上,书里的男主角提取了高更人生经历的一些阶段,并且进行了非常极端的处理,把灵魂与世俗之间拉开了很大的距离。

但现实是,高更本人在去往小岛上之前,在辞职前就在做买画投资的经济交易,同时也是一名业余的画家,辞职后也成为了一名小有名气的画家,跟梵高是非常好的朋友,曾经有一段时间甚至跟梵高住到了一起,就是那段时间梵高割掉了自己的耳朵。

真实的当时背景下的画家生活,参照毛姆的另一本书《人生的枷锁》,这本是他的自传小说,从自己学医后有一段时间跑去学画画,如果这段经历是真实的,那么大概就是在这段时间,毛姆开始对画家的沙龙圈子有了一定的了解,很可能跟高更本人是相识的。

画家也是需要交际的,特别是有才能的人之间更是需要相互交往,如果你喜欢的画家也认可你的作品,你才能是有混出头的资格的,否则画了一辈子,也许只能得到名画家的一句:“你劝你的朋友别干这行了,他没这个才能!”

总结

眼前的苟且与诗和远方是相悖的吗?我个人认为不是,这是相辅相成的。如果你眼前一直在为你的诗和远方努力,那么总有一天可以到达。而不是既满足于眼前的苟且,又想过另一种完全不同的生活。这只是你的梦想,而不是你的理想。

但是在忙碌的生活中,偶尔从满地的六便士里抬头望望月亮,只要你仰望天空的时候还有那么一轮月亮,我相信它也是可以给你带来力量,为你指引方向的。


猫敏敏


苟且是人类的一种悲哀。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却有一些风华正茂的青年,不学习,不创业,虚度年华,他们只看眼前,却看不到人生的未来,一天一天,虚度着光阴。对于这些苟且的人,应该远离。每个人都应该树立起,我奋斗,我幸福,幸福都在奋斗中。这是人生的大道理。不然,国外为什么有这样的书呢?


用户山涧小溪113A


我觉得这个因人而异,只有可参考的答案,没有标准的答案。

从另一个角度看"眼前的苟且”与“诗与远方”并不是矛盾对立的,两个都是认真对待生活的态度,只是因个人的喜好有的选择过好当下的生活为未来的生活打基础,有的选择跳出当下的生活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追求自己想要的那种生活。不管是过好当下,还是为了喜好当下选择改变其最终的目的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能活的更好。

在现实生活中,选择“眼前苟且”还是“诗与远方”这与一个人的性格和所处的环境有关。就性格而言,对于有的人来说“眼前的苟且”是正道,踏踏实实过好当下,珍惜眼前辛辛苦苦攒下来的各种资源,安安稳稳的生活就是好生活,是成熟和理智的表现。但对于另一些人来说还是比较向往“诗与远方”,因此这些人觉得可以为了想要的生活去冒一点让儿风险放弃当下已有的资本是值得的。尽管可能会失败但是还是愿意去尝试愿意去承担。就每个人所处的环境而言,有的人所处的环境可能各方面还都比较顺心,生活中也比较快乐,身边的朋友和亲人也都喜欢安稳的生活,就会觉得安安稳稳挺好的,是正确的。但有的人可能周围的环境没那么好,或者周围的朋友和亲人是比较喜欢冒险的,就会觉得尝试另一种想要的生活也是一种机会,是人生的一种历练。

很多人会觉得生活中追求“诗意远方”的人就像小说《月亮与六便士》的主人公一样脑子有点儿问题,放着那么好的的工作和和谐的家庭去受尽穷苦苦从新开始学画画,到了死后人们才意识到他的画的价值,觉得很不值 ,很傻。但是假设这个主人公不是追求画画,而是从新开始创业追求财富死后财富最终被人们认可的话,人们可能对此就是另一种态度觉得值。

因此人们之所以将“眼前的苟且”与“诗与远方”对立来看,还是大家潜意识里都认为追求眼前的财富比较好,减少风险成本,过好衣食无忧的当下更智慧。

生活是有多样性的,正式因为这种样性我们才能看到少数坚持“追求诗与远方”的人,也是这些人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新”的东西,丰富了我们的生活。

活着就要喜欢和坚持点儿什么,要不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眼前苟且”与“诗与远方”于个人而言都是追求好生活的方法,但坚持所选之后能否最终达心中所想的“好”,只有选择的人感受最深,最有发言权。


sspicy


我发现《月亮与六便士》被这句话毁了“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起了月亮”。尽管这句话很有范儿,很好听,但是这句话却明显的倾向于追逐诗和远方。

毛姆的偶像王尔德有一句话,爱自己,是一生浪漫的开始,这句话并非要求人们追逐月亮,而是懂得生活,理想和现实要并存,爱现实则俗,追逐理想则空,我们必须要在理想和现实选择平衡。

只有经过了眼前的苟且才有诗和远方,连苟且都没有,远方更加寸步难行。


船长解书


实质上一直都有“结合”的例子,相信大家都听过“老了就回乡下种花养鱼”这句话。

这句话在老一辈中经常听说过,大多是在年轻时努力奋斗,等孩子们都自力更生不需要自己时就回归田园。

不过这样在人生的末尾才去追求“诗与远方”或许在当代人看来“太远了”。

那么如何在年轻时就将两者结合呢?

最好的方式莫过于“旅行”。

注意,是“旅行”而非“旅游”。

“旅行”是一种生活方式,而“旅游”只是一个活动。

最好是定期旅行,譬如几个月一次或者一年一次亦或几年一次,提前做好攻略,订好民宿或者旅馆。

最好是三天以上的旅行,不一定要去“打卡”所有的热门景点,重点在于去体验不一样的生活,。

“诗和远方”本不远,不同的生活就已经是一种诗意了。


要而论之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无论是眼前的苟且还是诗和远方,都是生活的一部分。如果一个人生活只有眼前的苟且,那么他和动物也就没有什么区别;但如果一个人完全抛弃了眼前的苟且,只是一味到去追求所谓的诗和远方,那么他就离疯子不远了,早晚要得到生活的报复。所以说,真正会生活的人,既要正视、接纳眼前的苟且,还要想到诗和远方。


塞外绿雪


首先自己没看过《月亮和六个便士》,刚才看了8个回答,才有所了解。

依我的粗见,人们大凡都活在《月亮和六个便士》里,就是很平凡的生活里有一个梦想的存在,平凡的生活可以解释为苟且,但生活需要这样的苟且,生存基础。但同时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没有哪个人是为生活而生活的,没有梦没有梦想,纯粹的活着。

比如历史上很多著名的诗人一样,有作为的想与无作为的想,付诸实践或者仅存于梦想,图抹到纸竹上,是一种心灵的喧嚣。而并不一定要抉择自己的生计,一定是这样,或者一定是那样。


世事无常空费神


诗的远方,也许只要转过身就已到达


雾柳云松野鹤飞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句话看似让人难以理解,实则却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

一,生活是诗和远方

在无数人奋勇向前的时候,这一句话,更是成为了无数年轻人不怕苦不怕累的根本。懂得其中真正要表达的意思,那么也就懂得了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那么诗和远方就是出去旅行了,注意旅行不是旅游!!古人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现在人说,最美的风景在路上~~时常很多人都是只顾了眼前的苟且,诗和远方就不重要了吗?

二,生活是苟且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说的并不是你现在做的诸多你认为让你乏味的事情,说的也不是令人匪夷所思的一飞冲天,而是无数让你感觉到累的期望,你因为要赚钱上班所以觉得累,但是你有着诸多自己妻儿老小的期望,有着自己孩子以及自己父母团聚在一起的开心。不止眼前的苟且,也就不要去过度看待你自己的这么一个累。

我们大部分人都是朝九晚五的上班族,每天都要面对生活中的柴米油盐,工作中的纷乱复杂~这些统称为眼前的苟且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